APP下载

中国传统纹样课程线上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27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纹样传统课程

吴 慧

(安徽三联学院 动漫与教学艺术学院, 合肥 230601)

中国传统纹样课程在艺术院校开展相对较早,经过数年的实践教学,进入到一定规模的发展阶段。伴随着21世纪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从传统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转换,这种教学模式的变化伴随着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为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线上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同时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序引入线上教学是提升教学手段和拓宽教学模式的新时代要求。

1 纹样课程线上改革的必然性

1.1 常规教学模式分析

国内的艺术类院校对纹样课程教学,一般设定在48—64课时。教学分成基础理论和设计实践两部分。在基础理论学习中,教师在线下课堂上有系统地对纹样分类和创新设计的特征、形式、方法的讲解。纹样基础理论部分的学习从纹样的起源发展开始,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遵循纹样摹古、对纹样构成造型的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比较、结合形式美法则。学生先通过学习色彩运用的传统规律,进而进行临摹、写生变化、色彩练习、组织构成的设计实践模块。

纹样课程线上教学是对传统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纹样变化发展的规律,在纹样课程学习中带领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审美的变迁,线上教学过程符合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单纯的机械临摹无法真正掌握纹样造型的特色和精髓,学生的创造力很难在短期练习中得到培养,正确引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是加强创新设计思路的必由之路。

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已不能有效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变化,线上教学模式注重媒介形式和技术的高度契合。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亟需适当调整,转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变成引导者与主动学习者的关系。在教学资源上,了解传统纹样基础知识的来源及发展面貌,指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参与传统纹样的应用实践,对专业核心知识的巩固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水平。为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通过掌握纹样的造型构成方式学习纹样,间接培养学生审美力,通过阶段性的设计实训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断提高艺术修养。

1.2 多元化教学平台提供了学习的多种可能性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技术涌入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找资源学习的状况大为改观。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新知,这对学生的自主态度学习提高了要求,现有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线上教学的优势所在,享受共享的教学资源,让名师课堂充分共享成为可能。学习的常态化发展使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态势。

依托线上学习环境、技术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形成对教学网络工具再认识。多元化现代科技手段介入,势必对传统纹样的教学有启发和探寻的途径。早在2018年,故宫博物院、新华社全程编程中心和腾讯强强联手,开发名为畅游多宝阁的APP,里面介绍紫禁城里文房四宝,珍贵典藏的珍宝通过展现不同纹样的种类进行编辑,随着指尖在屏幕上的滑动可以领略珐琅冠架上出现的勾莲纹、花卉纹,龙耳瓶上的缠枝莲纹样,白色盖冠上的团花纹等。每一个纹样对应的详情介绍和关联知识点触手可及,大大拓展了书本上条框制定的局限,补充了书本上的单一描述。通过纹样多样化的接触形式,不仅能感受到造型优雅的传统纹样的线条美结合,纹样依托在文物的造型美犹如天工开物、浑然一体,令人叹为观止。还能把对探索高质量的视觉体验间接传递给线上教学更多的可能性以很大的信心。多元化的教学平台不单单依靠校级的网络,可以延伸到省级慕课网络课堂的学习,其他媒体传播的途径。通过网络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历史文化、深入了解纹样的发展特点以及引导对传统纹样的现代解读与运用。我们面临变化发展的教学环境,多种教学手段的提高和扩展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极具现实存在意义的。

2 线上教学改革

2.1 审美心理视角下的线上教学改革

纹样属于平面的、符合视觉审美的传统艺术形式。纹样课程主要涉及“形”的创造,“形”与骨格,以及“形”与构图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学习传统纹样图像化的造型,理解独特的东方文化气质。传统纹样造型中蕴含着朴素,崇尚自然的审美视角。纹样蕴藏时代审美文化的变迁,沿用至今具有“东方美”的经典纹样离不开造型、色彩和工艺的别具匠心。中国传统纹样的教学范例多来源各个朝代“流行风尚”的纹饰典范。从抽象的几何纹样的萌芽到唐代植物纹样的兴盛,审美是连接着人与自然的某种必然联系,它是人的心理对自然环境的觉察与互动的结果,纹样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反映。能产生这种互相参照式的对称出现,演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体现了纹样变化的形式与意义。同时,审美心理对提高审美鉴赏力有着特殊存在的意义。审美心理一般是指审美主体经历关注、热情和期待的过程,最终实现审美态度的完成。就如同一件优秀的纹样设计是对审美感知,情感、联想、理解、认识进而形成的创作轨迹,并最终达到审美心理预期设定。

