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的女性成长
——虹影《饥饿的女儿》“六六”人物形象探析

2022-11-27庄雅玲李诠林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父马斯洛归属感

庄雅玲 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饥饿的女儿》是英国华人作家虹影的长篇小说,以20 世纪70 年代的重庆贫民区为背景,以“我”——六六的成长为线索,描绘了六六作为一位女性的成长道路与追寻自我实现的过程,体现了女性在多重压力之下对外部社会的勇敢反抗与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小说之中,六六的挣扎与成长尤为引人注目,其成长过程看似与众不同、匪夷所思,实则可以看作是女性对于各类需要的追求与满足之路,其成长动因、经历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对理解六六这个人物形象有着积极作用。

马斯洛(1908-1970)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最知名的学术观点便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人的价值,形成完美人格。[1]他把人的需要分为5 类,以层次的形式出现,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满足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较低一级的需要得以满足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逐步产生和发展。但在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之前,较低一级的需要不一定得到了充分满足,需要的演进是波浪式的。在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之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占据优势,在此期间,低一级的需要还是持续存在。此理论关注“人”本身,探讨人的发展轨迹,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六六的心理与人生选择进行深入剖析,力图解决四个问题:第一,六六阴郁性格的形成原因;第二,六六与历史老师师生恋的背后根源;第三,六六在成年后走向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必然性;第四,六六归家后与父母和解的原因。

一、生来饥饿的女儿

从小说开头部分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六六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她有着阴郁、黑暗、悲观、内向的性格,与传统作品中的常见的活泼开朗女学生形象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社会阅历尚浅的女学生形成了这样比较负面的性格?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关照六六的原生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许可以得出答案——多种需要的缺失导致六六性格的弱点,成为“边缘人”。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这些是一个人必备的基础需要,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纵观六六成年前的成长过程,这些基础需要几乎都没有得到满足,物质饥饿、情感饥饿一直缠绕着六六,生来就承受物质与情感的双重饥饿是造成六六阴郁性格的主因。在此时,她只能在生活困境中挣扎,用各种手段极力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无暇追求个人身心发展,更容易变得悲观、阴郁。

首先,六六缺失的需要之一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一切的基础,乃是重中之重。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包括饮食、排泄、性和睡眠的需要。这些方面的需要,在六六的生活之中很难被满足。在饮食方面,饮食饥饿从六六出生之前就已跟随着她。饥荒年代,她在娘胎里就已经挨饿,出生后,由于家里的贫穷与人口众多,有饭吃也不一定能够吃饱,导致了她对食物的极度渴望,让她做梦都想吃肉。如,“我在梦里总饿得找不到饭碗,却闻到饭香,我悄悄地,害怕被人知道地哭,恨不得给每个手里有碗的人下跪。为了一个碗,为了尽早地够着香喷喷的红烧肉,我就肯朝那些欺侮过我的人跪着作揖。”[2]42六六不仅做梦都想着吃食,还愿意以自己不屑的手段获得食物。她是一个极度自尊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见其饥饿之甚。在排泄方面,当时的厕所卫生条件极差,恶臭、蛆虫是常态,上厕所的其他人满嘴各种污言秽语又窥探他人隐私,导致注重隐私的六六无法正常排泄,她的排泄需要是被压抑着的。在睡眠方面,六六的生活条件也不太好。她与四姐和四姐男友德华一起住在一间非常拥挤的阁楼里,睡觉时经常被吵醒,睡眠质量不佳。总之,六六的饮食、排泄、睡眠需要极度缺失,她在生理需要方面只能说是勉强能活下去,没有什么生活质量。

