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文化场馆活动开展的几点思考
2022-11-25佘晓峰
佘晓峰
(长春市宽城区文化馆,吉林长春 130000)
在近年的文化艺术传播展示新形态中,社区与社团呈现的文艺作品较多,群众参与程度普遍性较高。结合现代艺术如摄影创作、短视频制作等,举办艺术展览和公益演出,组织艺术家到社区和基层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等,越来越值得文艺传播者关注。对于传播方和受众群体在审美层面和艺术教育方面都是新的开拓,更多的还有各类学校的群文活动、健美操、曲艺小品大赛,观影等活动,都丰富了文化馆的馆内外文化教育[1]。同任何艺术活动一样,文化馆开展各类活动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创造。中国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展示出如此巨大的艺术创新能力,其强有力地推进着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1 新时期文化场馆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人类一切的活动,包括物质文化活动以及精神文化活动,在核心旨归上,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从具体的文艺活动过程来认知,艺术活动的核心更是对美的规律的发现与保留,简单地讲,就是对真善美具体落脚点的追求和创造。艺术场馆宣传是如此,艺术场馆培训也是如此。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表明了物质文明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当文化场馆借助经济发展的轨道、规范化的文化业态才能使得艺术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当下向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培训和审美教育,是文化场馆必备的一项职能。如何改进群文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满足社区居民的文艺需求,加强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都仍需不断思考。无论是经费保障、策划方案,还是工作观念、实施手段,都要针对现实发展需要,以下几点作为改进思路。
2 活动开展思路及措施
2.1 多类型课程节目设置
文化场所不能受限于单一的传播者身份,以完成课程为主要目标的做法需要改进。事实上,县区级基层文化场馆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无法向国家级、省级场馆看齐,但是在具体服务基层群众文艺生活上,我们有固定的阵地,借此不断提高居民和社区群众对于美的追求,提供感兴趣的书法、戏剧、美术等普及课程[3]。所以落实和回顾课程目标,从小处着手变得尤为紧迫,将居民按年龄和兴趣划分,制订行之有效的文艺课程来分阶段安排,尽力形成可持续性的培训构建。应当在当下双减政策下,吸引中小学学生参与文艺培训,使校外教育和文化场馆有机结合。尤其是要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宣传,培养青少年识大体、爱环境、爱和平等基本素养。知道环保和节能的重要性。积累相应的常识,体现潜移默化的宣教功能,让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在下一阶段进行改进,开发自己专业优势课程。整合各类潜在文化资源服务社区。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挖掘本地区相关群众来参与课程培训,让人们有更大的参与度,开发更多有特色易实操的课程,也引进文艺人才来参与每月的公益讲座,多种举措促使文化馆成为吸引群众的场所。文化艺术创作形势在变化。作为担负着传播文明价值观、引导社会风气责任的艺术工作者,要积极响应、身体力行。文化工作者要清醒看到,这正是克服浮躁心理和名利之心,静心投入创作、推动艺术回归的大好契机。
在行动观念上,要牢牢树立“崇尚艺术、不尚奢华”的理念,倡导时代的文艺新风,反对文艺演出和文艺培训铺张浪费,反对形式主义。在创作思考上,要把更多心思花在丰富作品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提高作品艺术品位上[4]。少一些浮华做作,多一些真诚温暖,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后期制作上,要摒弃大制作、大场面、奢华舞美、豪华的声光电,真正在演员本体上出新出彩,在“艺术创新”追求上发声发力。让表演艺术回归本体,用基本功的艺术魅力征服观众。在演出排练上,要立足本地区,因地制宜,用外界的力量,培养自己的人才,锻炼自己的队伍,推动自身团队建设[5]。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为团队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在文化相关部门各项评奖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管作用,倡导理性原则,在艺术作品和培训过程中比思想性,比艺术性,比个性特色,比艺术品位。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6]。
2.2 适应时代传播渠道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和自媒体不断影响和干预传统艺术传播形式。制作小视频、关注公众号是文化馆服务基层的新方式。这要大力关注时事对网络艺术的影响、在虚拟现实中受众的观念变化等。这些都指明了文化馆发展的新方向[7]。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主动借助现有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利用新媒体数字影像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并推广,在公众号上持续宣传,使群众不出门也能在手机终端直接获得视听感受。当然,对于影像短片的制作和传播,音乐创作的立意和出发点一定要和党中央、宣传部要求的高度一致[8]。避免低俗、庸俗文艺作品,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视频作品的制作和发布上,要谨慎小心,弘扬优秀文化,抵制不良信息,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方式,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在参与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研究时,开展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吸收古代文艺作品和创作思路的精髓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即落实“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9]。
2.3 自主发展