教学过程中为达到审美心理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指向性,我们通常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考察纹样的变化、存在的文化语境和对纹样出现的使用场合,每一种留存下的纹样的色彩都是独具特色文化内蕴的表达。教学过程讲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纹样类型,阐述不同纹样发展阶段造型规律。以唐朝时期不同风格的敦煌纹样演变规律为例,涵盖了纹样的造型、色彩的分析,演变的审美过程的教学工作是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递进补充,我们一直追寻美的事物,仰望着古老民族留下的优秀文化形式,多姿多彩的传统工艺,孕育着纹样美的特征。我们在课堂上讲授纹样审美的本质和意义,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丰富的教学活动感受到文化内涵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深入理解,欣赏分析的造型美,完善已有的纹样认知规律。另一方面,纹样的造型元素又会影响学生接受美的程度,心理和情感。线上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在学生不同阶段的审美心理的观照。引导学生对造型美的风格的变化的认同,风格是体现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人群的心理写照,照应出地理人文景观,也映衬出对祖国河山的深切情怀,只有对传统文化的充分理解才能真正使审美心理需求得到顺利的发展,才会领略到美的意境的璀璨彼岸;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会对审美心理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参考采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读取是充分肯定审美心理,旨在提高学生审美力的前提下,重视和关注审美心理的这一层面,这是努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水平的关键一步。

2.2 与教学相对应的线上教学改革

目前,一般高校艺术类教学活动中,传统的纹样课程归档在图案装饰类,侧重平面的应用造型变化。学院按照大纲要求会首先从中国传统图像概述进行历史线索的梳理,罗列不同纹样的分布情况,结合传统的民间工艺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会涉及到民间考察与资料整理的环节,重点放在第三部分纹样的创新设计和设计应用环节。在前修“色彩”“构成基础”课程为基础铺垫,后续“建筑装饰材料工艺”“室内软装设计”等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储备力量,这两种相互促进的模块划分有利于知识学习系统化,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也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设计创作的发挥。

线上教学改革是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是特定的指向性的需要达到的目的地,为此,目标作为参数的各项教学工作也应全力以赴。由于教学资源的扩大,丰富的网络资源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打破时间的限制、知识的国内外的流通渠道。课堂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注入新的教学授课方式,线上教学方式就是服务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手段,这种变化反映出教学的现代需求和课堂教学的再思考。教学目标亟需教师引导和教授学生掌握和具备应用设计的能力,通过学习纹样课程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纹样之美,同时与线上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手牵手”,从而完成对设计元素的积累和储备。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设计中应变的实战操作能力,体现在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设计赛事并取得的奖项中。

2.3 传统纹样课程的改革方法分析

从解放固有思维模式的有益尝试:设计者上台展示设计作品,参与介绍设计过程的创作思路和设计理念。创新APP模式,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会加大,真实让学生参与手绘设计形式。针对中国传统纹样教学过程中常采用挖掘纹样的整体轮廓,然后对纹样骨骼构成的归纳总结,接着指导纹样造型设计,里面包含纹饰填充部分。纹样的“零部件”很多,忠实于色彩的视觉感官的需要,尊重设计方案与色彩还原的结合。特色传统色彩以永乐宫壁画为例,色彩的使用很“中式”,我们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归纳总结出适合纹样设计的设色搭配,博古通今,为现代教学活动所用。

3 线上教学改革的现实切入点

3.1 教学思维模式的改变

远程网络教学就是利用信息的实效传递实现资源共享的特质,使传统纹样作为设计元素,充分利用学习多种开放式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有效交流的媒介,提升纹样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效的线上教学平台形成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开辟在校学习阶段,每个学生既是教育资源的收获者也是提供者,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总结出的实用的设计资料信息共享在线上,在学生之间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很好的线上补充。对事物的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离不开课堂以外的线上教学的高效率。教学内容充分合理的体系化,课程教授过程中完成立体的设计规划,适当增加线上教学的趣味性实例供学生参考学习。

教学过程中提倡对设计主题的讨论由来以久。纹样的创作阶段对细节的把握,色彩的运用,都需要通过共同的学习讨论进行自主改进和修正。我们要鼓励教学后续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纹样的深层次的内涵了解,从而在新组合的构图技巧和色彩搭配上进行有效优化。

