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机制

2022-11-27冯游游黄旭东

贵州社会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质量现代化

冯游游 黄旭东

(1.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3.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一、引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得以如期实现,更是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1]141,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144。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显然已经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奋斗目标,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优势。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张晓晶认为,推进共同富裕要立足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共同富裕的内容,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逻辑[2]。张占斌、毕照卿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是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核心要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成为了科学路径与必然道路,因而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巩固筑牢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3]。周文、施炫伶认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包括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奠定坚实动力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经济发展基础)等具体路径[4]。周绍东、张毓颖认为,转变生产方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因而可以通过提升技术劳动报酬、集聚实体经济资源、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等方式缩小劳资、产业、区域、城乡收入分配差别,进而推进共同富裕[5]。陈健认为,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在各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发展差距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而必须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时仍然面临各区域行政主体的合作性、区域间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协同性、区域协同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联性有待增强的主要障碍,因而必须构建中西部区域各行政主体协同合作的共同体、各市场主体利益攸关的共同体和成果惠及于民的共享共富共同体[6]。邱海平认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深刻认识其所有的有利条件、重大意义、长期性和复杂性,做到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和牵引,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所有制结构、市场经济、财产占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7]。胡晓鹏认为,需要确立关联、制度和策略三个关键标尺研究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必须正确看待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的关系、共同富裕的贫富差距、基本经济制度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共同富裕物质增长和精神幸福的关系、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及其连续性[8]。

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且有很多学者立足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多角度剖析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逻辑关联和路径选择等问题,彰显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共同富裕的优势。那么,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什么样的时代内涵和显著优势,它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是否还面临一些现实掣肘,又该如何更好地以高质量发展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很显然,回答好以上这些问题,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明确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呈现新阶段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文明优势,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此,本文尝试以时代内涵、显著优势为切入点,在整体描绘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确保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机制,进而更好地向世界讲好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中国故事。

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与富裕分别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应,它们代表着生产力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奠基于生产关系之上的社会发展状态。不论是中国古代先贤,抑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无一例外地表达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和渴望,其中就有将富裕作为人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无产阶级贫困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源,并描绘了未来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9]的情形,表达了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所有人共同富裕的期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列宁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就特别强调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实现共同富裕过程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在这种制度下,“人人都能在决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1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带领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953年12月,毛泽东为动员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使用了“共同富裕”概念,提出要通过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围绕中国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2],确认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并提出要走出一条“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道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和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为新时代扎实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时,就尤其强调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当今,我国在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

(一)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1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矛盾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关系的深刻批判,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新世界”只不过是符合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产物。尽管资本主义具有促进人类发展变革的影响因子,但在根本上却无涉全人类共同价值问题,也没有充分尊重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未来美好社会的价值期盼,更无法遏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日趋严重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状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其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资产阶级完全占有劳动产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利益的解放运动也就成了历史必然。面对资本社会主义内部的“两极分化”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人类思想史上有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不仅阐明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还指明了实现这一基本价值追求的方向和途径,即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等。

高质量发展作为新征程的重要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新变化而作出的重要科学论断。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深刻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内涵,它不仅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引领中国现代化建设,而且还根据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在发展理念、治理选择、文明形态方面赋予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特色,使共同富裕成为公平、正义、尊严、美好的代名词。作为一种创新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以其真理性客观回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指出了发展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的,将发展的物质利益同人的解放关联起来,不仅有如何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相关规定,而且还从高质量发展维度明确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因此,只有发展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在目的层面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关系,才能从人之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明共同富裕之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价值体现。

(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迈向快速发展的特有历史阶段。虽然人类现代化道路最初是由资本主义开辟的,但资本主义在实现现代化过程因其残酷的阶级剥削和社会分裂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正因为如此,以摒弃资本为中心、消除资本主义现代化灾难为目标导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因此而产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得以持续开拓。中国自近现代以来,不论是在宏观层面提出国家何以富强的命题,还是在微观层面思考个人如何实现富裕的问题,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自始至终都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共同富裕思想的萌发、创立、完善和创新贯穿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中,体现着全体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和历史贡献”[14]。可以说,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追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将共同富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道路,并在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断深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是取得了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1]141。

新时代,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命题。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建基于公平正义和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发展理念,它将人们对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建构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在动力,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底色来探索社会共同体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共同富裕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既要在过程中实现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又要在结果层面区别于平均主义,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把“蛋糕”切好分好。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实现来看,共同富裕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属性,它在实现主体方面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强调“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1]66,充分体现了中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责任担当。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是某一领域的单方面发展,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因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最大程度地共同享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发展成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治、资本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实现了基本的社会公平”[15]43-44,这种发展格局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创造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优势,通过打通低收入阶层迈向中等收入行列、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壮大的财富流动通道,为更多人提供了自由创造财富和平等创造财富的机会,形成了人人享有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分配格局。

