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及实现途径研究

2022-11-25王华芳贺晓敏

西部学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大学目标心理

王华芳 贺晓敏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学生会面临很多消极的心理体验,诸如环境生疏诱发的茫然、学习焦虑和不适、地位的落差与失衡、大学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人际关系不适应、恋情的渴望与变奏、目标的迷失与徘徊等[1],这些消极心理体验是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和研究大学一年级学生消极心理体验的来源、危害及影响因素,探索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实现路径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体验现状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笔者选取了山西工程技术学院229名不同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调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第二阶段是个别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

(一)文字资料分析结论

以提交作业形式让样本中的个体每人提交一篇描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最快乐最充实的一天”的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回忆、整理、记录这一天的体验,描述出促进自我积极体验的事件及心理过程。笔者收集样本群体提交的资料后,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再辅以个别访谈法核实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得出表1的结论。

表1 大学一年级学生描述“最快乐最充实的一天”心理体验统计表

通过表1可以发现,促使大学一年级学生产生积极心理体验的活动有:学习、社交、兴趣爱好。样本中有96%的同学描述自己充实快乐的一天提及到与学习相关的关键词,包括上课、去图书馆学习、占座位、写作业、努力学习、上晚自习、参加辩论赛等;有85%的同学提到与社交相关的关键词,诸如与舍友聊天、跟学长交流、与老师互动、参加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等;有63%的同学提到与兴趣爱好相关的关键词,这些兴趣爱好可以归纳为三类:体育锻炼、音乐熏陶、生活情趣类(如逛街、出游、看日出等),有7%的同学在描述中没有涉及积极情绪体验相关的词汇。

(二)个别访谈分析结论

尽管我们在对样本进行任务布置时强调描述“最快乐最充实的一天”,意在引导学生对产生自我积极心理体验的事件进行回忆,但是在收回资料后统计发现,仍然有7%的同学在描述时无情绪体验表达相关词汇,只是简单地罗列生活事件或者出现消极情绪体验表达词汇,诸如最充实的一天未有过、被人推着走、站在十字路口、初入大学的迷茫、浑浑噩噩等,因此在个别访谈中针对该部分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并进行了深入交流,结论见表2。这部分同学集中在人际交往不适应(包括恋情的困扰)、目标迷失引发对未来的迷茫、对学习的不适应等方面,尤其是个人目标的迷失这一困惑最为显著,在对是否进行了个人目标设定的回答中,16名同学都持否认态度,另外该部分同学中有12.5%的同学受家庭矛盾困扰。

表2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困惑原因统计表

由于学生在文字资料描述中很少提到个人目标规划,笔者又专门针对样本群体中的所有个体是否制定并且能够切实执行个人目标规划进行了访谈,访谈人员中仅有7.4%的同学表示对于未来学习、就业或者升学等方面有笼统和模糊的认知,其余大部分同学表示会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被动适应,说明学生对个人目标规划的重要性认知还不够清晰,态度也不够积极主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为自己进行个人目标设定、进而进行人生规划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样本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学一年级学生追求积极心理体验主要通过学习、社交和兴趣爱好这三大生活主题来实现;通过个别访谈重点关注人员发现造成大学一年级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体验的主要来源有学习不适应、人际交往不适应和个人目标规划不清;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个人目标规划方面普遍都存在认知不足或者理解的偏差,个人目标规划的缺失与不足是消极心理体验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不同的心理体验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心理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体验使学生更容易放松自我和变得更有耐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更加宽容,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体验还会使学生避免焦虑或产生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积极地悦纳自我和他人,帮助自己达到最佳的情绪状态,使主观幸福感增强;积极的心理体验能提高学生智慧的发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心理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在逆境中的抗挫能力和在应激状态下的应对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恢复力,提升心理品质[2]。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中难免遇到挫折与困难,如果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积极情绪体验鼓励或支持,就很可能将困难和问题进行错误的归因,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消极心理体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消极的心理体验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压力,当压力超过个体承受能力后,学生的心理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使学生处于消极情绪的控制下。消极情绪会影响学生的记忆、思维和对周围事务的感知,如果不能对消极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就可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情绪管理,尽快使自己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抽离,不让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更要避免产生极端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一年级学生产生不同心理体验的原因分析

(一)遗传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

遗传因素对人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在于每个个体应对心理问题存在先天的差异。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稳定性、心理活动的强度、人际互动的特征是有差别的。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和生物基础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甚至超过父母的教养和后天的经验。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在对待微小的挫折和问题时的情绪反应受遗传影响,有的人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反应,有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3]。

(二)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高考已成为学生上大学前的中心目标,一切服务于高考的思想束缚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与社会产生了疏离,形成固定的以考试为己任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进入大学后,这种束缚骤然解除,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学生在全面认知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自我地位改变、人际关系复杂、学习生活方式变化、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对未来就业前景的焦虑等问题,当学生无法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无法建立新的学习动机、无法找到归属感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与困惑。

