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其诚”内涵流变及对汉语修辞学和修辞实践的影响
2022-11-27张子豪李胜梅
张子豪,李胜梅
“修辞立其诚”内涵流变及对汉语修辞学和修辞实践的影响
张子豪,李胜梅
(北京语言大学 预科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修辞立其诚”如何客观解读,学界认识并不一致,综合各家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更好地)修整(或修治)语辞(包括言语和文辞)以有效表达真意建立诚信”。“修辞立其诚”作为一种观点,在文学、哲学、辞章学、翻译学等诸多学科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发生了内涵流变。作为汉语修辞学的重要学科命题,引发了系列讨论,如“修辞立其诚”是否为汉语修辞学的学科之源、“修辞”实践是否必须遵循“立诚”原则等。作为名言熟语,在言语实践中被广泛引用,以展示古文功底和文采,增强言语表现力和说服力,但大多仅就字面理解为写作之法或为人之道,这种修辞实践可看作“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主观发挥和充分利用。
“修辞立其诚”;内涵流变;学术影响;修辞原则;修辞实践
“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乾·文言》,原文如下: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一、“修辞立其诚”的原意解读
(一)后世对各成分“修”“辞”“立”“其”“诚”的解读
“修”有“修饰”“整饰”“修理”“修省”诸说。其中,“修饰”指采用最好的方式表达,多数学者持此说法。
“辞”有“言辞”“文辞”“语辞”“言辞与文辞”“卦爻辞”“卜辞”“文治教化”诸说。
“立”一般认为是“建立、树立、表达”的意思。
“其”是指示代词作定语,主要有三种解释:(1)修辞者(的);(2)所修之辞(的);(3)兼表修辞者与所修之辞(的)。“其”既与中心语“诚”密切相关,也与所回指的对象有关。
“诚”主要有三种解释:(1)“诚实”,多数学者持此观点;(2)内容符合事实,情感真诚,是“天之诚”(客观真实)和“人之诚”(主观真诚,诚实)的结合;(3)“中正之心,敬畏之情”[1]72。
(二)后世对“修辞立其诚”句的解读
1.“修辞”与“立其诚”之间的关系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位于人格金字塔的中间层,对于“本我”和“超我”起着调节作用,换句话说“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平衡者,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玛丽有着支离破碎的“本我”和病态发展的“超我”,导致其在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都是迷失的“自我”。
关于“修辞”和“立其诚”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大致有两种看法[2]:一是主从关系(即“前提论”),强调“修辞”和“立诚”为一件事,“修辞”的前提和目的是“立诚”;二是并列关系(即“结合论”),强调“修辞”和“立诚”为两件事,“辞”为“文”,“诚”为“质”,一外一内,相辅相成。多数学者赞同“前提论”。也有观点认为“诚”依赖于“言”[3]、“修辞”需要“立其诚”[4]。
2.“修辞立其诚”整句话的原意
孔颖达《周易正义》释为:“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5]此说影响较大。但有学者认为此处“修辞立其诚”不是讲立言之道,而是讲一种职业活动的操守[6]。王齐洲解释为:“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1]72。李索和荆宏认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文本意义可以大致理解为:修饰言语文辞建立他的诚信,用来营守功业。”[7]91
(三)后世解读“修辞立其诚”所存在的分歧
孔颖达的解读影响很大,但其“修理文教”的说法存在争议。周策纵认为“辞”无“文教”义,全句应释为“修饰语言文辞和建立他的诚实”,明确提出“修辞”和“立其诚”应视作平列的两件事[8]。概而言之,孔、周的分歧在于对“修辞立其诚”成分义(即“修辞”的意义)的理解不同。而林雄洲认为“修辞立其诚”并非平列的两件事,而是表示目的关系的一件事,全句应理解为“(为政者)修缮教辞以显立其已有之诚”[9]。概而言之,周、林的分歧在于对“修辞立其诚”成分之间的关系(即“修辞”与“立其诚”的关系)的理解不同。成分义和成分关系都属于文本内部因素。与文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还有丁秀菊[10]等。李索和荆宏将“修辞立其诚”文本理解的研究现状概括为:“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修’‘辞’‘其’‘诚’意义的理解和对‘修辞’与‘立其诚’二者有无关系、有何种关系的认识上”[7]90,点穴非常到位。
