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养成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研究

2022-11-26姚丽娜陈娆

成才之路 2022年33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立德树人必要性

姚丽娜 陈娆

摘要: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尊重、宽容和爱的教育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欣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助力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文章简述实施赏识教育遇到的困境,分析品德养成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品德养成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尊重赏识对象的差异,进行多维化教育;扩展赏识方式,打造家校共育模式;把控赏识的度,实现赏识与批评融合;创新赏识渠道,重视网络媒体的运用。

关键词:赏识教育;品德养成教育;立德树人;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3-0041-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这充分说明人才培养首在明德,并指出了品德养成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重要性。而赏识教育的培育理念,更适用于品德养成。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夸奖性的语言和鼓励性的动作,激励学生对自己的某一思想和行为进行思考,并判断对错、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进而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1.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

(1)教育者对赏识教育理论理解偏差。理论就像指挥家手里的指挥棒,只有正确挥舞才能奏出动人的歌曲。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正向发展。从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大多数教育者对赏识教育理论缺乏正确认识。例如,有的教育者过分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把赏识教育等同于夸奖,不管学生行为如何,是否值得夸奖,都用夸奖进行评价,甚至造成过度夸奖,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认知混乱、盲目自信的情况。有的教育者则是把“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放在对立的两端,忽视了批评的积极作用,片面认为赏识会使孩学生自信成长,批评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会导致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无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因此,教育者只有掌握正确的赏识教育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品德养成实践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

(2)教育者的赏识目的具有功利性。教育提倡公平、公正,不仅反映在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还体现在每个人的教育需求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上。但部分教师和家长作为主要教育者,实施赏识教育的目的却具有功利性,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问题,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培养,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以成绩为标准,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倾斜,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容易被忽视。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当调整功利心态,公平、公正地赏识每一名学生,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多关注能力较弱学生的发展,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和天赋,以赏识的方式帮助其建立自信,塑造其成功的信念,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教育者的赏识方式比较单一。在应用赏识教育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受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育者只知道要通过赏识的方式激励学生发展,但是在赏识的方式上却十分单一,常用的方式是物质奖励加上简单的语言夸奖。用物质奖励形式进行赏识,容易造成学生对奖励物品的心理依赖,削弱学生的行为动力,让学生丧失对事件本身的兴趣和热情,行为动机具有功利性。同样,赏识语言过于简单且具有重复性,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达不到强化的效果。

2.赏识教育的问题成因

(1)缺乏正确赏识教育理论指导。教育者赏识行为偏差,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缺乏正确的赏识教育理论指导。应用正确的理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而錯误的理论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赏识教育是通过实践检验的,是具有人性化的科学教育理论,教育者应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通过赏识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行为。但是由于部分教育者缺乏对赏识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和研究,造成内涵理解偏差,实际操作水平偏低,在应用中把赏识简单化地归于夸奖,认为实行赏识教育就是拒绝批评教育。实际上,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把赏识和批评有效融合,真正发挥教育评价机制的作用。正确使用赏识教育理论,要求教育者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加强对赏识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创新赏识方式,提高赏识技巧。

(2)受传统“应试教育”制约。现阶段,国家正大力推进“双减”政策与“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工作,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教育者为追求成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超负荷培养,却在实践中忽略了学生品德的养成与个性的发展,这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打破传统教育的功利主义和狭隘性,扭转教育观念,端正育人态度,重视学生品德培育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者要应用正确的赏识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创新赏识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的能力,不妄自菲薄,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3)创新赏识方式的主动意识不强。赏识教育主要通过赏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利用赏识教育理论进行学生品德培养,既可以指导学生实践,又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受应试思维和赏识素养高低的影响,教育者在教学评价和赏识方式上,缺乏创新的内驱动力,主动意识不强。大多数的教育者更关注学优生的成绩,而忽视学困生的品行,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创新赏识方式,突出评价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步健全学生的人格。

德育工作是义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树人必先立德。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独有的阶段特点,思想品德发展处于萌芽状态,其行为可塑性极强。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利用赏识教育理念,有计划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判断自身的行为是否文明,并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其明是非,知荣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升道德品质,这对他们个人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当前,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面对人生挫折和挑战时,容易迷失自我,丧失意志。因此,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十分关键。赏识教育是尊重学生内心发展需要的教育,从学生渴望被关注、被尊重的需求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者要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励学生的行为,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教育者要将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耐挫力,让学生明白,表扬与批评在成长过程中同样重要,正确的批评更能促进个人的发展,使学生认识批评的积极作用,缓解学生面对批评的紧张焦虑和逆反心理。教育者通过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评价,有利于冲破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使学生明白自身的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自信而从容地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2.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天赋才能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习惯和兴趣形成的关键时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缺点和优点,只要善于发掘,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学优生越来越好,学困生越来越差”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师经常夸奖学优生,让学优生充满自信,更愿意去展示自我。而学困生长期活在成绩差的心理暗示下,缺少教师的赏识,属于班级里的沉默层,面对展示自己的机会不敢去争取。但是在教师有意识的鼓励下,学困生也可以被迅速转化,重塑学习的信心。因此,在学生的品德养成中实施赏识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天赋才能的开发。赏识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其评价方式更具人文化和多样化,不单纯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标准,而是要求教育者尊重差异,去除量化标准,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区别培养对象,因材施教。教育者要以表扬和鼓励的手段启发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优点和天赋,不断进行鼓励,通过行为强化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产生不断进取的内驱动力,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缓和家校矛盾促成共育

