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灏文学踪迹之论析
2022-11-27魏宏灿
魏宏灿
吴灏文学踪迹之论析
魏宏灿1,2
(1.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236800;2.阜阳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阜阳,236041)
清朝是诗的国度,诗人云蒸,诗满天地,成就卓越,各地出现一些以地方主政者为首的诗人群体或流派。乾隆、嘉庆年间,亳州知府李廷仪雅好文学,奖励风雅,一时文士毕集,形成以其为首,以潘瑛、张葆光为主干,以裴立斋、孙吟秋等人为羽翼的诗人群体。曾任地方教谕的亳州人吴灏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乞假返里后融入亳州诗人群体,参与其中的文学活动,以诗交友,诗酒风流,“一代群贤成雅集,千秋古调变新声。”吴灏创作有200多首诗,不论是自明本志、纪游抒怀,还是互为赠答、实录百姓苦难,既有清新雅致之作,又有豪宕沉郁之声。其诗笔力奇横,感情深沉,风格清壮,神韵超逸,实为建安遗音。吴灏诗歌在清诗中虽不是特别优异,然在亳州诗人群体中还是很优秀的,其人其诗还是很值得品读的。
亳州诗人群体;吴灏;文学交游;诗歌创作
吴灏,字溪梁,号远亭,乾隆廪贡生,安徽亳州人,其生卒时间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今人柯愈春先生《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将其生年定于乾隆元年(1736)到乾隆四年(1740)的四年内[1]784;其卒年也不得而知,从其与友人的文学交流可知嘉庆二年(1797)还在世。
吴灏“一生读书史,所志在显扬”(《六十写怀》),“我有绿绮琴,中含太古声”,胸怀高远志向。“尚志节,笃气谊,不妄与人交。”其诗中多有吟咏“四君子”诗句,如“若无松与竹,何处觅芳邻”“从今又引寻梅约,吟遍溪桥水驿边”“涟漪细叶轻寒外,风露潇湘一片心”,由此可见其人品。他一生历署太湖、英山、建平、望江、颍上、巢县、合肥等地方教谕,前后10余年,过着辗转迁移的生活。在清代,地方学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为低下,“奉薄日拮据。黎藿不克肠”(《戴秀才送酒》),其理想抱负难以实现,“奈何垂白发,莪蒿不能芳”,最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乞假而归,足不出户庭。四年后拓宅后隙地,“茸园亭,莳花竹,以图书自乐”。其室名为“半远”,盖慕“梅之洁,兰之幽,菊之逸,各有一段高远淡远之趣,己欲得其半也”[2]486。可见其独善其身,终老于家。
吴灏还乡后,经友人举荐,结识了时任亳州知府的李廷仪,成为以李廷仪为首的亳州诗人群体的成员,并时常参与这个诗人群体的文学活动,“客中好友时时聚,篱下残华细细看”,以诗交友会友,创作了200余首诗。有清刻本《半远山房诗集》(1)一卷,藏于安徽省图书馆,前有亳州知府李廷仪及怀宁潘瑛二序。据潘序称其诗200余首,今存135首[1]784,疑非完帙。
一、吴灏的文学交游
清代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云蒸,各领风骚,作品众多,成就卓越。《晚晴簃诗汇》序云:“三百年间,诗满天地”“坛坫迭张,词流锋起,声光所被,爱逮乾嘉”[3],蒋子潇亦云:“乾隆中诗风最胜,几乎户曹刘而人李杜”(《游艺录》)。《晚晴簃诗汇》所收诗人达6000余家,为《全唐诗》的3倍之多。其数量庞大、质量之高,远在元明之上,几乎与唐宋鼎足而立,融合唐宋诗的传统,颇具特色,诚如洪亮吉所言“熔铸唐宋,自成一家”[4]。