(三)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

“‘历史主动’主要是指中国人民能够按照自己理想来构建美好生活蓝图,并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推动人类自由实现的社会发展状态。”[16]历史主动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是历史实践主体全面认识历史进程、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之上的自主状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发展的转变。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崇高理想实现的问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最初实践,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同步富裕”“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再到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持续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主动性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总结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经验、认识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规律、掌握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主动的生动体现。

新时代,面对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和发展不包容等影响共同富裕应然状态实现的发展质量不高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主动谋划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如何推动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课题,开创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新纪元。这意味着,在世界历史视域审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需要从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对待每一个涉及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需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思考共同富裕的伦理指向。“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将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17]新时代中国所处的世界历史条件,既指明了我们以何种态度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又说明了我们需要把握历史规律,在掌握历史主动中使高质量发展同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方向保持一致。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125,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共同富裕不仅关系中国共产党如何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而且涉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方法、内容和措施等问题,这些都关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条件与基础,也必将有益于从高质量层面揭示中国何以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因此,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共同富裕选择走什么路的问题,共同富裕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选择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两者合力生动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三、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

高质量发展是筑牢共同富裕实现前提的关键举措、助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现实需要、满足共同富裕实现要求的应有之义[18]。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契合当代中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要求,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文明舞台的重要举措,可以让世界各国更加充分地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文明优势和鲜明特征,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创造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具有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发展动力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显著优势。

(一)推动文明互鉴

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开创出来的,它体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追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进一步增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表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的选择性,中国完全有能力选择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114。这条道路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人类文明形态不是单一的,西方“普世价值”并不能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相反,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追求造就了人们对全人类价值的共同渴望,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勃勃生机与发展活力,确证了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的互鉴交流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说明人类文明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作为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1]34,比资本主义国家开创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具有更加明确的主体意识、责任担当、世界视野和历史主动,使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意蕴,有利于新时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同世界其他国家开展文明交流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171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明确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以能够推动文明互鉴的内在逻辑,它将“高质量”视为实现“富裕”的重要前提,同时又肯定“共同”的主体地位,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好地集中体现到全体人民之上、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很显然,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有利于克服“西方中心论”的狭隘界限、超越西方为主体的发展思维,同时还能够为世界各国平等、自由地进行文明互鉴创造共享互惠的发展条件,是一种有助于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命运与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提供发展动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19],通过改革手段致力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强调发展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1]167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通过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好地把握与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大力推进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发展来凝心聚力,在协同推进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同时,优化分配格局和税收制度,建立健全三个层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基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程度而言的,这意味着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财富再分配,而是建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再调整,强调社会多元主体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对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它将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作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在发展战略层面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制度性安排、机制化措施、治理化手段,系统推进共同富裕在质和量两个层面的突破,使社会财富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进行分配,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增强社会认同

“共同富裕摒弃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彰显的是社会利益最大化,体现出开阔的眼界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潮流。”[20]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更是直接关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思想理论掌握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影响力和作用力,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社会认同。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实现问题,共同富裕不单单是物质生活的充分满足,它还涉及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不只是一个财富和收入的概念,还涉及更为广泛的环保、健康与国际和平等方面”[15]4。这意味着共同富裕一定要将高质量发展充分融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中去综合考量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如何将获取社会认同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动力问题。增强社会认同,不仅要靠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实的现实利益,而且要通过话语表达来彰显高质量发展的“术语革命”,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必然、制度优势和示范作用。就社会认同而言,势必要强化人民群众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认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认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需要立足社会认同,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在“共同”中凝聚社会共识,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公平公正联系起来,使富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或部分人、少数地区或部分地区的富裕,在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础上,做好先富与共富的有机统一。增强社会认同,意味着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既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平均主义、少数人的富裕,而是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社会财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合理解决,坚持物质共同富裕和精神共同富裕、普遍性富裕和差异性富裕相统一,既巩固了社会稳定的现实基础,又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公正的协调可持续。

四、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构建机制

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方位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立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把握新发展阶段以建立由“先富”向“共富”的转换机制,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打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融合机制,确保从顶层设计上高位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一)把握新发展阶段以建立由“先富”向“共富”的转换机制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作出了科学判断,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一成不变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不仅有明确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还标明了我国新的历史方位问题。事实上,新发展阶段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1]161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发展主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是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劲的内生动力。共同富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论内涵,新发展阶段下的共同富裕在主体维度更加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内容维度鲜明主张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二者相统一的共同富裕、在方式维度明确要求建立更加平衡的分配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就必须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在主体、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时代内涵,建立由先富向共富的转换机制。