其次,六六在安全需要方面也是缺失的。六六的身上总是带着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份不安全感主要来自两方面:生父的偷窥和自我身份的焦虑。在小说开头,作者就点出了六六的不安,文中写道“从童年某个岁数起,我时不时觉得背脊发凉:我感到有一双眼睛盯着我”[2]2。这一句话就暗含着六六极大的不安:“从童年某个岁数起”,说明她被偷窥的时间之长;“背脊发凉”说明她害怕不安。此时的她并不知道偷窥的人到底是谁,只能猜想偷窥之人是个强奸犯。试想,一个小女孩,一直认为自己在被强奸犯偷窥,也不敢告诉旁人,那么这个小女孩该有多么不安?她能有多少安全感?除此之外,自我身份的焦虑也一直笼罩着六六,她总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出生。她不仅否定自我生存价值,还怀疑世界存在的意义和人在世上受苦的不合理性。[3]长期被强奸犯偷窥、不断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让六六内心不安,无法修身养性、充实自身。

最后,六六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两个方面是完全缺失的。在归属和爱方面,六六私生女的身份让她的兄姐们抬不起头,他们迁怒六六。因此六六在家中受尽了兄姐的白眼与冷遇,六六对他们的手足之情比较淡薄。母亲和养父对六六有深沉的爱:母亲在怀孕初期,顶着外界压力坚持留下了六六;养父的爱则体现得更加明显,顶着他人嘲笑的眼光留下六六,在六六生日时额外给她钱买东西。这些都能说明父母是爱六六的,但养父母不善表达以及因隐瞒身世所表现出的奇怪态度,让六六认为没有人喜欢她,对父母便有了一些怨怼。因此,六六在家庭中很难感受到亲情,觉得自己不是家中的一分子,自然也就不会有强烈的归属感。六六的想法是:“我感觉到我在母亲心中很特殊,不是因为我最小。她的态度我没法说清,从不宠爱,绝不纵容,管束极紧,关照却特别周到,好像我是别人家的孩子来串门,出了差错不好交代。”[2]9有了矛盾之后,六六会号叫:“我不想活,这个家根本就不要我!”[2]135在学校里,没有人愿意搭理六六,她甚至是班里同学批判的对象,与老师的关系也不算亲近,她对班集体与学校也就没有什么归属感了。六六与家人、与同学、与老师的关系都比较差,没有人喜欢六六,六六自然也就没有得到过身边人的尊重,她的尊重需要自然也是非常缺失的。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六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是极度缺失的,困扰着这个生来饥饿的女儿的不仅有食物上的饥饿,还有情感上的饥饿。而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以及心理学研究结果,相关需要的缺失可能导致人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马斯洛提出:在任何一种基本需要受挫时,很可能表现出病态,或者至少不如健康的人。[4]40关于基础需要缺失将导致性格的弱点这一观点的佐证,不仅有马斯洛的假设,还有相关实验数据。曾有一项以男女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安全、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与神经质和抑郁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5],说明相关需要的缺失可能导致抑郁。这支持了马斯洛的理论,也为六六的阴郁、黑暗、悲观、内向性格的成因提供了相关的科学根据。

由此不难看出,六六的童年与青年时期尤为灰暗,物质与情感的双重饥饿困扰着她,六六是一个生来就饥饿的女儿。因为这些需要的极度缺失,阻碍了六六人格的正常发展,导致六六形成了黑暗、阴郁、缺乏安全感、自卑、内向的性格。六六如此的性格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为她日后的成长造成了一些阻碍。

二、寻求爱情的女儿

在六六的成长过程之中,她与历史老师的师生恋尤其引人注目与不解。这段感情发生在一个未成年女学生与已婚教师之间,违背了道德伦理,也导致六六怀孕、堕胎,损害了她的身体;但在心理方面,这段恋情既满足了六六的需要又促进了六六的成长。通过分析六六与历史老师的相处模式,可以发现六六与历史老师的恋爱,能够同时满足六六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在此就以需求层次为线索,分析这段师生恋如何满足六六的需要。

在安全需要方面,历史老师和他的办公室能带给六六极大的安全感。历史老师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温和地与六六谈话,不会责备、嘲讽她,甚至偶尔会和六六开一点小玩笑。在历史老师的办公室里,六六不需要担心被嘲讽、被批评责备,让六六觉得在历史老师的办公室里,她不用害怕。这种没有任何顾忌的相处极大地加强六六的安全感。六六曾提道,坐在历史老师的办公室里,她心里“有种找到家的感觉”。“家”,一般都代表着安全、温暖与归属,可以认为:六六在历史老师身上获得了安全感,满足了安全需要。