这个时期,清代诗坛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以地方官员及其游幕文人为中心的诗歌群体。主政者大都儒雅风流,雅好文学,扶持当地文化学者结社诗词唱和。乾隆、嘉庆年间,亳州出现了以亳州知府李廷仪为首,潘瑛、张葆光为骨干,裴立斋、孙吟秋、张子白、吴灏、孙元煌、凌谦斋为羽翼的诗人群体,邻近的颍州知府王秉韬等也时有应邀雅集,“诸君赋诗倡和成帙,极一时之盛”(潘瑛《杏琼斋诗集》序)。吴灏在《答张竹轩兄赠韵》诗中也云“一代群贤成雅集,千秋古调变新声”,又云“遥知分韵西窗下,刻烛联吟达夜清”。这种文学交游景观,可以说是曹操父子所领导的邺下文学集团的再现。
李廷仪,号石帆,直隶滦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李以怀宁知县升迁为亳州知州,在亳为官20余年。好文学,曾资助张葆光、潘瑛、孙元煊、吴灏等人的诗集出版,著有《杏琼斋诗集》六卷(嘉庆元年刻本)传世。吴灏评其“诗书为治具”(《半远山房诗集·刺史李石帆先生惠示〈杏琼斋诗集〉》),潘瑛说李诗“得古风之旨”,朱圭说李诗“哦诗必杜甫”,张葆光说李诗“温柔敦厚,旨远而辞文”“出入汉魏六朝,既复沉酣于杜,以故议论慷爽,时露抱负,有民物一体之气象”。李廷仪在写给诗友的诗中也表白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别谯陵道,三违颍水滨。
人贤思乐土,书到感天真。
国宾宜珍重,高才宁隐论。
如冰官舍冷,愁对小阳春。
(《寄含溪先生》)
张葆光,字仲子,号竹轩,滁州人,与兄龙光、弟奕光俱有诗名,时人比之为晋“三张”,兄弟中葆光尤负盛名,为当时皖籍著名诗人,著有《竹轩诗集》二卷(嘉庆元年刻本)传世。亳州诗人群体中,张葆光最受人推崇。李廷议对其评价甚高:“古体尤奇健,青莲玉局兼。西昆伤艳丽,南宋太新尖。”又云:“滁州张生大手笔,……长篇赠答擅奇伟”(《杏琼斋诗集》)。吴灏赞其“点笔续风骚”,“高名遍南北”。王豫评张葆光五言诗“探源汉魏,下迄唐贤,情深古朴,沉挚真切,读之能令人歌,能令人泣”(《群雅集》)。可见其人其诗在这群诗人中的地位。
潘瑛,字兰如,江苏江都人,曾侨居怀宁,嘉庆岁贡生,著有《晋希堂诗集》四卷(嘉庆刊本)传世。由于他长年游走于江淮,“其诗遍称大江南北”。擅长古体,意气豪迈;近体诗则朴实无华,实有情感,“气格清远,词旨沉挚。其感事诸篇,神似少陵,不徒貌似求之”(王豫《群雅集》);其“歌行之妙,苍坚浑灏,具有昌黎、山谷之长,而近体亦日锻月炼,得未曾有”(《清诗话·伯山诗话》)。袁枚赞潘瑛曰:“四海知交在,龙门此特开。天涯出作客,太史独怜才。”
潘瑛、张葆光皆为江淮名士,其命运相同,一生颠簸流离,糊口四方。初以诗受知于时任安徽巡抚朱珪,后应亳州知府李廷仪之邀,成为李的幕友。亳州前知府裴立斋因病卸任后仍寄寓亳州,以诗会友,他们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淮南才子孙吟秋原为裴立斋幕友,他与潘瑛于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追随李廷仪,成为李的幕僚。在这群诗人中,孙吟秋年龄最小,英姿飒爽,张葆光誉其为“临风玉树”。吴灏最后加入这个诗人群体。他回亳后足不出户,至乾隆六十年(1795)由凌谦斋推荐,结识了李廷仪等人,成为这个文学群体的成员,然其从未视己为诗人,作诗“不示人,人亦无知者”。
亳州无山水奇观,吴灏乃辟己宅后隙地自为园林,与诗友雅集,饮酒赋诗其中。“客中好友时时聚,篱下残华细细看”(《晋希堂诗集·寄怀吴远亭广文》)。潘瑛离亳后依然不能忘怀,“四海知音今有几,五年聚首古尤难。……萧条谯园怜通隐,头白空园独倚栏”,道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这个诗人群体常聚集于裴立斋家吟诗唱和,有时外饮宴于咸平寺,有时观赏牡丹于凤头村,有时也品赏画于凌谦斋家中。有趣的是,凌谦斋家清贫,常以红薯(别名山芋)为主食,出于自嘲乃作《啖芋图》,苦中寻乐,助长诗友的乐趣,在场观赏者皆留有题画诗。如张葆光《题凌景范广文啖芋图》云:“岁晏高斋寒,厨冷尘生釜。明霞非可餐,反石谁能煮?……平生冰雪心,足慰讼仁祖。”他们雅集宴会去处最多的地方则是李廷仪署中的落星草堂,常常“说诗能累夜”(《杏琼斋诗集·再赠兰如集杜》),赠答唱和,极盛一时。李廷仪赠吴灏《杏琼斋全集》,并资助吴诗集刊行,吴灏作《刺史李石帆先生惠示<杏琼斋全集>》诗谢答,诗中不仅称李有“阳高著三善,皖江歌五袴”之道德风范,且誉其有“新诗写真趣”“唱和集邹枚,知交尽寒素”之诗风,表达对李廷仪的知遇感恩之情。