另有学者从文本外部的时代背景入手说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如:王齐洲认为“修辞”反映从巫史作辞、正辞、用辞到春秋时期政教和外交辞令的发展,“立诚”则强调历史传承的官守职业精神和敬慎持中的文化心理[1]72;查屏球则认为“修辞立其诚”的原始意义与早期铭文写作有关,是从铭文写作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写作理念,反映古人希望通过向神展示诚心以获得佑助[11]125。
(四)如何更接近“修辞立其诚”的原意
理解原意时,本文认为可注意如下几点:1.具体还原“修辞立其诚”中各成分的语义,清晰把握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2.不孤立地看单个句子,要看句子所在的那段话(尤其是其中的“进德、修业、忠信、居业”),否则容易望文生义。3.在完整的篇章中理解,否则容易断章取义。“修辞立其诚”的上一段有:“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修辞立其诚”与“闲邪存其诚”结构相似且内容相关,因此应该将“闲邪存其诚”与“修辞立其诚”联系起来,在更大的篇章中理解。4.结合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从词义和句法结构的角度看当时“修、辞、立、其、诚”的语义和句法性质,从做人做事原则的角度看当时人们对“修”“辞”“诚”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倡导。关于其原意,已有诸多文献论及,本文重点在于探讨其内涵流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故暂不结合以上四点逐条展开详细论述。
基于上述四点,并综合各家解读,本文认为,“修辞立其诚”可以大致理解为“(更好地)修整(或修治)语辞(包括言语和文辞)以有效表达真意建立诚信”。
二、不同学科所作理论阐发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流变
作为孔子的解经名句,“修辞立其诚”容易作为重要的理论观点在不同学科中加以阐释,特别是当该说法与学科的关键性特征有某种一致性时。不同时代、不同学科学者所作阐释颇不一致。诸种阐释主要是“旧瓶装新酒”(借形表意),可以说是借“修辞立其诚”之“瓶”装所论学科待售之“酒”。当“修辞立其诚”进入一门学科后,在学科内部发生语境吸收,其内涵进行了隐喻性或转喻性调整和演变,相关语义成分得以凸显,而其他语义成分被有意无意地遮蔽,由此更接近阐释者想要表达的学术观点,适应所论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需求。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这与“修辞立其诚”所反映的观念高度契合,因此“修辞立其诚”自然成为中国文学讨论语言文字与社会生活、思想感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先看古代文论,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提道:“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笔者注:“修辞立诚”可视为“修辞立其诚”引用中出现的言语变体),在于无愧。”[12]刘勰之后不断有学者借“修辞立其诚”阐发自己的文学观。对此,有学者将“修辞立其诚”称为“古代文学思想的原论之一”[11]125。现当代文论中,“修辞立其诚”同样备受关注,朱光潜将其视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之一[13],姜飞从文学史的角度提出以“修辞立其诚”为旨趣的“诚论”是中国固有的文学真实理论[14]。“修辞立其诚”甚至出现在高中语文写作教材中,以案例的形式教导中学生“写作既要有文采,更要有真实情感”。文学理论语境下的“修辞立其诚”内涵发生流变,吸收文学对文与质、辞与情关系的思考,突出“艺术真实性”“文学创作原则(立言在诚)”等,可以大致理解为文学创作要表达真情实感。
