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的培养
2022-11-26熊礼伟
熊礼伟
(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六安 237012)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化工行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需要,高校在沿用传统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方法的同时,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在化工专业国际人才综合素养提升中的优势,创新传统人才培养内容与形式,构建科学的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机制。
1 产学结合的人培养式述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侧重于以理论知识为重的课堂教学,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未给与高度重视,这与早期高校的社会职能定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理论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丰富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受到了广泛关注[1]。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在完善传统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出以实践为指导的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即高校、企业等共同参与下的多方联合人才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性的同时,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 化工业国英语才培现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其学科教学内容的构成除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结合化工专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丰富,然而,高校方面却并未制定科学的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以至于无法适应新时期化工行业对专业人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
除此之外,现阶段高校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依然强调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素养的单一性,即化工专业英语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拓展能力培养目标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高校化工专业高级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进而无法满足我国化工行业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中对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的需求。
2.2 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理念落后
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是化工专业学生具备对外业务沟通能力的前提,是现阶段化工行业领域的紧缺人才。然而,传统语言学课程教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2]。例如,高校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重点围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能力展开,而对于化工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与英语的融合则并未过多涉及。同时,基于化工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的需要,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文化等相关内容的缺失限制了化工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受高校化工专业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多元化的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模式,最终影响了高校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质量。
2.3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校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英语理论知识与化工专业的实践应用相结合,为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然而,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化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重点围绕基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展开,因此,传统化工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相对较多,而国际英语相关的课程内容则明显偏少,进而在思想认知上对高校化工专业教师与学生产生了误导,影响了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从实践角度分析,化工企业需要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其对外贸易活动之中,这需要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融入相关岗位实践内容。但是,大多数高校化工专业课程体系却并未严格按照岗位实践的要求融入相关内容,同时,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关联性相对较弱,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2.4 “双师”教师伍建存在构性失
近年来,产学研结合在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解决了高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弥合差异的衔接问题,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高校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所需“双师型”教师队伍依然存在多个问题。首先,“双师型”教师队伍多依托现有师资队伍体系,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且不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无法适应新时期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要求;其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充分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于高校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方面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导致化工专业学生无法接受来自企业一方的岗位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的缺失。
3 产学结合景下工专国际语人培养略
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的培养,应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解决了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为新时期我国化工行业对外贸易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
3.1 以行发展求为向,明确才培目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新时期,我国化工行业已经参与到全球竞争之中,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成为化工专业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高校应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产学研结合在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在产学研结合背景下,高校方面就化工企业不同岗位对员工的英语综合水平进行分级,并区分相关岗位英语综合能力的侧重点,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体系[3]。例如,在全球化工产业领域中,英国电镀工艺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通过与英国相关企业在引进电镀工业技术方面进行沟通,能够解决我国传统电镀工艺落后的局面,对我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有着重要意义,产学研结合背景下,企业方面可以与高校签署定向人才培养合同,以缓解我国化工企业人才短缺的局面。
3.2 创新统人培养念,构建元化人才养机
在传统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下,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问题,所以,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应发挥其自身优势,创新传统人才培养理念,构建高度关联的多元人才培养机制,为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首先,高校方面作为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单位,应当积极联合科研院所、企业等制定科学的教学机制,并参考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统一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理念,并对相关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跟踪,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科研院所承担着化工专业人才深造的重要任务,在延续高校化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融合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机制,通过翻译、学习国外研究报告、论文等,在提高化工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
最后,企业是产学研结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方面,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完整的方案,并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3.3 融入“理论+实践”的化专业际英人才养
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通过这一“反馈机制”,不断完善个人理论知识体系[4]。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的培养,仅依托传统课堂教学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丰富课堂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相关实践场景之中,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理论+实践”在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以电镀专业废水监测为例,目前,英国Palintest公司生产的7100型电镀废水检测设备应用较为广泛,由于其操作手册等均为英文版本,化工专业学生虽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对电镀技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需要对该设备的英文说明书进行阅读,重点包括专业词汇、安全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针对无法理解的内容则需要与生产厂家进行电话或视频沟通,通过实践,化工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对于专业理论实践的重要性。
3.4 优化统师队伍系,建立全“双师”队伍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应落实主体责任,积极参与到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的理论、实践等各个环节中。为保证“双师型”队伍与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相一致,高校在现有师资力量构成的基础上,应采取委派的方式使教师能够对化工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除此之外,化工企业应配合学校提供具备丰富岗位经验的员工提供实践教学。同时,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则需要高校就基本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进行统一培训,建立规范化的教学模式。由此,形成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下的“双师型”队伍。
4 结语
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我国化工行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在传统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下,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及企业参与下的岗位实践平台建设,有效提升化工专业国际英语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传统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