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舌象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

2022-11-27王莘智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津液脏腑气血

马 乐,王莘智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舌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察手段之一,《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有言:“夫舌为心窍,其伸缩展转,则筋之所为,肝之用也。其尖上红粒,细如于粟者,心气挟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挟命门真火而生出者也。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1]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承于舌,从而使舌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因此舌象如同一面镜子,可以客观折射出人体内在各脏腑器官的状况。据《伤寒指掌》记载:“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 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必形于舌”[2],就是说舌象变化能够反映脏腑虚实、邪正盛衰、气血运行、阴阳变化等,因此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舌象变化,从而知晓疾病的病因病机,明辨疾病证型,并推测疾病预后转归,故舌象对于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干燥综合征 (Sjögren syndrome,SS) 是一种侵犯全身外分泌腺体致淋巴细胞灶性浸润腺体(尤其是泪腺和唾液腺为主),以口干、眼干、皮肤干燥为主要症状,甚至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3],该病多见于40~50岁中年女性,也可见于儿童,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3%~0.7%[4]。由于其起病隐匿,症状表现多样,病情复杂,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现代西医缺乏对其理想的治疗方法。干燥综合征根据中医病因病机,可归属于中医“燥痹”范畴[5],中医治疗可明显改善该病症状,缓解患者病情,有很大的治疗优势。根据干燥综合征自身的病变特点,舌象在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舌象与干燥综合征

唾液分泌对维持舌的正常生理功能与形态状况有重要的作用,在人体生理状态正常时唾液分泌必然正常,但在发生干燥综合征时唾液分泌也会发生异常改变。干燥综合征患者涎腺由于大量淋巴细胞灶性浸润,失去正常生理结构与功能,唾液分泌大量减少,舌失去唾液的滋润,一方面会使舌乳头萎缩消失,舌面光滑如镜,干燥无苔;另一方面会使舌背黏膜萎缩,舌面产生裂纹少津。

从中医角度来看,《世医得效方》有云:“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6],就是说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而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舌体赖气血津液充养;一方面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故舌色与肝藏血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脾气上蒸为涎,肾水上滋为唾,而舌下金津、玉液为唾液腺体的开口[7],也是涎、唾上涌的孔道;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而精血同源,脾肾之精不足也会影响舌体舌色;舌苔禀胃气而生,舌苔有无表示胃气之存亡。《临症验舌法》云:“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8]舌象反映人体脏腑盛衰、气血津液盈亏,而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与机体脏腑气血阴津盛衰输布有关。干燥综合征病机是以气血阴津亏虚为本,燥热、痰湿、瘀血互结为标[9],与肝肾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类证治裁》言:“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乎外者,天气肃而燥胜,或风热致气分,则津液不腾,……因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或服饵偏助阳火,则化源日涸……”[10]故干燥综合征因于内者,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脾胃虚弱,化生气血津液不足;因于外者,感受燥热,日久煎灼津液,化生瘀血。《血证论》云:“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随气上升。”[11]加之痰湿痹阻,进一步阻滞气血津液运行,致使津液输布障碍,此之谓《医原》所言:“湿郁则不能布津而又化燥。”[12]机体脏腑气血津液亏虚、输布障碍,故舌体舌色失于气血充养,舌苔失于脾胃化生滋润,病变发展到中后期,机体气血阴津愈亏虚,燥象愈炽,相对应的舌象就表现出舌体瘦小、舌质红绛、干枯、少津或无津,舌苔少甚至逐渐剥脱,呈现典型的舌苔动态变化,故舌象变化是干燥综合征患者极具特色的病变特点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患者舌象,通过舌诊观察患者机体气血阴津亏虚程度,从而判断疾病的发展进程和病位深浅,并结合患者其他临床症状判断病性虚实、病气消长以及预后转归,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个性化论治。

2 根据舌象辨治干燥综合征

从“气血阴津亏虚为本,燥热、痰湿、瘀血互结为标”这一病机出发,在临床诊疗中以患者舌象为重要诊察依据,对干燥综合征的辨证可作出以下分型论治。

2.1 气阴亏虚型

该类型舌象常见舌体瘦薄,色淡白或舌淡红、边有齿痕或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表现为口干舌燥、眼睛干涩少泪,皮肤干燥,气短纳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渴多饮,进食困难,需水送服,脉细数或脉细弱无力等。故治以益气养阴、清热润燥为法,可以竹叶石膏汤为基础方,正如《丹溪心法·破滞气》中曾提到:“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13]故在该证型治疗中必须加用黄芪配合党参补益人体正气,同时还配合柴胡、升麻调畅气机,升举阳气,驱邪外出;还可用生地黄、天花粉、玄参、知母补益肺脾肝肾之阴,生津润燥泻火。

2.2 阴虚燥热型

该类型舌象常见舌红或红绛,少苔或无苔,少津,甚至有裂纹;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皮肤干涩粗糙甚至皲裂,若偏肝肾阴虚者双目干涩明显,少泪或无泪,胁部隐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咽喉干燥,脉弦细;若偏肺肾阴虚者见口鼻干燥、咳嗽少痰或干咳、口干多饮、大便干结,脉细弱;若脾胃阴虚者可见口渴喜饮、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干呕嗝逆、小便短少,脉细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14],指出用药应以甘寒为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15],故常治以清热生津、滋阴润燥,可用黄芩、夏枯草、苦参、半枝莲、蛇舌草、生石膏、浙贝母、栀子等清泄肺、肝、脾胃、三焦之燥热,凉血解毒,驱邪外出;同时《本草正义》谓玉竹“治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嗌干等症,而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16];《本草纲目》有言:“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17]故可用玉竹、天花粉、知母、沙参、麦冬、天花粉、生地黄滋阴生津润燥;并在临床上随证加减,若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者,则加用忍冬藤、桑叶等清肝明目;若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者,则加用天麻、僵蚕等平抑肝阳、熄风止痉之品。

