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背景下岳西宗祠戏场的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2-11-27丽,江

关键词:岳西宗祠非遗

马 丽,江 牧

“非遗”背景下岳西宗祠戏场的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马 丽1,江 牧2

(1.安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宗祠戏场建筑是宗祠中戏曲演出的场所,是中华民族的建筑瑰宝,也是研究戏曲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样本。宗祠不仅是古建筑的精华,更是戏曲演出的物质载体,各地宗祠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各具地域特色,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城镇化的加速和住房体系的改善加快了宗祠戏场建筑的消失速度,使岳西境内的60余座戏场建筑正在迅速的消失。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岳西宗祠戏场建筑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思考岳西宗祠戏场建筑的保护及探索传承发展的路径。

非遗;岳西宗祠;戏场;保护;传承路径

宗祠戏场建筑是宗祠中戏曲演出的场所,是中华民族的建筑瑰宝,也是研究戏曲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样本,它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密不可分,是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建筑、戏曲、民俗及民众生活的“活化石”[1]1-9。岳西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受外界干扰较少,目前仍存有大量原生态的戏曲形态和戏场建筑。据宗祠族谱、县志、碑记、题壁、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及风俗志记载,山区“剧演之风”浓厚,明清之际尤甚,其时戏曲活动繁多,凡酬神赛会、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必演戏。在此“演戏之风”盛行的环境下,山区保留了很多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剧种形式,如岳西高腔、黄梅戏、二扬子、傀儡戏等,这些剧种相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对“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的背景下,岳西宗祠戏场建筑作为戏曲表演的物质载体、乡土建筑的必要组成部分、戏曲演出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所,对其保护迫在眉睫。

一、“非遗”背景下岳西宗祠戏场的现状及成因

岳西县明清时期留存的宗祠戏台有60余座[2],分布较散,宛若一颗颗珍珠散布在岳西的山山水水之间。但是因为保护意识薄弱,保护力度不够,这些精美绝伦、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宗祠建筑及戏台正在快速消失。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和视频资源,足不出户便可以观看各种视频、戏曲,使得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逐渐失去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同时也对戏曲舞台建筑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岳西境内已有19座祠堂被毁,建于清代的温泉镇解放村吴氏祠堂、茅山乡程氏宗祠、来榜镇王氏宗祠以及建于光绪年间的天堂镇东山村金氏宗祠等均已毁坏,昔日美轮美奂的祠堂戏台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这些被毁的宗祠建筑,涉及九镇六乡,几乎遍布整个县区。其中有13座为村中宗祠,这些村镇和乡距离市区较远,道路曲折难走,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是其毁坏的重要原因。尚存的一些祠堂也已经废弃,无人管理、无人问津;只有少许祠堂在祭祀先祖、红白喜事时偶尔使用,平时基本闲置。岳西地区大量宗祠建筑,历经百年风雨,如今正在快速的消逝,这里有自然的因素、人为的破坏、群众保护意识的薄弱,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等各种原因。通过实际走访,笔者认为造成宗祠戏场建筑大规模毁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人为原因的破坏

岳西地区的宗祠戏场建筑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属于不可再生文物,一些宗祠还被列为省级、县级重点保护文物。随着“文物热”的兴起,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宗祠的主意,为了一己私利做起偷盗文物、倒卖文物的勾当。笔者在岳西县区宗祠调研的时候就听宗祠族长讲述过这样的事情:一些文物偷盗分子趁着山区地带宗祠看管不严,翻进祠堂,把宗祠戏场中的一些精美建筑构件,如匾额、楹联、栏板、牛腿、门窗等偷走,原本精美的宗祠戏场只剩下柱础和梁架,除了场地,空空如也。除了文物偷盗,还有村民人为的破坏。由于宗祠是属于家族财产,加上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导致有些村民将闲置的宗祠当做自家房屋,在宗祠内养猪、养鸭、喂鸡,宗祠内臭气弥漫,造成宗祠内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人把宗祠当做自己家的仓库,厅堂、梁架和天井内都堆满了树枝、柴火、木头等物品;更有甚者,在宗祠内留宿外人甚至随意搭线烧火做饭,不仅造成了宗祠内外环境的破坏,还留下了诸多安全隐患,使得留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宗祠建筑岌岌可危。这些人为原因的破坏直接导致了宗祠的毁坏。

