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路径研究

2022-11-25王长杰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舆情公安机关网民

王长杰

(河南警察学院 网络安全系,河南 郑州 470046)

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新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自媒体等新兴网络媒体给社会生产、生活和广大网民带来了极大方便。网民在网络世界里可以尽情遨游,参政议政,浏览感兴趣信息,表达自我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当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网络作为最大的新闻舆论场所,成为一些不法分子传播有害信息和违法犯罪的平台。一些网络舆情事件也随着社会矛盾出现不断地产生和传播,给公安机关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安机关担负着网络信息安全和舆情管理的重要职责,特殊的工作性质成为广大群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处置网络舆情时方法、措施稍有不慎,就特别容易受到一些恶意的炒作和不实报道,使舆情事件恶化,甚者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导致公安机关的公信力遭到广大群众的质疑,社会的和谐稳定遭到破坏。近年来,涉及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呈现出复杂程度和处置难度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深入研究在大数据时代公安机关如何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刻不容缓。公安机关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技术,创新管理、治理思维模式,通过深入挖掘、分析网络舆情的相关内容,形成全新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对网络舆情管理能力。这对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树立公安机关在广大网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生成、蔓延极其迅速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民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1]。一些突发事件通过网络快速传播极易成为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各种新闻媒体以及自媒体用户在第一时间将事件现场情况通过视频、图片或者文字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中,希望能快速吸引眼球,引起公众关注。在移动互联广泛普及的背景下,网络用户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了解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网民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或者电脑将个人对事件的所感所悟在网络中进行表达。网民的各种舆论在用户数量庞大的网络平台铺天盖地展开,甚至事件的当事人也会参与到网络讨论中。特别是与网民利益相关或者在一些幕后推手的推动下,一些重大网络舆情从传播源头通过网络平台在极短时间内进行放射性的传播并直接进入舆论活跃期,舆情生成更加容易,蔓延极其迅速,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根据2018 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发酵周期分析,39.7%的舆情事件在被报道的当天便迅速传播扩散,成为网络舆论焦点[2]。例如2018 年10 月28 日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潜伏期较短,在事发当日就在网络中被广泛传播,多家媒体开始转载评论。主要原因除了有关媒体及时报道和传播外,还与特定事件相关的用户群体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为了共同的目的和诉求集结在网络平台中,造成舆情的聚集。网络显然已成为网络舆论生成、传播、发酵的平台。

(二)网络信息数据量庞大,数据处置难度增加

网络用户可以在网络中随时随地发表对热点舆情事件的个人观点。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舆情议题多元化使得数据信息具有广泛性、异构性、海量性特点。随着各种高效算法的应用,网络平台会根据用户平时上网浏览习惯,向用户精准推送相关的信息供用户浏览。当众多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不断累积,用户将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数据量激增。各种舆情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对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处置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舆情数据科技化处置不仅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最重要的是对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精准提炼和挖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并非全部都有价值,不仅包含了大量无用和虚假信息,而且有用的信息中也有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且类型多种多样,数据总量庞大。在对数据处置时,需要把这些无价值的信息进行剔除,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转换。这对舆情信息去伪存真和提取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

(三)网络舆情分析复杂性增强

在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留给公安机关预警、分析、处置网络舆情的时间越来越短,有时可能还没有发出预警,舆情风暴已经形成,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舆情热点接二连三地不断出现,所引发的舆情危机此消彼长,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令很多政府部门包括公安机关应接不暇。在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发现具有指向性的信息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舆情监控过程中,利用普通的搜索引擎或者监控软件,能够从网页、论坛、微博等找出相关的舆情信息,但是通过QQ、微信、视频传播的信息传统手段难以查询。例如2015 年“深圳航空空姐不雅照”事件,照片在微信朋友圈中疯狂传播,迅速发酵,令相关部门始料未及。一些舆情信息虽然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搜索,但是在一些突发网络事件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为了躲避监管,采用同音词或者比较隐晦词语表达原本含义。例如,用“散步”代替“游行”等,这种表述方式监控系统很难发现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而利用人工方式进行监控分析,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又不可避免会出现差错或遗漏现象。

