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百年历程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2022-11-27袁明旭
袁明旭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把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生活的灵魂,这是对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性的深刻与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党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采取各种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使之养成践行党的宗旨使命需要具备的政治知识、情感、意识形态、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活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长期执政?为什么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奇迹”?我们可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去寻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的密码。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总结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对于加强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一、一以贯之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旗帜和方向,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全部活动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内容,大力宣传弘扬和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自成立后就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作为党的思想和行动指南,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党的创始人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与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重视寻求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中第一次明文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3]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继续明确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在指导思想上新加入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新增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区别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纵观国内和国际的大多数政党,都没有明确地把某一种思想或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地融入其思想和行为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4]43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5]
二、矢志不渝地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担负起了带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自党建立自己的军队后开始的。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提出红军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1942年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明确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从前期的夺取政权的革命型政治文化建设转型到如何巩固执政和怎样执政的执政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毛泽东反复强调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重申“党领导一切”的原则不能动摇。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明确了党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7]“什么叫做领导?它体现于政策、工作、行动,要在实际上实行领导。”[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社会上和党内出现的一些思想混乱和动荡,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长篇讲话中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其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并且提出改进党的作风。
党的十八大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对于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价值性没有得到充分全面重视,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虚位、缺位问题比较突出。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当作根本大事来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9]20并且通过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的领导制度,如: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进一步完善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使党的领导的价值得到了全面的重塑和强化,认同党的领导、理解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成为了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共识。
三、持之以恒不断铸牢人民至上的政党价值观
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在政党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什么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和行动导向。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党一直把人民至上、执政为民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反复强调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历史就是一部宣传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比较系统地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作了完整的表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党的唯一宗旨的高度。毛泽东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10]1039“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0]1094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10]1094-1095。之后从党的八大到十九大,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总纲,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所需强力培育的价值观。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还明确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宪法,成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认为“领导就是服务”。江泽民明确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1]胡锦涛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2]。
党的十八大之前,人民至上的政党价值观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践行,甚至有些方面还有所削弱。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3],明确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14],并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系统重塑人民至上的政党价值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第二条重要经验,并对此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坚持人民至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15]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把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健康至上,就是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至上的政党价值观融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所有环节中,强化党员干部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四、坚持不懈地培育清正廉洁的廉政文化
党自建立后,就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腐败,把培育廉洁文化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1926年党发出了《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27年党的五大决定成立专门的党的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1942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奠定了反对腐化、追求廉洁政治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对腐败深恶痛绝,重视腐败惩治,经常发动群众运动反对贪污腐化行为。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醒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毛泽东更是把培育廉政文化作为重要日常工作,明确指出贪污腐化行为是资产阶级作风,是极大的犯罪。1951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党的八大强调要重视我党队伍中出现的贪污腐化、违法乱纪、道德堕落等情况,从思想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堕落的斗争,坚决把贪污腐化分子清除出党。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件的严肃处理,对腐败分子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对党员干部发挥了深刻的警醒效应,对形成党内廉洁文化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期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并存和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使腐败问题日渐凸显。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要纠正各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和对党对人民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作风,要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党的十四大后,我们党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反腐败方针,将“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党的十六大后,在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但由于受到管党治党“宽松软”、监督缺位和惩治腐败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等因素影响,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广度、刚度、韧度、深度、效度和持久性都与人民的期望存在着较大距离,腐败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清正廉洁的廉政文化,把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惩治腐败、重塑清正廉洁的权力价值观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直面腐败问题,依法严厉惩治腐败,并且中央领导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压实责任,雷厉风行,对腐败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注重制度建设、依法反腐,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高压反腐,优化政治生态。在党的建设中,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党的五大建设的第四位,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对腐败问题进行源头治理、科学治理、协同治理、系统治理和依法治理,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持续彻底深入全面的反腐败斗争,初步净化了政治生态,全面重塑了正确的权力价值观,使得清廉的党内政治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厚实。
