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术史上的四大地方中医医学流派比较研究

2022-11-25邹善样哈志强王珠宋慧婷邓罗英刘丹黄湘江琴余良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医家新安流派

邹善样,哈志强,王珠,宋慧婷,邓罗英,刘丹,黄湘,江琴,余良忠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00)

旴江医学、新安医学、孟河医学和岭南医学是我 国著名的四大地方医学流派,他们名医辈出,著作丰富。通过文献挖掘、数据统计等方式比较、分析和总结四大地方医学流派的形成原因、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特色,医学传承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等,可为我省中医学研究、中医人才培养及中医临床发展提供参考。现对四大地方医学流派比较研究如下。

1 四大地方中医医学流派的形成

1.1 旴江医学

旴江医学形成于盱江流域(现抚河流域),陈建章[1]等认为其形成得益于临川文化的影响、建昌药帮的发展、尊医尚德的传统及政府重视与发达印刷业的支持。何晓辉等[2]认为旴江医学形成的原因有才子之乡,名贤辈出,影响着医学人物成长;繁荣之河,交通便利,促进了医学信息交流;制药之邦,药精质良,提高了医家临床疗效;尚学之域,籍著中华,鼓舞着医家著书立说;尊医之俗,崇尚岐黄,激励着后生献身医学。黄素英等[3]认为,旴江医学形成的因素有文化昌盛,多数医家先儒后医;家传师授,医学理论基础深厚;药业繁荣,医药结合互相促进;交通便利,学术便于广泛交流;印刷方便,著作能够及时问世。

1.2 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起源于古徽州一带,王键等[4]认为它的形成主要受到战乱及中原人口迁入的影响,人口迁徙又带来文化的繁荣,徽商重视文化,经济发展及相对独立而不封闭的特殊地理环境为新安医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1.3 孟河医学

孟河医学发源于江苏孟河镇一带,苗苗等[5]认为,该医学流派形成与孟河理想的地理条件,繁荣的经济和成熟的文化环境有关。陈靓等[6]认为,孟河医派形成、发展得益于优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提供的优渥土壤;发达经济局面提供的动力保障;文化繁荣、三教圆融是源头活水;朝廷嘉奖的政治经济扶持;姻亲关系是社会因素,孟河医派各家方可不拘门户、彼此促进。

1.4 岭南医学

同样,岭南医学形成发展也不外乎受地理、经济等因素影响。徐志伟等[7]认为,岭南医学的形成受四大因素的影响。地理因素,岭南地卑土薄,阳气开泄,又北倚五岭,南临海洋,与中原阻隔,传染病及蛇虫咬伤等疾病高发,同时植物药、海洋及海外药种类丰富。气候因素,岭南热带亚热带气候,日照长,全年多湿热,全年大部分月份气温超过22℃;季节上,无严寒冬季影响,而春夏降雨多,夏季又长,这些直接影响了岭南的疾病种类和性质病。体质因素,因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岭南人体质普遍湿热重,气阴两虚,或脾虚夹痰。文化因素,岭南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海外文化精粹,文化具有兼容性与创新性,开放性与辐射性,实用性与世俗性。

2 四大地方中医医学的主要成就

杨卓寅[8]统计,自宋代开始,旴江医学有传略可考的医学家多达两百余人,医学著作158 种。张安然[9]研究认为,旴江干支流涉及的16 个县市有古代医家1 012 人、医籍703 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喻嘉言、陈自明等8 人全出自旴江流域。古代62 家针灸学派,旴江医家就有8 家之多。樟树帮、建昌帮药业更是名誉天下,传承至今。王键等[10]认为,新安医学,800 余位医家,800 余部著作,“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创下了许多中医学之最。儒医辈出、世医不绝,文献宏富、名著林立,创新发明、学说纷呈,交流传播、影响深远,均是新安医学的主要成就和贡献。王键、郜峦[11]认为,新安医学在文献资源、医学理论、临床应用及精神文化方面都有重要学术贡献。张琪等[12]研究认为,孟河医派最早形成于汉魏时期,后虽朝代更迭,仍传承不绝,涌现出王肯堂、许叔微等翘楚。明末清初,孟河医派发展盛况空前,医馆遍地、中医世家众多,又以费、马、巢、丁四家名气最大。可以说这一时期,孟河地区成为了求医的圣地。曾崎冈[13]研究认为,岭南中草药资源丰富,达2 645 种之多,“南药” 也为岭南医学的一张靓丽名片。岭南医派同其他医学流派一样,名医辈出,成立了我国最早中医学术团体求益社,后创办了中医学校、中医院。药膳、凉茶等也是岭南医学的优秀产物,是岭南医学对中医学的贡献。总的来说,岭南医学对岭南地区的发展影响深远,一方面起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另一方面,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吸收外来医学文化,对伤寒、时疫等疾病的防治提出创新理论和观点,开辟新的学说,促进了我国中医学术的进步和我国中医专科的发展[14]。徐志伟等认为,岭南医学主要成就有对地方性疾病研究较为成熟,治疗理论完善,方法完备;地方性药物开发利用特色明显,对传染病的防治突出,岭南名医辈出、医籍丰富,养生理念普及。