二、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管理现实困境

(一)与媒体合作程度不够深入

有的公安机关没有和媒体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和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友好局面。在应对媒体时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过度保持谨慎,唯恐被不良媒体利用,合作力度不够。双方沟通的不畅,加剧了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的对立关系,使媒体不能成为舆论正面导向的有力宣传者,也不能在应对负面舆情时为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提供助力[3]。有的公安机关对待媒体采访时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增加了媒体和公安机关的距离。也有部分公安机关错误地认为网络舆情处置不需要媒体的参与,只需要自己做好处置就行,失去了和媒体合作加强正面宣传效果的机会。有些公安机关虽然意识到媒体在对舆情正面引导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和媒体合作的时机偏晚,往往是在负面舆情已经大范围传播时,才和媒体合作进行信息的发布和舆情引导,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

(二)网络舆情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

网络时代,网民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舆情事件的发生概况。一些不法分子为实现不可告人目的,通过伪造视频、图片的方式造谣惑众,煽动闹事,破坏社会稳定。有的公安机关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发舆情,跟不上网络社会发展步伐,不能与时俱进,还是采用层层上报、层层审批的信息反馈方式。针对广大网民和媒体关心关注的舆情问题反馈不及时,不能快速进行解疑答惑,披露事实真相,无法第一时间破除虚假谣言和误解、消除不良影响、化解矛盾。这种滞后性的信息反馈势必会造成舆情的进一步蔓延,错失最佳的引导时间,增加网民的不满情绪。

(三)在舆情技术监控方面存在滞后性

目前网络舆情监控需要高科技的大力支持。通过数据挖掘、数据碰撞等技术能够智能发现网络中不良舆情信息。利用聚类分析、数据碰撞、态势预测,判断舆情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增强对舆情的分析能力和发展态势判断。当前一些舆情监控职能部门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对数据的各项深度处置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导致无法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高效处置舆情数据。应用软件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舆情的快速发展趋势。一些监控软件只能满足数据采集、汇总等基础性工作,对舆情的深度分析和研判还需要借助人工来完成。一些资金比较缺乏的公安机关,没有实现智能化的舆情监控,还是采用人工搜索、人工判断的方式进行监管,很难全面及时地获取第一手舆情信息。

(四)新闻发言人舆情公关素养有待提高

根据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队伍现状,一部分公安机关没有设置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只是由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既有丰富公安业务知识,又具备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公共危机应对经验的专业发言人紧缺。由于大多数兼职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化的培训,不能较好把控网络舆情的特征规律。在对外信息发布时可能会简单模糊,没有来龙去脉,对舆情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讲解不清楚,表达不明晰。在面对公众的质疑和媒体的发问时,不具备和媒体高效沟通的专业能力,缺乏回答问题的方法技巧。一些发言人用词不恰当、不规范,起不到引导答疑的作用。

三、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管理现实困境的成因

(一)对舆情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不足

1.没有第一时间介入处置

舆情事件的爆发基本上都要经过潜伏期、围观期、爆发期、消退期四个阶段。在潜伏期对舆情进行抑制是最佳时期。在围观期对舆情进行引导是最好时段。许多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介入,没有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没有在舆情治理的最佳时机进行干预,导致各种谣言及不实信息混杂[4]。由于正规渠道的信息来源不畅,便会造成虚假信息泛滥,流言满天飞的局面。一些公安机关舆情处置速度和舆情传播速度不匹配,丧失了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的主动权,错过了先声夺人和最佳的舆论引导时间,给各种虚假信息的滋生留下了空间,致使舆情态势进一步扩张甚者恶化,导致官方后续言论得不到网民认可。在网络舆情发展初期,由于体制原因,多头管理,处置程序繁琐,不能快速指挥决定,丧失了最佳的处置时机。

2.对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

有的公安机关部门领导和民警缺乏网络舆情危机意识,缺乏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敏锐性、应对能力和经验,缺乏舆情工作前瞻性,对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准备不足,没有完善的主动应对机制。当舆情经过互联网发酵炒作后,才应对出现的舆情危机。因此,这种应对方式不仅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反而引发群众不满,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处置机制不完善

有的公安机关虽然也认识到网络舆情问题的严重性,但在应对时不够专业,不能高效地对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和处置,没有形成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舆情处置机制。每一次处置网络舆情时,由于没有成熟的应急解决预案,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决策研究,处置结果社会满意度不高。特别是一部分舆情发展迅猛,战机稍纵即逝,有可能舆情发展到爆发期时,还没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有的公安机关舆情处置手段过于简单,追求“短、平、快”处置效果,采用保持沉默、封锁消息、关闭评论等方式阻止不良舆情信息的传播,不与网民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和积极互动。这种处置方式在短时间内起到了一定防扩散作用,但是长时间看不仅不会降低舆论热度,反而会增加网民的好奇心,对舆情给予过度关注,失去网络舆情事态的主导权。

