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若干认识误区辨析
2022-11-27杨虎飞
罗 健,杨虎飞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若干认识误区辨析
罗 健,杨虎飞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当下,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还存在若干认识误区,需及时予以纠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片面强调人人共享,而是更加注重以共建为前提的人人共享;并非片面追求人民物质上的富裕,而是更加注重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均衡提升;并非片面强调人民的自发力量,而是更加注重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并非片面强调人民当下的实惠所得,而是更加注重人民现实利益与根本性利益的统一;并非简单地遏制或抹杀资本贡献,而是更加注重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过度空转;并非否定人民的合理收入差距,而是更加注重防止贫富差距的任意拉大;并非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更加强调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认识误区;美好生活
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科学认识其思想内涵与本质要义是根本前提。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即强调以共建为前提的人人共享,均衡提升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维护人民的现实利益与根本利益,防止资本的过度空转与无序扩张,防止贫富差距的任意拉大,坚持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全面、高质量发展等等。当下,一些人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及时予以纠偏。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片面强调人人共享,而是更加注重以共建为前提的人人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人平等、公正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这是人民普遍的美好生活愿望。但社会中有些人不满足于生活现状,又不愿主动、积极地付出辛勤劳动,而是不顾国情,片面强调政府应大力提升社会福利保障;有些人缺乏奋斗精神,不愿意提升自我能力,逃避竞争而陷入了所谓的“躺平”状态,甚至产生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实际上,“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片面强调人人共享,而是更加注重以共建为前提的人人共享。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在共建共享中实现人人共享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守。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它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完成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57新发展阶段,应树立“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创共建”的理念,推动政策、规则和制度重塑,努力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只有人人各尽所能、各尽其责,才能共创幸福生活、共建美好家园。
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就国家整体而言,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民群众参与共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实现物质与精神财富积累的前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包含着共建与共享的统一。“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2]75只有不断把蛋糕做大做好,获取社会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才能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夯实强大基石。就个体而言,共建的过程就是共享的过程。实际上,实践活动具有双向价值,在劳动实践中,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会改造人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500。人民群众参与共建既有利于社会建设,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促使个体全部智慧、力量、潜力自由地发挥,进而促进个体发展。只有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树立“创新致富、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的理念,在共建中创设实现自我价值时空,展现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让人人体验生命的价值,才能获得精神层面的超越性需求,进而拥有更充实、幸福的生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普遍的价值追求,是人民精神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倡导共建与共享的统一,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路径。根本而言,离开共建强调共享,社会公正的实现将会失去实践根基而成为抽象的空洞之物。社会公正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个体权利和义务的一致。若片面强调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易被少数人所谋取,尤其是易引发相对弱势群体权利与义务的失衡,不利于保障人民公平享有发展的权利。另外,防止一些人陷入逃避竞争的“躺平”状态、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和行为,除了加强必要的思想引导外,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共建与共享、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现实中应破除阻碍公平发展的体制机制,畅通自由向上流动的通道、创设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实现人人自由发展的空间。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把每个人的具体追求以及对社会的具体贡献同自身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保证权利与义务的一致,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片面追求人民物质上的富裕,而是更加注重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均衡提升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以发展为前提,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这是符合人的需求本性的。但社会中,一些人片面地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上的丰裕,甚至以物质功利作为个体炫耀的资本,这是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相违背的。没有高尚精神生活追求的人极易陷入物质生活的迷茫和空虚之中,往往难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片面追求人民物质上的富裕,而是更加注重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均衡提升。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片面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带来了人的功利化、异化和片面化发展。资本逐利的逻辑导致整个社会追求“单向度”的物质生活,导致人的功利化倾向,人与人的关系成为彼此利用的功利性关系。马尔库塞批判地考察了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的生活问题,他指出,人与商品的关系完全颠倒,人是“为了商品而生活”。消费者的需要成为虚假的需要,满足也只能是虚假的满足。“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领域中普遍地失去自主生活的准则和理解自由、美、理性及享受生活的能力,迷失生活方向,陷进消极的盲目的消费生活,这种‘单向性’生活,即使是大众文化,都不再是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消遣而是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在消遣群众。”[4]106当人们完全沉浸在物质的享受和追求之中,生活方式就易演变为物化、异化的生存方式。总之,资本主义社会片面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带来了人们痛苦的“安逸”,带来生活方式的失衡甚至危机。
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追求的是生活实践内容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防止人们“单向度”地沉迷物质生活,追求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狭义)、绿色生活之间的协调与均衡。实际上,纯粹的物质生活或纯粹的精神生活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均衡发展,才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123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其中,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础与前提,精神富裕是物质富裕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缺乏精神支撑的生活难以带来个体的幸福和社会整体的和谐与进步。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6]110新时代,没有这种精神追求,失去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缺乏先进的思想和道德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追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要求。
