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元通滞法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经验

2022-11-27袁永娥黄世敬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培元气滞补气

徐 栋,袁永娥,黄世敬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 1026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抑郁焦虑、认知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且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亦随之增加。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达1.7%[1],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晚期患者逐渐丧失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低下,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2]。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方法,仅能改善患者症状,无法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疗效确切的中药能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如与西药联合使用,还可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黄世敬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老年病、身心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中药研发及基础研究。黄教授在传承、发展名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虚气留滞”理论,提出“培元通滞法”治疗帕金森病,且临床疗效良好。现将黄教授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1.1 古代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震颤、颤证、振掉、震颤麻痹”的范畴。中医学对于帕金森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摇也,就是振掉,即肢体、头部振摇之状,符合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明代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首次将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命名为“颤振”。王肯堂《证治准绳》云:“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又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对帕金森病的发病特点和病机做出了准确描述。

1.2 现代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现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多属于本虚标实。姚盼盼等[3]总结王松龄经验认为,帕金森病的主要病机为肝肾不足,肝风内动,筋脉不荣。若注重活血化瘀、固护脾胃,则治疗帕金森病可事半功倍。张金生抓住了帕金森病患者肾阴亏虚、肝风内动的基本病机,运用滋水涵木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4]。马云枝根据帕金森病的病程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正虚与邪实均不突出,多以脾肾为主,益气健脾。中期邪气渐盛而正气不虚,正邪交争,多以肝肾为主,兼以化痰活血、清热熄风。晚期正虚邪恋,治疗当扶正与祛邪并用,肝脾肾三脏同治,尤以补肾益精为先[5]。

黄世敬教授基于王永炎院士“虚气留滞”理论,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认为“虚气留滞”是对帕金森病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6]。他认为中老年人肝肾不足、元气亏虚(虚气),是帕金森病的发病基础。因“虚气”而导致瘀血、痰浊阻滞经络(留滞),进而化火、生风,最终发为本病。“虚气留滞”不等同于“气虚血瘀”。“虚气”不仅有气虚之义,而更强调致病之因,是肝肾不足、元气亏虚的一种病理状态,就如血瘀与瘀血的区别一般。因虚气而留滞,虚气为本虚,留滞为标实。留滞多为经络阻滞,也并非单指瘀血阻滞,而是包含有气滞、血瘀、痰浊、化火、内风等多种病理因素[7]。

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基础,帕金森病的患者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细胞的凋亡、线粒体活性的降低、酶类的缺陷,均可纳入“虚气”范畴。帕金森病可导致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免疫炎症反应、铁离子超载等现象,出现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姿势不稳,以及认知障碍、失眠、焦虑抑郁、便秘等非运动症状。这亦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病正是由于肝肾不足、元气亏虚、气血失和、筋脉失养、经络阻滞不通所致,存在气滞、血瘀、痰阻、化火、生风的病理学基础。

2 培元通滞法的提出

清代费伯雄《医醇賸义》云:“操烦太过,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首先提出了“虚气”的概念,阐述了因劳烦过度、营血亏虚、虚气不行而留滞、不通则痛的病理机制。王永炎院士根据相关中医理论,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虚气留滞”理论,目前已在心脑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8-10]。基于“虚气留滞”理论,黄世敬教授提出了“培元通滞”的治疗方法[11],即益气、补肝肾以培其元,结合行气、活血、化痰、清热、熄风等方法以通其滞。黄教授运用“培元通滞”的方法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了良好疗效。因临床患者所表现“虚气”和“留滞”的程度亦不相同,故治疗上或以培元为主,或以通滞为主,或培元与通滞并重,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1 益气、补肝肾

帕金森病常发于中老年人,或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情志不遂、或劳倦所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劫,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肝肾不足、元气亏虚是帕金森病的发病基础。气虚血亦虚,气血不能濡养筋脉,导致筋脉拘急,肌肉强直,故发为本病。《医宗己任编·战振栗》言:“大抵气血俱虚,不能养荣筋骨,故为之振摇不能主持也。”临床常用生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人参、灵芝、黄精、肉苁蓉、山茱萸、山药、白芍、龟甲、鳖甲、淫羊藿、巴戟天、熟地黄等益气、补益肝肾之品,大补元气,以达到补气以行气、补气以活血、补气以化痰、补气以息风的效果。黄世敬教授非常重视补气,虚气明显则重用,若不明显亦少补之。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云:“凡临证治病,不必论其有虚证无虚证,但无实证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营卫精血之气。”

2.2 行气

虚则气滞。黄世敬教授认为帕金森病的气滞症状是因虚而滞。《医方集解》明确指出:“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寿世保元》云:“气不虚不阻,气血犹如江河之水,浩浩荡荡,岂能阻塞,惟沟浍溪谷水浅泥淤,遂至壅遏,不思导源江河,资贯以冀流通,惟日事疏凿,则水日涸而淤如故。”对于气虚而导致的气滞,益补不益散,《罗氏会约医镜》云:“凡常人之于气滞者,惟知破之散之,不知实则气滞,虚则力不足运动其气,亦觉气滞,再用消散,重虚其虚矣。”故治疗亦重在补气,在补气的基础上佐以行气之品,如川芎、陈皮、香附、厚朴、枳实等,使补而不滞。

2.3 活血

虚则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亦出现血瘀。《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不居集·气滞则血随气积》曰:“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滞于中,血因停积,凝而不散,愈滞愈积,愈积愈滞。”故治疗时在补气基础上,配伍活血祛瘀之品,则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功,常用桃仁、红花、赤芍、三七粉、当归、丹参、丹皮、鸡血藤等,以补阳还五汤为益气活血之代表方剂。如瘀血日久,难以消散,常加用破血逐瘀药,如水蛭、虻虫、土鳖虫等。