潘瑛等人赏吴灏园林之梅与兰,并作《梅花诗为吴远亭广文作》,吴灏步其韵和诗《二月十二日潘兰如孙吟秋凌谦斋梁远之过山房赏梅花和兰如韵》,相互赠答,表达二人的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的精神境界。潘瑛赠《晋希堂诗集》于吴灏,吴作《读〈晋希堂诗集〉书后》诗,给予“读书无尽境,天意属斯人。踔厉空今古,甄陶泣鬼神”的评价,可见二人“高情太古期”之诚挚情谊。
孙吟秋吟诗赠吴灏,吴作《酬吟秋见赠韵》诗和之,借竟陵八友击钵赋诗的典故描绘这群诗人饮酒赋诗的情景;在《读〈吟秋诗集〉书后》诗中称其“君才不可量,好句照青春”“风流兼庾鲍,哀怨谜骚人”。张葆光也吟诗赞“吟秋磊落才且雄,潮海豪气轻元龙”,表达出他们之间的亲密友情。
张葆光赠《竹轩诗集》于吴灏,吴灏作《读〈竹轩诗〉书后》诗,赞葆光“大雅今何在,先生艺苑豪”“磊落今诗伯,乾坤大布衣”,以结友张葆光为幸事,并对其诗给予“点笔续风骚”的评价。在《答张竹轩见赠韵》诗中云:“一代群贤成雅集,千秋古调变新声。”高度赞扬亳州这个诗人群体的雅集文学活动。
二、吴灏的诗歌创作
在古代,吟诗作文乃是读书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吴灏学习借鉴前人,不主一家,博采众长,主张为“诗不求工得性情”(《述怀》),以诗为乐,以诗抒怀,其《偶成》云:“展卷只应寻我乐,吟诗何必计人知”。诗友潘瑛从其200多首诗中选出135首,编辑为《半远山房诗集》,其序云:“闻为吟咏,不示人,人亦无知者。”[5]172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明志节诗
主要是诗人未出仕前和辞官返乡后所写的诗,大约有50多首 ,如《贮清亭看山赠孙山人》《苦雨》《自咏》等。此类诗反映了诗人早年及返乡后的生活思想情感。《贮清亭看山赠孙山人》诗云:
山人邀我来看山,小黄平衍无岩峦。
岂知意匠善狡狯,覆篑叠石成孱颜。
嘉树美竹位置当,山根结亭恣跌宕。
奇花幽草流空香,把酒看山饮其上。
平生最好山水奇,幽寻曾看天台期。
志焉至今未之逮,眼前喜见峰峦怪。
峰回路转慰遐心,入座不觉酒杯深。
山腰斜日散人影,亭畔清风吹我襟。
风吹襟动月欲上,是时新秋气初爽。
倚栏待月憺忘归,林箊一片风泉响。
此诗写于诗人未出仕前,赞美同乡好友孙山人即孙国安私家园林美景,孱颜叠石、嘉树美竹、山根跌宕、奇花幽草、亭畔清风、林箊泉响等,构成一幅幽雅的风景图,其意境“萧疏闲远”,然涵“尘外之音”,寓情于景中,表达诗人高尚志节的人格和淡雅的情思。《自咏》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情趣:
闲闲十亩寄幽情,矮几当窗倍眼明。
贪看新书嫌日短,自移修竹觉风清。
乔枝剩有间关语,小径原无剥啄声。
偶效乐天吟半格,南山白石不须赓。
诗通过“乐天吟半格”“南山白石”的历史典故,表现寻求仕途不畅而自慰心情,流露出效法古人为隐士的情思,其诗“神似放翁”。
诗人乞假还乡后,与诗友唱和往来,寄寓感慨,如《杂诗》(十四首)《六十写怀》(五首)《涡水夜泊》《久雨有怀竹轩兰如吟秋》《述怀》等。《六十写怀》写于诗人60岁生日,是由5首构成的自寿组诗,抒写情怀,自明其志。
其一云:
世人慕长生,百岁犹不足。
若能顺天命,六十已非促。
所贵自好者,矢志在不辱。
我心爱笃实,守身如执玉。
今当六十时,幸未改初服。
回首看世事,变更一何速!
