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仲平”政论文章的传播价值之思
——兼论新时代党媒的守正与出新

2022-11-25高维峰

传承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媒政论时代

□ 高维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3

2021年7月1日和8日,《人民日报》以“任仲平”之名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陆续刊出2篇政评。“任仲平”新闻评论文章在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是党媒中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报媒的评论员文章和化名署名文章并不鲜见,但是《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以稳健著称又不失华美,突破了传统党媒报道原有的形式和内容,实现了宣传性与文采度间的平衡,润物无声地弘扬了主旋律,吸引了大量多元化的受众群体,这在当前日益开放、文化多元化的融媒时代为党媒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镜鉴。根据2018年出版的《人民日报任仲平100篇》所述,1993年“任仲平”笔名问世,意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1]3,目前已发表100余篇政论文章,1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成为中国新闻界的品牌。时至今日,“任仲平”政论文章已成为党媒主题宣传的“领衔之作”,被读者们评价为以“大笔写信仰”,深入民心的政论精品。

精品的生产都是有底蕴的。作为《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任仲平”评论文章的写作班底可谓强大,从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到现任社长李宝善、总编辑庹震等都直接参与“任仲平”系列文章的撰写,参与人涵盖报社所有的创作部门[1]4。因此,“任仲平”系列政论文章实际上代表了党中央机关报“评论阵营”式的创作形态,也反映了今后党媒在新闻评论方面的前行方向。应充分借鉴“任仲平”新闻评论之举,在内容的内涵提升与传播形式的时代色彩上高度融合,走以质取胜、以文载道的发展之道。了解和分析“任仲平”政论文章的选题、写作特色与传播价值,对于主流党媒在媒体融合时代日益复杂的公众传播需求下的守正创新十分重要。

一、以强政治视野的议题设置传播党的形象与国家记忆

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强大的主题宣传,是“任仲平”文章的本质特色。对于党媒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强调,“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2]318-319《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其政评必须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权威性。其实人民日报社的评论员文章系列还有较多其他署名,如任理轩、仲祖文、钟轩理、秋石、党建平、钟新文、钟轩等,大多是以报社内某创作主体为名,内容也多集中于某一领域。相较之下,“任仲平”系列政论文章是“全能型”“大视野”的,这也决定了其题材的宏大性与价值的统领性。

纵观1993年以来的“任仲平”署名文章,所涉主题十分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如果对截至《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的“任仲平”文章100篇评论进行筛选与分析,会发现其中政策性选题有36篇,周期性选题有35篇,事件性选题15篇,社会性选题14篇[3]。可见其政论主要集中于国家重要决策和时代发展的重大主题或人民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来进行设置议题、开展政治评论,旨在牢牢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通过深层阅读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价值观。但同时“任仲平”文章又不拘泥于一些传统政评文章的大而僵化、教条的风格,而是突出大中见小、以小寓大,在可读性和思辨性方面下功夫,往往从社会某一现实的角度切入,并以丰富的实例和周详的分析,静水深流、娓娓道来地讲述主题,从整体上形成令人信服的党的形象与国家记忆主旋律传播效果,这正是当前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深度解析文章亟待加强的。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强调的是“‘真正的报刊’也就是‘人民报刊’,应该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群众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4]。政论文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好的传播和表达,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而评论则是媒体传播两端的意识对话,因此,“政治修辞的涵义必须与大众的常识相符”[5]。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新技术的赋能使媒体的舆论生成机制和传播机制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催生新媒体这一形式,在这种条件下传统主流媒体如果再坚持固有的传播方式,较难达到预期的舆论引导效果。“任仲平”式的新型党媒评论形式正是打破了传统的宣教口径,勇于推陈出新,从而打造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政评精品。

二、精品意识下内容生产的精、准、深、华

“任仲平”文章之所以一直盛名不衰,其根本在于这一创作团队坚持精品意识,苦心打磨作品,使之成为一种创作规律,这是当前中国新闻人应具备的一种责任使命。

(一)以深度内容挖掘打造精品系列

“任仲平”系列文章均为集体创作,并经过多次精心修撰,无论在内容的选择还是文章的立意上都琢磨再三,十分精到,力求从立意到评述均以精心的话语打动和浸润人心。人民日报社主编李宝善就提到,其团队在“任仲平”文章创作中提出了“结构—解构—再建构”的“自我摧毁”式写作,注重于对主题的反复深度挖掘,一篇“任仲文”文章往往要数十易其稿,推倒重写多次才成形。如2007年“任仲平”论述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文章《走好全国一盘棋》,自动笔起“初稿4万多字,改了14稿”[6],才成就了获得年度中国新闻奖的4000字精品文章。

(二)以强大主流叙事实现价值引领

“任仲平”系列文章在政治立场的把握上、在文章格调的勘定上特别准确,力求每一篇都做到既为党发声,又为民说话。用主编李宝善的话就是要打造“主流叙事”,突出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受众意识和说服意识。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人民日报在第一版下八栏连续刊发两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任仲平”文章:上篇《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思考(上)》集中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篇《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思考(下)》则聚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以丰富清晰的逻辑层次增强了评论的说服力和叙事能力,成为当年的主旋律宣传精品。

(三)以深层立意呈现价值逻辑使命

“任仲平”文章的行文具有相当的深度与高度,能够为读者提供具有强实效的政策性舆论指导与思维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312-313,以此来巩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任仲平”文章则体现了这一宣传立意和深度。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的契机等待我们把握——写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一文,就采取了逻辑层层深入的“五个一来一去”式问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从短缺经济来,到充裕经济去;我们从温饱不足来,到全民小康去……[7],抽丝剥茧般把一个理论深度很强的主题鲜活地呈现给了大众。

