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2022-11-26李真胜男孟宪瑛逄仁柱
李真胜男,孟宪瑛,杨 帅,逄仁柱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吉林 长春 130000)
医学人文学是在医学背景下研究人类文化中先进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的多学科群,包含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等多个分支学科。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发展,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受到重视,医德作为医生的评价标准所占据比重加大[1],这使得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出现热潮,其重要性也体现出来。
1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1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使医学人文教育至关重要: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变化规律,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增强或恢复机体机能的学科,而医生是一个离不开与人接触的职业。从接诊患者,视触叩听,到具体治疗,随访调查,都少不了与患者的沟通。据调查,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仅占小部分,大部分医疗纠纷都源于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和语言沟通,这说明医务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培养人文关怀理念,还需强化人文关怀技能[2]。医者不仅治疗疾病,更能给患者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让患者有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只有具备了较高医学人文素养的医生,才能站在患者的角度真切体会他们的病痛苦楚,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帮助患者共同战胜病魔。
1.2医学疾病的多变性使医学人文教育至关重要:医疗模式从单纯医疗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是大势所趋,疾病种类也从病因单一过渡到病情复杂。近年来人们物质资源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增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焦虑、困扰等消极情绪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诱使慢性疼痛的产生[3];家庭因素和工作方面的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症状[4];顽固性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的特点,给患者造成精神负担,而这种负担可进一步加重病情[5]。此外,新时代下衍生出很多源于心理社会因素的疾病,很多之前不被重视的疾病逐渐受到关注,如抑郁症,双相障碍,社交恐惧症等。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不仅需关注患者的病理情况,还应重视其心理状态及所处社会环境,加以人文关怀综合治疗,如此可事半功倍。
1.3医学技术的创新性使医学人文教育至关重要:从前医生治病看诊主要是靠望闻问切,视触叩听,这个过程不仅能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疾病的初步诊断,更是与患者沟通交流,放松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信任不可缺少的人文关怀环节。现在科学技术光速发展,很多先进的医学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医生可以更多地依赖机器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对于患者主观感受的需求有所降低。如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阅读胸片来诊断肺结核,正确区分皮肤结节和黑色素瘤,甚至进行手术操作,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机器共情能力的缺乏使其在沟通和安慰等方面效果不佳,患者几乎感受不到医生的存在,更多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6]。医生最重要的关键技能是人文关怀,这个技能的培养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应该受到重视,从学生时代起就应打下基础,不断实践,伴随一生。
2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医学人文教育最先于19世纪末起源于北美,逐渐传入欧洲、亚洲等地,在道德伦理,病床关怀,文化交流等方面非常重要。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自二十世纪起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制定了多种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并且勇于探索,不断改革[7]。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再加上学科设置随意,学科属性混乱,学科划分过细,学术共同体难以建立等原因,导致医学人文教育形成初期发展艰难[8]。
随着我国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我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国内医学院校向国外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借鉴了很多医学人文教育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即把医学人文学当成一门专业课程,以课堂传授,课后考核等方法加强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的学习。这期间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迅速,多个院校建立了自己的医学人文课程系统,培养了优秀的师资力量。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也推陈出新。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理论由传统的以课堂传授为主的行为主义理论,逐渐改变为新型的依托互联网的建构主义理论,教育模式也由教师为主体地位逐渐改变为学生为主体地位[9]。“互联网+”教育模式使医学人文教育蓬勃发展,各种优秀的教育模式脱颖而出。
3 “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3.1微课: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载体,应用互联网技术,针对某个知识或某个问题的碎片化学习资源。核心内容是十分钟左右的微型课堂视频,外加课件素材,练习测试,反馈评价等辅助内容。微课在我国发展迅速,流行于各大高校,2018年的“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使微课模式活跃于医学教学,更加促进了医学微课的发展[10]。它的优势在于短小精悍,重点突出,传播便捷,有趣易懂。医学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有所不同,专业课程专业性极强,必须有教师的讲解和操作才能很好地学习理解,而人文课程专业性较弱,大部分可以自学领会。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们集中上大课学习医学人文知识,课时冗长,枯燥乏味,且每一节课的内容过多,理解吸收较难,效率不高。反观微课模式,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学习,灵活自主,氛围轻松,既不大量占用教师资源,又可以将节省下的大课时间用于专业课程或临床实习。
3.2慕课: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大量优质的各种形式的免费课程资源,是一个新型的网络学习平台。近年来医学慕课越来越受到医学院校的欢迎,排名前六位的慕课平台可以提供87%的医学课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人文资源。人卫慕课则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慕课平台[11]。它的优势在于囊括了来自全世界名校名师的大量课程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课程优质,形式丰富,规模庞大,共享开放。很多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是由思政教师承担的,由于他们缺少医学背景,授课时往往会局限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弱化了人文素养在医学中的作用[12]。反观慕课模式,学生们可以学习名校专门负责医学人文教育的名师讲授的课程,弥补自己学校的师资欠缺,实现优质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已经成功开展了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系列课程,并开始尝试慕课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慕课+”模式[13-15]。
