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2016-11-15夏小溪

妇女生活 2016年11期
关键词:童童赏识教育玩儿

夏小溪

女儿童童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全家人就达成了一致意见:孩子出生后要采取“赏识教育”,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她快乐成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里氛围宽松,童童生来活泼,爱说爱笑,开朗极了,7个月大就开始叫爸爸妈妈,1岁就会自己吃饭,不到两岁就能唱好多儿歌。这些我们都归功于“赏识教育”,并为此沾沾自喜,我公公婆婆更是走到哪儿都传授自己的家教经验。

一直到童童上幼儿园中班,我被老师“请家长”谈话,我们才发现我们的“赏识教育”存在问题。老师跟我说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童童太自由,没有规则意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做事太自我,不准别人比她强;遇到事情爱哭闹,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执……

回想一下,这些问题很早就开始出现了,只是我们一直沉浸在赏识教育的“成功”里熟视无睹。

一次,表姐带着女儿琪琪来找童童玩儿,姐妹俩看了会儿电视就开始画画。婆婆买菜回来,见俩人画得那么认真,就随口夸了一句:“琪琪画得可真棒呀,颜色涂得这么漂亮。”童童一听不干了,哭着喊:“琪琪画得一点都不漂亮,我的才漂亮。”婆婆见状连忙拿着童童的画夸张地说:“还真是,童童画得才是最棒的。”童童这才罢休。

还有一次,童童幼儿园在广场搞活动,中班的孩子表演“花样篮球”。其他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动作,只有童童和另一个小男孩儿自己拿着球想怎么玩儿怎么玩儿,还时不时地骚扰身边的小朋友。对此,我妈高兴得合不拢嘴:“看这孩子多有主意,心眼儿大着呢,将来可不是干小事的人。”

类似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大家也总能为童童种种出格的行为找出合理的借口。

最近的一次,童童班里汇报演出,要让孩子们把近段时间学到的东西展示一下。老师相当重视,给小朋友们化了妆,穿了演出服。可童童因为爸爸有事没来看她的表演,竟从头到尾噘着嘴哭了20分钟。班里20多个小朋友又唱又跳,就她一个人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想起过去的一幕幕,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赏识教育”该踩刹车了。

我没有拿过去的事情给童童讲道理,而是决定抓住以后的每一个教育契机来补救。

去幼儿园接童童时,看见小朋友们做的亲子作业“扣子粘贴画”都摆在窗台上,我随口问童童:“你觉得谁做的最好?”“当然是我和妈妈做的最好。”童童看都没看张口就说。我摇摇头,指着甜甜的作品说:“你看,甜甜的就比我们的好。”童童头一扭,不服气:“哼!才没有,就是我的好。”说着,已经露出了哭相。

我严肃地说:“先别哭,看着甜甜的画。第一,她用的扣子比我们的样式多,颜色也比我们的丰富;第二,她摆出来的图案比我们的更漂亮。”“那我们的不漂亮吗?”童童委屈地问。我观察到童童刚才已经在认真看甜甜的画,她应该默认了我的说法。我告诉她:“当然不是,童童的也漂亮,但是不代表比所有人的都漂亮,当有人比你更用心,比你付出更多的时候,就可能超过你。”

童童一边走一边小声嘟囔:“就是我的好。”但已经明显气势不足了,不过,她最大的进步是没有哭闹。

我和家人也做了沟通,大家也都意识到,孩子有时的表现确实太不靠谱,是该往正常的道路上引导一下了。

和童童散步,童童又提议玩“猫捉老鼠”,她还要当“猫”。以前,每次玩这个游戏我们都会假装跑得很慢,很快被她捉住。她一次次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但也一次次逃避现实和规则,包括和小区里的哥哥姐姐玩老鹰捉小鸡,她也是每次都吵着当老鹰,因为她怕当小鸡会被抓到。

我想,这也正是她和小朋友频繁发生矛盾的原因吧,她以为每个人都应该让着她。

这一次,我要当猫。童童一听,便蛮不讲理地叫了起来:“不要,我要当猫。”我也假装生气:“我还不要呢,每次都是你当猫,我怎么就不能当猫?不玩儿了。”这是童童常用的伎俩,只要她不如意,就会说“不玩儿了”,只是她没想到我会先提出来。童童噘着嘴,不乐意地说:“那你只能当一次。”能做出让步就是进步,我答应了她。

游戏开始了,我故意慢下来,放跑了她这只“老鼠”。当老鼠也能赢,童童一脸得意,我便跟她商量:“下次能不能还让我当猫?我一定要捉到你。”“好啊,要不我们一人一次轮流当猫,这个主意好不好?”她主动提议。“太好了,童童这个主意真不错。”我由衷地夸奖她。

其实,孩子的习惯此时改起来并没那么难,难的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意识是否能及时转变,是否能达成一致。我深感庆幸的是,我们做到了。

“赏识教育”本身没问题,但并非适合每个孩子,也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而且,赏识也不是简单地对孩子竖大拇指,不管孩子做得是对是错都一味表扬,该立规矩、讲原则的时候,也不能因为怕孩子哭闹而迁就孩子的错误。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童童赏识教育玩儿
玩儿
色彩玩儿起来
大家会这样说
童童的老爷车
暑假作业
肥水不流外人田
意外收获
还远着呢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