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感染情况调查

2022-11-25江典伟谢汉国林陈鑫罗鋆程由注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疫源地囊蚴闽江

江典伟,谢汉国 ,林陈鑫,罗鋆,程由注

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2.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闽江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宁县均口镇,由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延平区附近汇合而成,穿过沿海山脉至福州市南台岛分南北两支,至罗星塔复合为一,折向东北流出琅岐岛注入东海。除三支主要支流外,还有中下游的尤溪、古田溪和大樟溪。闽江流域温润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丘陵地貌、高森林覆盖率、丰富的水资源及错落的山涧溪流,给并殖吸虫(Paragonimus)及中间宿主水生贝类和甲壳类的孳生创造了适宜环境[1]。2015-2021 年,为促进国家寄生虫自然资源库建设,同时丰富福建省并殖吸虫病的基础研究,依据闽江流域水系特点,选择闽江水系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的部分行政村逐步开展流域淡水蟹及其并殖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点设置 依据闽江水系特点,在其支流源头且周边水体无污染村庄设置调查点。闽江上游(2015-2016 年):建宁县均口镇台田村、黄埠乡桂阳村、客坊乡水尾村以及溪源乡桐荣村、都团村、东溪村。上游周边(2017-2018 年):邵武市桂林乡盖竹村龙湖伐木场;将乐县龙栖山龙井村、万安镇壕仂村;顺昌县建西镇际会村。闽江中段(2019-2021 年):溪尾乡的埔宁村、溪尾村和汤川乡的赤墓村、珠建村。在15个调查点居民区附近适合并殖吸虫孳生、繁衍的山涧水沟环境开展调查,并记录GPS定位信息。

1.2 溪蟹标本采集 在溪蟹活跃的9-11 月,选择水浅平缓溪段,搜寻相对扁平石块,轻轻移开,清水状态观察是否有溪蟹;如有,迅速压住蟹体背部捕获。观察蟹体头胸甲形态,包括前鳃齿、外眼窝侧缘齿及前侧缘齿数目与分布特征,以及雄性第一腹肢末节自然位置、指向和末节形状,末第二节与末节长度比等,逐一鉴别蟹种[2],分类收集于小桶内待检。

1.3 囊蚴检测 逐一测量所捕获溪蟹重量,取活体蟹心脏,直接压片,体式显微镜检测是否感染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然后剪碎蟹体,双筛法检测其他并殖吸虫囊蚴。双筛法:蟹体用石臼充分研磨捣烂成糊状匀浆,清洗于小桶内。30 目(613 μm/25.4 mm)筛网过滤,弃网内粗渣,取滤液再用80 目(178 μm/25.4 mm)筛网过滤,弃滤液,留筛网内细渣再置小桶内清洗,静置5~10 min,取沉淀物置培养皿,解剖镜下镜检,分离囊蚴,鉴定囊蚴种类,计算蟹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计算囊蚴感染指数[3]。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感染率(%)=(检出并殖吸虫囊蚴蟹数/检测蟹数)×100%;感染度(每只蟹平均检出嚢蚴数)=阳性蟹体内检出并殖吸虫囊蚴总数/阳性蟹数量;感染度(每克蟹平均检出并殖吸虫嚢蚴数)=阳性蟹体内检出的并殖吸虫囊蚴总数/阳性蟹总重量;感染指数= 感染率×每克蟹平均检出嚢蚴数×每只蟹平均检出嚢蚴数。使用SPSS 18.0 统计分析数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5 流行程度判定 并殖吸虫病流行程度根据溪蟹囊蚴感染指数分成4 个等级:囊蚴感染指数≥100为Ⅰ级(超高度风险疫源地);1~99 为Ⅱ级(高度风险疫源地);0.01~0.99 为Ⅲ级(中度风险疫源地);<0.01为Ⅳ级(轻度风险疫源地)[3]。

2 结 果

2.1 溪蟹总体感染情况 合计检测溪蟹595只,检出囊蚴219只,总感染率为36.81%(219/595);每只蟹平均感染囊蚴12.11 个,每克蟹平均含囊蚴1.32 个;囊蚴感染指数为5.90,流行程度为Ⅱ级(高度风险疫源地)。