在归属和爱的需要方面,六六对于历史老师的感情极好地满足了六六归属和爱的需要。在马斯洛看来,爱的需要包含感情的付出和接受。如果得不到满足,个人会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缺乏朋友、心爱之人、配偶或孩子。这样的人会想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希望在集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之而努力。[4]29六六对历史老师是“一见钟情”,然后想要引起历史老师对她的注意:“你会遇上一个人,你无法用一种具体的语言去描述,不用语言,只用感觉,就在漆黑中撞进了通向这个人的窄道。一旦进了这窄道,不管情愿不情愿,一种力量狠狠地吸着你走,跌跌撞撞,既害怕又兴奋……落到这种心境中:感觉哗哗地往外溢,苦于无法找到恰当的语言对自己说个清楚。我只知道第一个感觉是恨他不注意我,很恨。”[2]22

因为想要和历史老师熟悉亲近,六六便经常去办公室找历史老师说话,让历史老师记住她。这种行为就是六六在感情上的付出,是六六渴望与人建立关系的体现。随着六六与历史老师接触的时间增加,六六逐渐感受到历史老师对她的感情,并接受了这种感情。这集中体现在历史老师送了六六《人体解剖学》后约六六出去,六六明明知道了历史老师的心思,还是欣然赴约,并在历史老师没来的情况下等了他许久。六六对历史老师有满腔爱意,历史老师给予了一定的回应。在与历史老师的感情中,六六既付出感情又接受感情,她对历史老师的“地方”产生了归属感,这些都满足了六六归属和爱的需要。

在尊重需要方面,来自历史老师的尊重能让六六满足尊重需要。在与历史老师越来越熟悉之后,六六常常和历史老师私下接触,六六所感受到的是她从未体验过的尊重。历史老师能耐心地倾听六六说话,不打断也不嘲讽、责备,对向来没人愿意搭理的六六来说,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她在家庭和学校中都很少说话,也没有人愿意听她说话,巨大的反差反而让六六有更深刻的体会。历史老师的态度让六六有了被尊重的感觉,让六六对历史老师产生了信赖,六六的尊重需要得到了满足:“至今唯一耐心听我说的人,是历史老师,他立即获得了我的信赖。终于我遇见了一个能理解我的人,他能站在比我周围人高的角度看这世上的一切。他那看着我说话的眼神,就足以让我倾倒出从小关闭在心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2]28

在确认了这段恋情确实满足了六六的多种需要之后,我们也需注意到,六六对于历史老师的爱,不是男女之爱而是因信任和依赖而产生的父爱。得出该判断的证据有三:第一,六六刚开始对历史老师可能只是同病相怜之情,两人的相处只是各取所需。六六在历史老师死后反思这段情感时,是这样想的:“我们两个人实际上都很自私,我们根本没有相爱过”。[2]262“他对自己的命运一直是病态的悲观,但我却偏爱这种病态。将同病相怜,自以为是地转化为爱恋,制造出一种纯洁的、向上的感情”。[2]264

第二,六六不会吃历史老师妻子的醋。在爱情中,容不下第三人,吃对方的醋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房玄龄之妻吃醋的典故就是一个经典案例。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吃对方的醋可以认为是爱的象征。文中,六六在和老师上床之后,知道历史老师的妻子会回来,却没有任何吃醋、嫉妒之心:“他说他的妻子和女儿要晚上才回家来。我听了,一点也没嫉妒,也不懊丧。我高兴自己做了一件一直想做的事,比想象的还美好。”[2]212六六此时对于生理需要的满足的喜悦占了上风,这似乎与平常的男女之爱明显不同。