3 四大地方中医医学流派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1 学术地位

徐春娟等[15]认为,旴江医家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外学术领域也有一定影响力。张玉才等[16]认为,新安医学发展了中医学,弘扬了徽文化。项长生[17]认为,新安医学学派产生在有辉煌历史文化的古徽州,著名医家群星荟萃,著名医籍影响巨大,在中华医学史上贡献杰出,有一定历史地位。张红陶等[18]认为,孟河医派是清代形成于常州孟河地区的中医学术流派,以费、马、丁、巢四家为核心人物,是中医学继温病学派之后的一支新军,学术上主张“和法缓治”,费氏擅长治虚劳,马家是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的,但尤精于外科,巢氏擅内外科,丁氏以喉科名世,以内科见长。曾崎冈认为,区域性医学学派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同样,岭南医学学派对于岭南地区的医药发展也将继续做出贡献,对岭南地区的医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金小洣[19]认为,岭南医学为岭南地区人们的医疗养生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中医特色地方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贡献。“南药”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岭南医家的著作和理论,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使中医学更加注重“三因制宜”。岭南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特色,补充了中医临床风格,其对传染病的防治等,提供了地方性用药经验,这是整个中医药学的一个突破。

3.2 流派特色

曹思标[20]认为,旴江医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医学人物众多,医学著作丰富,有很深厚的理论渊源,专科特色鲜明,炮制技术精湛,还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王键等[21]认为,新安医学特色主要为6 个有机统一与结合,即继承与创新;学说纷呈与交流融合有机统合;家族链与学术链融合交织、有机统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有机统合;“时空新安”与“学术新安”有机统合;医学科学与徽学文化有机统合。张琪等认为,孟河医派主要特色有:国手频出,名医云集;著述宏富,泽被后世;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薪火相继,传承有序。史晓等[22]认为,孟河医派的学术特点有:学术源于经典;立法和缓醇正,用药平淡轻灵;融通伤寒温病;内伤尤重脾胃。钟远等[23]认为,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主要有活用经典,师古而不泥古;摒弃门户,兼容各家学说;寒温并用,创新辩证体系;注重辩证,治法灵活多变。徐志伟等[24]认为,岭南医学具有地域特色、气候特色、文化特色、人群特色。岭南医学具有继承性、兼容性、创新性、传承性、务实性、开放性和地域性。各科学术特点也非常鲜明。罗颂平[25]认为,岭南医学的主要特色有扎根民间、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创新、彰显海洋文化优势,医药兴教、创产学研结合先河。

3.3 医学传承与人才培养

何晓辉等[26-28]认为,旴江名医有笃志医学、天资颖慧、心存仁义、秉承家传、以儒通医、深究经典、兼学博采、勤于临证、起死挽危、从师多元、勇于探索、著书立说等12 个方面成才规律。何俊华等[29]认为,新安医学主要以宗族模式传承,为中医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王键等认为,儒士们或仕宦不售,或淡泊功名,因而弃儒从商或弃儒从医。其中,“以儒通医”者占有很高的比例,他们或先儒后医、医而好儒,或儒而兼医、亦儒亦医。济世活人,光宗耀祖,成了新安医家的“座右铭”和终身希冀。郑日新等[30]认为,新安医学根植于徽文化的沃土,徽文化为新安医学学术创新赋能,为新安医学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提升了新安医学软实力。吴承艳等[31]认为,孟河医派的传承模式主要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内传承,通过婚姻关系产生的家族传承,师带徒模式,院校教育模式,函授教育模式。孟河医派的传承特色主要有讲医德、重经典、广临床;注重学术传承,著书立说。张琪等认为,孟河医派的现代传承应该做到,搭建平台,开设机构;钩沉文献,付梓刊行;依托医院,培养后学;精诚守和,承续传统。李友白等[32]认为,通过对孟河医派教育思想的分析可知,中医高等教育统编教材有待改进,争取做到“一归醇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要有机结合。他还认为,孟河医派传承特点对当今中医教育的启发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构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33]。常爱萍[34]认为,孟河医派传承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是:现代中医教育应走学校与师承相结合之路;现代中医教育需要凝聚力;现代中医教育需要领军人物;现代中医要注重传播和宣传。金小洣等[35]研究认为,当代岭南中医传承模式主要由师带徒、医学院校教育、多学科交叉传承和民间经验传承模式构成。

