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

2022-11-25□文/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供给院校人才

□文/邢 颖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提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才市场同样由供给和需求决定,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少,而是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引发大学生就业困难。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基于供给侧角度,从院校、学生、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李克强也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要求。“十三五”规划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高效的市场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造、创新、创业的潜能,构建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2016年3月的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前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指出,高等学校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不能仅仅以完成就业为目标,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一定要能就业,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能。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来说,需要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多种方式的、灵活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从而有效地缓解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2021年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大约909万人,比2020年增加了35万人。而据统计,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再加上海归以及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有1,000多万人同时竞争岗位。不过,这群所谓的“天之骄子”很可能在今年非常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沦为弱势群体。2021年,百度和阿里巴巴都宣布要减少新招员工数量,对于今年这1,000多万求职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不降低对于工作的要求;自身能力又有所欠缺,各方面条件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估计大部分人都要碰壁,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难题也会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解析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归咎于三大原因:一是院校教学体制与方法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欠缺;二是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欠缺,却又好高骛远;三是企业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培养层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并不意味着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减少,而是院校不能为社会提供其所需的人才。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而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入公司就能马上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当然,毕竟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目前,各行业处于低端人才不缺、高级人才告急的阶段,社会所缺少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

1、教学要素资源陈旧单一,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师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设施等都是教育的生产要素资源,而这些资源在院校呈现匮乏、单一及陈旧的特点。首先,师资队伍背景单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对于人才的培养,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教师的选任主要看重教师的学历和学术功底,而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帮助不大。其次,课程体系陈旧。全国各高校学生,从“211”“985”这类名牌大学到地方院校、民办院校,用的都是相同的几套教材,安排的是同样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也大同小异。高校自身定位不准,地域特色和专业特点不明显,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造成了人才知识结构的趋同化。甚至有些高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盲目设置专业,宽进宽出,学生各方面素质欠缺造成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自然在就业市场中没有竞争优势。再次,教学资源匮乏。院校办学资金有限,对教学资源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各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实验室建设投入很有限,限制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模式僵化、效率低。课本、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高校教学模式仍然选择以课堂、教材为中心,老师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高等学校注重理论教学,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并且其讲授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课本上已经写得很明白并且阐述得非常清楚的内容。这些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看一下课本就可以充分地理解。仅仅这样的理论教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多是基础理论知识,但就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理论型的,而是有实战经验、操作能力,能够用比较短的时间适应工作的人。虽然一些大学课程已经开始加大案例教学比例,增加了微课教学等方式,但在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市场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学校还应当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一些高等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实训课,但是这些实训类课程没有形成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的完整课程体系,也没有按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内容进行相应的指导训练,教学中的实训课程和实际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低下。

3、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如何使大学生在就业大潮中突出重围,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需要考虑的问题。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也侧面要求院校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反映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缺乏思考,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思维定式、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大学毕业生自身层面。很多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不系统,在课程学习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而不愿意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缺乏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大多数企业非常看重的。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很弱,再加上选择专业时比较随意,带有盲目性,对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上大学以拿到学历为目的,大学期间与社会接触甚少,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低,这些都导致其不能胜任工作。同时,大学毕业生心比天高、好高骛远,追求“高薪就业”,但却无法满足高薪岗位对于员工的要求。

(三)企业层面。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目标企业。但一些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为了节省成本,缩减了必要的新员工培训,同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奖励制度兑现难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目光短浅、心态浮躁,难以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三、供给侧改革思路下缓解就业难策略建议

(一)院校层面供给侧改革。综合上述分析,院校要贯彻“供给侧改革”的精神,站在“人才供给端”一侧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努力改进传统高等教育的不足,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弹性设置专业课程,更新和丰富教学要素资源。首先,对于教师的聘任不能只看重学历和学术,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走出学校,进行市场调研、参与社会实务,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际联系。同时,院校还应该增加实践经验较丰富的兼职教师的数量,并通过专职老师给予兼职老师教学方面的帮助,促进其在为学生授课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有效结合。还要调动老师的教学热情以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们去研究、摸索和应用,采用适当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让教师不再应付教学工作,而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方,把这些教学改革方案及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其次,要及时更新教材,发展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除了设置一些专业必修课以外,还要融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每一门课程都给予相应的学分,学分积累到学校要求就可以顺利毕业。以选修课的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规划好的几门课,而是有了更多选择机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要改变以一次期末考试来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可以从学生平时的作业、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案例分析与基础知识结合起来用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利用这种动态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人才供给侧改革还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中融入创业就业的课程。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增加就业指导,如增加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增加学生创业就业知识。这种课程方式配合定期的企业实践,学生自己决定职业方向,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也将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最后,院校要完善教学配套设施。实践课程需要相应的设施,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及时地更新配套设施。院校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满足社会发展性和多样性的需要,实现大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

2、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老师要改变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院校要积极地进行校企合作,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就业创业平台,促进大学生获得快速成长。鉴于条件限制,企业难以提供多人同时实习的机会和条件,那么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高仿真的模拟实训。例如,可以把企业的日常工作通过仪器拍摄下来,播放给学生观看,实现图像直观。院校还可提供高仿真的工具,如开设综合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创业实训等课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模拟环境中去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同时,最好能配备一定数量的校外专业指导老师。在校外,可以开设专业认知课程,通过去企业参观、实习,请企业管理人员授课等实现学生对相应工作的认知。院校要积极推动与有合作意向的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另外,学校要重视反馈:一是毕业生的反馈,针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以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二是用人单位的反馈,通过对其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课程体系以及校企合作,实现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契合。

3、鼓励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学校长久发展的动力来源。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劳动者改造自然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其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素质水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时期,创新带来了社会的发展并引领了社会变革,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发挥了重要的力量。

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但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能力的培训和获得,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各种思维的碰撞,只是为了改变而创新,只会造成创新型人才的名存实亡。所以,高校首先要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理念,从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方面去培养学生对陈旧事物扬弃的能力,使其可以快速地接受新鲜事物,通过观察、思考、实践锻炼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学校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发展规划逐步地完善规章制度,在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赋予教师一定的权利,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效果。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以创新理念为出发点,以提升人才质量为落脚点。

(二)学生层面供给侧改革。学生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其职业规划影响了职业的发展。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职业观念,目前学生的职业选择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的,造成对工作的兴趣不足。选择职业一定要与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相适合,这既需要学校进行详细的专业介绍,还需要媒体及政府对于各职业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专业以及职业特点。学生要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善于在学习中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逐渐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完成学校教学规定的相关课程,还应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在毕业前争取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读书、读好书,并且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培养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隐性能力,例如适应力与意志力、竞争力与自信力、创新力与发展力、创造力与合作力、领导力与影响力等。

(三)企业层面应主动参与供给侧改革。用人单位是人才需求方,只有用人单位知道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经常反映学校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质量不高,企业表示愿意“高薪聘用”符合其技能要求的人才,但要找到他们所“急需”的人才却困难重重。因此,企业要想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并在学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给予有意义的指导。企业参与供给侧改革最重要就是要和学校沟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企业就能够为获得所需人才进行长期储备,而有了人才的保障,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综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为指导必不可少,同时需要院校、学生、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才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待遇及发展前途,引导更多的大学生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院校、学生和企业等都能在这良性发展中受益。

猜你喜欢

供给院校人才
人才云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