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主旋律影视作品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22-11-27郑舒翔
郑舒翔
(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1],这明晰了当代文艺和爱国主义之间的重要关系。主旋律影视作品作为当代文艺的形态之一,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传播主流价值、宣传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重要功能,同时,作为视听艺术,它又具备审美性与娱乐特征,因此,主旋律影视作品既符合大众文化消费,又兼具主流意识形态,是融合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影视作品[2]。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深度挖掘主旋律影视作品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耦合点,充分发挥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积极引导作用。这不仅符合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而且能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长效、更持久的影响。
一、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爱国主义叙事
为更好地将主旋律影视作品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有效结合,首先必须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艺术性质来看,主旋律影视作品在艺术表达与呈现方面具有属于大众文化的优势,可以构建与爱国主义教育互联互通的渠道,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从意义延伸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的抽象情感在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形象化呈现中得以落地生根,获得更为丰满而多样的表现方式。
(一)主旋律影视作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1.厚重深沉的爱国主义内涵
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是一个国家最为深沉的文化内涵,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动力。古有文天祥感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有顾炎武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几点要求,即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从古至今,爱国主义贯穿着人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尤为体现在一系列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中。近年来,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从电影《长津湖》《红海行动》《战狼2》《金刚川》,到电视剧《觉醒年代》《人民的名义》《山海情》,再到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等,正如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强调“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3]。这些无不承载了厚重的爱国主义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影视资源和艺术范本,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价值基础。
2.形象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曾言,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大学生欢迎。主旋律影视作品得天独厚的综合性体验感和参与感、形象直观的画面、真实可感的语言,以及恰到好处的配乐,最大程度地凝练了影视作品的情节,升华了其主题。它们通过调动学生们的多方感官,使得学生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能切实地走进主旋律影视作品所重现的场景当中,一幕幕原本存在于书本和教师口中的历史故事、家国事件,通过生动的影像还原在学生眼前,能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4],在多重观感的结合中拉近了学生们与历史的距离,也将爱国主义内涵化为真实可感的近距离存在。
3.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引导
如今,“00 后”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据QQ 大数据《00 后画像报告》显示:“文艺工作成为00 后最想从事的职业类型、00 后喜欢有炫酷特效和英雄情结的电影”[5],主旋律影视作品融爱国主义、炫酷特效和英雄情结为一体,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能对他们进行潜在的价值观引导。基于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题材选择和主题表达方面的确定性,学生所欣赏到的影视作品便是经过创作者有效加工过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人物形象的塑造、爱国之情的渲染,使得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将对人物、事件的认可转移到对人物情感、价值观的认同上来,从而将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在接受思想熏陶的同时让爱国主义教育得以落地。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在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得以延展
1.从内容上看,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通过主旋律影视作品得以充分挖掘
从不同角度理解“爱国主义”,不同的领域则可有多种诠释方式。得益于表现手段的多样性,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对爱国主义的意义挖掘往往更加深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6]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应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容关系。无论是电影《红海行动》《战狼2》中保家卫国的勇气和无惧生死的胆量,还是革命剧《觉醒年代》《建党伟业》中炽热的革命精神和澎湃的理想信念,抑或是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中对清正廉洁的向往和社会正义的追求,都无不细化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具象意义,不仅拓展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多方面理解,也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现实价值,让相对抽象的精神意义通过有效的媒介得以转化为学生所容易理解且主动思考的有效意义。
2.从形式上看,爱国主义经过艺术化呈现变得更加鲜活可感
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主旋律影视作品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打通时空的壁垒,将历史与当下进行有效结合,以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来启发当下,用英雄人物的精神来引导学生,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4]。结合艺术化表现手段,一幕幕带有历史气息的画面真实可感地呈现在新时代的学生面前,为他们提供了解历史、了解国家的生动渠道。五四运动期间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思想解放所做出的勇敢尝试,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家卫国誓死捍卫领土,改革开放期间一批批党员为了国家进步和民族富强鞠躬尽瘁,一幕幕声画通过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呈现,将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与现实意义进行交会,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走进过去、反思当下、展望未来;在对英雄人物产生认可的同时主动传承其身上的优秀品质,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个性化内涵,以激励其在日后用自身的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主旋律影视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
(一)影视文化市场良莠不齐,动摇学生思想阵地
从当前中国文化市场来看,我国影视作品尽管看似一片繁荣,实质上却以娱乐性作品居多。商业化、喜剧化、轻内涵的影视作品在迎合了当下快节奏生活步伐的同时,让学生们在观看后兴致索然、了无思索,难以引起学生深度的共鸣与思考;部分历史和战争题材的影视创作者未能较好地秉持创作初心,一味追逐流量和经济利益,或打着主旋律的旗号迎合热点,内容失真、粗制滥造,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整体认可度,甚至造成学生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部分误解与拒绝。从国际视角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国家也借助影视作品乘虚而入,有意识地对我国国民进行价值观渗透,通过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传递其国家精神和意识形态,彰显国家实力;加上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体系和价值判断能力还未健全,面对外国影视作品相对优质的表现与叙事手法,极其容易在思想上被其中夹杂的“私货”产生波动,甚至动摇个人的思想阵地。
