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理论谈小儿哮喘之“伏痰”

2022-11-27兰春周姗王孟清邓羿駃邓承果

中医药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肾阳水液运化

兰春,周姗*,王孟清,邓羿駃,邓承果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湖南 长沙 410208)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具有反复发作特性的肺系疾病。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为特征,常在清晨或夜间发作或加剧[1]。其最主要的病变过程在于“外邪诱发伏痰”。“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小儿时期最大的生理特点[1]。治病必须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入手,因此本文试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角度来探讨哮喘发病过程中“伏痰”的演化过程及治疗方法,以求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思路。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渊源与内涵

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都未曾成熟,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1],历代医家均认为小儿脏腑功能不足,《灵枢·逆顺肥瘦》谓: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2],明代医家万全根据钱乙的五脏虚实证治提出了著名的“三有余、四不足”理论[3],从脏腑娇嫩的具体内容看,五脏六腑皆属不足,正如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中所言:“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4],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表现尤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小儿肺脏未充,主气功能未健,肺气娇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因而称肺常不足;小儿初生,脾禀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力弱,而小儿除了正常生理活动之外,还要不断生长发育,因而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气的要求则更为迫切,需求大而负担重,故脾常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甫生之时,先天禀受肾气未充,后天脾胃充养又易失调,则肾精失于填充,这与儿童时期迅速长养的需求不敷所求,故称肾常虚[1]。

2 伏痰是哮喘重要病因

《素问·五脏生成》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5],《灵枢·五邪》言:“邪在肺,则……上气喘,汗出”[2],为最早关于哮喘的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指出曰:“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6],具体描述了哮喘的典型症状,并在 《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中言:“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必有伏饮”[6],将其病因归属于痰饮中的“伏饮”。后世医家将这一思想继承与发挥,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哮病》言:“哮病之因, 痰饮留伏, 结成窠臼, 潜伏于内”[7],阐述了哮喘痰饮具有留伏、潜藏的特性;清·吴澄在《不居集·卷十七》中提到曰:“伏痰,略有感冒,便发哮嗽,呀呷有声”[8],指出伏痰易被外邪诱发;清·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哮证》曰:“哮症……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因,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驹有声”[9],详细说明了哮喘的发病为“邪气”与“伏痰”共同致病;清·李用粹对哮喘的发病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发为哮病”[10],现已为广大医家所接受,可见“伏痰”为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11]。

3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与伏痰的生理病理关系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集中表现为“肺脾肾”三脏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不足[1],生理上的不足势必导致病理上的问题更加突出,“伏痰”的“生成、留伏、引动”因“肺脾肾”的不足也表现得更为明显。

3.1 伏痰易生多因“脾常不足”

“伏痰”其本质还是“痰”,是由于人体脏腑气化功能异常,体内津液代谢失调而生成的病理产物,留伏于体内。津液的运行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肺主气,主通调水道,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津液聚而为痰;脾主运化,脾虚不能运化、转输津液,积湿生痰;肾主水,肾气不足,不能蒸化水液,停而化生痰饮[12]。故伏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均有一定的关系。但《医宗必读·痰饮》中明确指出:“脾为生痰之源”[1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也讲:“脾湿动而为痰也”[14],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痰饮分治说》中直言:“痰则无论为燥痰,为湿痰,皆由于脾气之不足,不能健运而成者也”[15],不难看出,众多医家认为痰的生成与脾的关系更为密切。

小儿“脾常不足”,一方面脾胃发育本身尚未完善,容易出现脾气亏虚。脾为中土,脾主运化,是水液代谢的重要枢转之所,脾胃运化失司,出现水液代谢困难,则聚湿生痰,导致痰饮的内生;同时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腹中有癖》中所说:“脾胃虚衰……诸邪遂生”[4],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的滋养均有赖于脾气的健运。脾属土,肺属金,脾病则母病及子,脾气虚则肺气虚;脾阳不足亦可累及肾,致使肾阳不足,脾脏功能不足可病及肺、肾,加深水液代谢的失调,使痰邪更易生成。另一方面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1],对营养要求大,而脾胃功能本就相对不足,导致脾胃负担重,加上小儿饮食不能自节,容易挑食、偏食,恣食肥甘厚味,而导致出现饮食不化,亦可形成“痰饮”,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痰饮》中所说:“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焉得留而为痰”“惟脾虚饮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其变最多”[16],故在小儿时期伏痰更易生成。

3.2 伏痰留伏主因“肾常虚”

“伏痰”实为“痰饮留伏”,“痰”“饮”均为人体津液代谢失调所成,皆为阴邪,故“伏痰”的病邪性质也是属阴。伏痰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脏腑对津液的运化功能不足;倘若体内阳气充足,气行则水行,同时阳气蒸化水湿,则津液运化得当则不会成为痰饮,已经产生的病邪也可快速消散。若阳气不足则痰饮不去,以至于越积越多,而出现留伏。故《金匮要略·痰饮》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6]的治法,清代医家叶天士又在《临证指南医案·痰饮》中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17]的法则,可见脾肾阳气的充足与否决定了痰饮的是否留伏。然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16](《景岳全书·命门余义》),脾阳亦需肾阳的温养,肾阳不足也易致脾阳不足,张仲景也有“夫短气有微饮……肾气丸亦主之”[6](《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的论述,由此可见伏痰的留伏确与肾脏有着特别的关系。