人的需要是不断提升的。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7]11。现实而言,物质生活并不能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在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前提下,需要更加关注人民精神生活的提升,关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仅停留于人民物质层面的需求,而应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条件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充分彰显社会人文之美。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片面强调依靠人民自发力量,而是更加注重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时代彰显。但是,现实中有些人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的事业,强调党的领导会影响人民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发展主要依靠人民在实践中的摸索,无须执政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这些认识,其实质是犯了将党和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实际上,“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片面强调人民的自发力量,而是更加注重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可以得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等,由于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最终都难以改变中华民族的根本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此,毛泽东指出:“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8]292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夯实了制度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的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积聚、激发、团结人民伟力,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攻坚,聚民力、汇民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了磅礴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发挥人民群众改革首创精神,推动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法治依靠人民,倡导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制的遵守者、捍卫者。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党始终坚持开放态度,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监督机制,努力赢得民心民意、汲取群众智慧,不断取得党的建设的新进展。“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9]180
历史和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开启新的道路与征程、才能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和重大风险,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当然,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是否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否定人民的首创精神。革命、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我们党执政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只要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10]15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本质上就是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衡量党的领导是否得到加强和改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人民首创精神有无充分发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片面强调人民当下的实惠所得,而是努力促进人民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
保障人民现实利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直接的体现。但是,现实中,有些人仅仅关注自我当下的实惠所得,对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缺乏足够关注。实际上,“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片面强调人民当下的实惠所得,而是努力促进人民群众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义。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实质是政府在局部领域匡正市场经济体制缺陷的行为,至多“是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套装置”[11]8,并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广大工人阶级在经济上的被支配地位。现实中,由于西方国家提供的高福利是一种公共品,降低了人民就业积极性、带来了人们过分依赖国家而自我积累能力弱化的问题;长期的福利政策,造成政府只能通过高税收、高财政赤字维持社会福利水平。由于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向企业征收高税收,企业发展资金减少,无法与高技能创新的先进经济体竞争,导致产业升级乏力,经济增长停滞不前。西方福利制度过分关注人们当下利益,违背了“量入为出”的基本法则,增加了政府财力负担,最终造成债务危机。总之,作为资产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西方福利制度以实现资产阶级意志为根本目的,不可能真正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反,带来了种种“福利陷阱”,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难以真正持续提升,甚至有的陷入不断恶化的境地。
与西方福利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始终注重当下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维护人民的根本性利益。一方面,从现实的个体出发,努力维护个体当下的民生利益,不断提升个体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2]66实践中,统筹做好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不断提升个体发展、创造财富的能力。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的能力差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贫富差距,所有人能力的共同提升和发展才是共同富裕的本质。为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统一,强化贫困群体的内在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创设平等的发展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强化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加大教育技能培训,以提升人力资本。
另一方面,重视社会整体、长远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创设有利时空环境和条件。为更好地维护人民当下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根本目标,发现并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坚持将民生改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将民生改善全面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调一致,坚持量力而行,将福利水平提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渐进改善民生。“坚持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13]始终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将民生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经济增长、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互利共赢、协调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坚持发展与安全的统一,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此外,新发展阶段,我们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模式、促进发展动力和提升发展效益,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简单地遏制或抹杀资本贡献,而是注重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过度空转
资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资本具有双重性,若任由资本肆虐会带来两级分化等诸多消极效应。现实中有些人仅仅看到资本的消极面,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遏制或抹杀资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将资本力量完全清除。实际上,资本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引导、规范、驾驭资本来实现人民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并非要遏制或抹杀资本贡献,而是注重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以更好利用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带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资本带来了生产方式变革、劳动生产率提高、物质财富的迅猛增长,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资本是生产的,也就是说,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14]70。资本赋予生产以科学性质,通过机器大工业生产促进不同生产部门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扩大市场,缩减资本流通时间,增加资本流通速度;通过分工协作,发挥劳动者各自优势,使资本能够最经济地使用人力。此外,资本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为人们自身发展腾出了时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有助于提高每个个体的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有助于满足人的个体需要,从而有助于人的发展。