(三)引导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管理的艰巨性,需要多个网络舆情引导主体进行共同努力、密切协作和相互配合。公安机关作为与人民群众接触广泛的政府职能部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在处置舆情过程中出现失误就有可能平添质疑,助长谣言[5]。在网络舆情面前,一些公安机关在管理网络舆情时,引导工作显得“势单力薄”。在公安机关内部,舆情引导除了宣传部门外,可能还会有网监、治安、派出所等多个相关部门参与。在公安机关外部,对舆情的处置还需要宣传部门、网信办、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在对一些舆情处置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和职责交叉等原因,职能部门或媒体之间缺少常态化协同配合机制,信息共享共用程度不高,舆情引导合力不强,容易造成联而不动的局面。特别是处置重大突发网络舆情时,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相互工作协调上,错失最佳处置时间。

(四)风险评估机制不够科学

小型舆情事件最终发展为重大舆情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公安机关缺乏舆情风险意识。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生态环境下,不同的舆情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有的公安机关风险评估机制建立不够科学。在舆情等级判断上,不是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客观评判,而是根据办案人员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对舆情敏感度人工判断风险等级。这种靠主观判断的评估机制不够科学严谨,甚者可能会导致误判的情况发生。

四、提升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路径

(一)制定科学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1.完善舆情治理法律制度

由于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公安机关在处置网络舆情的过程中,有时会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所以,公安机关应强化和立法机关的协调沟通,建立舆情处置汇报制度,将在执法和处置过程中遇到的无法可依情况向立法机关汇报,争取立法机关的工作支持,为后续的立法工作提供实践依据,推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法律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法律条文制定过程中,通过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不断研究和探索,科学规范舆情处置程序,既要对网络中的不良舆论进行规制,又要积极维护公民在法制条件下的网络言论自由合法权益,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平衡,营造晴朗的网络环境。

2.提高舆情引导能力

公安机关做好网络舆情引导是化解舆情危机,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提高执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践行服务人民,促进警民和谐关系的总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主动引导和疏通,提高舆情引导能力,把握好舆情引导主动权,实现对舆情全面掌控。

(1)快速反应,要有先入为主意识

一般情况下,网民对舆情信息接收是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一些重大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只需要经过极短的时间就可能形成舆论爆发期。以前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已经从黄金四小时缩短为黄金两小时,网络舆情最佳引导时机可能稍纵即逝。公安机关对待重大突发舆情事件要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根据早发现、早应对、早处置的原则,发现苗头及时处置,避免舆情的集中爆发。在网络舆情发展初期,参与的网民数量相对较少,虚假信息成分不多,各种负面观点尚未形成。公安机关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分秒必争,要在第一时间及时介入,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6]。牢固树立舆情就是警情意识,通过及时介入,主动公布事实真相,获得最佳的应对时机,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紧紧把握引导主动权和舆情导向。根据事实真相,将第一手信息公开报道反馈给网民,最大限度地满足网民对事件的知情权,形成对事件处置的第一印象。

(2)以准为本,对舆情事件不断跟进

一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事实真相是公安机关进行舆情引导最有效的武器,会让任何虚假谣言不攻自破。客观、公正、透明、全面、及时将调查的有关事实向社会公布,树立公安机关作为信息源的权威性[7]。用事实证据还原真相,揭露不实言论,击碎谣言,化解危机,平衡舆论,使舆情风暴风平浪止,引导网民回归理性思维。为了进一步增强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邀请相关专家、网民代表等第三方人员参与调查工作。

二是找准舆情事件发生的中心点。根据以往发展迅猛的舆情案例,找不准事件发生的中心点,会使负面消息快速扩散和蔓延。处置爆发期的网络舆情,公安机关要精准分析,抓住网民关注事件的中心点,根据掌握的事实情况进行合规合理的解释,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由于网民对法律政策掌握程度不一,遇事时感情色彩较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处置事件所采用的法律依据。公安机关要依法处置,情法结合,铲除恶意非法炒作的土壤。

商务办公功能是商务酒店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利滨湖广场配置了会议室和宴会厅,大型会议和普通业务洽谈均可兼顾。在裙楼西侧设有单独的宴会厅主入口,可便捷到达宴会厅和会议区,会议区在大堂右侧,既相对独立又可便捷联系。健身房、泳池等康体设施集中设计在三层,满足旅客的休闲娱乐需求,为旅客创造一个轻松、舒畅、愉悦的社交环境。