省市文化场馆在既定的文艺培训活动之外,深入挖掘文化馆自身优势活动,如“中国梦·我的梦”类型的活动,涌现出各种角度的文化活动策划,像文艺演出、图片展、实物展、影像展、图书捐赠等。因场地和资金受限的原因,有些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这就是创新不足所导致的一个结果[10]。艺术作品的优劣决定着活动的成败,不恰当和没有特色的文艺活动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惑。繁荣文艺活动,首先要发挥策划者的主观能动性,如利用吉林省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有特色的文艺形式,和其他省市拉开核心内容的差距[11]。同样是民族题材,吉林地区的二人转在题材挖掘和艺术本体上也充分反映出和其他省市的不同,要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遇相撞中寻找自身定位。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调控艺术表现方法,适应室内、户外、广场等多区域的演出。如何在依靠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之上,从时代需求出发,广泛取材,深入群众,讲好中国故事,让群众满意?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要敢为人先,精益求精,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琢磨[12]。
2.4 舞台美术手段的使用
让歌唱和表演艺术利用高科技插上腾飞的翅膀。近10年来,舞台美术由于不断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带来了舞台艺术效果的总体提升。现在无论哪个室内演出和新创文艺表演,都伴以现代声光电的运用,极大地烘托营造了预设的热烈氛围,吸引了观众目光,舞台演出变得更加“好看”了。2021年吉林省桃李梅大剧院剧目展演中的多台舞台剧,无一例外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手段。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科技技术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表演本身的人文创造,会把表演艺术的核心内容淹没在高科技的数字技术中。在笔者看来,高科技的舞台美术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舞台呈现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制约和影响了表演本身的有序发展。
舞蹈艺术尤其是传统曲艺表演是以动作、唱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也就是说,在抒情化、意象化、程式化的表演原则统领下,个人的喜怒哀乐、季节的春夏秋冬、自然界的风霜雨雪、世俗中的酸甜苦辣、山川河流,基本都是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虚拟构建出来。近现代百年时间,尤其是在日本舞台剧进入我国后,现代舞美普遍进入戏剧电影领域,辅助了演员的表演,强化了舞台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为演员的表演和剧作主题的升华起到了推动和延伸作用,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但在现阶段伴随着车载音效的普及,在基层文化演出中过分依赖高科技舞美造成对艺术作品的“增色”和对表演的“遮蔽”,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往是“戏”不够,舞美“凑”。大幕开启后,频闪灯频闪不断,灯光变幻无穷,演员的肢体表演被弱化了。舞台美术大有喧宾夺主的趋势。舞美灯光音效设计也应好钢用在刀刃上,使高科技成为舞台上的神来之笔。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当下不用或者少用高科技的演出还有吗? 离开舞美音效表演还吸引人吗?
在京剧演出中,程派名剧《锁麟囊》、梅派名剧《凤还巢》等久演不衰、深受喜爱,客观来看,这些剧目的舞美简洁写意、明快传神。这些就不用高科技,甚至回避舞美音效,今天依然是常看常新、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京剧《曹雪芹》、川剧《巴山秀才》、豫剧《情满合欢寨》、龙江剧《木兰传奇》等名剧,它们的舞美都不是豪华大制作,但与表演艺术本体结合得很好,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处处为演员服务,显现出舞美的生命力。
2.5 体现人文精神
以观众为基础的表演艺术要呈现出人文精神,经编导创造性的设计,最终依靠演员自身表演得以发扬光大。演员的表演是综合性的人文精神的展示,也是剧目人文精神的延伸和发展[13]。目前的普遍问题是,体现人文性的这一方面做得很不够,排练一出新作品,舞美设计者与主要创作者、主要演员的交流沟通实在是太少,这有碍于作者、表演者和舞美设计者三方面的艺术发挥。尤其是基层演出时,一些临时组成团队的演出阵容,以拥有高端摄影、音响器材为资本,以一个基本灯光设计为套路,应付多部内容各异的表演内容,这对于舞台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对于舞台演出人文精神体现形成羁绊[14]。
2.6 高科技的推广应用
目前高科技影像技术已广泛适用于我国舞台艺术表演领域。都说高科技影像技术有新潮、夺人眼球、过瘾的视觉效果,这很可能颠覆对舞台艺术的审美习惯,从近5年春节联欢晚会呈现的舞美音效看,这彻底改变了几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舞台生态[15]。这些影像技术融入舞台表演当然是一种进步。但话剧、戏曲、二人转等是以身段为核心的表演艺术,现代技术再超前,也只能营造环境,而不能替代表演。尤其是我们看到的《只此青绿》,这类作品既适用于戏曲舞台,也适用于文艺联欢,而很多节目确实是形式大于内容,是对高科技的浪费。话剧、二人转舞台如何运用高科技,这是一个摆在戏曲编导、演员和舞美设计面前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又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深入思考之后,有的文艺团体滞后于时代思维,形式上转制,运作机制依旧是老一套。所有这些问题都表明:国有文化场馆的改革是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观念创新问题和实践转型任务。但也正因如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文化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今后服务人民文艺文化的工作中必须深化改革,不走老路,不走歪路,赢来工作发展和服务基层的新天地。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当作首要任务。一方面,没有足够经费和设备,必须打破等、靠、要的思想,形成有利于激活广大艺术从业人员的文化创新活力,有利于扩大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争创文化馆新品牌的新机制新方式;另一方面,必须考虑艺术创造和文化场馆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盲目引进企业管理方式,伤害广大职工艺术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激活艺术创新活力,让本辖区富于艺术创新活力的文艺工作者拥有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同时,也要让省市区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参与场馆的活动,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强调艺术质量与传播效益并重。
必须强化精品意识,力争上游。近年来,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馆的业态繁荣,这也充分证明建立科学的艺术项目孵化机制的必要性。建议有关部门予以指导关注,这促进文化馆在服务民生上早出作品、出好作品。必须建立科学的产品孵化机制。在市场环境下,艺术创作绝不是一个孤立概念,有效的规划项目决策常常比艺术创作本身更重要。好的艺术作品也必须经过人民检验才能成为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