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建设机制研究
2022-11-27陈莉
陈莉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在世界贸易竞争愈加激烈、我国经济进入“双循环”的时代大背景下,产业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加快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增强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 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1]职业教育的供给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随着国家层面有关职业教育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双师型”队伍建设在不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凸显。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以现代化的战略思维,聚焦“技能”重点、疏通“评价”堵点与突破“制度”难点,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及教学和实践能力要求,切实加强现代化“双师型”师资建设,走上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2]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全面开始开启新征程、跃上新台阶,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扩增、提质赋能的重大机遇期。《意见》中“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的精神,突出了纵向贯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是当下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突破点,横向融通主动适应人的终身发展,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增长点。[3]实现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职业人才培养要求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它必然对教师队伍的育人水平、队伍结构以及教学能力、技能水平等都提出新问题、新挑战。[4]
(一)对于学校发展而言,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学的核心工作。学校的旺盛生命力在于高水平的办学质量,最根本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新时代,职业院校的高水平教育质量必然要体现高水平的内涵发展,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紧紧围绕国家或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领域、结合时代最新变革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有新时代的前瞻性,针对现代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制定具有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目标方案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过程中要有能力及时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5]。因此,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队伍是引领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最为基础性工作。
(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期待。新时代,从单一向多元化转换的生源结构,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扩招后部分非传统生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及行业经验,他们进入学校更是期待补充更多理论知识和相关含金量高的技能来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但囿于大多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甚至有的民办职业院校至今办学定位还不清晰,专业建设支撑条件薄弱,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更是缺乏。中职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从毕业门跨进讲台门,高职院校有许多是中专升格后的存量师资,新成立的本科职业院校大多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招聘而来,实践能力弱,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职业教育这一需求。尤其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已成为许多学校办学“短板”中的“短板”,已成为精准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制约因素。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坚持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导向,做到理念先进、基础扎实,尽快打造出一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既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新时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构建,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性抉择,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育人的重任和使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更是强调立德树人,实现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性强、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证。“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添活力、增动力、强实力的重要因素。不管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是需要完善课程教学标准体系,职业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参与。只有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建设,学校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有能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高技能人才,切实满足现代先进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顶层设计,找准突破口,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素质和能力的“现代化”是办学水平内涵的新拓展,也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从社会宏观角度分析,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理念素养不高、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创新及应用开发能力不强、教师薪酬结构难以激发教师成长等应是当前“双师型”教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人才能力与素养的复合式增长要求,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价值体系向纵深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通过自我培养、联合培养或国际引进等方式,优化配置资源,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一)双师标准的现代化。“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制定是推进双师型师资专业化建设的指挥棒,也是当前职业院校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除了“双职称”论、“双证书”论、“双能力”论等具有代表性的表述外,还有“双资格”“双素质”等诸多说法[6]。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上对“双师型”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释,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实质上回答了无论将来概念怎样转换或拓展,唯有“能力”才是“双师型”的根本。但是,概念是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双师型”教师的“现代化”,就内涵而言首先是教师多种能力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只有具备能同时将教育教学技能、实践技术技能完美地运用于人才培养工作之中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就外延来说,教师还应着眼适应未来多元化的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特别是增加具有不断迭代、更新自身技能的能力素养[7],更加重视师范性,将内在的广博知识外化为可被学生接受的表达能力;重视职业性,即对自己研究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产业发展前沿有清晰的认知,对从业人员的标准或要求有着具体的标准判断,职业能力强;重视技能性,即积累了一定的一线技术实践经验,能熟练指导学生基于岗位需求的实际操作训练,专业地指导学生进步,帮助学生将专业技能和自己未来的职业充分结合起来;具有生长性,即教师自身掌握的知识深度、技能技术、岗位认知能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的更新迭代、行业产业的不断拓展升级,自然而然适应“双师型”内涵的丰富而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最后,高审美,即教师要爱岗敬业,以学生为主体,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技能传授过程中赋予教与学的双重美感,激发指导学生参与创造未来职业的美感。
