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成长教育刍论

2022-11-26牛丽芳

成才之路 2022年33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牛丽芳

摘要:成长教育的内涵较为抽象,外延又十分宽泛,教师应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渗透成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多彩的世界,丰富成长体验,深刻理解生活,积极把握人生。文章首先概述“成长教育”的来源、内涵及研究动态,其次結合语文阅读教学特点阐发渗透成长教育的价值依据,分析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成长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成长教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长教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3-0137-04

“成长教育”,也称“生命教育”,即呼吁在教育中重视生命的完整性、灵动性、成长性。“成长教育”理论及实践,对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形成积极响应,推动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丰富与课堂形式的创新,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更贴近学生成长实际,使教育教学的自主性、生成性、个性化更为明显。

1970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等人有感于二战后欧美国家的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理脆弱、情绪焦虑、思想浮躁等成长性问题,指出青少年要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接受“成长教育”,学会做人做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随后,西方国家学者开始进行成长教育的研究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实践。20世纪初,“成长教育”理论传入国内并引发热议。而“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则加强了成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孙斌的《指向生命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个案研究》(2017)从实践角度探讨成长教育融入阅读教学的理论意义、现实基础、价值依据及相关策略,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新的期望。李云飞的《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研究》(2018)在反思当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缺失问题的基础上,阐述生命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继而提出践行生命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路径。邵军的《语文“成长课堂”的构建初探》(2019),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与“成长课堂”模式的优势与不足,阐述基于成长理念的语文课堂特点,并结合具体课例与教学实践探讨“成长课堂”的特点、价值及相应对策。综合上述研究来看,成长教育是以人的成长为终极目的,兼顾社会需求及时代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语文要素进行学习的同时,需通过人文主题来实现成长教育的渗透,从而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思想成熟、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1.宏观方面: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化活动,其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并最终使培养对象符合社会化要求。不同时代的教育,不同社会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有所不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发展人的个性并让人成为他自己,也就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成长教育,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幸福成长,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实现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个体成长的转变,将成长教育渗透在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来获得身心成长,即发现生活的美好,探究生命的精彩,体悟成长的内涵。

2.微观方面:生命成长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度强调知识的掌握及技法的习得,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而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汲取精神,培养积极品格,比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教育的真谛是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内驱力,使其从现实基础走向成长需要。语文阅读渗透成长教育,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观照自我和建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学生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做人、学会做事、尝试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个体,其生命成长具有差异性。阅读教学中成长教育的渗透,恰恰契合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体现了教育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1.人文关怀严重缺位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受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阅读素养等的局限,学生未必能够体悟文本的人文性,因此文本所蕴含的对底层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及对真、善、美的追求,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渗透,才能让学生感知、体悟并内化。统编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贴合学生实际,从校园、家庭、社会等角度反映现代生活,无论是同学友情、师生情谊,还是亲情,都具有丰富的成长教育价值。然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现象较为明显,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字词积累,强调阅读习惯及阅读方法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品格塑造较为漠视,导致语文阅读教学人文关怀缺失。

2.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阅读教学应是让学生唱主角,通过文本对话来使学生深入真实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原来文中主人公与自己有同样的烦恼,有类似的困惑,原来作者眼中的风景如此迷人。这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更加丰富,生活认知将更加深刻。然而,从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来看,课堂本末倒置,重应试技巧、轻成长教育的倾向较为明显。教师习惯从阅读技巧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将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练习课。无论是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还是思维的发展与训练,以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都离不开学生对阅读的主动参与,单凭形式主义的读或写,很难达到素养内化的效果。对此,教师应自觉摒弃功利主义思想,将成长教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其获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体验,提升阅读效果。

3.成长内涵体现不足

字词句段的积累与阅读习惯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但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教师在体现语文要素的同时,还要突出人文主题,注重对成长教育的渗透。从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来看,教师将文本解读局限于语文要素,而对成长内涵的体现不足,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代入角色,与作品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教师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将知识教学与成长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成长内涵,那么学生的阅读空间就会更广阔,课堂建构将会更为高效。

4.现代生命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对成长教育的认知匮乏及理解偏差,导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代生命意识淡薄,对自然世界的奥秘无动于衷,对生命的美好漠然视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出现,阅读教学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有时会过分拔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代替教师的组织引导,导致学生的建构缺乏深度与广度,其语文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人文思考匮乏,现代生命意识淡薄。

1.贴合学生特点,突出生命意蕴

关注文本背后的生命意蕴,凸显语文的人文主题,既是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体现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教师要选取贴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阅读材料来进行阅读指导,变碎片化的问答式教学为整合性的主题式教学,以触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在奇思妙想中贯通成长与语文的联系,洞察文本所折射出的生命意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成长教育,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审美价值。

2.融入生活元素,整合课程资源

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既敏锐又好奇,大至宇宙洪荒的奥秘,小到虫鱼鸟兽的习性,都能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其从中感悟成长的内涵,感悟个人与世界相处的哲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成长教育不是生硬的植入,而是巧妙的渗透,它体现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及对阅读教学的设计水平。对此,教师可以将富有生活气息的语文元素引入阅读教学,从教材插图的选用到励志性的“网红”语言、趣味化的表情包的引入,从文章背景资料的巧妙解读到课本剧的精彩改编,以全面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视角,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精彩,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3.引入成长议题,激发探究兴趣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及入选篇目,多是与“成长”有关的。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淡化“成长”,突出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成长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分享兴趣,使学生在辩论、探讨、交流中明晓事理,分辨是非。受认知特点及接受规律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低,自主学习效率不高,而成长话题能够突破阅读文本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主题积极引入成长类议题,讓学生争辩与质疑,并通过自主预学和展示学习,使学生自己解决“会学的”和“能学会的”,将“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进行及时汇总总结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便是课堂需要探究的教学内容,将进一步推动学生深度探究。此时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系统讲授,而应是从学生预学后的“现实起点”出发,走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要解决的“问题”。