(二)自然因素的毁坏

古建筑的自然破坏主要指非人为所引起的破坏,如风雨侵蚀、阳光照射、洪水、雷电、地震及鸟兽、虫蚁等[3]。岳西地区宗祠建筑的材料大多为木材、砖和石材,其中承重柱、梁架、屋檐、台板、门扇、栏杆等建筑构件均属木质构件。大别山深处茂林修竹,堪称“天然林场”,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就地取材既节省了时间、人力,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因此,山区的宗祠建筑框架、木构件和家具陈设等用木材建造的颇多。木材的选择还与其材料性能及对人的心理感受有关。木质材料能抗震、手感好,木材建筑的房屋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木材能给人一种温润、亲切自然的感觉,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但木质建筑也有其致命的缺陷:一是木材怕虫蛀,岳西宗祠建筑年代久远,不经常修缮打扫,很容易被虫蛀毁;二是木建筑怕火,木材遇火便燃烧,一不小心就会被火焚毁,使宗祠建筑荡然无存;三是木材怕潮,岳西因地处大别山腹地,其气候终年湿润多雨、空气潮湿,虽然在建造时考虑到气候的因素在宗祠建筑中的承重柱下部都将石基抬高,石基上安放木柱,使木柱不能直接接触到地面,但是一些宗祠中的木柱、栏板还是因为常年受潮气侵蚀,出现霉变腐烂,日久天长致使房屋倒塌、宗祠被毁。除了风吹日晒雨淋及虫蛀的侵蚀外,因岳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处大别山深处,气候湿润、终年多雨,降水量比平原地带要多几倍,发生暴雨、山洪、泥石流等天灾较多,这些灾害也会导致房屋倒塌被毁。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助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体系的更新换代,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由于古建筑房屋本身不利居住,老屋潮湿、阴暗、光线不好,很多族人都想推倒重建新房,致使本地的一些宗祠、老屋难逃被拆的命运。这些宗祠和古民居都是宝贵的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以宗祠为中心的村落景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其古建筑遭到拆毁,兴建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建筑,那这个地区就毫无地域特色。带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4]1-4。丢失了地域特色的建筑,即使自然景观依然存在,也失去了其价值。古代宗祠戏场、古民居是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建筑,它和当地的民风民俗、审美观念、地形地貌等相融合的独特的古建筑,是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建筑形制的实物样本,具有不可再生性,不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濒临毁灭。我们要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不能盲目乱拆乱建,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对古建筑的保护结合起来,探索两者的和谐发展。

二、“非遗”背景下对宗祠戏场建筑保护的思考

宗祠本是一族之祠堂,渗透着宗法精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质载体。伴随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传统的宗祠戏场在新时代下该何去何从?岳西地区的宗祠戏场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是任其消亡还是以崭新的形式新生,宗祠作为古建筑形制的典范正处在嬗变的边缘。我们是以“物化”保护为主,还是要考虑到宗祠戏场建筑的“活态”传承?面对日益消失的戏台建筑,如何对其保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强化村民和政府共同参与保护的意识