第三,在知道历史老师死后,六六回顾这段恋情之后才醒悟,她对历史老师的感情只是出于恋父:“我才突然明白,我在历史老师身上寻找的,实际上不是一个情人或一个丈夫,我是在寻找我生命中缺失的父亲,一个情人般的父亲,年龄大到足以安慰我,睿智到能启示我,又亲密得能与我平等交流情感,珍爱我,怜惜我,还敢为我受辱挺身而出。”[2]274-275

这三个证据足以证明,六六对历史老师的爱不是男女之爱而更像是父爱,六六是在历史老师身上索取温暖、满足需要。青春期的六六“把对父母的追寻、对外部精神世界的向往、对身体欲望释放的渴求都指向了历史老师”。[6]虽然六六对历史老师不是男女之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为六六在这段感情中满足了爱和归属需要,毕竟爱和归属需要并不只包括爱情,也能包括亲情、友情等。六六在这段感情中获得了心理的成长,六六在满足了自己的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开始占据上风,促使六六开始寻求自我发展。她在认识到这段恋情的本质之后,发现自己想要追寻的自我实现目标:脱离贫民窟,追求自由、理想的生活。发现自己怀孕后,六六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腹中孩子将要面临的命运处境,选择打掉了孩子。这一次的堕胎让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思考,学会了忍受痛苦,形成了坚韧的品格,这为她之后寻求自我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寻求自我实现的女儿

在毕业之后,六六没有像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平常人一般,有固定工作,像寻常女性一样结婚生子,而是在外流浪、不停交友、恋爱,过上了在当时社会眼光看来是离经叛道的生活,走上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成年之后,六六为何走上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马斯洛认为,人会一直追寻新的需要,即使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往往还会迅速发展起来,除非个人正在从事的就是自己适合的事情。[4]29在成年之后,六六离开家,走上了一条与普罗大众截然不同的道路。之所以六六会有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六六满足了自己的基础需要之后,自我实现需要开始对六六产生支配作用。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开始走上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六六离家闯荡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有其必然性。就如赵毅衡所说:“逃离,实际上是强者的生路。要逃出盘旋轮回的绝境,需要勇气。主人公只有在受到命运屡次打击之后,才下定逃离的决心。”[7]并且,因为她的其他需要虽不占支配作用但仍然存在着,所以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六六也有兼顾着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

六六追求自我实现的第一步就是上中专学校、找个工作攒下积蓄,居住在城市中,让自己能彻底脱离贫民区。第二步是阅读书籍,尝试写作。这是六六追寻自我实现的尝试,写作是她为自己选择的道路,她想通过写作获得自我实现。但是自我实现的道路道阻且长。就像马斯洛认为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仅为1%。绝大多数人不能自我实现。[8]实现自我实现的难度较大,做到的人也很少,需要一定的时间。刚成年的六六暂时无法做到自我实现,但六六的这些尝试可以说明她已经踏上追寻自我实现的道路。

在六六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她也兼顾自己的基础需要。六六有了工作之后,她搬出贫民区住在城里的宿舍,住宿条件和饮食条件大大改善,这满足了她的生理需要。离家的六六不再被生父窥探,知晓身世后其身世焦虑减弱,有了收入,生活相对安全稳定,满足了她的安全需要。之后,六六与当地的各类艺术家们来往,结识了很多朋友,有了固定的交际圈,她感受到了友谊、情感、归属感,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在艺术家的圈子里,六六能与他人友好交往、建立情感,得到尊重,也能通过创作赚取稿费,六六从中获得尊重与自信心等,满足了尊重需要。

总之,六六离家外出读书、工作、流浪、交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要发展自己、追寻自我实现,她必然会走上这条道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六六的各项活动同时满足了自己的多种基础需要。

