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伏邪致病理论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中医病机

2022-11-26夏纪严罗秋兰

吉林中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伏邪风邪变应性

李 凯,夏纪严,罗秋兰,陈 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

儿童变应性鼻炎是指易感患儿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一种以鼻痒、喷嚏、鼻塞、流涕为主要症状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疾病[1],属于中医学中“鼻鼽”范畴。据统计,该病在我国儿童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且近年来上升趋势明显[2]。现代中医学多以传统理论或个人经验为依据论述儿童变应性鼻炎[3]。但易感儿童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禀赋异常、脏腑虚损及饮食不节3 个方面有较强的时间和病程相关性。加之儿童形气未充,藩篱疏薄,易受风邪侵扰[4]。驱散未尽伏于体内之风邪与外风同气相求,随气上下而流窜于体内,加之上诉3 个因素郁极待发,双方相遇,犹如扣动了发病的扳机点,导致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或复发。正如李可老中医所云:“伏邪发病……凡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重病、顽症、痼疾,必有六淫外邪深伏。”[5]故笔者提出从“伏邪致病”理论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期为该病的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伏邪与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关系

《中医大辞典》指出:伏邪是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6]。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一般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机体,正气被遏,不能祛邪外出,使邪气得以藏伏,逾时而发。广义的伏邪涵盖了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括七情内伤、痰浊湿阻、饮食不节等内在的致病因素,由于邪气尚未能压制人体之正气,故不立即发病,而藏伏于体内正虚之所,倘若因内外之邪逗引,则伏邪外表,或致原有疾病复作,抑或诱发他病[7]。正虚是伏邪致病的基本条件,邪伏于内既是发病的前提条件,也是耗伤正气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因外邪引动内伏之邪而发,抑或所匿之邪郁久,均可经过一段时间量变的积累后发病。因此,伏邪是疾病发生、发展甚至转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变应性鼻炎这类慢性疾病迁延、反复、难治的根本原因[8]。

鼻为肺之窍,属肺系,为肺之门户,居于面部之中央,当属脾土,而肾上络于肺,可见鼻与肺、脾、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与肺的关系最为直接。儿童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生理上有禀赋特异和肺脏娇嫩、脾肾常不足的特点,病因上易受邪、藏邪,病理上易发病,传变快[4]。儿童变应性鼻炎急性发作前常有鼻痒、喷嚏、流涕等症,且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变化快。风性轻扬以致鼻痒、眼痒、流涕,常伴有咽痒、咳嗽,风摇钟鸣,则喷嚏连连;进入迁延期,常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时有鼻痒喷嚏,为风邪留伏之象;处于缓解期时,可有轻度鼻部症状,伴有肺、脾、肾三脏不足表现或形如常人。然此既为风邪,缘何临床所用发表之剂类疏泄仍病久不愈?风邪自口鼻或腠理而入,风邪太盛或本气自虚而不能充分疏解,则留恋不去,入于鼻窍、肺络等空幽之处,成为伏风,加之易感儿童禀赋异常、脏腑虚损或饮食不节等为祸而正气不足或被耗散,一旦外风再次袭入,内外相引,发为鼻鼽。

清代刘吉人《伏邪新书》认为:“邪机深伏,病根深藏,非若新感易于辨识,易于祛除也。”结合变应性鼻炎发病西医学的病机,易感体质儿童接触变应原并发生免疫应答后,被体内的抗原递呈细胞捕获加工,将抗原肽递呈给初始T 细胞,分化为Th2 细胞等,并产生特异性抗体IgE,IgE 介导相关递质释放,在鼻黏膜中产生大量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借其在这两种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而结合在此两种细胞上,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便发生变态反应[9]。可见,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是符合“伏邪致病”特点的。

2 伏邪作用下的儿童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

2.1 禀赋异常: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禀赋来源于先天父母,父母生殖之精的盛衰决定了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疾病的形成与人的禀赋密切相关[10]。除了遗传于父母外,胎孕期间宫内感染等因素亦当视为先天伏邪[11],如《灵枢》有“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之说,禀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各异。

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在中医学中被认为属于禀赋异常范畴,其变态反应多因父母的过敏体质或孕期的环境状况等因素遗传所致[12]。禀赋异常为发病的内因,决定着机体的正气强弱,如《灵枢·无变》言“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这类患儿对季节气候适应能力差,其体内有着对于特定变应原的高应答性。其中正气较弱,或环境中过敏原种类多、浓度高时,可能婴幼儿时期即发病,也有正气较强,或接触过敏原机会较少者,在某个特定情况下才发病。鼻腔内幽深曲折,本就利于伏邪藏匿,疏之难散。伏邪平素由于受正气的压制而蛰伏,患儿神、色、行、态等无异常表现。一旦机体正邪失衡,内伏之风突起加之受接触特异性过敏原等外风逗引时,两邪相遇,同气相求,引动病机,上犯鼻窍,故而引起变应性鼻炎的反复发作,甚至可因脏腑虚损,引病深入或饮食不节,滋痰生湿,与内外风相搏结而引发哮喘等宿疾。