岳西古宗祠建筑数量虽众多,但因其散落在各个村镇之中,加上村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造成县区内十几座宗祠建筑的消亡。县区的宗祠为族人所建,祠堂是祖辈传下来的私人财产,是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村里血脉延续的见证。他们内心有深深的固守家园的思想,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大致使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固守老房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实惠,居住其中因光线不足、潮湿等原因反而让他们觉得老房并不实用,加上人口的增加、新农村建设的实行,急于改善住房条件迫使他们拆老房建新房,并不懂得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村民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较低也反映了政策宣传力度不足,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文物的保护,通过开展“政府会议—村民会议—宗祠会议”的形式逐级向下传达,村委会作为基层管理单位更要担负起“上传下达”的政治任务,通过广播、挨家挨户送印有《文物保护法》的台历、册子、挂历,并且通过开会等形式对全村村民进行宣传、教育,以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首先,让村民懂得文物保护的意义与价值,增强村民从尊重文物到保护文物的意识,形成“村民自尊”;其次,加强村民保护文物的法律意识,使文物保护有法可依,提高村民自觉依法保护文物的意识,形成“村民自觉”;最后,还要把文物保护和村规民约联系起来,制定相应的惩奖措施,建立自我约束机制,通过道德舆论来约束村民的行为,实现村民自觉自愿的保护意识。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村镇,加大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支持,形成一个村民和政府共同参与的“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二)从对宗祠的保护扩展到对村落空间环境的保护

乡土性不仅包括建筑物、构筑物与空间的实体和物质形态,也包括使用与理解它们的方法,以及附着于其上的传统和无形的联系[5]。可见,对于乡土建筑的保护,不能只着眼于其建筑实体的保护,还要保护附着于建筑上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宗祠戏场空间不仅包含内部围合的合院式观戏空间,还包括以宗祠为中心的外部空间环境。村落环境是宗祠建筑择址的依据,原生态的环境是古村镇作为文物的原真性的因素[4]1-4。岳西山区往往聚族而居,形成聚落。聚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历史文化意义和功能大于它所有的各个单幢建筑的简单总和。个体建筑离开了聚落就会降低其价值,聚落失去了其部分个体建筑也会降低它的价值[4]1-4。所以,我们对宗祠的保护不能局限于内部空间的修复和保护,而是要结合外部的空间环境,包括以宗祠戏场建筑为中心而建立的古民居、村落的入口景观水口、亭塔、老街及周围的山形地貌等组成的聚落的外部空间环境及古民居都纳入保护修复的范围。空间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含着某种意义[6]。对于这些空间我们要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仅要保护宗祠建筑内外的自然景观环境,还要保护以宗祠建筑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古时,岳西地处吴楚交界,境内至今保留着异彩纷呈的跳五猖、莲花落、鼓书、民间花灯、围鼓与灯会等民间艺术形式[1]1-9,民风民俗别具特色且多与戏曲演出有关,每年岁时节令、婚丧嫁娶及农闲时间便演剧酬神,使演剧成为日常生活之一。清明、元宵及端午等岁时节令的祭祀与戏曲演出本身就与宗祠密不可分,保护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戏曲活动赖以开展的演出场所。

(三)加大对宗祠戏场建筑及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随着当地宗祠建筑的不断消失,要加大对宗祠建筑保护的力度,对县区内的宗祠建筑进行排查,进行一次全面且详细的实地考察,采取拍照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详细记录每座宗祠的建造时间、占地面积、建筑特色及毁坏情况。对于保护得较好且有历史价值的古宗祠进行文物保护申报,对于那些濒临倒塌甚至已经毁坏的宗祠建筑根据情况进行修复保护,有历史价值但部分损坏的宗祠可以对其构件、屋檐、戏台、墙体及门窗进行抢救修复,无法修复的可以舍弃。对宗祠建筑的修复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要对建筑遗产论证后确定其修复的时代依据[7]。使建筑物的修复能反映真实的时代面貌,修复尽量保持宗祠的原状不能随意更改其布局和规划、不能更换宗祠装饰的颜色、不能用现代材料替代原材料修复,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其历史的沧桑感和肌理、唤起我们的记忆,而不至于因其修复毁坏宗祠的面貌。

