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继学依据伏邪理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2022-01-01冯志涛邱占爽杨新月王之虹

吉林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伏邪后遗症缺血性

冯志涛,邱占爽,杨新月,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临床疗效更是参差不齐,以致大多数患者都遗留后遗症,对社会、家庭造成巨大伤害[1]。脑卒中主要有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之分,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后遗症最重、对患者身心造成的伤害最大,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为重中之重。笔者有幸曾在长春中医药大学脑病科实习3 年,初步理解了任继学教授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学术思想。任继学指出伏邪(伏寒、伏瘀、伏痰)隐匿脑络,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键,治疗时应重视伏邪贯穿整个病程中,未病时调控身心,急性期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恢复期宜健脾强胃,后遗症期预防复中。其中伏寒、伏痰、伏瘀三邪胶着互结,寒则血凝,血凝为瘀,伏寒可致阳气不足,不能温化脾阳,脾失健运,痰浊由此而生,寒、痰、瘀互结,隐匿于脑络,脑之脉络受寒、痰、瘀邪所扰,致使气血通行受阻,而形成脑络瘀阻。本文总结任继学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中医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1 伏邪理论的渊源和发展

伏邪理论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后世医家讨论“伏气温病”居多。直至清代,医家突破了伏寒化温的局限,不断扩展伏邪的病因,使伏邪的含义发生了变化[2]。清代叶子雨《伏气解》记载“伏气之为病,六淫仅仅局限于一种”,故后世医家提出狭义伏邪和广义伏邪之分。狭义伏邪是指感受外邪,即时不发,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3]。伏邪致病病程缠绵,久久蓄积,邪入经络,成瘀成痰,气郁水停,伏留于内,伺机而发,因此病理产物伏于体内而不显时,亦是伏邪。任继学指出:除外感六淫、疫疠所致伏邪外,还有气滞、痰饮、血瘀等有形之伏邪,如果疾病治疗不及时或是治疗方法不得当,伏邪深匿,遇诱因可再次发作,更有患者先天禀赋不足,生时既有伏邪深藏机体,逾时而发作。并以伏邪理论为诊疗思路,对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的发展、传变等方面进行论述[4]。

笔者认为伏邪理论主要包括外感伏邪、杂病伏邪2 部分:外感伏邪是指外感病邪入侵体内后,隐匿于体内正气虚弱之处,过时而发的邪气。杂病伏邪是指人体内生、转化、先天遗传等邪气,伏匿于人体伺机而发的病邪。内生伏邪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导致脏腑气血升降失调所致的伏邪。转化伏邪主要是由于对原有病邪消除不及时,正虚邪恋,致使该病邪转而隐匿于人体,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又在外感或内伤病邪诱发下复发。先天伏邪是邪气伏藏于父母体内,通过胞胎以精血相传,然后再隐匿于子女体内的邪气[5]。笔者临床观察伏邪致病有动态变化、缠绵复发、复杂多变等特点,介于伏邪致病的特点,对于亚健康的调理、慢性病的治疗等,可以从伏邪理论治疗,将会收获事半功倍的疗效。

2 伏邪理论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特点

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医学属于“中风病”的范畴,临床观察发现其具有发病年轻化,受损脏腑多以脾胃为主,疗效始效渐差且易复发等特点。

2.1 发病年轻化 李东垣《医学发明》指出:“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说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年龄有关,多因年逾四旬,气血衰,脉道涩,气血运行不畅,正气不足,复感外邪,引发此病。临床观察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年龄愈发年轻化,甚至有年逾二旬发病者,仔细询问病史,此类患者平素体弱多病,多具有手足冷、肥胖、吸烟饮酒、熬夜、喜食肥甘厚味等特征。

2.2 寒、痰、瘀隐匿脑络,逾时而发 根据伏邪致病“虚则受邪”的理论[6],正气不足是缺血性脑卒中感受伏邪的主要原因,因正气虚则导致寒凝、痰湿、瘀血等有形伏邪隐匿于脑络,经过长期积累后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在临床主要症状出现之前伏邪所致身体微小变化经常被忽视。这些发病特征与伏邪致病“藏而徐发”和“伏邪因虚而生”的特征不谋而合。由此可知,伏邪致病具有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病机复杂,迁延难愈等特点[7]。