三是持续跟进。对于一些复杂舆情事件,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明真相,要公布工作流程。按照适时适度的原则,根据舆情事件的最新调查情况,不断跟踪关注,发布最新权威报道。让媒体和公众及时获取真实信息,实现事件调查和舆情引导的同步开展,防止舆论热点形成,挤压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

(3)总结经验,运用正确的引导方式

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发生条件、演变规律、影响效果加强研究,归纳出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规律性经验和发展态势。公安机关根据舆情发展状况,采用合适的疏导方式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及时回应广大网民所关注的热点。这需要公安机关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对待舆论,加强对不良舆论的管理。对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本着依法处置的态度,用实际行动获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舆情引导过程中,公安机关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当事人及网民的各项正当合法利益。

(4)加强交流,扩大真实信息传播面

公安机关应加强与网民交流,用事实回应网民关切。许多网民在网络中拥有众多的粉丝,他们的观点言论有着一呼百应的效果,能得到粉丝的支持和赞同。公安机关要善于运用他们在网络舆论中的作用,加强沟通,求同存异,扶正抑偏,引导其对正面舆情信息的认可,放大正面的主导声音,扩大舆情事件真实信息传播范围,阻止谣言的扩散,让社会各界对舆情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面对网络舆论中各种非理性的网络情绪,公安机关要学会包容和理解,避免产生舆论对抗,用事实真相消除网民的焦虑情绪。对恶意炒作、歪曲事实等行为坚决进行反击,净化网络空间,建立理性和谐的网络传播秩序。

3.完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

不同的舆情风险等级需要公安机关投入不同的精力去应对。公安机关应树立高度的网络舆情风险意识。根据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建立科学高效的舆情风险评估制度,为不同舆情设定风险等级响应,制定相应的舆情处置预案,科学配置应对资源,提高处置效率。处置预案的建立使公安机关在对整个舆情事件信息掌握不全面的前提下,防止在舆情危机期间做出不科学的决策部署[8]。风险评估机制是根据舆情发展演变进行动态制定。在舆情潜伏期,要认真对舆情事件的发生主体、原因、涉及范围及给社会和公安机关带来的影响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处置措施制定提供依据。在舆情爆发期,要对舆情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网络舆论群体及特点、是否有组织的恶意诱导煽动等因素进行追加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初期的应对措施进行调整。在舆情消退期,根据舆情的消退速度、处置措施执行的有效性,归纳出舆情消退期主流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评估舆情是否基本结束,是否会有新的舆情发生。从各种舆情信息获取效果、资源配置情况、处置时长、处置结果等方面对整个舆情处置过程进行绩效评估,总结舆情处置的优点和不足,为以后舆情处置提供改进措施和参考依据。

(二)增强舆情监管技术创新,提升舆情预警能力

面对突发舆情在网络中的极速传播和形成,为了能够及时掌握舆情态势,公安机关必须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控研判系统,覆盖微信、微博、各大主流网站和论坛,实现对网络中的不良舆情信息进行全天候全数据监控。通过舆情监控软件中先进的处置算法,快速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收集和发现社会热点、舆论聚集点和敏感词汇,进行精准的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和信息匹配,不断提升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9]。对舆情传播的路径、域分布等情况进行多元化的统计,及时发现非正常的舆情苗头,挖掘舆情中潜在的不稳定性因素。根据网络舆情现状和网民的各种言论评估未来发展趋势,生成相关的研判报告。

(三)加强政府部门间协同配合,建立纵横联动平台

由于网络舆情涉及面广,处置难度大,需要诸多政府行政部门的参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工程。公安机关和其它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公安机关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间“纵横”关联的网络舆情处置统筹协调与联动配合机制,形成管理合力,共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推动舆情朝积极方向发展。“纵”就是公安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横”是公安机关与其他政府行政部门之间。根据舆情所涉及的政府职能范围,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主导,宣传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力,新闻媒体为主阵地”的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通过联动协同进行风险评估,判断舆情走向,商议制定处置措施,并根据舆情的动态变化对处置措施实施动态调整,实现舆情危机处置的高效应对。

在对舆情处置联动过程中,建立舆情信息共享制度是重要的措施[10]。部门间要进行沟通交流,互通有无,舆情信息共享共用,密切协同,形成团队力量共同应对网络舆情。利用多维度、多渠道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建设,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最大限度减少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确保所有涉及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共享共用,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目标。例如网络信息监管部门将发现苗头的网络热点舆情信息通报给信息研判部门,做好预判和应急策略。对已形成的舆情事件,查找形成根源、现阶段造成的影响、所涉及的组织和人员。政府宣传部门根据公安机关通报的相关信息和舆情走向态势,将正面宣传和引导作为工作重点,及时将各种真实信息和相关调查结果向社会发布,为广大网民解惑答疑,把控好网络宣传阵地。

