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2022-11-25李玉冰
李玉冰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
校园文化是指一个学校在其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只包含了文化的环境,更包含了学校的精神及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丰富的教育资源。
1 校园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指以和为贵、尊重差异、谨慎融洽、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积极态度与民贵君轻、以人为本的民本理念。对于校园德育工作来说,应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了确保校园德育工作取得成效,把传统文化凝练升华并很好地融入德育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笔者认为德育工作和传统文化最好结合的方面有:第一,爱国精神;第二,积极奋斗精神;第三,德行人善的道德观念[1]。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原则
在校园中开展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奉行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学校是整个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不仅需要对日常的学科知识进行讲解,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道德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的思想建设提供舆论引导环境。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体现时代的要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体现学校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我国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反映了我国的民族精神,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精神,不仅可以引导健康的社会风尚,还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校园主体文化更强调自身的特征,注重个人的品德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2]。
2.1 政治性原则
开展德育工作时,首先要秉持中国共产主义理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及内容为基础,确保德育工作方向正确。政治性原则从根本上体现了德育工作的实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利用的前提。在这一原则中,应使学校学生养成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及团结向心力,使学生学会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2 主体性原则
对于学校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来说,应明确受教育主体是学生,进而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展开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即为主体性原则内涵。校园德育工作的进程中,不可抱有幻想意识,应明确校内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思想意识批判性地对知识加以吸收,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框架加以完善及重造,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及道德素质。如果在校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将会使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导致内化及外化的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2.3 浸润性原则
浸润性原则是指在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将该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相互融合,使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要素相结合,逐步推进德育工作的深化。浸润与渗透意同,浸润时间有长短区别,浸润能力有强弱区别,因此只有让校内德育工作人员多方面多角度贯彻浸润性原则,德育工作才能取得成效。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现阶段在校学生的思想意识、精神实质及思维模式也具有了明显的独特性。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将会导致受教育者出现抵触情绪,所以在组织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时需利用浸润性原则,逐步渗透式教育教学。
2.4 层次性原则
在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需充分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情况,根据思想觉悟高度将受教育者划分为多种层次[3],做好因材施教工作,这就是层次性原则的实质内涵。将学生以思想觉悟、入学年份、群众、预备党员、党员等归入不同层类,确立不同层次学生的准则和范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模式和内容的德育工作。以层次性原则所进行的区分并非毫无变化,而是随着学生身份和思想觉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授时,因材施教的出发点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政治思想水平而确定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德育工作整体质量。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的文化建设既包含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也包含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环境布置并不能激发校园文化的真正作用,因此,不光要重视环境布置,还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氛围的营造。单纯的建筑设施不能激发文化的氛围,校园物质文化必须要同时兼备校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巧妙的方式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通过实用和精巧的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合理规划校园文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例如,通过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雕塑优秀传统文化人物的塑像,以名人效应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还可以在传统节日或者重要节日的时候,举办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比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在长期的精神文化积累过程中形成校园文化的特色。让学生一起积极参与,使学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样才能发挥文化价值的渗透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精神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对传统优秀文化起源持尊敬态度,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通过课程思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穿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期间,不但要做好理论建设工作,还需要和实践环节结合,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课内课外共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通过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沉淀,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校园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育人作用,确保校园文化的认同[4]。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纪校规。校园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主要是为了建立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而设定的,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度文化建设的最初目的并不是管理学生,而是通过制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惩戒,引导学生自觉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现实的生活中,学校不仅要建设校园文化知识,抓好精神文明的建设,更要学生注重制度文化的执行,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制度管理有效结合,而非片面强调校园制度的约束。在日常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体现校园制度的人文性,将校园制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用制度发挥育人的功能。校园制度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实质内涵。制度文化是优秀文化传播的基础,在制度文化建设时,需要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支持,健全校园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进行鼓励,对错误行为进行惩戒,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必须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获得学生的支持,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校园内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验丰富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场所。校园活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校园文化的氛围,从而提高自我的参与能力和学习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活动结合,需要在直观的活动中,挖掘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将传统的文化节日作为开展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积极邀请校外的专家教授为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除此以外,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或者优秀传统文化比赛,让学生积极准备比赛,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利用各种文艺活动,让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将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从而真正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利用新媒体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中逐渐占领了很关键的地位[5]。时代发展的要求使得高校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传播知识和文化,网络思政在创新教育方式上更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也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更有帮助。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民族,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教育,通过多种传播方式,满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之余对民族文化也有一定了解[6]。主要途径可总结为3 点:其一,通过学校官微、微博、校报等媒介,借助时事热点和富有趣味的视频、电影等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若干,由于大学生思想觉悟有高低之分,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大学生来安排推送和阅读,像《黄帝内经》《论语心得》《老子的智慧》 等一些具有深远文化底蕴的文献,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三,利用抖音、优酷、辅导员自媒体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组织院校大学生观看《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开国大典》和《半条被子》等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电影或电视剧。总之,我们应当利用一切途径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风情气正的网络环境。
5 创新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德育工作模式
在相应时代背景下,各个社会的发展状态会通过文化的形式进行体现,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经历长时间的冲刷及沉淀后,积累的优秀文化及历史精华在传扬与发展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7-8]。中华文化就像绵延不断的河流一样,一旦没有认识到或者否定了文化的时代性,就容易裹足不前,故步自封。中华民族文化需要突破时空壁垒,由浅入深地对学生群体产生影响,以当今社会形势及发展要求为基础,与道德价值取向相互结合,为国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当代独特的个性烙印在其中,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工作当中。文化变革历史也是社会文化演变过程,在新文化模式形成过程中,应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自我文化为中心,使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将其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使其具有独特的中国特征[9]。只有将新鲜元素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不断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时代精神文化,才能够时刻掌握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为其他文化提供发展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创新与变革应该是继承而后的发展,在一定量积累基础上才会发生质的改变,所以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始终秉持继承及遵循的原则,对文化发展进行批判、改造及创新。
6 结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在“十四五”战略规划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把伟大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把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