“修辞立其诚”沿用于其他学科,同样发生内涵流变。如北宋理学家对“修辞立其诚”有独到的解读,强调“修省”(1)以对应于“修辞”,如程颢认为:“‘修辞立其诚’,不可不仔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15]在北宋理学的语境下,“修辞立其诚”内涵流变为修省言辞以立诚,偏重探讨人的自身品性修养,而不强调言辞的修饰。再如翻译学,严复将“修辞立其诚”作为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中“信”的理论依据[16],将“修辞立其诚”具体理解为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作者原意。再如辞章学,郑颐寿指出“修辞立其诚”是辞章活动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求辞章内容符合“诚”的标准[17]。在辞章学的语境下,“修辞立其诚”内涵流变为辞章内容要“诚”。各家均将“修辞立其诚”的理论意义作了引申或发挥,成为阐述自己的理学主张、文学主张等的立论之据。
我们看到,后世文学理论家、理学家、辞章学家、翻译家等纷纷从各自视角和立场出发对“修辞立其诚”进行解读。这一方面说明“修辞立其诚”富有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理论张力,不同学科、不同学派都能从中得到理论上的启发,获得理论高度的提升,塑造并获得历史悠久的学术形象和接受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其实未能追本溯源,尚未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原意。
在品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修辞立其诚”所作各种不同的注释及观点阐发时,笔者认为,应区分哪些是客观解读、哪些是主观提倡:研究者认为“子曰……”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研究者是否同意那样的观点?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人讲究‘修辞立其诚’,有思想著之于文字,无不是出于本心”[18],这主要是客观解读。也有学者将其理解为写作的原则,认为“立言要重在诚”[19],这是主观提倡。
虽然“修辞立其诚”自《周易》提出后经历流变,内涵逐渐丰富,但其核心意义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就看世人如何将其揽入自己学问之怀表达“心意”)。从本质上看,“修辞立其诚”提出了言语形式(“辞”)和言语内容/意义(“诚”)之间的关系问题,强调语言使用时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并涉及人的言语行为与如何做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正是很多学科(如哲学、文学等)都关注的基本问题。如理学,将“修辞立诚”与“正心”“诚意”联系起来。如文学,童庆炳认为艺术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构成,而美就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20]。因此可以说,涉及形式和意义关系的讨论,涉及人的言行与如何做人之间关系的讨论,正是“修辞立其诚”能够进入不同学科的重要原因。
三、“修辞立其诚”所引发的汉语修辞学论题
与“修辞立其诚”最直接相关的学科自然是汉语修辞学。汉语修辞学论著探讨“修辞”一词的来源和作为术语的“修辞”的形成过程时皆提及“修辞立其诚”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开篇即写道:“修辞本来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自从《易经》上有了‘修辞立其诚’一句话以后便常常连着用的。”[21]由此引发与修辞学相关的更多话题:
“修辞立其诚”的“修辞”与修辞学的“修辞”之间有什么关系?“修辞立其诚”是否可以作为汉语修辞学的学科源头?有学者认为“修辞立其诚”的“修辞”与现代的“修辞”存在引申关系,如张文治提出:“孔氏(笔者注:指孔颖达)以‘修理文教’释‘修辞’,虽与后世解作‘修饰文辞或言辞’者不同,然后世修辞之义,实自此引申。”[22]持相似观点的有袁晖和宗廷虎[23]等。也有学者持否定态度,如郑子瑜认为:“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发现比《文心》更早的著作有‘修辞’二字连用,而它又确是指‘修辞’这一学科的名称而说的,我们就姑且以梁代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宗经》篇和《才略》篇中的‘修辞’二字连用是修辞这门学科的名称的源头吧。”[24]持相似观点的有倪景熙[25]等。“修辞立其诚”究竟能否视为汉语修辞学的源头?如果我们区分如下几种情形,这个问题也许会少些争议:1.“修辞”二字最早连用的文献,“修辞”一词最早作为修辞学研究对象的名称(作为术语)的文献,二者不一定相同;2.“修辞”什么时间作为术语出现,人们什么时间开始探讨修辞问题,二者不是一回事。