2.2 脏腑虚损:邪匿虚处,同气相求 变应性鼻炎在中医学中亦有“鼽水”之别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可见其为脏腑虚损,功能失调,津液流溢所致。儿童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易出现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气化,使水湿内停,不能正常输布,既外渗于本应虚空之鼻窍,成为潜在的致病因素,反过来又加重正气的耗伤。遇内外风引动,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患儿除反复发作之鼻部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眼痒、咳嗽、怕冷等症状。

易感儿童脏腑虚损,非独肺也,乃与脾肾均相关。肺脾肾三脏虚损,容邪而无力驱散,邪滞鼻窍,伺机成病。然发病特点又由于机体脏腑不足情况而相异,三脏虚损互相影响,也会随病情发展出现相同或相似的症状。肺为水之上源,乃华盖也,主宣降,为水之上源,肺气虚则宣降失司,体内津液不能正常布散,停聚于鼻,则鼻窍不利。水湿性寒质黏腻,易伤阳气,可耗伤脾肾。同时,肺气通于鼻,气虚不能摄津,且腠理疏松,卫表不固,外风趁而入侵,与内伏之风相引,挟内停之水湿蕴于肺,故见鼻痒、眼痒及咳嗽且迁延难愈。脾者,主运化水液,脾阳虚弱则水液输布失常,外渗鼻窍,风邪袭来则鼻痒流涕;脾阳虚弱,中土不足,水谷运化失司,无力充养肾中精气充盈肺气,鼻窍失养,故鼻内壅塞,不闻香臭。肾者主水,肾阳虚弱,阳气无力温化寒饮,寒水伏于肾经,若风邪侵袭鼻窍,风水相搏,引水湿循经上扰鼻窍,则致鼻痒、喷嚏不止而清涕难收;肾阳不足,甚或寒水凝聚,发为息肉。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阳虚则温熙气化失司,气不摄纳,使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故不能通调水道,水邪泛滥,肺脾肾相互影响,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可致鼻塞、喘咳,甚或发展为哮喘。

2.3 饮食不节:负荷太过,更伤脏腑 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且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曰:“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小儿因生长发育及代谢所需,其由外界摄入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然其脾的运化负荷不及成人,若过食甜腻、生冷,或因家人溺爱而饮食不节,或脾阳受损,或需超负荷运化精微物质,更加重了本已不足的脾运负担,进而影响运化功能及气机升降:首先,脾不能及时有效运化的精微物质停滞胃肠,随气升降,久而酿湿蕴痰,阻滞气机,进而酿生更多的痰湿,加重脾运的负担,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素问·通评虚实论》谓之“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其次,脾喜燥恶湿,内生之痰湿令脾失行气化湿之职,痰湿性黏腻,易与风邪相结,驱之难散,日渐积聚,或再遇外风逗引,上犯鼻窍,最后鼻症蜂起;再次,原本羸弱且因超负荷而健运不力的脾气机转运无力,清者难升,浊者难降。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脾为木土关系,正常情况下应相克而有制,一旦脾土受肝木所乘,气机紊乱,肝气疏泻无度,则肝风内动,易与外风同气相求而致病,这也是变应性鼻炎患儿容易动气、烦躁的原因。因此,饮食不节成为鼻鼽发病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

3 针对伏邪的中医药防治思路

易感患儿多由禀赋异常、脏腑虚损及饮食不节的其中一个或多个情况,风伏匿于内又复受外风是病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以致疾病缠绵不愈。因此,对于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防治和调护,发作期应注重透达邪气,引邪外出,不可闭门留寇,事后当培土生金以防邪内伏;缓解期时,针对禀赋异常者,一方面当固本培元、平衡阴阳,同时避免接触各类变应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发作;脏腑虚损者须注意维持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足则营卫和,同时顺应四时变化,使外在致病条件无法找到“内应”引发疾病;脾者恶湿,家长须配合管理患儿饮食健康和规律,要避免食用油炸、烧烤等肥甘厚味及甜食、生冷等聚湿生痰之品。同时让患儿保持情绪平和,作息有度,肝气调达,令病无所发。

猜你喜欢

伏邪风邪变应性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任继学依据伏邪理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