对宗祠的保护还应该扩展到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岳西高腔、弹腔、木偶戏、二扬子和黄梅戏于明清时期在县区频繁演出,要想保护古宗祠建筑与戏台,必然要保护戏曲演艺人员,加大对岳西高腔、木偶戏、弹腔、二扬子等戏曲传承人的保护,在县区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使地方戏曲文化遗产不至于断代失传,更好地发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对于宗祠的修复和保护不同于普通房屋的修缮,这些古建筑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需要有经验、有技术的工匠艺人进行维修,古建筑的一些构件的损坏必须要懂得这种艺术的工匠艺人才懂得如何修复,随意维修只会造成对古建筑文物的破坏。本地有很多建造宗祠的工匠后人,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具有技艺的工匠后人,聘用他们成立一个专业技术维修队,负责古宗祠建筑和古民居的日常修缮和维护,通过收徒传授古建筑的修复技艺,使技艺流传下去。对这些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不仅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古宗祠建筑得以存在的根本。

三、探寻岳西宗祠建筑的多元化传承发展路径

对岳西宗祠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本地,而应对外找出路,实行“走出去”的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开发宗祠的功能。通过本地开发和外地相结合的策略,探寻其多元化、多角度的传承路径。

(一)从“物化”保护到“活态”传承理念的转变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而对宗祠建筑的保护力度也因而增大,岳西地区的多座宗祠建筑先后被国家列为省级或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通过这些措施挽救了一些频临毁坏的古戏台建筑,然而我们对戏台建筑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物化”保护的静态层面,把戏台作为一个物品、物体进行保护,让它安静的存在那里,供人观赏。

我们要从观念上做出改变,深入理解“保护”的内涵,保护不止在表面上的,还存在深层次的含义,我们对宗祠戏场建筑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它不受破坏,而是要使其“活”起来。宗祠戏台建筑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让宗祠戏台建筑“动”起来,让它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重新发挥戏台建筑的“活”力和生机,发掘宗祠营造理念所蕴含的生态智慧。

(二)与时俱进开发宗祠戏场建筑的多元化功能

宗祠的功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对宗祠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拓宽其功能,全方位、多元化地开发其功能:利用宗祠的内部空间开展书画展、民俗展以提高民众的审美意识;利用宗祠开辟图书阅览室,创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辟宗祠为老年活动中心,成为老年人的娱乐之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开辟宗祠为学校(位于岳西中关乡湖响畈的储氏宗祠于1939年变身成“安徽省私立南岳中学”,培养了大批抗战人员,至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际在“储氏宗祠”建立军事院校“鄂豫皖军事政治大学皖西分校”)。可见,在时代变迁中,宗祠已经尝试置换新的功能,找寻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方式,这些宗祠新功能的开发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亦是祠功能多元化的表现。

(三)探寻岳西宗祠与社会、团体及高校的合作传承与发展路径

在新时代下,对宗祠建筑的保护不能静等国家拨款,因全国古文物众多,国家拨款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社会、团体和高校”进行合作,通过自己的能力设法找寻一条宗祠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以村养村、以祠养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了文物保护的问题。

1.与婚纱摄影和婚庆公司合作,打造特色拍摄基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婚纱摄影的取景地非常重视,都希望拥有与众不同的婚纱照和别致的婚礼,对婚纱照拍摄地的选择既想风景优美,又体现出新颖性与独创性。我们正好利用年轻人追求个性婚纱照和独具特色婚礼的契机,与婚纱摄影和婚庆公司合作,打造以“古宗祠为中心的村落自然景观带”,缴纳一定费用即可以让他们拍摄具有明清特色的婚纱照,也可以在此地举办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婚礼。在宗祠中可以随他们心意拍摄生活场景或戏曲演出场景;他们或扮作平民百姓或扮作帝王将相、王公贵族,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时空生活。还可以带动由此引发的服务业,如服装售卖、住宿及餐饮的兴盛,以出租或出售的形式向婚纱摄影公司提供明清时期不同种类的服饰及游客的住宿饮食,这些都会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不过这一切必须是在保护宗祠及景点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对古建筑、古宗祠及村中的原生态景观造成破坏。