2.2 不同区域感染情况 15 个调查点中,检出溪蟹囊蚴感染村占比93.33%(14/15);14 个点的溪蟹感染率为13.00%~100.00%,囊蚴感染指数为0.20~123.06。其中,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54.93%(78/142)、44.03%(59/134)及25.71%(82/319);囊蚴感染指数分别为13.47、7.80 及2.17,流行程度均为Ⅱ级(高度风险疫源地)。各调查区域溪蟹捕获及感染情况见表1。

表1 闽江流域不同调查点捕获溪蟹的数量、种类及囊蚴感染情况

2.3 不同蟹种感染情况 15 个调查点共捕获溪蟹8种。其中,8个村所捕获溪蟹为1种,有5个村所捕获溪蟹为2 种,有2 个村所捕获溪蟹为3 种,均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8 种溪蟹中,既往已明确种类的7种,另1种为待定种华南溪蟹属,见图1。

图1 待定种华南溪蟹雄性第一腹肢

所有蟹种中,除沈氏华南溪蟹未检出囊蚴,其余7 种均有感染,其中将乐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25%(77/118)和64.58%(31/48);不同蟹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6,P<0.05)。见表2。

表2 闽江流域不同蟹种囊蚴感染情况

2.4 囊蚴检测情况 共分离囊蚴2 651 个。其中,卫氏并殖吸虫囊蚴1 665 个,斯氏并殖吸虫囊蚴505个,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481 个。每种囊蚴随机取200 个观察并测量: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的囊壁相对较厚,囊蚴呈球形,直径280~402 μm,具两层囊壁,外层薄而透明,内壁厚而坚韧,镜下黑色的环边囊壁显现,蚴虫紧贴囊壁,未见蜷曲状,深黑色块状排泄囊居中,露出少部分肠管且两侧对称分布;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大小平均为425 μm×426 μm,囊壁相对较薄,镜下囊壁呈淡黑色的环边,居中的排泄囊较小,露出大部分肠管且两侧对称分布;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大小平均为369 μm×380 μm,囊壁薄而透明,排泄囊多有弯曲或呈马蹄形,肠管显现而不对称,囊内蚴体多偏于一侧。见图2。

图2 显微镜下3种并殖吸虫囊蚴形态

3 讨 论

并殖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作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并殖吸虫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主要为淡水蟹或蝲蛄。人是并殖吸虫的终宿主之一,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蟹类或蝲蛄而感染[4-5]。临床上,并殖吸虫病的误诊误治时有发生,常造成严重后果[6-8]。

本调查显示,闽江流域调查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总感染率为36.81%,较2007 年报道的福建省溪蟹感染率低[9],但与四川省、河南省、安徽省等部分地区溪蟹感染率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10-12]。闽江上游、上游周边、闽江中段区域之间的溪蟹感染率存在差异,可能是因为不同调查区域并殖吸虫终宿主、保虫宿主或转续宿主的分布、种类、数量等因素存在差异,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调查。溪蟹囊蚴感染指数是作为判别当地并殖吸虫病疫源地流行强度的敏感指标[1]。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感染指数均超过1,表明闽江流域尚属并殖吸虫高度风险疫源地。

本调查中所捕获蟹有一种为待定种华南溪蟹,其雄性第一腹肢末节末部与唐氏华南溪蟹(H.tangi)[13]近似,末节末部外末角呈方角形,外末角外侧缘边长于内末缘边,且外侧缘边向上折卷起,但唐氏华南溪蟹雄性第一腹肢末节末部呈三角形,外末角外侧缘边明显短于内末缘边。提示今后要开展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福建省既往开展过多次并殖吸虫相关调查研究,已发现闽清并殖吸虫、福建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沈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等6 种并殖吸虫,其中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为优势虫种[1,14]。本调查检出了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但福建省是否存在其他种类并殖吸虫,还有待更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综上所述,闽江流域部分地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较高,依据其显著的地方性差异特点,应因地制宜采取健康教育、疾病监测、媒介监测等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并殖吸虫感染。

猜你喜欢

疫源地囊蚴闽江
2020年乌鲁木齐市一起动物间鼠疫疫情处置分析
闽江雨情
沈葆桢题闽江仰止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鼠疫自然疫源地构成成分及其作用分析
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小鼠肝脏的病理学观察
肝片形吸虫囊蚴抵抗力观察
华支睾吸虫囊蚴在活鱼体存活时间实验观察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进展
甘宁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动物及蚤的调查与监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