(二)培养内容的现代化。“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现阶段“双师型”教师培养内容应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更高层次的培养应当赋予开发型的内容,即着眼高层次和长远发展。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技术能力,还应具有技术创新和项目研发的自我生长能力,通过内在驱动提升,不仅能从先进产业行业中汲取丰富、有益的实践经验,还善于用自身的生长能力服务甚至促进现代产业行业的转型或升级。培养内容的现代化在实现途径上还应有高站位,积极总结和汲取一切有益的经验,培养出具有先进国际职业教育理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有鲜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具备跨地域与无文化沟通障碍的国际水准教师队伍;制定学校近期、中长期双师型队伍建设规划,近期的重点应是“双师型”教师量要有所突破,并争取在短期内解决现有双师教师有理论缺实践能力的问题;中长期则要积极探索“教师、匠师、大师”融合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职业模式,选用或编写具有“现代化”视野的系列教材,走专业化培养的道路,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师素养、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应用开发能力。
(三)制度设计的现代化。制度的设计既要有统领全局的科学规划,也要体现制度可行性和时代性,实现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来最大限度调配有限资源,为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解决方案;要根据效益优先原则,发挥高端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在较快时间内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要加快学校自身培养,打破单一培养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紧密校企合作培养,特别是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技术力量强的大型企业,协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如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和上市大型企业福建达利食品集团以“二元制”人才培养的紧密合作为契机,从一开始的学校免收企业学员的学费,反过来利用集团现有下属酒店等资源,为学校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提供食宿等便利,双方取长补短,合作内容得到不断延伸,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制度的设计还应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胸怀和格局,建立学校教师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双向融通的交流学习平台,让人才自由流动为我所用的灵活兼职常态机制,促进学校和企业在亲密的合作实现技术与人才的共培、共享、共同发展[8]。
三、坚持“双师”核心,完善保障体系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目前国家层面还未出台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专项政策,在命令式的法律法规方面基本还是空白。即使对于有的部分政策或文件有涉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是属于引领性而非强制性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效,必须协同构建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
(一)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推进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教育的灵魂。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提升教师思想境界水平,淬炼高尚师德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前提。要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适应时代进步和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实施分类评价,明确学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鼓励特色发展。把立德树人和认真履行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将体现“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的能力高低纳入教师考核范围。落实大师、教授、工匠上课制度,在工作量核定方面,要把下企业锻炼、编写教材,指导学生技能大赛、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等计入课时和总工作量,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以及社会第三方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
(二)落实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多措并举,建立基于“双师型”增强自身和社会认同感的常规化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开展弹性和定期结合考核,真正做到优秀的给予奖励,不适应或不合格的要给予退出;不要一刀切、搞平衡,而要分类指导,按照人才的不同层次和贡献大小制定相对应的分配管理制度,完善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获得重大委托课题项目等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积极探索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项目工资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薪酬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薪酬体系,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9];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要破“五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杜绝只会讲话不会动手,尤其要加大知识素养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权重,强调紧贴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有能力加快提升、充分运用到教育实际,引导教师摸清自身优势,激发内驱动力,找准发展方向,提升教学效果。另外,学校要健全荣誉制度,挖掘宣传始终站在教学一线、彰显德厚技精的“双师型”教师典型先进事迹,丰富教师光荣、技能至上、服务社会、敢于创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内容。
(三)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质与量的培养。学校是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定数量“双师型”教师,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要以深入挖掘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为研究重点,做到校企互通、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构建完善的校企对话机制,解决校企合作双方沟通不顺畅的现象[10]。以利益共同体为驱动,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责任人。一是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协会的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技术骨干、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讲座教授或兼职教师等,帮助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双师型”教师量上的补充。二是学校要考虑企业的诉求,探索以学校现有资源支援企业,如向企业开放学校品牌和实训实验室、图书馆等,鼓励教师向企业提供项目指导、技术转让、员工培训等社会服务,对合作企业的毕业生需求予以优先支持;企业也自觉以现有资源,支持教师去企业挂职实践锻炼,甚至鼓励企业车间、岗位与教学课堂融通。三是对于企业担忧信息外泄、利益分配如何得到有效落实等方面的关切问题,学校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否则校企双方的合作浮于表面或浅尝辄止将在很大概率上发生。学校和企业都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诚信是合作大厦之基,所有的关切都必须受到合约的约束,唯有如此,真正的共赢才能让双方产生源源不竭的合作动力。
(四)构建多元经费保障体系。经费的保证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基础工作。我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总体上逐渐增长,但对比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比例还是明显较低。宏观层面,要建立“政府驱动、职业院校自筹、企业资助、社会支持”的经费投入机制,设立协同育人基金。[11]学校需要利用好政策,既要积极取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学校和企业所需承担责任的相关规定得到充分落实,如给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资金补助等支持,激发企业参与培养学生与帮助学校共同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自身要进一步主动协同推进营造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外良性发展环境,扩大社会影响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通过加强社会服务、办学合作和校友支持等,用开放的视角多方面争取资金或实物支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现代意识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办学实力,充分发挥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功能,为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富有竞争力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