(二)部分高校只重形式轻内容,降低影视作品的爱国主义效能
部分高校中,多将爱国主义教育寄托于校园活动、课堂教学等,未充分认识到主旋律影视作品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许多高校未能在观看影片单的题材选取上下功夫,选取出适合高校放映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或是影片的时效性不符合当下需求,或是影片的内容与学生有较大的心理距离;其次,欣赏影视作品往往停留于表面形式,观罢即止,未能充分结合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主旨和深层意义进行挖掘,放映活动流于形式化、应付化;再次,部分优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可能时长较长,需分次或多次观看,故一次性的放映活动未能有效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而多数高校也未将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观看作为一项长期活动或工作,未能在时间线上对学生产生长远、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影响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效能。
(三)学生常持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排斥被动接受与灌输
“00 后”大学生生长在中国发展和进步最快的历史阶段,开放、自信、爱国且有担当,他们享受着时代的惠泽,能够自由地发掘自我,并拥有着最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他们表面上“少不经事”,却都有着自己的一番思考,排斥单纯说教,倾向主动认知,容易将观赏主旋律作品理解为说教行为,并形成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加之一些劣质影视作品的影响,如将严肃的抗战行为扭曲成滑稽的后期特效、对史实和人物的还原未经核实便播出等,大大消解了高校学生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敬畏感和向往度。此外,由于学业和课余活动的繁忙,多数学生日常对主旋律影视作品也鲜少关注,导致了他们先前的旧有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降低了其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未能充分发挥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三、以主旋律影视作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开发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7]。从校园活动、网络阵地、主题课程、创作引导四个方面着手,可以充分发挥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依托校园活动,建构爱国主义精神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由于部分学生在面对主旋律影视作品时存在着被动观看态度,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校园活动,打破学生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刻板印象,改变学生们的片面印象,发掘主旋律影视作品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利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节日契机,依托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为活动主体,党日活动、团日活动、校园文化周等活动形式为依托,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时代意义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创新观影形式,并在观影结束后进行即时的影评交流,从而更好地延展观影状态,加深学生对影片背后深层意义的理解与认知。
(二)增设网页专栏,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把爱国主义主题融入贯穿媒体融合发展,打通网上网下、版面页面,推出系列专题专栏、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以及融媒体产品,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7]当前大学生多为“90 后”“00 后”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他们诞生于移动网络健全发展的数字时代,高校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尝试在学校官网上增设主旋律影视作品赏析专栏,并从题材、时长、艺术形式等范畴进行类别划分,不仅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免费观看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平台,还可以开设相关的影视评论交流空间,鼓励师生们在观看结束后主动投稿,或将个人的影片鉴赏和心得体会以留言的方式进行分享。
此外,为了提高主旋律影视作品欣赏专栏的专业性,高校还可将此类工作整合进学工部的相关部门,安排专人对该专栏进行合理管理,并结合学生干部的力量,定期选取并刊发优秀的影视评论给予刊发或深度约稿,并在学校、学院各平台进行推广,从而更好地扩大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高校内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融思想性、专业性、知识性于一体,构筑起高校线上和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
(三)开设主题课程,拓展师生互动交流的深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高校可从深化影视艺术教育的层面进行探索,如在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建设上增设与主旋律影视作品有关的授课内容,挖掘主旋律电影作品的思政元素,借助影视作品丰富的视听形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和生动解读,以学生们所乐于接受的灵活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当中,特别是针对已有的思政课程讲述中涉及相关历史节点,可以依托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播放来代替传统的讲授,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历史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从专业性角度出发,高校还可以开设影视艺术相关的学分选修课程,给予有兴趣的学生一个近距离接触影视作品的良好机会,将爱好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对影视艺术基础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们用更为专业的角度去解读主旋律影视作品,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同时,提升其影视鉴赏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更好地理解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爱国主义要义。
(四)鼓励主动创作,引导学生积极化身传播者
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缺一不可。要想让学生主动走进主旋律影视作品,发自内心地理解影片中的主旋律价值观,并在共情的基础上延伸出更多的意义,高校就应当尝试搭建实践创作平台,结合校团委、学生会以及各类社团组织的力量开展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实践机会,变“被动接收方”为“主动传递方”,让学生们在拍摄实践中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并贯穿到整个创作过程当中,积累创作经验,锻炼协调能力,从而增强思想素质,凝练优秀品质。就拍摄一部微电影或纪录片而言,需要学生们充分调动各方的能力和资源,从组织创作团队、选择主题、撰写剧本,再到现场拍摄及后期剪辑,不仅给予了学生挖掘生活素材、体验真善美的实践创作机会,也为他们提前深入社会、感悟人生哲理搭建了良好的桥梁。学生们通过对一系列题材选择、拍摄方式、剪辑手法的比对采用,尝试从创作者的角度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背后工作人员形成共鸣,也调动起自身对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和呈现方式的思考,主动挖掘其中的价值意义,并以“00 后”所理解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是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投入日常实践中的一次有益检验。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8]主旋律影视作品作为当代文艺的形式之一,从内容表现形式和青少年接受度上看,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会日益凸显。优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和价值内涵诠释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具体表现和意义所在,高校只有充分关注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正面影响,发挥其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其正确认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以蓬勃的精神面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