四、发现亲情的女儿

因为与父母和兄姐的疏离,在六六的心中,她感受不到家人的亲情,也没有家的概念,亲情方面的爱和归属需要空缺。因此,她在成年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了。在六六决定寻求更高的发展之前,她回了一趟家。这次回家让六六终于开始从细节之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家人有了一次情感和解,进一步满足了自己爱和归属的需要。六六对于父母之爱的感受、与家人的和解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六六回家是有点忐忑的,父母的表现让她安心了下来。六六首先感受到的是养父对他的爱:父亲“眼睛已完全看不见了,但能感觉是我,能听出是我的声音在叫他爸爸,他笑了。”[2]290这体现了父亲对于六六的思念。之后,六六就见到了母亲,母亲依旧刀子嘴,但这次六六发现了她的“豆腐心”,发现了母亲对她的回家又惊又喜。

此时的六六初步感受到父母的喜悦与思念,还未产生出对父母的爱、对家庭的归属感:“这儿的一切,包括父母……也没有亲切的感觉。而我回来也不过是瞅上一眼,对自己曾经那么多年在这地方生活做个交代,有几分是为了看父母呢?”[2]290-291六六白天时对于家、家人没有归属感与眷恋,但到了晚上休息时,六六的身体做出了反应,她的潜意识中对家的态度就体现了出来。在她的潜意识中,对于家六六还是有些安全感、归属感的:“我在外每夜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一回到家,不必服药,脑子马上昏昏沉沉。”[2]291在外难以入眠,在家中却很快睡着,体现了六六在心底对家是有依赖感、归属感的。六六的这份归属感进一步深化是她通过母亲言行发现母亲的爱之后,初步感受到亲情。六六告诉母亲明天自己就要离开,“母亲脸上的笑容顿时没了,嘴里却说:‘你昨天晚上讲,我今天就多买点菜呀,你啷个不早点说嘛?’”[2]293知道孩子要走就要赶紧多做些菜,这是亲情的体现。

对于亲情的更深一步感受发生在得知生父死讯的时候。六六得知生父死讯,知道了生父临死的心愿都无法达成,六六受到了触动。这时候,六六的态度有所软化,愿意和父母再多待一会儿。但她还有点倔强,希望母亲能挽留她:“如果她这时,对我说一句:‘六六你留下,多住几天。’我会改变主意的。”[2]298

最终让六六彻底与家人和解的,是母亲的道歉与生父留下的钱。母亲的道歉让六六明白母亲心中有她的位置,生父留下的一笔钱让六六发现生父深沉的爱。这些行动让六六的位置得到了确认,她对自己的身份的焦虑得以完全放下,六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六六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对生父过于决绝。最终六六体悟到亲情并与家人和解,离开家后“突然泪水涌满我的眼睛,我竭力忍住,想吞回肚子,但泪水不再听我使唤,哗哗往外淌着,我身子痛得站不住,倚着石墙直往台阶上滑。”[2]300

这次返家,六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放下心结。但她即将离开父母,也没有机会再向生父表达自己的歉意和爱,这些都是让六六感到难过的原因。至此,六六与家人和解,理解了亲情真谛,弥补了自己爱和归属的需要中亲情和家庭的空白,灵魂获得升华。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分析人的行为动机,对于人的成长有独特的关照。文章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意图解答四个问题:六六为什么会形成阴郁的性格?六六为什么和历史老师相恋?六六为什么会走上与众不同的道路?六六归家之后有什么收获?这四个问题若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都能得到解答。成年前各种基础需要的缺失阻碍六六的人格发展,导致六六形成阴郁的性格;与历史老师恋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与历史老师结束恋爱后,六六在身心方面获得成长,对人生有了新的体认,意图寻求自我实现,她的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成年之后,六六离家是为了追寻自我实现,六六在追寻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也在兼顾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的满足。最后,六六回家探亲,发现了亲情,与家人和解,满足了爱和归属的需要。

六六的成长轨迹是女性成长轨迹的一种类型,六六是一个带着顽强生命力,敢于在艰苦的条件中反抗外界的限制、追求自我成长的形象。六六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引人惊奇,但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便可发现六六的举动不过是在追寻自我成长、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罢了。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六六的行为动机有了相应的解答,为六六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猜你喜欢

生父马斯洛归属感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致生父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敲石工人的话
英国女子与失散28年生父重逢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