建立由先富向共富的转换机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等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较高的程度,我国根据当时的实际国情制定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事实证明,先富带动后富贯穿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探索全过程,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中国式先富带动后富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指向,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更是为新发展阶段继续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然而,在当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亟须通过先富向共富转换作为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价值期盼。其一,要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定标”,回答共同富裕路在何方的问题。共富作为奋斗目标,需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其二,要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定法”,回答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作为一种战略目标,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呈现,在方法论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价值追求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彰显了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布局优化的战略谋划。其三,要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定力”,回答由谁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历史地看,先富的作用主体是“一部分人”,但作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富裕,其作用主体需要依靠全体人民,这不仅可以增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底气,而且可以将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之中。因此,先富向共富的转换机制,一方面指明了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的主体范围,凸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优势,这实际上指出了共同富裕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寻求实践策略;另一方面说明了共同富裕植根于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过程,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这实际上指出了高质量发展最终要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造福于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度保障机制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对五大发展理念所要回答的发展问题作出了明确界定。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是管全局、根本和长远的向导,对于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21]。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创新发展解决共同富裕实现的动力源泉问题、协调发展解决共同富裕实现的平衡杠杆问题、绿色发展解决共同富裕实现的美丽底色问题、开放发展解决共同富裕实现的外部条件问题、共享发展解决共同富裕实现的价值遵循问题[22]。贯彻新发展理念,除了应明确五大发展理念中不同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还需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问题解决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度保障机制需要以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来彰显中国制度的品质和优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关键在于“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23],在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文明形态变革视域中揭示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掣肘,既是我们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的落脚点。

从理论上看,制度保障机制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何以回应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之中,体现在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之中。其一,建立维护制度保障的弹性机制。就高质量发展而言,需要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一场事关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变革,与之而来的则是要确保制度保障具有一定的弹性,既要适合现实实际情况,又要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变革要求,并根据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动态调整变革方式与方法,以确保制度保障的适切性。其二,建立制度保障的回应机制。从制度的作用范畴来看,人的需要、利益、价值构成制度保障的服务目的。也就是说,一项好的制度,一定是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势所在。回应机制应针对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保障措施,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可触及的奋斗目标,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切感不断缩小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落差,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提升人们对制度保障回应机制的满意度。其三,建立制度保障的衔接机制。制度保障的成效关键在于落实,要立足高质量发展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下使各项制度得以有效衔接,以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问题,要协调好政府、企业、社会、个人与资本、资源之间的关系,凸显公有制和公共服务在三次分配中的关键作用,扩大分配结果的宏观效益。因此,制度保障机制要正本清源地思考共同富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上,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建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项机制,以“橄榄型”方式不断趋近于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建立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融合机制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历史任务,认为 “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1]175。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其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就是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共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长久持续的动力和活力。其中国内大循环,主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需求、畅通流通环节和完善分配领域改革等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既不是简单的“出口转内销”或“闭关锁国”,而是试图通过在建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资源,构建相互支撑的双循环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不仅要厘清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促进共同富裕之间的逻辑关联,同时还必须建立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融合机制。“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24],这是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的内在逻辑,是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并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的重要表现。因而可以说,建立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融合机制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照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体系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一纳入高质量发展范畴,从长远角度双向促进国内国际经济体系,不仅将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变化不断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问题。其一,在坚持走自己的路中提升新发展格局的国际影响力。强调走自己的路,既是做好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也是彰显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自信和定力,这是中国道路获取世界认同的重要内容。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改革不断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谋求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并深度融合。这在效果层面有利于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展示给世界其他国家,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其二,在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建设中推进新发展格局的文明实践。新发展格局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选择,向世界各国有力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命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中不断趋近于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西方中心论之下的发展模式早已暴露其弊端,它与资本、剩余价值和西方“普世价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发展格局则是完全不同于前者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既不重复西方现代化道路,又具有超越西方现代化建设的文明优势,如: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有机统一。其三,在担当世界责任中谋划新发展格局的光明前景。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新发展格局要具有人民情怀和世界眼光,要以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出发点。从人类价值角度出发,富裕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新发展格局在推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勇担世界责任并推动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健康发展,将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同全人类解放事业联系起来,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体系。因此,融合机制要将中国与世界、国内与国际充分纳入高质量发展范畴,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促动下不断开辟新的发展前景。

五、结语

高质量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所作出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具有丰富且深刻的时代内涵。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兴衰成败,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从发展的过程来看,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依托,既是对我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认识,也是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使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成为中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区别。从发展的目标来看,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强调是全体和全面相统一、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共建和共享相统一的富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文明逻辑,它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方案,而且以世界历史眼光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变革。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凝聚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深刻回答公平与效率、发展和共享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机制构建来进一步确保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效益,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它的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从战略全局高度统揽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分配和供给等方面的实践难题,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焕发改革活力,以高质量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步缩小行业领域、区域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来提升共同富裕的实现水准,进而增强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理念与实践、价值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既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勇气和韬略,又彰显着全体人民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追求,并始终占据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制高点,掌握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践利器。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高质量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