将赏识教育理念应用在学生品德养成的实践教育活动中,有利于缓解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分歧,实现家校合作共育。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存在不和谐状态,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功利心态,而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有一定抗拒心理,家长出于爱护孩子的心理也不理解教师的做法,在家校合作中消极懈怠,无法让孩子在家里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对教师的管教行为提出质疑和控告,继而造成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赏识教育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差异,提倡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能公平评价每一个学生,使教育充满爱和关怀、尊重和体谅,教育学生不仅要关注成绩,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懂得与他人相处的正确方式,尊师重道。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生矛盾,使学生感到尊重与关爱,缓解了家校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沟通。

1.尊重赏识对象的差异,进行多维化教育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类的智能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而非单一的,并且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八项智能组成。每个人的智能都是这八项智能的优化配置后形成的优势智能,这表明人类所拥有的智能是存在差异性的,有的人在某方面智能特别突出,而又在某方面智能有所欠缺。智能组合表现形式不同,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尊重智能的发展和组合规律,不能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学生品德养成中实施赏识教育,这有助于最大程度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智能组合区别,在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前提下,为学生量身制订培养计划,逐步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品德。赏识教育使教育的层次不局限在课程教育和“应试教育”里,而是多层次、多维度地关注学生的智能组合形式,实现多维化教育。教育者要針对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智能组合模式,为学生制定多维化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角度进行赏识评价,发掘优势智能并加以引导,使其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内驱动力,实行多维教育。这有利于教育者调整功利心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真正享受育人的快乐。

2.扩展赏识方式,打造家校共育模式

教育最完备的形式是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二者之间教育目的的统一,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形成互补,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在学生品德养成中实施赏识教育,应发挥家校合作的促进作用。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在学校,相对而言家庭也是学生品德培养的主要阵地,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共同担负着学生品德培养的重任,家校合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历提升、品德培养的效果。心理学学者赫茨伯格通过研究得出的双因素理论指出,激励因素让人得到激励和满足,保健因素容易使人产生意见和不满。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激励因素是内驱动力,保健因素属于外在表现因素。在赏识教育的应用中,学校应巧用双因素理论,构建家校共育平台。首先,发挥激励因素的激励作用,利用家长会和家校通讯录,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明白实施家校合作的真正意义和积极作用,以及即将面临的挑战,进而达成家校共同育人的意愿。其次,畅通家校沟通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与家长就学生的情况及时沟通,实现家校共同育人方式的多样性。再次,学校可以举办家校共育活动,如亲子阅读分享会、低年级学生开笔礼,邀请家长参与学生趣味运动会等,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最终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3.把控赏识的度,实现赏识与批评融合

根据哲学中的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量的界限“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产生与设计目的不同的导向结果。因此,在学生品德养成中实施赏识教育,必须把坚持适度原则放在首位,这要求教育者在赏识的内容和方式上把握好“度”。要拒绝过度赏识,将“赏识”与“批评”有效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完备的育人手段。当今教育,闻“批评”色变,家长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的不满,是“赏识”和“批评”有效结合的最大阻碍。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增加沟通的频率,使家长明白批评教育并不意味着打击自信、压制成长,适当的批评反而能促进学生成长进步;与之相反,无差别的表扬不但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会造成学生自我认知模糊,盲目自大。任何教育的实施都是以教育者的爱为落脚点,在学生品德养成中运用赏识与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必须坚持“赏识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批评的方式要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育人目的。

4.創新赏识渠道,重视网络媒体的运用

为增强赏识教育在学生品德养成中的培养作用,赏识教育的应用也要与时俱进,教育者要加大创新的内驱动力,在赏识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利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现代社会人们获得的信息大多数来自手机应用APP,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赏识教育的相关资源,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系统地学习赏识教育理论,提高专业素养,了解最新的赏识教育资讯动态,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者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激励作用的先进人物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学会在逆境中坚持向上。教育者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室中配备的多媒体电教设备,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如利用网络上的声音、图片和动态视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语境和氛围,通过丰富多彩、动态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时代在进步,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与时俱进,适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永葆生机。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是适合学生品德培养的教育方法,并对学生品德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赏识教育理论的作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赏识素养,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在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创新赏识技巧,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多维化赏识教育,构建家校合作平台。教育者还要利用赏识教育的激励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爱,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进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唐献玲,唐献红.浅析赏识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

[3]姚刚,李华,袁齐齐,等.赏识教育:应为、难为与可为[J].现代教育科学,2020(01).

[4]张浩,杨先花.赏识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

[5]刘金虎,单银芳.实施赏识教育激励转化后进学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3).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n Moral Cultivation Education

Yao Li’na, Chen Rao*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7,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s to stimulate students through respect, tolerance and love education, guid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mselves, stimulate their internal potential, and help students find their own learning mode.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ppreciation educatio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n moral cultivation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strategies of impleme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n moral cultivation education: resp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appreciation objects, and conducting 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 expand the way of appreciation and create a family school education model; control the degree of appreciation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innovate appreciation channel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use of online media.

Key words: appreciation education; moralcultivation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necessity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立德树人必要性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