4.鼓励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活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其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权的行使在教师,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而已。在阅读评价体系中,教师一元主导,学生评价缺位,阅读活动跟着教师的“预设”走,课堂循规蹈矩而又缺乏创意,学生关于生命的体验、人生的困惑与阅读收获不能及时反馈,课堂的动态生成大打折扣。教师侧重于从知识、能力及方法角度进行评价,很少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给予评价。教学内容缺少生命意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评价单薄刻板,往往导致学生的阅读热情欠缺,课堂活力严重不足。因此,教师应鼓励多主体参与评价,以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价、个人自评等形式的多元评价,来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集体建构,从而提高课堂活力,使成长教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

5.激活学生想象,发现自然之美

“激活学生想象,发现自然之美”,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成长教育的重要策略。对于学生来说,语文阅读中的想象力,意味着诗意在头脑中的思考与加工,从抽象的文字形成鲜活的画面,有助于其感性思维的训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成长教育,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插图、表演、情境创设等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填补文本空白,使学生充分领略文字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在语文课堂上,漫无目的的听课,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益处,恰恰相反,学生的想象力的唤醒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在获得教师点拨之后,学生理解了文本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也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从而调动了想象力的积极参与。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大力整合教学资源,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从成长教育的视角解读文本,从审美创造的角度建构语文课堂,进而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

6.品味细节刻画,感受人性之美

“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假、丑、恶的批判”,是永恒的人性,经典文学作品便是对这一主题的生动诠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因此在课堂上要渗透成长教育,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以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充分挖掘教材细节,将作者笔下人物身上的人性的光辉呈现在课堂上,将文本深处的人文精神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心领神会,感而应之。如在《诚实与信任》中,“我”主动承担责任,给对方留下纸条,体现了诚实的品质,而将写好的纸条“压在雨刷下”这一小小的细节,更是将人性的美好与可贵详尽地刻画了出来。在《珍珠鸟》中,“我”让珍珠鸟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任由它啄“我”的手指、落在“我”的肩上,“我”不去惊动它,更不驱赶它,抚摸它的绒毛,为它停笔,既是“我”对它的喜爱之情的流露,更是人与动物相互信赖,创造出美好境界的体现,这是人性之美的细节体现。而在《望月》中,聪明好学、酷爱幻想的小外甥为清丽静美的月色所吸引,“我”也不禁陶醉其中。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这其中也有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也是人性之美的细节体现。由此可见,美不在于美本身,而在于发现,在细节中品味,在幽微处发掘,这恰恰也是考验教师功力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渗透成长教育并建构阅读审美活动的同时,要有“火眼金睛”,能够解读出细节深处的美好。

7.勾畫文本意境,领略文化之美

语文统编版教材所选的篇目,多是言简意赅的经典文章,编者既考虑到儿童的感性思维为主的接受心理,又突出了“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即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基础上,使其语言有所发展,思维有所突破。这就意味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成长教育,既要有大视野,能贯通古典文化,融会现代思想,让学生对“意境”有感性的认知与领会,还要有小细节,从局部入手,抓住文眼进行核心素养内化。对此,教师可采用化文为图、以图配文、音文结合等教学手段,在文本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创意,以另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如在《望月》的授课中,一幅长卷徐徐展开,镜头慢慢拉近,静谧的夜晚,在江轮的甲板上,沐浴着月亮的清辉,“我”和小外甥遥望月色,悠悠对谈,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望月图”。于是,“我”与小外甥思接千古,神游八荒,一起比赛背古诗,在诗歌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领略月色的美好。其中,既有自然景色(遥望月色)的美,又有人文情怀(比赛背诗)的美。然而,细细品读,一个容易为人忽略的细节,即“我”与小外甥所处的时代、性情、追求各不相同,“我”、小外甥与古诗词作者所处时代、性情、追求也各不相同,然而能够在古诗词的引领下,共赏一月,心灵相通,最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心理归属相同,我们有着相通的文化心理:望月而引发幽微之思,看到月色便能“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文人骚客如此,童稚小儿亦能如此,这就是文化之美。

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成长教育的实践研究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开放性的工程,需要教师的“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更新”,以丰富“成长教育”这一理论及实践研究。而课堂的建构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并落实成长教育,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斌.指向生命成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案研究[D].宁波大学, 2017.

[2]李云飞.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 2018(32).

[3]邵军.小学语文“成长课堂”的构建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4(22).

[4]蒋洁蕾.论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及教学方法———以人教社2001版小学《语文》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5]李冬梅,杜秀花.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对河南省灵宝市某小学的调查[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05).

Discuss on the Infiltration of Growth Education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Niu Lifang

(Taiping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5, China)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growth education is abstract, and its extension is very broad. Teachers should infiltrate growth education in specific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ctivities, so that students can feel the colorful world, enrich their growth experience, deeply understand life, and actively grasp life while learning cultural knowledge. The article first outlines the source,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trends of "growth education", then explains the value basis of infiltrating growth edu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iltrating growth education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infiltrating growth education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 readingteaching; growth education;practicestrategy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