2.4 化痰

虚则生痰。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气虚常致痰饮水湿停留。《世补斋医书·释饮》云:“但有一毫阳气不到处,即为水之所伏留。”《伤寒贯珠集·太阳权变法》云:“无气则水不至,无阳则津不化。”《景岳全书》谓:“痰之作,必由元气之病……元气不能运化,愈虚而痰愈盛也。”而“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顽病多痰”,因而痰湿内生、阻滞经络是帕金森病患者肢体僵硬、肌强直之病理因素,也是导致帕金森病病程缓慢、迁延不愈、病情复杂的重要原因[12]。《冯氏锦囊秘录》云:“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故黄世敬教授在治疗上主要以益气化痰为法,在补气基础上常配伍菖蒲、茯苓、远志、陈皮、泽泻、胆星、瓜蒌、法半夏等化痰之品。

2.5 熄风

虚则生风。帕金森病患者,或因肝肾不足,或因瘀血阻络,或因痰浊内蕴,最终必化生风邪,而发为本病。《黄帝内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医学纲目·颤振》言:“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帕金森病之震颤、僵硬、强直皆为风之象,故应将熄风贯穿帕金森病治疗始终,常选用天麻、钩藤、防风、人工牛黄、羚羊粉等平肝熄风止痉。当疗效欠佳时,还会选虫类药,如僵蚕、全蝎、地龙、蜈蚣等,不仅能熄风止痉,还可搜风通络。

2.6 清热

因虚而郁滞,郁可化热。《赤水玄珠》云:“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阐述了帕金森病患者痰热与肾虚的关系。痰热内蕴,上蒙清窍则头晕,扰乱心神则失眠多梦,脾失健运则纳呆,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治疗以清热、涤痰为法,常用瓜蒌、胆南星、黄芩、黄柏、栀子、人工牛黄、羚羊粉、熊胆粉、水牛角等。

3 重视非运动症状的治疗

帕金森病除了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其非运动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焦虑抑郁、便秘、认知障碍等)往往更加困扰患者,使其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加重病情。因此,黄世敬教授也非常重视对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这些非运动症状属于中医学“不寐、郁病、便秘、痴呆”范畴。尽管每个均可单独为病,且证型繁多,但颤证为帕金森病之主病,因而治疗上应注意兼顾主病的辨证[13]。临床上,睡眠障碍则酌情加用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龙骨、牡蛎、琥珀等以重镇养心安神;抑郁焦虑则加用香附、郁金、合欢花、柴胡等以疏肝解郁;大便秘结则予大黄、芒硝、火麻仁、肉苁蓉、瓜蒌等以润肠通便。

4 病案举例

赵某某,男,77岁,诊断为帕金森病2年,长期口服美多巴治疗。现患者行走、翻身困难,启动缓慢,乏力,动则汗出,流涎,吞咽困难,无怕冷怕热,纳眠可,小便调,大便干,心情尚可。舌红,稍颤,苔厚,脉细。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未见异常。头颅MR示:脑内多发腔隙灶,双侧放射冠脱髓鞘改变。颈动脉超声未见异常。根据《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15分。中医诊断:颤病,虚气留滞。西医诊断:帕金森病,脑白质变性。治疗:西药继服美多巴治疗。中药汤药以培元通滞为法,药物如下:黄芪50 g、菖蒲20 g、远志10 g、茯苓20 g、胆星5 g、陈皮10 g、香附10 g、麦冬15 g、生地20 g、黄精15 g、葛根15 g、僵蚕10 g、全蝎5 g、地龙6 g、瓜蒌30 g、天麻15 g、钩藤15 g、防风10 g、肉苁蓉15 g、羚羊角粉0.6 g。服药2周后,患者大便较前改善。将黄芪加至100 g、羚羊粉加至1.2 g,继服3个月,患者乏力、启动困难及口角流涎症状较前减轻,《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12分。疗效评定为进步。

按:此为运用“培元通滞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典型案例。患者为老年男性,乏力、汗出等“虚气”症状明显,因虚而经络瘀阻,出现动作缓慢,翻身困难;痰浊内蕴,郁而化热,腑气不通,出现便干、舌红、苔厚。故治疗以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合麦冬、生地、黄精、肉苁蓉滋补肝肾,以“培元”;“通滞”则以菖蒲、远志、茯苓、陈皮健脾化痰;胆星、瓜蒌清热化痰,兼能润肠通便;香附、葛根活血通络;天麻、钩藤熄风,加用虫类药僵蚕、全蝎、地龙以加强搜风通络之功。羚羊角粉凉肝熄风以祛除因郁滞而化生的热邪。因患者汗出较多,腠理常开,少佐防风以防止外风侵袭。诸药合用,故而取得良好疗效。

5 结语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病程缠绵,难以治愈。口服左旋多巴制剂仍是目前首选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长期服药导致的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常使患者被迫停药。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有一定优势,黄世敬教授衷中参西,根据“虚气留滞”理论,抓住帕金森病的核心病机,通过益气、补肝肾以“培元”,通过行气、活血、化痰、熄风、清热以“通滞”,并根据患者非运动症状随证加减,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了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延缓了疾病的进展,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今后研发治疗帕金森病的专方专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培元气滞补气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季养生 重在补气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幸福就是跟你走
景行行止
——蔡培元、林风眠在杭州 纸本水墨 林皖
郭培元:演好创新发展的四个角色
SF?6气瓶加热服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