无论“修辞”作为术语的来源是否可以追溯至“修辞立其诚”,无论“修辞立其诚”能否视为汉语修辞学的源头,它都已成为汉语修辞学的核心观念,进入学科理论体系,对汉语修辞研究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汉语修辞学呈现出不同于西方修辞学的面貌、内涵和研究旨趣。“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将“修辞”与“立诚”“居业”相联系,强调修辞行为的道德性和社会性。而西方修辞学发源于古希腊的诉讼,以演说和论辩为核心,强调修辞行为的知识性和个体性,如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认为“修辞术”是“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26]。汉语修辞学更为关注修辞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关系,西方修辞学则发展出论辩理论。二者对修辞行为的评价和思考也体现出差异,“中国人重视修辞的伦理性,主张修辞立其诚,而西方则比较喜欢把修辞作为战胜对方的手段”[27]。
“修辞立其诚”并不是一个表示概念的词语,而是一个表示判断的命题,因此在内涵流变过程中容易脱离客观解读,添加使用者个人的主观认识,导致成为争议性的话题(2)。“修辞立其诚”直接引发的另一个修辞学热点话题就是“修辞立其诚”是否可以看作汉语修辞活动的原则乃至汉语修辞学的原则?多数学者支持以“修辞立其诚”为修辞活动的原则,主张“修辞”必须“立诚”,王希杰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现代修辞学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抓住这个‘诚’字,把它作为修辞的基本原则,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28]但也有学者对以“修辞立其诚”为修辞原则的观点进行了反驳:高万云、鹿晓燕从“不可能、不可靠、不可行”三方面说明“修辞立其诚”不能作为“修辞”的总原则[29];周强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提出建立在“诚”基础上的“修辞”在实践中未必奏效[30];霍四通认为修辞学是语言科学,讲求论证,故“修辞立其诚”最多只是修辞的原则,而非修辞学的原则[31]。上述不同观点的交流,使学界对“何为修辞”“何为修辞学”及“修辞与修辞学存在何种关系”等根本问题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刻。
除引发修辞学理论话题外,“修辞立其诚”还是汉语修辞学的重要学术资源。张炼强讨论修辞学史研究时指出:“‘修辞立其诚’,治修辞学史当然也要立其诚。”[32]汪国胜论述修辞教学的“立诚观”时指出:“修辞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修辞固然是要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但又不是纯艺术,修辞还要‘立诚’,切忌虚情假意,应该把孔子提出的‘修辞立其诚’视为修辞的一项基本原则。”[33]对于汉语修辞学而言,“修辞立其诚”作为汉语修辞学的重要学科命题,既具有学科建构的价值,又具有指导修辞实践的价值。
四、“修辞立其诚”在汉语修辞实践中的运用
前文第二、三节主要论述了“修辞立其诚”在学术语境中的内涵流变及其对汉语修辞学的深刻影响,本节接着论述其对汉语修辞实践的广泛影响,并由此进一步思考言语成品的潜能发挥及“语言文字可能性”问题。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修辞立其诚”常被当作古人名言来引用。已有多部名言名句词典、文学理论词典、写作词典收录“修辞立其诚”词条,如《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引用语大辞典》等。
直接引用古人简洁凝练的名句,可展示古文厚学功底,增添古雅文采,使表达言简意赅,增强言语表现力和说服力,如:“要想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具有自强不息的钻研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价值信念,修辞立其诚的治学态度。”(引自陈奎元《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序言)修辞实践中如此直接引用“修辞立其诚”,体现了使用者对古雅厚学文采的追求和修辞努力。
