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思路
2022-11-26何方容
何方容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完善办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健全职业学校评价。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国内外职业教育评价发展变化及“双高计划”实践中探索高职教育评价基本理念及规律,旨在探索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思路,进而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要从职业教育属性特点出发,重点突出“立德树人”和“质量导向”,并结合“双高计划”在职业院校中加强职业教育评价体制建设。改革思路主要是改进职业教育评价过程,摒弃单一的结果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兼顾多方利益,实施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实施诊断性评价,并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的作用,真正做到以评促改,逐步实现监测、评估、整改一体化;在评价改革中要遵行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充分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创新评价技术和手段,建设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体系。
1 国内外职业教育评价文献综述及启示
1.1 国外职业教育评价
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悠久,许多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强国中的德国、美国、日本及芬兰,更是制定了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评价的体系及实践经验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典范。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德国职业教育评价采用多元制体系,参与评价的主体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教育部门、第三方中介认证机构、行业协会、学校、企业等,各方根据自己的权益表达诉求,保证了评价的公平性。评价的形式多样,包括学校自评、教育部门评价、第三方评价等,保证了评价的公正性。德国职业教育评价强调根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进行个性化设计,考核的环节包含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全过程,并实施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评价[1]。德国职业院校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评价保障了职业教育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充分突出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和行业企业的参与度。
美国职业教育以社区学院为主,社会化和市场化特征明显。因此,美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是基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市场化类型特征来设计的,并依据美国法律体系和教育认证制度,主要由非营利性的认证委员会和民间组织主导职业教育评价,体现职业教育评价的社会参与及公正性和客观性。
日本职业教育院校类型较多并各有特色,有长学制的应用技术大学和短学制的高等专门学校。日本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是基于由学校完成企业职业培训的理念来设计教学和管理的,并严格执行产学结合,学生毕业时需要由产业界实施第三方评价。日本职业教育评价呈现多样化,从评价过程来看,日本职业教育严格按照教育计划、实施方法、效果评测、调整改进模式进行评价与管理,并实施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质量管理,强调产学结合及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评。
芬兰也是职业教育强国,其评估更加注重职业技能考核及学习结果评估,强调以国家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展示和职业资格要求为导向;建立教育领域与工作领域对话机制,注重职业教育与工作领域的结合;评估形式以收集职业技能展示的信息为主,注重职业类型差别及掌握职业技能的能力;质量评估以职业资格能力考核为主,并将“能力导向职业资格系统”与传统的“学历资格系统”并行[2],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能力的评价。
由上所述,德国、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职业教育评价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坚持多元化方向,重视学习过程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这些经验为我国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德国职业教育和评价中企业参与度高,《总体方案》强调“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值得借鉴。美国职业教育评价社会化和市场化特征明显,实质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的职能,《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我国职业教育在提升社会培训职能的同时,也应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评价纳入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日本职业教育评价形式多样,强调产学结合及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评,《总体方案》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评价重点,我国职业教育可以借鉴日本经验,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产教融合。芬兰职业教育评价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及对职业资格证的认可,《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职业教育评价,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评价内容之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可以借鉴芬兰经验,在职业院校学生评价中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评价,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考核工作,鼓励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中,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可以借鉴,并提炼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1.2 中国职业教育评价现状及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多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形式主要是基于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所以传统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基本上是行政化特色,且以外部评价、鉴定性评价为主,通常是通过对学校的评估或诊断来进行评价,重视对学校主体的评价,而对师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关注度不够。评价数据资源不全面且主观性强,主要是由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缺乏客观数据支撑,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评价主要参与方是学校和上级行政部门,缺乏行业企业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参与。评价内容主要是针对学校办学能力、师资状况、教学质量等,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评估方法和手段。评价方法简单,缺乏多元化和层次化评价,基本上是以一个尺度评价所有类型职业院校,不能体现职业院校的类型特色。总体来说基本上是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化,评价指标零碎化,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科学指导,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评价改革,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潘海生等[3]认为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在于科学评价导向的形成,核心是建立具有教育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评价观,提倡实行分类评价。靳玉乐[4]认为,新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须立足于科学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体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龚芸[5]认为,以行、企、校三方协同的质量评价为基础,构建“多方协同平台+机制”评价体系。采用“校内师生评、用人单位评、社会同行评”。郭为禄[6]指出要明确科学评价的内涵,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数据平台,完善自评机制。徐国庆[7]认为,应该探索能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监控的指标和方法。 农春仕[8]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目标性、动态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局和重点有机结合的原则,通过专家座谈、线上访谈、邮件咨询等方式,构建国际化指标体系。刘振天[9]认为,要强化分类评价,促进高校多样发展和特色发展。不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龚方红等[10]强调职业能力增值,从纵向发展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实现评价的增值意义。李立国等[11]认为,应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周建松[12]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
综上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论述,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评价体系应该从其基本类型属性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当务之急是树立彰显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科学评价观,创新评价体系,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分类评价,并充分体现“双高计划”示范引领的作用,逐步构建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评价体系,有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实现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理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新论断,要求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按照其类型教育的特点来管理和评价,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行业性、社会化等自身规律属性,建立具有教育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评价观,构建遵循教育性与职业性跨界组合理念、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性理念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2.1 教育性与职业性融合理念