2.3 伏邪致病易损伤脾胃 伏邪致病患者多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过量饮酒,从不节制,导致脾胃虚损,不能运化气血,水液代谢失常,水饮内停,久蕴酿痰,痰浊阻碍血脉运行,伏匿于脑髓脉络,致血气经脉不通,血脉涩滞,继发瘀阻[3],加之患者平素体弱,阳气不足,阳虚生寒,脾阳受阻,寒则凝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易生痰湿,痰湿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气机运行受阻,导致血瘀,血瘀阻塞气道,使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则易生寒邪,致使寒、痰、瘀三邪互生互助,如环无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受损,百病皆生。为此任继学指出,要想彻底清除伏邪,健脾强胃必不可少,脾胃强健,则气血生化有源,痰湿之邪无处可生,气血经络运行顺畅,寒、痰、瘀之伏邪无处可藏,故健脾强胃是预防中风发病的关键环节[8]。

3 伏邪理论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应用

任继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迁延难愈且易复发,其主因是寒、痰、瘀伏邪长期隐匿脑络,伺机而发[9]。张根明[10]认为:“缺血性中风是一个因正气亏虚导致多种致病因素逐渐产生并长期作用于人体,一时由诱因鼓动而发气血逆乱,形成脑脉闭阻进而脑髓失养、毒邪内生所致的脑病。”伏邪致病早期症状轻微,不易察觉,但根据其致病特点则有规律可循,防患于未然。本文主要从“未病时调控身心,急性期活血化瘀、兼以扶正,恢复期健脾强胃,后遗症期防治复中”4 方面探讨任继学从伏邪理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3.1 未病时调畅身心 当寒、痰、瘀之邪藏匿体内,阻于脑络,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先兆的发生,此时所伏之邪显现,是祛除伏邪、扶助正气的最佳时机。任继学指出:平素避风寒、调理饮食、调控情志、适当运动(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是预防伏寒、伏痰、伏瘀病邪致病的关键。

3.2 急性期活血化瘀、兼以扶正 任继学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治疗时宜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伏寒所致血脉不通者,宜用右归丸加用水蛭、地龙等,以温阳散寒行血。伏痰闭阻者,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三七、红花等,以调气豁痰化浊活血。瘀阻络者,宜用破瘀醒神汤加减,以活血化瘀行气。伏寒、伏痰、伏瘀互结于脑络者,宜辨明寒凝、痰浊与瘀血的主次,以寒凝为主,宜温阳散寒为主,佐以行气活血;以痰浊为主者,宜化痰去湿为主,佐以温阳活血;以瘀血为主者,宜活血通络为主,佐以温阳化痰[11]。临床中大多数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任继学首创星蒌承气汤,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便难等症状疗效显著。任继学擅用水蛭、地龙、三七、黄芪等药物[12-13],此类药具有温经通络、散寒、化瘀,驱散阴寒凝滞,使血脉疏通、血活瘀化,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此类药物具有理想的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能很好的抗脑缺血,保护神经元,从而减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4]。

3.3 恢复期健脾强胃 任继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以正虚为主,因气血升降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遗留肢体活动不利、言语塞涩等后遗症,或出现变证,如痰湿阻碍气机运行不畅,日久情志不遂,治法宜以健脾化痰、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为主,方剂宜用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3.4 后遗症期预防复中 任继学指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首次患病后,虽经治疗,邪气未完全清除而伏匿,滞于脑髓,随后因诱因而再次发病,其中所伏之邪多为伏寒、伏痰、伏瘀,三者留滞于脑络,致使脑髓脉络郁阻,气血运行不畅,自体正气未复,阴阳未至既济,继而复发。后遗症期主要以正虚邪恋为主,待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后,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是预防再次复中的关键。

4 结语

任继学提出伏邪可通过多途径、多方位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其致病有逾时而发、迁延难愈、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等特征,并指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重视伏邪尤为关键,病患先天不足或后天脾胃虚损,是伏邪隐匿脑髓的根本条件,建议未病时需调控身心,强身健体,已病时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扶正为主,是防止复中的关键。本文通过总结任继学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伏邪后遗症缺血性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春天的“后遗症”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