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构建与实践

2022-11-27洪燕真戴永务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经济学林业案例

洪燕真 陈 婕 戴永务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3.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 泉州 362400;4.福建高校特色新型智库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一、实施《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目的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这就意味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高等教育教学全课程全过程中,在“育才”的基本教育目的下,加强“育人”功能,真正发挥教育的“教书育人”之功,回归教育本源[3]。

《林业经济学》课程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研究林业部门生产、探索相关的林业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规律的学科[4-5]。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福建农林大学历史悠久的特色学科,《林业经济学》是福建农林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特色课程。该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开设于本科第三年,学时50 课时。大三的学生经历过大一的新鲜、大二的迷茫,处于未来就业或升学的关键抉择阶段,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急需正确的引导[6]。因此,学校充分利用福建农林大学林业经济管理特色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化服务优势,开设《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发展林业经济,既要遵循一般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又要考虑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关林业生产、利用和保护的研究需要应用经济学、生态学、资源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林业经济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交叉性[7]。同时,林业的主要经营对象为森林及其生态环境,而林业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则是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且包含林业生产的主体性科学,其发展受到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这也决定了《林业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以动态和发展的思想开展教学实践[4-5]。《林业经济学》的时效性和复杂性是由其理论的交叉性和实践领域的广泛性共同决定的。因此,《林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易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在专业课程中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实现“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

二、《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理论框架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林学基础知识,多数学生缺乏林区的生活经验,尤其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缺少感性认识。课程的专业性、理论交叉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使得课程内容繁杂,加上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相对缺乏,学生刚接触该课程时普遍缺乏兴趣[7]。因此,高校应充分挖掘课堂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库,选取体现社会价值和规范正向要求的《林业经济学》教学案例,通过生动、活泼、形象的案例问题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三农情怀、知农爱农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林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让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8]。因此,教师应围绕“六个下功夫”,结合《林业经济学》课程授课特点、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实施目标,挖掘课程思政映射点和融入点,构建《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库。

三、“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一)坚定理想信念:从“中国绿了世界”看我国的制度优势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9 年2 月发布的一份研究,2000-2017 年,全球新增了约一块亚马逊雨林的绿叶面积,中国(17.8%)是绿叶净增长率最高的国家,约占全球绿叶净增长面积的25%,为地球绿化过程贡献了1/4,其成效令世界惊叹[9]。

消息一出,全世界网友纷纷感谢中国。中国绿地面积的增加不仅得益于全民植树,国家重点林业工程也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从“三北防护林工程”1978 年获批实施以来,40 多年间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林业工程。数据显示,2004-2017 年全国造林总面积为8208.5 万公顷,造林总面积达到4172 万公顷[10]。而这些规模宏大的造林工程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令世界惊叹的成就,正是得益于党和国家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充分展现了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显著优势。该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教育引导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从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

(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治沙英雄事迹中的奉献精神

牛玉琴是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的农民,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防沙治沙,30 多年持之以恒,在毛乌素沙漠将11 万亩荒沙变成为绿地,共栽种了2700 万多棵树,她用毅力和汗水描绘出一幅人类征服自然环境的壮伟画卷。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绿化奖章、全国妇女三八红旗手等20 多个称号,联合国粮农组织还为她颁发了“世界优秀林农奖”[11]。在获得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之后,牛玉琴并未停下治沙造福百姓的脚步。自1993 年起,牛玉琴致力于公益事业,修建中学教学楼、为金鸡沙村修建移民村、通水通电……不仅把子孙陆续带领到防沙治沙的事业中,还带领群众推进共同富裕,深刻诠释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该案例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让学生在心中牢牢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加强品德修养:幸福之草植遍世界彰显大爱大德大情怀