(四)以华美渲染提升宣传意境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是新闻评论文章的至高境界。“任仲平”系列文章的文笔不只是华美,更显示出在渲染度和遣词用语上的恰到好处,在精准把握受众心理的前提下“提高讲故事的精确性”,以之“突出年龄适用性与区域合理性,打造精准传播矩阵”[8],用巧妙的文笔把一些具有相当高度的政治性主题融于时代主题讲述、融于热点事件评论、融于民生思考之中,在意境中既能全覆盖又有重点突出,既堪玩味又发人深省。

三、新时代大历史观视域下的叙事视角

文章合为时而著,古今一理。有风骨的文人当有历史责任感与时代承载感,有原则的新闻人亦然。党媒的新闻评论应首先关注于反映时代特征,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进而推动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层改革。进入新时代,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破茧而出”,是传统主流媒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媒要实现“四全”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媒体传播形式。在这一点上,“任仲平”系列政评文章在讲政治的前提下着力探索“转换叙事方式”,以张弛有度的笔法将“高深、宏阔、精辟的理论,如同春风化雨,渐渐浸入基层党员干部头脑”[9],形成落地有痕的政治传播效果,为其他党媒的守正创新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

自1993年第一篇“任仲平”署名文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见载,至今100余篇“任仲平”政论文章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主题。根据《人民日报任仲平100篇》所载,反映各个具有历史意义或时代主题与具体事件的主题占多数。“任仲平”文章既关注国际国内,又关注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选题和立意总是集中于社会思潮、改革进程、发展战略等国计民生的时代课题。从历史发展意义上说,“任仲平”文章所采取的观察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着力点,从具有强烈时间节点特征的主题与热点事件去深度看经济、看文化、看历史、看社会,在主题上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国家与民族复兴的事业鼓与呼;同时注重在一些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重要节日、重大会议、历史纪念等规律性主题方面进行叙事,也会紧扣时代脉搏对当时发生的重大现实事件进行评点。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任仲平”文章鲜明的时代感。为此,“任仲平”文章行文大多突出时代主题或热点事件的时间延展性和历史连续性,如2001年文章《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题》中写道:“时代性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而“先进性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党,这是历史证明了的”,并在末尾总结“这是历史,也是未来”[1]5。这种散文式的历史进程叙事表达,意在延伸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时代感,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四、“任仲平”政论文章的政治传播价值镜鉴

对“任仲平”政论文章的分析,旨在以其为借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从传播内容价值、形式创新发展等方面,着力提升党媒的政治传播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舆论涵育工作。

当前主流党媒的传播困囿主要集中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一直是传统体制下主流党媒的传播优势之所在,其既有的权威强大平台、得天独厚的传播资源和职业队伍、政策支持、媒体矩阵结构等是新兴媒体无法企及的,其所生产的内容及深度具有较强的科学化传播优势。而形式的不足则是当前部分主流党媒新闻内容生产不易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加持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可能性,也直接催生新媒体样态的广域构建与价值赋能,能够实现“个体不断‘自我解放’与主体逐渐‘自我重建’”,从而使新闻的传播“在呈现真我的同时,实现了传播主体的重建”[10]。因此,要大胆有效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推进传统主流党媒的创新性发展,提升主媒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形成以融合发展为核心特征的媒体机制革命。在这方面,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均作出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如人民日报社的“人民数字”微平台与新华社的AI主播、光明日报社的“两会”聚合式短视频报道等,这些“新文创”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主流党媒的内容传播效果,得到了受众的喜爱,达到了“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赋能、相互赋值,具有激活媒体创作活力、强化媒体与受众正向共鸣、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张力的多重功效”[11]。道术相济,守正为本,出新为用。随着传统主流党媒传播技术的快速提升,形式的丰富与灵活为今后内容的深度提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政治逻辑与新闻逻辑的共同提升是今后党媒的突破之所在。

在此基础上,“任仲平”政论文章成为融媒时代内容为王的典型范例,其系列文章着重于内容的政治定位,强调对于政治热点主题的深度传播与剖析解读,同时也吸收了现代媒体对受众思维与情感价值需求的准确而精到的把握,形成了更具传播渲染力和情感张力的政论作品。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受众需求的日增,主流党媒未来必然要在创新话语表达、主流价值导向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12],如何更好地把握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宣传、立足主流阵地发挥传统优势、服务舆论宣传大局、提振民心,创作出更有神采、有筋骨的优秀政论文章,“任仲平”模式将是行之有效的可靠借鉴。“任仲平”政评文章作为《人民日报》的精品栏目,已充分展现了传统主流党媒在文风转变、形式创新、叙事选取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带动了党媒政评文章的一股清新的文风,也展现了为党立言的独特舆论引领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媒要突破多元化新媒体的重重包围实现蜕变,应充分借鉴《人民日报》的“任仲平”风格,勇于改变传播形态,以更有生命力的声音传播主流价值,引领具有党的新时代气魄的舆论主旋律。

猜你喜欢

党媒政论时代
融媒体时代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策略研究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指导下的政论翻译研究
台湾政论节目换代:“花钱买来的露脸机会”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e时代
e时代
浅谈互联网“党媒”新闻队伍建设和创新
e时代
语体风格与教师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