但是,马克思也揭露了资本的本性,指出了资本运行无法避免的消极后果。西方社会“以资本为中心”,人作为资本增殖的手段,被迫成为一种商品性的存在物。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5]90在资本主义社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无视人民群众的需求最终导致公平与效率的严重失衡;不顾消费者需求的生产经营会带来资源和劳动的浪费并引发经济危机;资本作用下的市场自发行为会造成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使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物质收入和利益诉求发生越来越大的差异;不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当代人受苦、子孙受累。资本主义社会是以人的异化生存为代价换取生产力的发展,若任由资本肆虐,将会带来社会的诸多消极效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辩证且全面地理解资本的历史作用和负面效应,既承认资本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资本来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又运用制度因素、政治因素来驾驭资本和消除资本的消极面。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目标是保障资本在特定的轨道里发挥作用。如在收入分配领域,强化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通过限制收入分配差异过大、设置基本公平和比例公平及促进差异向公平的历史流动来限制资本在收入分配领域内的消极作用;在市场运行方面,注重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善于利用政府这个有形的手化解资本带来的重大风险,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民生建设与扶贫帮困,鼓励企业在带领人民共同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决资本不当运行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环问题。“当资本的逐利本性暂时与致富人民的目标一致时,资本成为繁荣经济、促进生产、发展社会的历史力量,发挥着伟大的文明作用。相反,如果两者不一致,资本就会损害后者利益,将整个社会拖向符合自己目标的方向,发挥着‘另类牵引’的作用。”[16]5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在限制资本、打击资本、遏制资本作用,而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力量,防止资本过度空转与无序扩张。这样,既能促进各类资本健康发展,保护合法致富,也能克服资本的负面效应,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否定人民合理收入差距,而是更加注重防止贫富差距的任意拉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贫富分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实中有些人对贫富分化表达了种种不满,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否定人民的合理收入差距,而是更加注重防止贫富差距的任意拉大,以合理收入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体现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只是一种奢谈。马克思指出:“单纯劳动力的所有者、资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17]1000。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多,资本家不断增强对工人劳动的压榨,导致劳动力价格的增长远远不及资本价格的增长,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随着金融开始主导资本主义发展,金融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美国经济金融化通过降低工会议价能力、提升食利者和管理层收入水平、增强消费信贷进而恶化普通居民财富结构。”[18]110金融化造成了工人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以及失业率的上升,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成为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制度前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合理收入差距没有违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合理的有差别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收入差距是一种机制、是一个杠杆,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合理收入差距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拼搏观念、素质观念、效率观念,在全社会造成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均衡分配,推动人才合理流动,推动教育与科技事业发展;有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激励水平,刺激经济持续发展。合理收入差距还体现出劳动者能力和贡献的差别,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若完全消除人们收入差距就会违背公正分配方式。因此,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必须保持合理的收入差距。只有承认和保持合理的差距,才能不断扩大富裕面,为最终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当然,如果收入差距超越了合理性的范畴,甚至产生了两级分化,就会形成社会阶层的极化效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化的现象。贫富差距的任意拉大导致部分人群的“相对剥夺感”,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内在要求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9]96新时代新阶段,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应有充分估计,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同时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创造公平发展机会、强化社会保障、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推动低层次共同富裕迈向高层次共同富裕。
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坚持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对立的,相反,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现实中,有些人认为,倡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容易带来“物质主义”盛行、精神文明式微问题,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矛盾对立的。实际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非转移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坚持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才可能快速提升。建国后的一段时期,我们曾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由于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主题,导致人民生活长期无法改善乃至于陷入困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诗篇,迎来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崭新前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由此,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跃升,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改革成效显著。
新时代,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向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中的最核心工作,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路径和手段。而“以人民为中心”指向的则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强调社会发展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利益,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的和方向。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人民创造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才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力量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检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价值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从单纯依据GDP衡量经济发展的绩效观转变为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20]97
新时代,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一方面,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1]2就共同富裕而言,共同富裕仍然是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逐步实现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22]238新发展阶段,“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求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特别是解决“卡脖子”的科技创新产业问题。另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将经济建设当作唯一任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样性、多方面的全面需要,是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面提升的全新生活样态。化解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坚持全面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3]52全面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为人民群众享有高质量产品与服务提供充分保障,为人民群众享有高尚休闲生活创造充裕时间,为人民群众享有永续美好生活夯实生态基础,为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根本保证。总之,新发展阶段,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需要兼顾生产、生活与生态,坚持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1]冯颜利,等.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杨楹,王福民,蒋海怒.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生活世界的哲学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M].郭中华,等,译.长春:吉林人出版社,200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郑功成.人民要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N].人民日报,2016-11-01(7).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任平.资本创新逻辑的当代阐释[J].学习与探索,2013(3).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8]裴祥宇.金融化背景下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及其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19]崔耀中.旗帜鲜明讲政治:基层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刘雪娇.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推演[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1).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4.16
D64
A
2096-9333(2022)04-0101-07
2022-01-21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重大项目“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意蕴研究”(2020ZD002)。
罗健(1974- ),男,安徽广德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杨虎飞(1998- ),女,安徽桐城人,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