教育性是教育行业的共同属性,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教育,必须符合人才成长和教育培养的客观规律;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独特的和根本的属性,是区分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围绕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来展开,开展基于职业特征的个性化和层次化评价,同时注重和其教育性的融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德技并修、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多方位的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考核与评价制度;同时,职业教育必须遵循以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为评价的核心内容,以及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智力类型特征和成长规律来构建职业素质的评价模型,建立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跨界组合、社会培训及职业终身教育等特色的多维评价体系。
2.2 多元化理念
职业教育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利益的复杂系统,我国以公办职业院校为主,民办职业院校为辅,具有社会化及市场化属性。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都是利益的相关者,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参与主体。因此,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多方参与,多角度、多层次的,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政府相关人员、同类专业专家、教育学专家、行业或企业专家、学生代表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元主体,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评价,以达到评价结果的综合性和科学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双高计划”鼓励建立校企或社会参与的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因此,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将企业或社会的职业培训纳入学校教育中,其教学体系及评价体系中特别强调应该有行业的指导和行业的参与,在评价内容上应突出行业类型特色,体现行业的差异性,实行多层次分类评价制度。
评价客体的多元化。评价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多元化的,应该覆盖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管理、办学质量等方方面面。针对多元评价对象,构建分类分层化的职业院校教师标准、专业标准、教学标准、科研标准及学生成才标准、职业院校质量评估制度等标准化体系,将职业教育评价观落到多元主体的价值上,实现对职业院校的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评价,有效保障职业教育多元性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于行业、企业及社会的宗旨与使命。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于评价主客体和评价内容的不同,评价方式也应采取多元化方式,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结果性评价;既有基于专家学者主观判断性的评价,也有基于客观数据分析的评价;既有学校自评,也有教育部门或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评价。
2.3 可持续发展性理念
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的发展,“双高计划”的推进和《总体方案》的实施都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和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评价一方面要关注当下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高职院校学生、教师等相关群体的价值体现和可持续发展,既解决“双高计划”和《总体方案》实施中的当前实际问题,又不局限在仅对当前状况的评价和论断,而是以发展的视野制定评价体系,着眼于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大数据资源,根据职业院校发展变化建立动态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促进高职院校提质增效,为“双高计划”保驾护航。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等基本属性,根据不同职业院校的特点,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3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思路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属性评价理念,根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德技并修、双元育人、育训并重、个性与共性并重、教育性和职业性跨界组合等类型特征,有助于对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推进。
3.1 遵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性理念,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坚持《总体方案》政策导向与改革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中国高职教育特色,放眼未来,致力于全民终身学习,体现高职教育社会培训职能。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基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性理念,职业教育评价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系统推进高职教育评价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坚持多元化理念,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也是职业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导向问题。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职业教育具有校企双元内涵,因此应将产教融合作为评价重点纳入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中引入企业、行业及社会部门,健全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及独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加大评价体系中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及考评制度,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功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评价体系,并且通过以评促教,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评价内容包括产教双向双融通制度、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情况、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社会培训能力、教产研水平、学生职业能力考评等。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考评制度和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3 坚持教育性与职业性融合理念,促进学生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完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制度
根据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完善学生成才体系综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开展“三教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观;改进学习结果评价,重视学习全过程评价,坚持常规性和长期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以学生自我发展进步程度为评价的标尺和参照系,从学生的纵向发展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实现学生评价的增值意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开展多元化评价,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将学生日常生活考察、行为记录、自我评价、正式评价、直接评价、间接评价等都纳入评价体系。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其职业能力素养,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特点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能力本位作为基本评价原则。完善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制度是职业教育今后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应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以及制定相应课程标准,开发相应的教材,完善相应人才评价体系,利用国家资历框架构建“1+X”证书制度,实现“X”证书的精准定位,并将“X”证书考核内容也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价与“X”证书考核评价的融合,建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相融通制度。
第二,探索职教高考与职教会考制度[13]。实现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并行制度,拓宽职业院校招生渠道,逐步健全职业高考考试结构、命题、形式、时间、组织、考场场地和设备管理、考场规则、阅卷评分和成绩分析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基于职业能力考核的职业会考制度,并对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绩点之一,引导职业院校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评价。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大赛。倡导职业院校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术水准和职业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检验及考核评价,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长及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贯彻执行《总体方案》,探索实施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而构建与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既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新时代职业教育应该结合“双高计划”,从双高试点院校建设实践出发,通过对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阶段的监测评价试点工作,探索基于类型教育属性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逐步建立类型化、层次化、多元化职业教育评价及监测系统,并充分应用现代网络及信息科学技术,完善职业教育大数据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化职业教育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助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