3.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设置,将课堂模式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部分。课前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课程(如微课,慕课),阅读文献,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知识,而是以交流、讨论、答疑等方式辅助每个同学解决问题;课后学生回顾复习,教师复盘总结。翻转课堂最先提出是为了给迟到或落课的学生补上进度[16],后来发现这种教育模式特别适合个性化教学。它的优势在于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参与度高,积极性高,学习效率高。教师占据辅助地位,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位同学不同的学习进度。医学人文学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讲授书本知识,而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开拓视野,在案例和实践中理解医学人文的精髓所在,这样理论性较弱的学科尤为适合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传统课堂以教师授课为主,又称基于课程的学习模式(LBL)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反观翻转课堂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17],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式(CBL)[18]和手机APP[19]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灵活自主,充满思考。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已经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到生物化学[20],寄生虫学[21],局部解剖学[22]等医学课程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正在逐步应用于医学人文教育。
3.4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顾名思义是指两种以上教学方法的混合应用。近年来网络教育模式逐渐被广泛应用,但在中国国情下还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课堂传授的教学效果,何克抗[23]认为这二者相结合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作为其具体实施方案[24],将教学整体分为线上“互联网+”教育,线下传统课堂教育,课后实践教育等多个部分。它的优势在于适应国内医学院校教学环境,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疑惑的能力[25]。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医学人文精神应用于医学过程中,这门课程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于临床技能的实践。因此医学人文学课程除了有系统的理论课程,还应辅以相应的实践课程,多个教育模式的混合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教育模式。以基于微课模式的混合式教育为例,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将授课内容制作成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线上学习微课,掌握相关知识。接下来教师以传统授课模式分析课程的重点难点,面对面和学生沟通,解答线上课程中的疑惑,讲解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增加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交流。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临床,让学生亲自实践所学内容,如询问病史,医患沟通,临终关怀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4 “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医学人文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模式在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率,增强教育普及等方面表现出巨大优势和社会价值,但是我国的“互联网+”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均处于发展阶段,未来面临着诸多挑战。
4.1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互联网+”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教育模式纷纷涌现,很多老一辈教师不熟悉平台的应用模式和计算机操作,不能很好地完成录制,剪辑,上传等工作,导致课程更新较慢,课程质量不高[26]。另外,对于医学人文学这样专业性较弱的学科来讲,如何将重点内容合理地整合入课程之中是最大的难题。视频课程时长较短,一些教师在制作时不能使其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出现课程内容空泛,逻辑不清,形式单一,不够灵活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当完善教学平台建设,加强教师计算机技能的培训,组织教师反复多次备课,制作,试讲,修改,提高课程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4.2课程完成度不高: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互联网+”课程最初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然而当他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求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严谨而枯燥,单调而艰苦的。而且网络教学模式的课堂氛围不够浓厚,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话语鸿沟,新模式与平时学习习惯不相符,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坚持完成整个课程,出现课程出勤率低,完成率低,流失率高,辍学率高的现象[27-28]。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在学生刚接触“互联网+”课程时从旁协助,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高效地应用网络课程平台。在制作和设计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尽可能使其生动形象,灵活有趣。此外在学生对学习懈怠产生抵触心态时,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加以鼓励和督促。
4.3课程自主性较强:与传统教育模式中课堂传授的固定性和强制性不同,“互联网+”教育强调自主性和灵活性,注重最后的教学成果和效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时间和地点没有限制和要求。这使得很多自主能力不高,时间管理较差,学习习惯不佳的学生在没有外界监督和管教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懒惰的消极心态,不能按时上课和完成作业。此外,医学人文学这门课程侧重人文,有些理论知识的理解需要阅历和实践,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难以理解,进而丧失信心和兴趣,如此恶性循环,产生巨大压力,学习效率更低[23,29]。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建立教学平台时应当增加出勤、考核、测验、反馈等功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教师除了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课程,还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帮助其调整心态,增强信心。
医学人文行为贯穿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医学人文精神铭记在每一位医疗工作者心中,医学人文教育受到医学院校越来越多的重视,是医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传统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下,“互联网+”教育模式挺身而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课程模式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给学生理解,思考,讨论,交流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有趣,教学成果显著,能更好地将医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