对于作为熟语的“修辞立其诚”,现代汉语阶段人们引用时往往不考虑其原初语境,而是仅就字面理解为“说话要诚实可信”“写文章要诚实”“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立论要尊重事实”等。这样的理解,主要是主观提倡,而非基于学术考证的客观解读。具体而言,今天的人们在使用时往往将“修辞”简单理解为“说话写文章”,甚至根据表达的需要延伸至“做事做人”,将“诚”理解为“诚实、老实、不骗人”,并就“修辞”和“诚”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再加上“要”表示主观倡导,告诫人们“修辞”“要”“诚”,教育人们要注重品德修养。至于“立”和“其”的意思,以及“修辞立其诚”原句与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则大都忽略,可谓顾“此”而失“彼”。
知名人士的引用和主观阐发进一步扩大了“修辞立其诚”的影响范围。如叶圣陶提倡“修辞立其诚”的写作观[34],钱谷融将“修辞立其诚”作为自己的学术原则[35],张岱年著有《修辞立其诚》一文,该文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在“名人效应”的推动下,人们往往脱离原文出处而采用知名人士的主观阐发,就字面理解为写作之法(写文章要尊重事实、写真情实感)或为人之道(做人要诚实可信)。
实际上,这种为了实现特殊修辞目的而直接引用或化用已有语言资源(言语成品)的现象在修辞实践中广泛存在,对原形式的成分和意义的理解和利用往往根据表达者的临时主观语用需要而顾“此”失“彼”,被引用的语言资源在新语境下获得新的临时用法,当这种临时用法的使用频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规约化,变为常规用法,这是语言用变与演变的基本规律。比如《诗经》名句“七月流火”,原意是暑热开始减退,天气逐渐转凉,但在当代汉语阶段却被望文生义理解为“盛夏天气炎热”而被广泛“化用”,甚至有人统计语料发现,当前语用实际中几乎未见“七月流火”表示天气转凉的例句。辩证地看,后人对古人某种言语形式的误用、对古文名句原意的误解,不一定全是坏事,此“七月”非彼“七月”,此“火”非彼“火”,同形而异义,引用者的误用却也发掘了该“形式”的表意潜能(利用了“七月”“火”的多指、多义),使“七月流火”可以承载两种含义,在当代汉语阶段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这对“七月流火”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七月流火”的新含义新用法应该收录进成语词典。丰富既有言语成品及语言材料的表意能力,并促其约定俗成,进入词汇系统,这种修辞实践对丰富词汇系统的形义关系有贡献,也是一件好事。言语成品一旦出现,在保持其原意和原初语境特征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赋能,其各构件成分所承载的其他表意潜能遇到新的语境激活,则与原意和原初语境“渐行渐远”,流变出新的语义和用法。“修辞立其诚”“七月流火”等言语成品都有这样的经历。
一方面人们可以使用语言系统的各种静态单位,另一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言语交际需要去引用并化用各种言语成品,这两方面都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并促使其发挥潜能,丰富语言单位和言语成品的显能,更有效地为语言使用者服务。
结语
作为孔子的解经名句,“修辞立其诚”在不同学科中被加以阐释,发生内涵流变,如在文学理论语境下理解为文章遣词造句要表达真情实感,在辞章学语境下理解为辞章内容要“诚”,在翻译学语境下理解为译文要准确,不可偏离作者原意。“修辞立其诚”是汉语修辞学的重要学科命题,引发修辞学界对“修辞立其诚”是否为汉语修辞学的学科之源、“修辞”实践是否必须遵循“立诚”原则等问题的讨论。在非学术语境的修辞实践中,“修辞立其诚”被当作古人名言来使用,以展示表达者的古文功底,增添古雅文采,使表达言简意赅,增强言语表现力和说服力。人们对作为熟语的“修辞立其诚”的理解,主要是主观提倡,而非客观解读,将其理解为写文章要诚实或做人要言行一致,使用时难免顾“此”失“彼”。作为修辞实践,“修辞立其诚”的不同用法和不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对该言语成品的形式和意义关系的发展,是对“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能动利用,体现了表达者对言语成品的主观语用需求。对“修辞立其诚”存在不同解读和争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区分其原初意义和引申意义、客观解读和主观提倡、学术研究和修辞实践。
(1)“修省”指修身反省,《周易·震卦·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2)具体词语或概念的流变(或演变)研究数量很多,但命题流变却很少有文章论及。命题流变的特异性及其具体过程、动因和机制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1]王齐洲.“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J].文史哲,2009(6).