线上网络探寻定点定项地对学生人群进行分类和引导纹样的学习模式。开发软件的对应人群的纹样选取,使学生最便捷最直接地选取需要的纹样主题素材,减少纹样资料繁杂造成筛选时间的浪费。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理解能力,提供历史、地域、民族、载体工艺和主题脉络等方向的线上参考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思维的思考和研究,积极开发真正适应学生需求的纹样数据库系统。

3.2 历史文化纵横方向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改变

知识体系完整的贯穿性要求线上教学贯穿历史文化内容,课程设置内容的单一到丰富的求变化的渐进的步骤。孤立的学习纹样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浅。在对线上教学改革的环节,我们要学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传统纹样的经典不是个体的功劳,是群体的意志,体现的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历史,纹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思想变革,社会阶层的诉求等。剥离了历史文化的学习是支离破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如果不主动学习了解历史,会导致知识掌握漂浮不稳定。

在学习中国传统纹样的过程中,不可一概而论地选择临摹或是写生变化,单纯的临摹或者机械性记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唯有观察、借鉴蕴含于其间的设计思维和处理方法,才能增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线上教学模式与数字艺术创建虚拟纹样工作模式,参照纹样发展的特点,发现有深度的纹样历史渊源;理解文化的包容持续性发展的特点,从纵向的时间节点出发,纹样的分析可以朝前延伸,包括更多的早期纹样图例,为了印证纹样发展的继承性,并试图找出不同朝代的差异性,也选取部分发展巅峰后期的朝代纹样作为参考,经历图底关系的转化,从附属装饰纹样到独立纹样的过渡,完成了形式与象征意义的对接。例如初唐时期莲花纹藻井边饰的出现,以简单的形式展现生命活力的姿态。盛唐时期,莲花纹作为独立纹样,跟缠枝纹联合,形成缠枝莲花纹,花卉纹样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较强的包容性在空间上可以灵活变化,反映了物质载体纹样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纹样的发展演化过程极其复杂,同种纹样之间的讨论很有局限,如果把纹样放逐在多种纹样中进行比较讨论,可能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关联性,纹样的发展都会经历程式化的步骤,有形成新的独立纹样存在,也有与原有流行纹样进行的重组变形,遵循变化发展的态势,纹样在发展中进行不断更新直至成就经典。

3.3 从基础绘画到艺术创作教学效果的补充

线上教学改革在授课环节进行调整,在原有二维平面的纹样临摹和设计中,加入立体空间结构,添加纹样的设计元素使线上的图像收集整理资料提供了可参考的创作素材。常规的纹样课程训练主要涉及到“形”的创造,各种“形”和“骨格”,以及与构图之间的关系,是基础绘画到艺术创作的过渡环节。从新石器时代的具象逐渐演变为概括的抽象或半抽象,早期传统纹样中几何纹饰,先民们逐水而居,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鱼纹的演化发展,写实的鱼形到几何纹饰的运用便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纹样的传承使用由来已久,如何与现阶段的艺术设计相结合,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纹样之间造型可以互相借鉴,糅合恰当地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方案中,例如图与图的局部置换,纹样与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结合的图例,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设计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线上教学对传统教学二维平面的设计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多种创作方法的教学目标势必要完成同等水平的设计草图,缺少三维立体的空间效果很难有效地完成设计基础教学活动中的高要求。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弥补了课堂教学缺少生气活跃的部分。授课过程中对每一个纹样的分析离不开纹样本身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象征意义。例如民间对纹样石榴解释为多子多福,单纯的石榴纹样的演化过程很有可能从其他纹样的变体加上本土的矢量改造而来,对纹样的理解我们应从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入手,讨论纹样的象征比拟意义,结合艺术创作出带有现代解读的新的纹样形式。

4 结论

线上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扬长避短,越来越成为彼此的实践支撑和技术储备。现代的教学过程侧重纹样课程的特点进行创作,努力解决使用传统纹样和专业设计之间关系的衔接问题。线上课程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中与历史文化的知识衔接,突破单调叙述的教学模式,积极做到引导学生触类旁通、通今博古。惠及线上教学模式改革和纹样数据库的建立是整个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起到资源共享的基础,提高设计水平的创作思路的开拓,有助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创新设计能力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未来优秀的设计作品将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力量,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

猜你喜欢

纹样传统课程
唐代官袍兽纹纹样的美学意蕴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