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开展战伤救治训练的思考

2022-11-25丛骄杨芦超越姚依澄陈国良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军种疗养特勤

丛骄杨,芦超越,姚依澄,陈国良

[作者单位] 200433 上海,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卫勤训练基地

军队卫生机构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后,原军队各疗养院重新整编为疗养中心,主要分为联勤保障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和各军种特勤疗养中心2 种,突出军兵种疗养康复卫勤保障特点成为各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建设的重点[1]。战伤救治训练是新时代部队军事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应主动对接部队一线救治能力建设,开展战伤救治训练,以有效提升部队战斗力。

1 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战伤救治训练职能定位

1.1 平时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战伤救治训练职能定位

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平时承担着疗养官兵的康复医疗保障和医学鉴定训练任务[2]。其中,鉴定工作以特勤疗养员的特勤体检鉴定为主,训练工作主要包括航空生理训练、航海生理训练、体能训练、战伤救治训练等内容。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战伤救治训练的参训人员包括各类疗养官兵和疗养中心本级人员,通过平时战伤救治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战时非卫生专业人员(含兼职卫生兵)的自救互救能力、卫生专业人员的现场急救和紧急救治能力。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将战伤救治训练融入疗养康复主业,与基层部队、军医大学(卫勤训练基地)构成战伤救治三级训练平台,有效巩固战伤救治训练效果。

1.2 战时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战伤救治训练职能定位

根据《战时卫勤保障规定(试行)》,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战时主要担负康复治疗任务,而战伤救治主要集中在现场急救、早期救治、专科治疗三级救治层级,战时伤病员多数经过前三级救治层级救治后转运至军种特勤疗养中心进行康复治疗。战伤救治训练是一线救治能力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各军种的各级卫生机构均在训练过程中发挥相应的重要作用,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卫生专业人员根据战时需求前出支援前三级救治层级参与救治工作,达到深入对接各层级救治任务的目的,有助于提升康复治疗质量和效果。

1.3 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战伤救治训练技术范围

结合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实际工作和平战时战伤救治训练职能定位,战伤救治训练技术清单应限定在合理范围内,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单独编设战伤救治训练科并编配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从科室设置和人员编配上确立了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战伤救治训练职能。因为军种特勤疗养中心一般不具备开展含麻醉技术的外科手术的条件和能力,所以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开展战伤救治训练时,应注意发挥现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战伤救治技术训练范围主要包括现场急救和早期救治中的紧急救治技术,非卫生专业人员和卫生专业人员根据不同技术范围进行战伤救治训练。

2 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开展战伤救治训练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参训人员类别复杂

《军事训练大纲》中规定,战伤救治训练是全体军人的必训内容。相较其他卫生机构,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承训对象数量多且范围广,主要负责对疗养员和本级人员进行战伤救治训练,对所属区域范围内本军种各兵种官兵进行战伤救治训练指导。根据《军队疗养工作暂行规定》,疗养分为保健疗养、特勤疗养、康复疗养和专项疗养4 类,其中特勤疗养员在疗养期间必须参加战伤救治训练等医学训练任务。战伤救治训练的参训人员按照专业分为卫生专业人员和非卫生专业人员,卫生专业人员分为卫生军官、卫生专业文职人员、卫生员(卫生军士和卫生兵)。

2.2 训练内容有所区别

加强战伤救治训练是战时降低战斗减员率和伤死率的重要手段[3]。特勤疗养员在疗养期间参加本专业特色的航空生理训练、航海生理训练、体能训练和战伤救治训练。参训人员因为从事工作和所在岗位不同,对应的训练内容不同,特勤疗养员战伤救治训练内容为具有兵种特色的自救互救训练课目,不同等级卫生专业人员在完成自救互救训练课目基础上增加现场急救和紧急救治训练课目,卫生员、卫生专业文职人员及卫生军官建立相应的战伤救治技术范围清单,不同等级卫生专业人员战伤救治技术范围清单有交叉重叠,但又包括部分扩展技术。

2.3 训练方法有待更新

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开展战伤救治训练一般采用理论为主,结合实操的训练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战化训练要求。现代战伤救治训练需要面向战场卫勤保障需求,在一定的实战化背景下开展训练,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能达到训练效果,需要融合勤务训练要素,基于参训人员和训练内容不同的情况,需要对训练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以提升战伤救治训练水平。

2.4 组训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相较医院等卫生机构,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战伤救治训练科组建时间短,编配的人员较少,负责战伤救治组训的人员多来源于其他专业调配,欠缺急救经验,外科技术薄弱,卫生专业人员战伤救治训练课目组训经验不足,未经过系统化培训,缺少专业化指导,对各兵种工作和一线救治现状不熟悉。开展的训练课目以自救互救技术为主,难以对参训人员按照类别、等级进行划分,较难采取不同训练方法进行组训。