[2]李熙宗,等.中国修辞学通史(明清卷)[M].郑子瑜,宗廷虎,主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243-245.
[3]朱玲.“修辞立其诚”: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兼与古希腊修辞理论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9-24.
[4]王希杰.文如其人与“修辞立其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2-96+128.
[5]周易正义[M].王弼,注;孔颖达,正义.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22.
[6]刘焕辉.中国修辞学的历史源流与新世纪多元取向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12.
[7]李索,荆宏.《周易》修辞观述论[J].周易研究,2018(3).
[8]周策纵.周策纵自选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23-124.
[9]林雄洲.“修辞立其诚”新辨——兼论周策纵持议之失[J].北京社会科学,2015(8):55-61.
[10]丁秀菊.“修辞立其诚”的语义学诠释[J].周易研究,2007(1):24-33.
[11]查屏球.西周金文与“修辞立其诚”的原始意义[J].学术探索,2010(3).
[12]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7.
[1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240.
[14]姜飞.经验与真理——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M].成都:巴蜀书社,2010:24-25.
[15]程颐,程颢.二程遗书[M].潘富恩,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51.
[16]牛仰山,孙鸿霓.严复研究资料[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117.
[17]郑颐寿.“诚”“美”兼论:辞章之圭臬[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6):88-90.
[18]张汝伦.认真地思想和生活[J].读书,1993(11):17-22.
[19]郭绍虞.修辞剖析[C]//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修辞学研究: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19.
[20]童庆炳.论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J].文艺理论研究,1990:16-23.
[2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
[22]张文治.古书修辞例[M].北京:中华书局,1996:1.
[23]袁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10-11.
[24]郑子瑜.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87.
[25]倪景熙.“修辞立其诚”辨[J].兰州学刊,1984(2):92.
[26]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4.
[27]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9.
[28]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8.
[29]高万云,鹿晓燕.关于修辞学理论与方法的再思考[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73-78.
[30]周强.从西方修辞的视角看“修辞”与“诚”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2010(2):98-102.
[31]霍四通.“修辞”“立诚”关系辨[J].当代修辞学,2012(5):54-62.
[32]张炼强.修辞学史研究的承传和创新——序《20世纪中国修辞学》[J].修辞学习,2004(6):61-63+39.
[33]汪国胜.修辞教学的目标定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6-100.
[34]叶圣陶.叶圣陶谈阅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207.
[35]钱谷融,王雪瑛.学术上的原则是修辞立其诚不是人云亦云[N].青年报,2017-10-15(A02).
The Connotation Change of “and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Rhetoric and Rhetorical Practice
ZHANG Zi-hao,LI Sheng-mei
(College of Preparatory Educatio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 are not consistent in academic circles. Based on various opinions, this sentence can be roughly understood as “(better) modify (or adjust) expressions (including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to effectively express the sincerity and honesty”. As a point of view, “” has been further explained in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literature, philosophy, the art of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translatology and so on.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proposition of Chinese rhetoric, it has triggered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such as whether “”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rhetoric research, whether it is one of the rhetoric principles, and whether the practice of “”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 As a famous saying or idiom of the ancients, it is widely cited in specific speech practice to show the literary skills and talent of the expresser and enhance the expressiveness and persuasiveness of speech. However, most of them are literally understood as the method of writing or the way of being a man, which deviates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This rhetorical practic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use of "all possibilities of language".
“”(修辞立其诚); connotation change; academic influence; rhetorical principles; rhetorical practice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4.07
H059
A
2096-9333(2022)04-0041-06
2022-05-13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修辞立其诚’的语义演变研究”(21YCX118);北京语言大学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新世纪汉语修辞学的学科发展态势及国际中文教学背景下汉语修辞教学的若干思考”(22YJ010401)。
张子豪(1994- ),福建福州人,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修辞学、现代汉语语法;李胜梅(1965- ),安徽含山人,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修辞学、语篇分析、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