2.3 气滞血瘀型

该类型舌象多见舌淡胖或暗紫,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迂曲;多表现为口干咽燥,欲漱水不欲咽,眼干少泪,伴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胸胁部胀痛或刺痛拒按,毛发干枯,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配伍活血化瘀;熟地黄、当归滋阴润燥,养血柔肝;芍药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并临床随证加减;若关节疼痛明显者佐以乳香、没药、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者则佐以黄芪、党参补气补血活血等。

2.4 气虚失运型

该类型患者舌象常以舌淡胖或淡紫,有齿痕,苔白或腻,舌面干枯少津为主,多因脾虚无以生化气血津液,或脾虚湿困,失于健运,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障碍。故临床多见口干咽燥、眼睛干涩、无唾少津、口渴不欲饮水,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纳呆、食后腹部胀满、小便频数、大便稀溏,脉沉迟无力。可治以温中健脾、升阳益气;若阳气充沛,脏腑经络之气充足,方能有效推动津液运行输布,蒸腾气化,滋润濡养脏腑组织[18],故可以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佐以用药加减固护脾胃之气机,使正气恢复,不祛邪而邪自去。方中以黄芪为君,入脾、肺二经,益气健脾、补中益气,配合党参益气健脾,茯苓渗水缓脾,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三者共为臣药,配合黄芪增强补益中气之功;脾胃亏虚日久,则气血亦虚,故佐以当归补血养血,助黄芪补气养血,更用柴胡、升麻升举清阳之气,条畅气机,祛湿外出。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补泻散收配伍,共奏益气健脾、除湿和胃之功,脾胃健运,气机条畅,则诸病易愈。

3 病案举隅

患者王某某,女,45 岁,湖南长沙人,因口干7 年余于2020年5月15日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患者诉7年多以前开始出现口干,于湘雅医院就诊,诊断为“干燥综合征”,接受调节免疫等治疗,现规律服用羟氯喹(200 mg,Qd);白芍总苷胶囊(600 mg,Tid)2月余。刻下:口唇干裂,眼干,皮肤干燥、易汗出,其余情况可,形体偏瘦,食纳可,夜寐欠佳,多梦易醒,大小便正常;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诊断:燥痹,证属气阴亏虚;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黄芪、酸枣仁各30 g,枸杞、白术各20 g,生地黄、麦冬、玉竹、天花粉、生石膏、北沙参、青蒿各 15 g,川楝子10 g,红花5 g。服5天休2天,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共14剂。

2020年9月11日二诊:服上药后口干、眼干症状好转,夜寐尚可,易汗出,自觉足心发热,食纳可,大便稀,夜尿频,2~3次/晚。舌红,苔少,脉细数。仍用上方去酸枣仁、青蒿、川楝子,加茯苓30 g,熟地黄、夏枯草各20 g,当归15 g,天麻10 g,桂枝5 g,干姜3 g,生石膏用量增至20 g。隔天1 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共20剂。

2020年11月3日三诊:服上药后口干好转,无明显眼干,足心稍热,汗出较前改善,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细。仍在上方基础上去生石膏,加柴胡15 g、甘草20 g。每月10剂,1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共20剂,2个月后复诊。

2021年1月30日四诊:口干改善,无足心发热,纳寐可,二便调。继续服上方24剂调理,隔天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2个月后复诊。

按:患者舌象为舌红、少苔,脉细数,综合患者舌脉,基于中医理论诊断可辨证该患者属于气阴亏虚证,再结合患者其余临床表现——患者素来形体偏瘦,可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正气亏虚,气血津液生化不足,加之病程迁延7余年之久,内燥丛生,耗伤气阴,故发为燥痹,则见口唇干裂;而肺、肝、肾三脏失于滋润濡养,则见眼干、皮肤干燥;气阴亏虚,阴不敛阳,故夜寐多梦;气虚,气不摄津,故易汗出;故需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为法。组方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方中黄芪益气养阴,升阳条畅气机;生地黄、麦冬、玉竹、天花粉、枸杞、北沙参滋阴生津润燥,缓解脏腑阴虚干燥之象;配合青蒿、生石膏清阴虚燥热,川楝子行气疏肝,泄肝经之热,配合黄芪条畅机体气机,少量佐以红花活血化瘀,畅通经络血脉,使气血津液运行通畅;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生津改善睡眠易汗出症状。二诊之时,患者仍易汗出、足心发热,大便稀,夜尿频,考虑汗出为阴虚燥热,迫汗外出,故去除酸枣仁、川楝子、青蒿,增加生石膏剂量滋阴清热,大便稀考虑脾胃失于健运所致,故加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少许桂枝助阳化气祛湿;佐以熟地黄、当归补血养阴,滋阴敛阳改善足心发热症状。三诊之时患者汗出症状改善,故上方去除生石膏,避免伤及脾胃,加柴胡和解少阳,调理半表半里,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诊之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缓解,故继服上方益气养阴、生津润燥。

4 结语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漏诊,故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而中医对其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治疗干燥综合征必须注意调整脏腑功能,滋补气血津液,这始终是中医遣方用药的关键所在,而舌象作为反映机体脏腑盛衰、气血津液亏虚的重要征象,在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因此在干燥综合征的辨证论治中必须以舌象作为重要的辨证依据,进行论治,且在论治的过程中随时注意舌象的变化,以判断疾病的进程与预后转归,及时进行临床随证加减,使疾病走向良好的预后与转归,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津液脏腑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搓手”可充盈气血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