肾阳具有“温煦、推动、宣散”的作用,肾阳充盛则脏腑功能可充分发挥;肾气对于参与水液代谢的各个脏腑均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小儿“肾常虚”,肾阳虚弱、肾气不足,其宣散、温煦、蒸化之力相较成人明显不足,对脾阳的温养作用也不足,因此“痰饮”不化的现象更加明显。所以在小儿时期痰饮产生之后不易被蒸化和代谢掉,而容易留伏下来形成哮喘的宿根。

3.3 伏痰引动当责“肺常不足”

“哮喘”的发作是由于外邪诱发,触动伏痰,导致痰阻息道,肺失宣降,气逆而上。《类证治裁》言:“肺为气之主”[18],肺主气,肺虚则不能主气,气不行津,聚而为痰,痰伏于肺,正如《医学从众录》中所言:“痰之成,气也,贮于肺”[19],正是 “肺为贮痰之器”[10](《证治汇补·痰证》),而伏痰的留伏之处自然也就在肺。伏痰自身便可阻塞气道,导致气机不畅,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如若再加以外邪的引动,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则气道的阻塞更加明显,而出现气促、喘憋、哮鸣。

小儿“肺常不足”,一方面肺主气而司呼吸,小儿肺气不足,其呼吸功能本就不足,小儿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成人,同时“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肺容易损伤,一旦肺部有损伤就更容易出现呼吸异常,表现为喘息、气促,正如《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病》中讲:“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4]。另一方面肺卫之气主司卫外,小儿“肺气娇弱”,卫外之力明显不足,正如《温病条辨·儿科总论》所说:“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20],导致小儿时期极易感受外邪;同时肺居上焦,为“华盖”,六淫邪气由外而内,侵犯机体,最先、最易伤肺,这些原因均可使留存在肺中的伏痰容易被外邪所引动,造成肺失宣降,出现咳、喘等表现。

4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哮喘“伏痰”的临床指导作用

哮喘的发病由于小儿自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使得“肺脾肾”三脏功能的不足对伏痰的“生成、留伏、引动”方面有特征性的影响,导致小儿时期容易出现“痰饮留伏、感邪而发”,临床治疗哮喘时我们不光要采用化痰的基本方法去治疗“伏痰”,还要结合小儿自身生理特点,通过对“肺脾肾”三脏的干预而进一步对“伏痰”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方能达到治痰平喘、标本兼治的目的。

4.1 运脾治水以绝其源

针对伏痰的生成当以运脾健脾之法使小儿脾脏功能逐步加强,使中焦水液代谢之枢机作用的充分发挥,脾气健运,津液运行通畅,则痰无以生,常用白术、茯苓、山药、大枣等药,可选六君子汤加减,同时需注意饮食伤脾而生伏痰的情况,可用神曲、山楂、炒麦芽等;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可因脾的健运而得到充养,补脾可使肺脾同补,脾肾同补,肺脾肾同治,以达到优化水液运行的作用,从源头阻止伏痰的生成。

4.2 补肾化痰以去其根

针对伏痰的留伏应当以温补肾阳、调补肾气的方法,提高肾阳对伏痰的蒸化作用以加强伏痰的消散,加强肾气对水液代谢的促进作用,防止其留伏,同时肾既得补,脾阳亦可得以温养。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3],补肾阳时一定注意补肾阴,亦阴阳同补,方能“阴中求阳,阳中求阴”[12],以求阴阳互济,补肾阳而不失肾阴,不使偏颇,常用熟地、附子等药,可选金匮肾气丸加减。

4.3 益肺祛痰以清其器

针对伏痰的引动当以益气固表、宣肺祛痰的方法,提高机体的卫外能力,减少外邪的侵犯,避免伏痰为其引动,气能行津,补气固表的同时亦能加强津液的运行,气行则痰消,同时因伏痰已贮在肺,必须通过宣降肺气之法,祛除痰邪,畅通气道。益气固表常用黄芪、太子参,可选方玉屏风散,宣降肺气可用炙麻黄、苦杏仁、桔梗、射干等药。

5 小结

小儿脏腑虚弱和功能不足是其基本特性,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较成人有明显不足,导致伏痰的“生成、留伏、引动”更为容易和明显,伏痰的这一演化过程与三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有侧重,亦有关联,当整体视之。治疗时当以补益作为基本思想,从伏痰的多个方面同时入手,进行三脏调补,使脏腑之不足得以补充,才能使伏痰无处以生、生而不伏、伏而不动,方可截断其演化过程,肃清伏痰,疾病向愈。以上皆是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而言,从本虚而言伏痰,需知小儿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1],当注意具体情况,不可以偏概全,贻误时机。

猜你喜欢

肾阳水液运化
背后七颠百病消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小穴位 大健康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饮水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