彭殇固难齐,聊以质幽独。
其二云:
少小忆六十,有如行万里。
遥望日月长,鼎鼎颇自恃。
如何一瞬间,刹那已至矣。
筋力半衰颓,田里付孙子。
富贵真浮云,功名随流水。
惟有清白心,晚节不能已。
其一诗言诗人六十年如一日,“幸未改初服”,“我心爱笃实,守身如执玉”;其二诗再次申述“唯有清白心,晚节不能已”,表达“富贵真浮云,功名随流水”的达观心迹,字里行间闪跃着洁身自好、矢志不辱、守身如玉的知识分子形象。《杂诗》14首也是组诗,其思想内容与《六十写怀》相同,也是自明心迹,就其思想感情而言更为复杂。前六首表达“万物随所托,生意皆欣之。岂必有安排,自然得其真”的道家情怀;第七、十两首言世人追名逐利、相互残伤,劝世人不可贪图名利;第八、九两首表达对故旧事物及生活的思念之情;第十一、十二两首赞扬古代先贤如“商山四皓”等高洁之士的“高风万古流”,流露对其生活的向往之情;第十三、十四两首感叹“知己良难期”“行乐须及时”,回应前六首之意,表达“自然保其真”的情怀。作者紧紧围绕“幽贞得厥美,任道法自然”这一组诗主题,用朴素的语言、丰富的意象,谈古论今,反复申述,其言近,其旨远。“天籁自鸣,神与古会,淡远处最不可及”,呈现出深沉的哲思与典雅的抒情色彩,体现了作者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
2.纪游抒怀诗
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吴灏先后任教谕于太湖,英山等地,前后达13年之久,目睹了各地的山川风物、人情风土,心意所感,这些景观即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媒介,创作有70多首纪游诗,征行羁旅、登山览胜、山思江情、雨姿情态,出仕游宦、吊古伤时,皆囊括其中,可谓“只是征行自有诗”(杨万里《下山滩头登金华山》之二)。如《登鸡鸣山》《宿文殊庙》《登天平山》《游金庭山》《春日小园杂咏用杜工部游何将军山林韵》(十首)、《雪后书怀用元遗山甲辰三月旦日以后杂诗三首韵》等。这类诗,写游山玩水观景,看似闲适,实为抒怀。如《春日小园杂咏杜工部游何将军山林韵》,写于作者英山教谕任时,描写春日小园“雨过幽香满,风和几案清”的宜人景色。由于清代的官学只有考课而无教学,教谕乃为清闲之职,令诗人失望。因此,诗人陪同好友于春日雨后游园赏景。诗通过对小园雨后美景的描写,抒发“闲愁”的心境。诗云:“佳日能无事,良朋许共招”“醉余寻好句,还绕曲栏行”“位置随时异,清幽只自知”“时有幽禽至,林端看种花”“客共谈风月,闲愁付逝川”“红尘真万里,何事日纷纷”“闲中春亦暮,无计奈春何”,组诗十首,看似写“闲”,实为写“愁”,首首流露出“闲”,抒发“大厦成虚愿,残年草草过”的伤感。诗清新雅致,安章顿句,逸思横流。经略无营之迹,押韵亦极自然。
《雪后书怀用元遗山甲辰三月旦月以后杂诗三首韵》亦为组诗,写于诗人年过百半之时。此诗参透人生功名利禄,俱成梦幻,作者以平淡心态,观赏雪后之景,“架上诗书随意览,眼前鱼鸟亦亲情”。第一首扣题,写雪后美景,“皑皑飞雪动经旬,小苑红梅欲报春”;第二首写雪后向日取暖,“南檐曝背趁新晴,底事蜗牛斗上争”;第三首写雪夜围炉取暖,“晚半寒气侵衣冷,拨火围炉满座春”。诗人用移情手法传达内心的感受,看似写雪后闲适生活,实为抒发安贫乐道之情怀。
3.互为赠答诗
赠答诗是中国文学中特殊的一类,是诗人之间情意交流的重要凭借,一方面出于人情之不能自已,另一方面出于社交场合的实际需要,所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6],正是这一活动产生的基础。吴灏在亳州诗人群体文学活动中,他们情意相投,互相赠答,自然激起心灵中的涟漪,思而回应,留下了10余首赠答诗,如《贮清亭看山赠孙山人》《游云影庵赠晴池上人》《辛亥暮春去巢赴皖虚谷作诗送行因赋长句留别》《答张竹轩见赠韵》等。这类诗反映了诗友间相互推重的真挚情感。如《辛亥暮春去巢赴皖虚谷作诗送行因赋长句留别》诗:
东风吹绿江头草,远近桃花夹长道。
游子天涯欲放舟,携手河梁辞旧好。
旧好相逢话旧长,高歌纵酒乐未央。
人生聚散真无定,半载欢娱又异方。
异方回忆昔年少,君客星园共吟啸。
每当岁暮返山桑,涡岸牵衣送归棹。
棹发涡流我送君,今日君为送我人。
送君君昔回乡里,送我我尚游风尘。
风尘相顾头皆白,羡君携家我独客。
萍踪再合更何年,落日青山江水碧。
悠悠碧水柳毵毵,风笛离亭思不堪。