2.5 训练考核待有效结合

考核是训练效果的最直接体现,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本级人员战伤救治训练考核成绩已按照权重计入年度军事训练综合成绩评定中。空勤疗养员的航空生理训练开展时间较长,形成了较成熟的机制,航空生理训练能够对空勤疗养员训练起到预警矫正的作用[4]。疗养员的战伤救治训练一般由所属单位进行考核,在疗养期间的战伤救治训练考核未形成权威性的训练总结,在平时训练中较难体现训练成效,疗养期结束后又缺少跟踪问效机制。

2.6 训练保障条件待完善

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承训任务较重,面向不同参训人员的训练课目的保障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开展的自救互救训练课目的训练器材保障条件较好,但涉及兵种特殊战位救护和卫生专业人员现场急救、紧急救治的训练器材配备不齐,缺少科学指导和建设依据。另外,在建设模拟战现场环境等勤务训练保障条件方面,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与一线部队战伤救治训练需求对接不够深入,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

3 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开展战伤救治训练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对接职能定位,明确战伤救治训练任务

3.1.1 坚持实战化任务牵引 主动融入战时联合作战卫勤保障体系,发挥军种特勤疗养中心战时卫勤保障优势,在完成康复治疗层级救治任务的基础上,抽组特色专业力量支援其他救治层级的卫勤力量,利用参加实战化联演联教联训、亚丁湾护航、一线救治训练考核等任务的机会,积累实战经验[5-6]。

3.1.2 紧贴实际军事训练需求 深入各兵种部队开展调研、座谈和跟训,了解战伤救治训练现状,着重掌握特殊战位、战场环境、武器致伤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梳理战伤救治训练难点,在传统战伤救治训练基础上突出军兵种特色。

3.1.3 逐步廓清承训任务界限 找准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作为第二级战伤救治训练平台的功能定位,统筹疗养员、基层部队官兵和本级各类人员的现场急救、紧急救治基本和扩展技术范围,尽早建成区域范围内兼职卫生兵和卫生员战伤救治训练中心。

3.2 紧前规范训练路径,突出战伤救治训练质量和效果

3.2.1 注重积累战伤救治训练经验 依据《军事训练大纲》中关于战伤救治训练的规定,参照开展航空生理训练的丰富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特勤疗养战伤救治训练机制,在疗养期内科学合理地安排战伤救治训练,综合航空生理训练、航海生理训练、体能训练等训练课目形成军事医学训练模式。3.2.2 科学发挥战伤救治组训功能 研究拟制各兵种人员战伤救治训练考核流程及标准,疗养期间对参训人员进行战伤救治训练水平信息化测评[7],根据测评结果和人员类别,制定个性化战伤救治训练方案,高效精准组织战伤救治训练并建立跟踪问效机制,与疗养员在原单位的战伤救治训练形成有力衔接,有效提升参训人员战伤救治训练水平。

3.2.3 提升本级人员战伤救治水平 组织疗养中心本级人员战伤救治专攻精练,做好疗养中心战时前出支援其他救治层级的人才队伍储备,特别是口腔、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扎实进行卫生专业人员战伤救治共同训练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战时专科战伤救治能力。

3.3 立足部队训练实际,夯实战伤救治训练基础

3.3.1 多渠道建强战伤救治组训骨干队伍 某军种特勤疗养中心开展战伤救治的训练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由组训骨干的能力决定。中心可以调配部分具有一定急救经验和外科技术基础的人员专职负责战伤救治训练考核;畅通战伤救治组训骨干赴军医大学、卫勤训练基地等军内战伤救治组训水平较高的机构进行进修培训的渠道;会同政工部门制定战伤救治训练组训人员考评指标,充分调动组训骨干的工作积极性。

3.3.2 有效推进训练保障条件建设 在战伤救治训练过程中,摸索贴近实战的战伤救治经验,对已有教材进行编修,印发便于推广的战伤救治技术指南。邀请机关和专家对战伤救治训练相关的勤务训练条件建设进行系统论证,依托严肃游戏[8]、虚拟现实、“科技+”“互联网+”等手段,创造具有兵种特色的战伤救治模拟训练场地和特殊伤情模拟伤员等训练硬件条件。

3.3.3 建立战伤救治训练平台联动机制 在基层部队进行远程或派出式战伤救治训练指导,及时解决战伤救治训练难点,对军事科学院、军医大学、军种特色医学中心等科研院所的战伤救治训练器材和前沿技术进行扩试,打通战伤救治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军种疗养特勤
历史传统、官兵结构与ROTC军官占比的军种差异
吉林组织先进模范人物参加休假疗养
“第二炮兵”属于军种,还是兵种
论军队疗养院的疗养安全与管理对策
我军干部疗养工作的现状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