2.与戏曲演出团体对接,拓展为影视基地

岳西古戏台建筑坐落在宗祠中和宗祠融为一体,其建筑择址、建筑形制、布局规划、装饰手法皆属上乘,且宗祠建筑环境优雅,以宗祠建筑为中心的外围空间,如水口、村落、塔、亭、街巷空间都保留了原生态的环境,青石板、鹅卵石铺地,毗邻交错的街巷、色彩斑驳的马头墙、质朴厚重的铺首木门、色彩艳丽的古戏台,这些都是古时生活的缩影、时代的印记。这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原生态环境是原汁原味的、历经百年而不变,是拍摄电影、电视剧的理想之地,剧组不必费钱费力地造景就可现取后天人为建造的仿古环境无法比拟的原生态环境,这是岳西地区宗祠戏场空间环境的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其天然的优势与本地或外地的戏曲演出团体对接,使其成为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场地,进而拓展为影视基地。这里有成功的先例:1989年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菊豆》在安徽黟县南屏村中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拍摄,南屏村由此成功打响在全国的知名度,戏曲演出的片约不断,使其成为“中国影视之村”。我们应该借鉴南屏村成功的经验,拓展岳西宗祠群落为影视拍摄基地,探索其与戏曲、影视的联姻,不失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3.与学校合作,成为专业人才的写生基地

岳西境内冈峦起伏,千峰竞秀,万壑争流[8],地形地貌丰富独特,拥有5个国家级4A景区、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司空山终年云雾缭绕、景色奇幻,因其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被称为“是一座生态保存发育完好的天然花园”。岳西有蕴含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惜字亭”、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响肠老街”、有美轮美奂的“古宗祠”“古戏台”及“古民居”。天然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环境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是我们与高校合作建立写生基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徽州黟县宏村、西递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们与各大学校合作成为艺术学院的写生基地,学生在此地写生逗留时间较长,动辄半月,多则一月。蓬勃兴起的“写生经济”带动了当地商贸、服务业发展,并衍生出小板凳和自行车出租、写生材料出售、娱乐设施、特色小吃与夜市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千人。我们应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利用本地富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来吸引各大高校的建筑、绘画、设计、摄影等专业人才来此写生,通过建立写生基地的策略,把游客从大众转到了学生身上,有针对性地寻找客源,形成一批稳定的客源后,从“学生写生”中寻找商机,进而衍生出“写生经济产业链”,不仅解决了当地就业,使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就业,又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收取一定费用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中拿出一部分用作古宗祠及古村落的日常保护和维修经费,从而达到良性运转。

4.探寻以“红色宗祠游”为中心衍生的产业链发展路径

岳西宗祠不仅是祭祀先祖的场所,其在历史上也曾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在抗战时期,县区内的多座宗祠建筑都为抗战做出过贡献,如青天乡汪氏宗祠是红军中央独立二师司令部旧址、河图镇汪胡氏宗祠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中关乡的储氏宗祠曾是刘邓大军建立“鄂豫皖军事政治大学皖西分校”旧址。它不仅是戏曲表演的舞台、研究明清戏曲文化的优秀样本,也是我们的爱国教育基地。