殷勤赠我送行句,情怀欲诉君先谙。
置诗怀袖不忍去,舟子招招天欲暮。
他时有梦渡江来,应在牛山同眺处。
此诗写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诗题中的“虚谷”,即诗人好友蒙城诗人苏廷煜,字文晖,“虚谷”为其名号,善书画,人称“双绝”,著有《鸠居集》。诗以平实的语言,采用民歌中的“辘轳体”形式,即修辞学上的顶真格,上递下接,紧密相连,叙故忆旧,在这样的赠诗存慰中所凸显的不是个人临场应对的捷悟能力,更迥于社交应酬的礼尚往来,而是因“旧好相逢话旧长”与“今日君为送我人”时的惜别所触发的人际之间致情致性的激荡交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两人深沉真挚的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叙情诗”。《答张竹轩见赠韵》是一首答谢友人张葆光的诗:
自笑人间浪得名,荒园寂处感平生。
息心已分林泉老,听雨犹牵故旧情。
一代群贤成雅集,千秋古调变新声。
高歌望我情何限,畅饮天浆肺腑清。
该诗描写了亳州诗人群体之间互为敬重的真挚友情。“一代群贤成雅集”“畅饮天浆肺腑清”诗句,彰显了当时亳州诗人雅集宴会、诗酒风流的情景。
综上可以看出,吴灏的赠答诗在形式上似与先秦的赋诗言志相仿佛,但他将赠答诗的内容拓展到抒情咏怀,遂使其赠答诗有别于以往那些固有的社交性质的赠答诗,而成为情性主体抒情咏怀的载体。
4.灾情实录诗
乾隆后期,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诗人黄仲则曾于乾隆四十年(1775)冬北上京师,自寿州(今淮南寿县)至亳州,一路“但见流民满淮北”(《涡水舟夜》)。道光《亳州志》记载:“乾隆乙巳,丙午,两岁奇荒,知府陈公三辰请发帑赈灾,复设粥厂于咸平寺。”[7]《杂类》记载:“乾隆五十年乙巳六月,地震,秋冬大饥,斗麦千钱,人相食。”吴灏的七首《纪灾诗》,通过“离家叹”“鬻妇词”“鬻女词”“哭草根”“乞盗词”“悲公子”“悲白骨”7种不同的难民生活场景,完整地描绘了灾害发生始“水旱一时集,生计何落花”到灾后“磷火高于白杨树,啾啾鬼哭天未暮”的全过程,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天灾人祸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由七种悲惨场景构成的人间地狱图,深刻地揭露了所谓乾隆盛世的真象。诗缘事而发,古直悲凉,感情沉痛,读之令人肝肠寸断,悲愤难平,丝毫不逊于被人称之为“汉末实录”[8]18的《蒿里》《薤露》,可称其为清史录也,实为曹孟德、杜甫、白居易乐府精神的传承。
吴灏吟诗,转益多师,从其诗题可以看出,其诗法陶潜、杜甫、白居易、苏东坡、元好问等,常步其诗韵而为之,对各体诗皆有尝试。今存的135首诗,不论是纪游抒怀诗,还是赠答诗,既有清新自然之作,又有豪宕沉郁之音。如《雪后书怀用元遗山甲辰三月旦日以后杂诗三首韵》,诗人移情于“皑皑飞雪”“小苑红梅”“云山泼墨”“烟岚深浅”“鱼鸟情亲”等物象,呈现出勃勃生机之风貌。再如《小关》诗,诗人笔下的古树、怪石、小桥、清泉、修林、楼阁等,亲切可爱,其语言朴实自然,其境界清新幽美,可与《桃花源记》相媲美。《署中对雪》景色壮丽、情感悲壮,潘瑛誉其“笔力奇横”“酷似东坡”(《诗萃》);风格意境,近于陆游,达到“神妙独造之境”。吴灏在清代诗人中,虽然不是很优秀的,但在亳州诗人群体中,还是很突出的,其人其诗还是很值得品读的。
(1)文中所引吴灏诗,皆见安徽省图书馆藏、嘉庆二年李廷仪刻本《半远山房诗集》。
[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2]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济南:齐鲁书社,1986.
[3]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中国书店,1989影印.
[4]洪亮吉.北江诗话[M].陈迩冬,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5]牛继清.安徽文献书目[M].合肥:黄山书社,2020.