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人格发展的早期即儿童期,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能够使个体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个体在成年之后则会顺利地建立起与他人交往的良好关系模式,反之则会在交往中出现人际关系不适应,形成孤独无助的性格或者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父母在对其进行教养时容易出现过度保护,无意中限制了子女适应社会的机会,降低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导致这部分学生变得被动、依赖、自我中心、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创造性、心理承受力差等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学生胆小、顺从、过分自责等性格,也会诱发各种心理问题。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人格的成长,建立活泼乐观、自立自强、善于交际、思维活跃等积极心理品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引起社会的关注,当今很多家庭都开始关注学生兴趣、爱好、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始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决策层和一线教师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明确提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师资力量储备不足,教师转型授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各个学校教育质量发展也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还有待考证。

(三)大学生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从人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生理上已基本成熟,心理上即将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尤其是初入大学校门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重塑期,还未完全定型,出现迷茫、矛盾、冲突在所难免。事实上,心理发展是学生大学期间需要攻克的非常重要和艰巨的课题,包括对自我、大学学习、人际交往、社会责任建立等方面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定势,摆脱家庭的束缚,形成自立自强的行为模式,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等[4],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个体的心理素质是有差异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大学生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同的人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人有迎难而上的意志,有的人则习惯于逃避退缩;二是在对自我的认知上,有的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够很好地控制自我,从而也往往能获得比较好的心理体验,有的同学则不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外部的关系,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情绪,从而产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三是在对待社会的认知上,有的同学能够正确对待社会推崇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对社会怀有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从而建立对社会的责任感,有的学生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社会问题形成愤世嫉俗的应对习惯,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出现偏激心理,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角度来说,遗传环境是很难改变的,教育环境是外因,学生的自我内省是内因,外因要在内因的作用下才能发挥出价值,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一年级学生通过自我内省的方式主动攻克自己在大学适应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学生从个体自身出发寻找造成心理困惑的原因进而进行自我调适。

四、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实现途径

(一)重新认知大学学习,养成经常学习的好习惯

首先要认识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学习面临几个重要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环境的选择、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学习方式上要尽快变“被动”为“主动”,建立起主动学习的习惯,认识到参加学术讲座、社会实践、课程讨论等环节对于自我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学习环境的选择上,养成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的好习惯,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营造良好的宿舍学习风气;在学习方法上,除了传统的预习、听课、复习之外,要勇于探索和尝试一些新的方法,诸如小组讨论法、费曼学习法、实践验证法,学会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注重用实践验证理论的思维模式;在学习动机的激发方面,学生要学会先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能超越自己的实际能力,并坚持养成经常学习的好习惯。

其次要重新认知学习,不同于中学学习以课本为主的理念,不局限于中学教师所注重的理解、记忆和复习等方法,大学生还应该认识到看参考书、学习网络课程、查阅资料都是帮助自己对知识进行理解的很好方式,拓宽学习渠道和知识面是大学学习的关键。

最后要正确对待大学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访谈中总结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可以概括为:看不懂书、听不懂课、记不住知识点。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维方式,“见招拆招”,比如看不懂书的时候找老师或者同学讨论交流,听不懂课的时候,查阅线上资料解决难题,记不住知识点的原因一般是理解知识还不够透彻,需要继续挖掘知识点的含义。在遇到问题时,如果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比如看不懂所以就不看了,听不懂所以就不听了,记不住所以就不记了,就永远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

(二)注重情商修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认为:与智商相比,情商高的人在寻求工作和工作任务完成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5]。大学一年级学生要完成大学适应任务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情商的培养是学生整个大学期间需要潜移默化不断完善的主题,因此大学一年级学生必须首先学习和情绪处理有关的理论知识,比如理智情绪疗法、不合理信念的转变以及处理消极情绪的技巧等;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交往习惯,如积极主动地回应他人、注意赞美他人的具体细节形成有效赞美、多一些肯定式沟通,避免否定和质疑式沟通等;最后还要多阅读一些和情商修炼有关的书籍,用知识滋养自己的心灵,提升自我修养,用积极的心态为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促进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

(三)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备足生活的精神食粮

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仅可以使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还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大学生多一些个人兴趣爱好,才能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还有利于学生增强素质修养,促进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建立,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性塑造,因此兴趣爱好被称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带着神秘感和好奇心对大学生活产生兴趣的最佳时期,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最好方式是参加各种兴趣社团,在兴趣爱好培养过程中,遇到挫折进行自我探索,与社团队员之间多沟通,坚持不放弃,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最终沉淀为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若能在适当的场合得到发挥或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

(四)合理设定目标,过有规划的人生

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6]。刚刚实现考大学目标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对大学生活还没有完全了解,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没有确立之前,会感到迷茫困惑,新的目标一直确立不来,学生的迷茫和困惑就会持续存在,这是导致很多学生出现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立足现实,给自己重新定位,是大一新生的迫切需要。

大学一年级学生确立目标之前,首先要尽快适应和了解大学生活,这个阶段不仅要随时咨询老师,还要经常和学长们进行沟通,朋辈间的持续交流可以为学生解答在大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拟定学习计划、安排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等,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建立符合实际能力的个人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猜你喜欢

大学目标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