既然宗祠与戏曲、抗战都有关联,我们是否可以把其整合起来,探索其“一观二线”的红色游路线,从“红色旅游—宗祠建筑—戏曲演出”探索出一条把戏曲文化、宗祠戏场及爱国教育融为一体的旅游路径:就是观看戏曲表演而带到参观宗祠建筑,把一些在抗战时期做过积极贡献的宗祠建筑串连起来以供游客参观,在参观宗祠的路径中,穿插介绍一些宗祠周围的古民居,把“以宗祠为中心”建立的古民居、街巷和自然景观都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宗祠人文景观带”;“二线”就是两条路线,一条是通过这条红色游路径的建立引导其特色商业街的建立。小型商业街可以设在宗祠附近,通过售卖当地的特产,包括服饰、养生布鞋、岳西土特产等,带动周围的文化、饮食及经济。另一条路线是通过观看“与宗祠有关的民俗风俗表演”来留住游客,让游客欣赏并参与到与宗祠有关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深切感受到由宗祠建筑、戏曲活动引发的亲情、孝道及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县内至今保留着民间花灯、灯会、围鼓、跳五猖、鼓书与莲花落等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形式,且多与戏曲演出有关,剧演之风浓厚。每当岁时节令、农闲时期及婚丧嫁娶都会酬神演剧,戏曲演出已经深入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是赶上清明节、元宵及端午等岁时节日,游客还可以欣赏到一个家族浩浩荡荡进行集体祭祖的场景[9],深切感受到家族中的“尊尊亲亲”和睦亲情与暗含的“长幼尊卑、亲疏有别”伦理秩序。宗祠中戏曲演出不仅成为维系族人情感的一个媒介,而且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再者,围绕宗祠为中心的外部空间开发周边休闲垂钓、特色小吃及住宿,从而带动一批由当地农民开办“农家乐”“民宿”,给住在宗祠周围的农民带来经济利益,使他们认识到宗祠的重要性而更加爱护宗祠。这两条路线都是考虑到游客的需求,使游客住的舒适、吃的开心、玩的快乐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村民与游客的“双赢”。这条“一观二线”红色游路线,一方面可以使游客观看原汁原味的戏曲表演、欣赏到风景旖旎的原生态景观、领略到古村落建筑的魅力,又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结语

宗祠建筑虽是宗法时代的产物,但其戏场空间具有的“凝聚人心、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我们要深挖宗祠戏场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理念,在对宗祠戏场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上我们要与时俱进,对其蕴含的重视亲情、团结和睦的理念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加以发掘,用以指导我们的新农村建设。随着宗祠的日渐消亡,我们对它的保护要提上日程。面对遗留下来的宗祠,我们不能简单的考虑对建筑物的修复保护,而应该将其升华至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保护,不再囿于“物”化的场所保护,而应该探索一条“活态”传承发展道路,真正解决宗祠建筑未来存在的危机。通过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发宗祠的功能,探寻一条与影视剧团、写生创作、摄影艺术、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使宗祠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居设计及新型剧场设计提供借鉴。

[1]马丽.岳西宗祠内戏场空间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岳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岳西县志(1978-2002)[M].合肥:黄山书社,2009:4.

[3]郭志恭.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修复工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2.

[4]陆元鼎,杨新平.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5]蔡晴著.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1.

[6]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

[7]李锦生,霍耀中,张世满.不可再生的遗产[C]//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24.

[8]岳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岳西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6:1.

[9]安庆市民风民俗研究会,安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庆民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105.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Yuexi Ancestral Halls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 Li1, JIANG Mu2

(1.School of Fine Arts,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011, Anhui; 2.School of Art,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Jiangsu)

The buildings of ancestral halls are the places where operas are performed. They are the splendid treasure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y serve as the priceless physical samples which can be used to study opera culture. Ancestral halls are not only the historic symbol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but also the material carriers of opera performance. The buildings of ancestral halls in different pla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gional features for the distinct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they are not renewable cultural heritages. With the arrival of information a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onfronted by challenges and conflicts. The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housing have sped up the extinction of ancestral halls and theatres. More than 60 ancient theatre buildings in Yuexi are at the risk of being demolis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ancestral halls and theatres and sorts out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come up with the approaches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treasure of ancestral halls and theat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uexi ancestral halls; theatres;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pproaches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4.23

J026

A

2096-9333(2022)04-0150-07

2022-05-06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南方儒家书院景观及其生态智慧研究”(17BH15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非遗背景下岳西宗祠戏场的艺术特色及功能研究”(SK2016A0554);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szsfkc0552)。

马丽(1981- ),女,安徽亳州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江牧(1971- ),男,江西南昌人,设计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岳西宗祠非遗
老牛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岳西炒青记
慷慨宗祠祭先贤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岳西话指人“底”字短语的情感表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