[6]戴圣.礼记·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7]任寿世,等,编.道光·亳州志[M].程诚,杨小凡,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19.
[8]河北师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On Wu Hao’s Literary Trace
WEI Hong-can1,2
(1.Bozhou University, Bozhou 236800, Anhui;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Qing Dynasty is a country of poetry, poets, poems everywhere,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producing a number of poet groups or schools headed by the local rulers.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and Emperor Jiaqing, Li Tingyi, governor of Bozhou, excelled in literature and rewarded elegance. There was a poet group headed by Li Tingyi, with Pan Ying, Zhang Baoguang, Pei Lizhai, and Sun Yinqiu as the main participants. Bozhou native Wu Hao, who had served as a local teaching envoy in the 56th year of Qianlong’s reign, joined Bozhou poets group and participated in literary activities. He made friends with poets and enjoyed romantic poetry. “A generation of sages became elegant collection, and the ancient tune changed into a new sound.” Wu Hao has created more than 200 poems, which are not only fresh and elegant, but also magnificent and gloomy. His poetry is extremely expressive, deep in feelings, distinctive in style. Although Wu Hao’s poems are not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in Qing Dynasty, he is still outstanding in Bozhou poets group, and his poems are worth reading.
Bozhou poet group; Wuhao; literary friendship; poetry writing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4.02
I207.22
A
2096-9333(2022)04-0007-06
2022-03-18
2019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淮河文化论坛’名栏建设研究(SK2019A0304);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 项目“‘淮河文化论坛’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与集成传播研究”(GXXT-2020-039)。
魏宏灿,男,阜阳师范大学教授,亳州学院特聘教授、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