(四)加强宣传工作和警媒合作力度

1.公安机关应加强自身宣传工作

公安机关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宣传平台,如外部网站、微博或者公众号等平台将其作为引导和控制舆情的主阵地,向社会发布事件产生的背景和处置的最新情况等权威信息,从而增强公安机关在网络发声的影响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网络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公安机关在网络平台及时发布相关的舆情信息,将其发展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增强网络平台地交流互动功能,改变其单一的信息发布作用,与网民进行有效互动和沟通,关注网民对所发布信息的认可度和社会反响,掌握所关心的焦点和疑点,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回答网民问题。提高舆情信息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增强公安机关公信力。各种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使舆情信息的传播飞速增长。公安机关应针对社交软件类型的舆情传播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将宣传文字或视频推送到社区民警的微信中,然后社区民警在管辖社区的微信群中进行转发。此项举措能将舆情真实信息进行最大化地传播。

2.加强与媒体合作力度,扩大影响范围

公安机关除了和新型网络媒体加强合作外,还要重视与传统媒体的协作配合,强化传统媒体在舆情报道中的快速反应,消除一些无任何事实依据的负面传播。和网络消息相比,传统媒介如电视、报纸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公正性更好,网民对其信任度更高,其观点会作为判断舆情事件的主要参考。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正面舆情引导,公安机关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加强和传统媒体的协同配合,扩大共识,建立互信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和沟通机制[11]。在合作时,应选择在网民心中和业界拥有良好口碑的主流知名媒体,确保各项舆情信息能被公正报道传播。在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时,应积极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利用媒体的力量向社会公布真实信息和处置过程,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安机关舆情处置情况,引导舆情走向,实现合作共赢。

(五)增强舆情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培养舆情管理专业人才

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舆情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网络舆情高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舆情处置成败的关键因素。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舆情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选调一批既有公共关系学习知识背景,又懂法律知识和公安业务,对社会热点事件能够理性看待和分析、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舆情引导队伍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选取舆情工作中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积累舆情处置经验。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升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效果。

2.增强新闻发言人业务能力

新闻发言人要能够把握网民心理活动,具有熟练的沟通技巧和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媒体、网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采取科学正确的手段对舆情态势进行干预,积极回应网民的信息诉求,增强话语权的掌控,进而达到引领网络舆情正确走向的目的。

在面对媒体的采访和提问时,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原则,主动发声,解疑答惑,通过媒体将公安机关的正面有效信息传播出去。言语表达严谨,用词准确,控制好采访的主动权。要注意保密工作纪律,属于侦查秘密的案件信息、工作方法手段、有关人员的隐私信息等不能公布。

3.设立公安网络评论员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现状,公安机关可以设立网络评论员,选取对相关政策了解、舆情处置过程熟知、原则性强的高素质人才担当网络评论员。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评论员在网络中的引导和疏导作用,网络评论员要有较高的网络沟通能力和技巧。根据网民对舆情事件信息需求和新媒体传播特点,用网民易接受的网络语言与网民进行良性互动,深入了解网民的观点意见,参与相关网站及论坛的舆情事件讨论。在与网民的沟通中做到言之有理。

网络舆情评论员不仅对网络中出现的各种虚假信息和攻击性言论进行反驳,纠正错误认识,而且要发布全面权威的调查信息,让谣言止于真实信息。利用客观公正的评述方式支持正确的网民舆论,化解负面的网络舆情信息,扩大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影响力,增强正面舆论的扩散面,引领舆情朝着正面良性方向发展。要有换位思考意识,站在网民的角度进行思考,获得网民的支持和理解。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公安民警加入到正面舆论引导中,以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中进行发帖、跟帖和评论,减少负面言论带来的偏见和影响。

五、结语

网络舆情的不断蔓延和发展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对舆情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作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之一的公安机关要及时发现舆情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剖析原因,根据网络舆情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不断更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更加科学的处置策略、完善的应对机制、高效的管理模式不断增强对舆情的管理能力,维护网络环境和现实社会的安全稳定。

猜你喜欢

舆情公安机关网民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的通知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对群众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是怎么收费的?
脑筋转个弯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