2021 年热播剧《山海情》中“不求回报地为着人民,不求回报地为着社会”的凌一农原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30 多年如一日,在菌草领域不断奋斗,他无私地将自己的发明创造奉献给党和人民,时刻践行为党和人民奋斗一生的诺言。1986 年,林占熺教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菌草技术,之后无私地将菌草技术带到老少边穷地区,菌草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显著提高了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水平、生态状况与生活条件。27 年来,林占熺教授无畏艰险,去了107 个国家交流菌草技术,出色地完成援外任务,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服务国家整体外交作出特殊贡献[12]。2021 年11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忆起20 多年前派菌草技术专家林占熺远赴南太平洋岛屿的往事,充分肯定了林占熺及其团队利用菌草技术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教师应对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充分挖掘,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四)增长知识见识:用哲学辩证法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剖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内涵中的唯物辩证法[13]。因生态保护需要,福建省自2010 年起对重要生态区位的商品林实行限伐政策,涉及全省977.37 万亩商品林,严重影响了林权所有者的处置权和收益权[14]。为解决林农利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2015 年福建省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践中,试点区存在赎买政策框架不成熟、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成熟人工商品林赎买任务与赎买改革安排进度不一;赎买后收益机制不健全,后续经营管护难度较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福建省在正确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上,以生态立法为保障,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框架;以政府引导和协调为主,推进多元化的森林生态赎买筹资渠道构建;以沙县模式为示范,促进赎买改革发展;以收益形成和分配的机制为基础,推动森林经营长效管护机制建立,致力于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该案例是笔者研究团队的科研和社会化服务成果,充分利用《林业经济学》课程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优势,在教学中融入科研和社会化服务成果,教育引导学生专心致志求知问学、拓宽视野,实现科研育人目标。

(五)培养奋斗精神: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围场县境内,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过度采伐与过度的放牧活动使得风沙肆虐。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建立了机械林场,以此来解决风沙逼向北京的问题。1962 年,有近370 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林业建设者,投身到河南塞罕坝解决地区沙地造林的世界难题。几十年后,塞罕坝人让一望无际的荒漠变成了水草丰茂的广阔林海[15]。2021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并多次对弘扬塞罕坝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塞罕坝林业建设者的事迹,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典型,为全球治沙贡献了中国智慧。该案例还可以拓展到谷文昌带领福建东山岛人民植树让全岛从解放初森林覆盖率0.12%到现在96%,凝聚出“谷公精神”[16]。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拓展,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发扬勇于担当、独立自主的精神,做到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六)增强综合素质:协同创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教师出示一幅反映“盛世祥和”的明代壁画,请学生思考从壁画中看到什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点出:“盛世祥和”壁画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17]。更好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各地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和区域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认知,进而全面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能力[18]。因此,应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对生态文明制度持续创新,通过对重点领域的改革,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价值。通过该案例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创新思维,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四、“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及反馈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从各部分教学内容中系统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入点,围绕“六个下功夫”设计《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案例问题教学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反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非常认可《林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案例结合更加自然地、系统地引入思政的内容,将枯燥的理论变成有血有肉的事实。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经济学》学习兴趣,增强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和决心,为后续学好专业课程和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机会拟考取林业经济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投身于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中。

(二)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据统计,《林业经济学》课程开展基于案例问题教学法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学生课堂出勤率显著提升,学习态度得到端正,课堂内和课堂外的作业完成情况很好,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如福建农林大学2018 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及格率96.83%,平均分数80.57 分,优秀率15.87%;总评成绩及格率100%,平均分数85 分,优秀率23.81%。相对于未开展课程思政的班级,平均分高出5.8%,优秀率高出10.9%。因此,课程思政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学业水平,有利于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并提前发给学生阅读,在课前设计好问题,并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和问答式教学法,循序渐进提出问题,结合时政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社会意识。教师推荐阅读林业经济领域的经典文献,并通过撰写读书笔记、课堂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鼓励学生用调查研究方法等设计林业经济问题调研方案、实施调查研究和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先后有6 份调查研究报告获得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其中2 项获得省级项目立项,1 项研究成果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多篇课程论文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发表于《林业经济》《林业经济问题》等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的权威期刊,很好地实现了科研育人目标。

(四)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和平台,选择丰富的思政载体,通过围绕“六个下功夫”设计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学习、分析、讨论和汇报,将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加深了对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认识,促进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实现思政思维的多元创造。通过多种形式、多环节融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进一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从思想上认识个人学习目的,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现自身利益时兼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从而培育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融合课程思政的《林业经济学》增加了对我国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不懈奋斗的决心,增强了对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经济学林业案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首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在京举行
land produces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