五、一如既往地加强思想建设以提升党员的政治认知水平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政治认知方面的表现之一就是思想建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灌输和教化,使党员干部能够认同、理解和熟悉掌握,并应用其指导自己的行为。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来看,党一直把思想建党放在重要地位。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命题,并把思想建党原则写入了党中央的决议。1942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更新和强化了全党的政治认知。1950年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中指出,随着我党已经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很多老党员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出现了严重的命令主义作风,有些新党员思想作风极为不纯,针对党内出现的这些不良思想倾向,进行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和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所颠倒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大胆纠正错误思想,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强调:“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18]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把党的思想建设置于党的建设的首位,此时期突出的成果就是在政治认知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全党取得了共识。党的十六大以后,在全党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有了更为明确的正确认知。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对国家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政治认知的学习不断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和全面化,全体党员系统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强化党内政治文化的认知。加强党章、党史等的学习,强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集体记忆,在政治认知学习上形成了从党中央到各级党组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机制。一是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层级领导干部学习机制。二是主题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全党集中统一学习与党员日常学习相结合。三是政治学习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党员开展学习培训,分级分类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和党员普遍培训。四是学习与整改相结合。五是加强学习平台建设。建设各种学习平台,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内政治文化提供各种渠道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党百年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时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4]433
六、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不良党内政治文化进行批判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宣传弘扬建构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对不良政治文化进行批判解构。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党内不良政治文化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一个政党的思想建设也正是通过对不良政治文化的批判解构而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一个时期以来,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19]对不良党内政治文化的批判和解构是同时进行的,不仅从理论上进行批判,而且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上铲除不良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与氛围。
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党的领导人和党的宣传部门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开展并推动各种理论宣传教育活动,还始终要对不良的错误的党内政治思想倾向保持清醒并进行批判。在党建立不久的1925年,毛泽东就针对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日益暴露出来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和倾向进行了批判,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列举了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党内错误思想表现,要求共产党员通过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全面交锋,从而实现党的无产阶级化。1942年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中心内容的延安整风运动,批判了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的政治文化,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教条主义等不良政治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消除,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克服各种不良倾向和作风。在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多次领导全党同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进行斗争,保证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正确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还指出,要“戒‘左’戒右”,要“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及时开展了反对“左”、右倾向的斗争,在较短时间内拨乱反正,很好地解决了许多相当复杂的思想政治问题,从而保证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慵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19]“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20]对党内所存在的这些不良政治文化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系统治理。保持对错误的不良的党内政治文化的警醒并认真研究思考和批判,就会在对错误的不良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批判反思中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注重对党内不良党内政治文化的警醒和批判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七、坚定不移把提升执政能力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执政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指导国家建设,领导人民、组织人民、激励人民,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增进人民福祉以及管理自身的能力,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夺取政权,获得执政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强调全党同志要着力破解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既要保持斗争精神,掌握巩固政权的能力,更要学会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本领,把获得执政地位作为“进京赶考”的新的执政能力的考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执政能力是领导国家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能力建设时期,执政能力的提升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着力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21]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全面服务于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长期执政的重大任务,在执政能力建设前面加上了“长期”二字,并明确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理念和目标,全面着力加强执政主体即党的建设。“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9]1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22],着力完善执政能力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深化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是执政能力的内容之一,可以通过构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提高党的认同力、组织力、号召力、领导力、引领力、动员力和凝聚力。
八、统筹兼顾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系统性
党的百年历程表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面建设才能形成积极、健康、先进的政治文化,必须以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全面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就是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系统,通过对系统要素和结构的优化实现整体功能的提升,增强系统的适应能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坚持系统性就是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推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教育,培育革命政治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要着眼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加强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党的执政合法性进行辩护、诠释和维护,但忽视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经济基础建设和制度文化、法治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着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经济基础建设,也意识到了制度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启了政治体制改革。但“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15]。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整体推进。一是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体责任和协同性。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协同性,实行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党组)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二是注重党内政治文化要素建设的全面性和结构的均衡性。党内政治文化结构上的平衡和优化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各要素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有轻重缓急、先后顺序的科学合理安排。党的十八大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倡廉为切入点,补齐制度文化、法治文化的短板,弥补政治价值观念的弱项,全面净化政治生态,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注重党内政治文化结构性的优化,使党内政治文化的各要素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还产生相互影响的整体效应,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三是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要全方位整体推动用劲,又要分清层次、有针对性地重点发力。例如:理想信念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心骨,精神上的“缺钙”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变质;党内政治生活是使党员干部思想得以净化的重要方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必然途径;选人用人导向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指挥棒,干部选得准、用得好,党内就会正气充盈、清风爽面;领导干部是党内的关键少数,必须狠抓锤炼,进而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党内政治生态全方位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求从整体出发统揽全局,从全局中把握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四是注重党内政治文化系统的开放性与环境的适应性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以保持其生命力、竞争力、战斗力和适应力。党外政治环境是党内政治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与平台,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党内政治文化的质量与水平。外部环境清朗,就会促进党内政治文化良性建设;外部环境污浊,将向系统输入负能量的信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环境整体的浊化。因此,必须注重党内政治文化系统的适应性建设,以弹性、灵活的应变能力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五是注重党内政治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对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的地方进行依法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以发展和改革为要务,不断夯实党内政治文化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