4 四大地方中医医学流派的研究现状

曹思标认为,众多学者先后对旴江医学的起源、形成原因、医家及医德医风等进行了探讨,但对旴江医学衰弱的原因及给人们的启示研究不够。徐春娟等认为,就旴江医学的地位及贡献而言,堪与“新安医学”等其他三大地方医学流派相媲美,但知名度却不如其他三大地方医学流派,这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她认为,这主要归因于系统研究整理不够。因此,应加强旴江医家、医著等的系统研究,明确旴江医家成就,确立其学术地位,扩大其影响力,这刻不容缓。周颖[36]认为,学者们对新安医学代表人物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文献文化研究成果异彩纷呈,新安医学也在临床得到了良好应用,可以说新安医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业梅[37]认为,新安医学研究的特点是从宏观角度把握新安医学;研究新安医籍,新安医家及学术思想;研究新安医学与文化;研究新安医学兴起原因;研究新安医学成就与特色,分析了新安医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李友白等[32]认为,孟河医派研究业已较成熟,学者们对医派兴盛原因进行了归纳,各医家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各医家临床医案进行了整理,各医家生平进行了探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江苏,全国乃至海外,都有关于孟河医派的研究机构,系统化研究专著有《孟河医派三百年》等。何丽春等[38]认为,岭南医学研究集中的领域是医家医著、岭南温病和岭南瘟疫病史,岭南医家医著研究重点领域是岭南本草、岭南中西医汇通医家学术思想研究等。岭南温病研究集中于学说形成原因、发展史、特点等方面。岭南瘟疫病史研究则形成了系列论文,对1911年以前该地区瘟疫流行的规律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岭南古代瘟疫流行的影响因素。

5 结语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既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显著的特征,它是中医“三因制宜”中因地制宜法则内涵的具体化和体系化[39]。以上从医学流派的形成原因、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特色,医学传承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等对四大医学流派进行了比较,可见不同的医学流派形成原因既有相似的地方,但也不完全相同;各医学流派各有自己的特色,取得的成就也各有千秋,在中医学术史上都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各医学流派传承也有自己的模式,也有各自人才培养方式。曾崎冈认为,正是因为各流域学派兴起和争鸣,中医学才得以快速发展。但如今中医教育,已经发展成学校统一教授形式,虽然能快速培养大量中医人才,但特色学术流派的形成也受到抑制。中医流派正在弱化和快速消失,许多大家对此感到惋惜和担忧。因此,地域医学流派的发展应受到更多的关注。通过发展地域医学,将其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区医药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为一方百姓造福,使中医地方医学流派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当地人们的卫生健康保驾护航。我们各医学流派应从他的观点中得到启发,寻找适合本省医学流派发展之路。代玄烨[40]指出,研究论文数量前五名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是新安医学、海派中医、岭南医学、孟河医派、江西医派,分别为422 篇、418 篇、110 篇、100 篇、65篇。可见,虽然众多学者对旴江医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与新安医学等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虽然上述统计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我们要明确当前中医发展的任务,要加强对旴江医学的研究,继续加强对旴江医学著作的整理,医家思想的挖掘和继承;深入探讨旴江名医的成才规律和传承模式,以指导当代人才培养;根据旴江医学形成原因,寻找旴江医学优势病种。这样我们才能将旴江医学发扬光大,提升旴江医学的影响力;为中医人才的培养制定相应对策,助力我省中医人才培养;总结优势病种治疗经验,提升我省中医医疗水平和地位。

猜你喜欢

医家新安流派
扬州市新举措助力新安法 新矩阵打造好氛围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张新安教授简介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莫以【流派】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