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
2022-11-25上官艳娟
□文/上官艳娟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委党校 山西·阳城)
[提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出现经济内部转型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县域经济缺少整体性思考和规划,使县域经济体制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为进一步增加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保持我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困境和问题展开分析,并积极探索解困措施,提出优化经济发展形态、保持内部发展活力等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实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可持续发展。作为农村和城镇经济的结合点,县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需要保障自身良好的运行状态,以县域经济带动我国经济整体质量的提升,保障我国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运行特点分析
(一)县域经济增长速度趋于稳定。经济新常态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与现实市场环境相符合的自然经济状态。在我国产业结构趋于完善、市场逐渐主导经济发展走向的背景下,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使我国各区域经济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高速;二是经济结构由原来的增长扩容型变为存量型;三是经济增长动力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变化;四是经济增长更加重视效率和质量。针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特点,县域经济作为以县级行政区为发展空间、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在新常态发展下同样表现出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县域经济进入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停滞,而是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使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全新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在人口红利减弱的条件下,传统产业供需矛盾日益扩大,使得投资增长放缓。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由生产转变为人力资本、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新的经济发展动能的出现,可以稳定县域市场发展的信心,并通过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农村市场的内在需求,使县域经济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能够保持稳步前行,真正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高位发展后的合理回归。
(二)新兴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面对经济新常态,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思考。在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推动着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具体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县域经济获得更多产业转型机会,县域经济新型产业链条的构建,可增加县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产业技术的不断改造,使传统工业生产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进行智能化的建设,使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工业生产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而新的产业技术和新业态的出现,特别是网络技术支撑下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成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以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为引擎,可使第三产业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原本依靠工业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县域经济出现发展的新潜力,各级政府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必然会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使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发展增速,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主导。在2021年前三个季度中,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于GDP的贡献力也不断提升,表现出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
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结构转型困难。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回归经济发展本意的运行模式,不再过度关注增长速度,而是更加看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种运行状态下,市场竞争从以往数量扩张变为重视品牌服务水平,相应的,产业结构也更加趋于合理和完善。县域经济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其自身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各大产业的结构也出现较大的变化。而在转型发展中,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其经济结构转型还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困难。首先,传统产业低速运行,第一产业发展的优势不复存在。受到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工业生产动能减低、原材料成本不断提升、产业融资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传统产业处在低位运行的状态中,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其次,县域产业同质化倾向严重,造成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部分产业盲目追求转型发展,自身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过低等问题没有解决,就投入到大量的生产中,使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突出,产业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最后,新型服务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动能有限,经济结构性的矛盾仍没有得到全面的解决。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对于新动能培育力度不足,使新兴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基础不牢固,难以在市场化中占据优势。尤其是部分小型企业,其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使其产业发展的速度缓慢,难以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先机,难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力量。
(二)县域经济发展缺少特色,产业层次有待提升。县域经济以所划分县级行政区为地理空间,其产业的发展应结合区域内部资源、生态环境、自然地理等因素,发展区域特色,为县域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县域经济沿用城市经济建设的经验,缺少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县域经济重视产业扩张,对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缺少深入的思考。部分地区以获得短期的收益为目标,进行重复性的建设,忽视产业发展的同质化问题,不但难以凸显县域经济的优势和特色,还容易造成产业间的矛盾和恶性竞争。第二,工业粗放型经营模式,使产业对其他投资的吸引力不足,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大多数县域工业不重视精细化管理,并缺少整体性的规划。在面对外部投资时缺少对比和甄别,使工业产业园区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产业辐射县域经济的能力不足,影响县域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第三,县域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建设为主,重视城镇的扩展,使县域人口规模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城乡间的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限制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等问题,限制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人力资源质量的影响较为深刻。县域经济作为有着地理区位优势的经济形态,与大城市经济相比较,虽然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不强,但存在着大城市经济不具备的优势。然而,在新常态下,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县域经济盲目扩张新兴产业,使部分地区环境受到破坏,使经济投资的环境日益低下,投资的欲望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县域地区的高素质人才,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工作生存环境等,会优先选择进入大城市就业,导致县域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严重,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匮乏,难以满足县域经济中各大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等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要求党委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强分类指导,积极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推动县域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需要遵循“协调发展”理念,将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培育“中小城市”与“特色小镇”等作为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借助这一重要举措带动当地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应增强县政府工作主动性、针对性,结合经济发展需求与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切实用好有关政策措施。同时,市级政府应允许县域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健全县域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为培育特色小镇,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可靠支持与实践路径。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应坚持环境是促进经济长久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原则,通过积极优化传统优惠政策,关注投资环境的高效、公正、公平,强化县域招商引资工作,明确招商引资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遵循当前市场发展规律,以国家投资与长期宏观政策走势为导向,打造民间、企业、政府积极参与的投资支持体系,努力优化县域经济投资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全面深化改革。
(二)抓好项目引进与建设工作,打造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平台。在新常态下推动县域经济改革创新发展,一方面应抓好项目引进与建设工作,优先发展当地工业产业项目,利用项目带动战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应注重发展特色经济,打造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平台,努力拓宽特色化县域经济发展渠道。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应明确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先位置,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从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出发,对县域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着力发展当地配套经济与园区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赋予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其次,牢牢把握县域工程项目建设机遇,科学把握区域间的产业资本流向、投资方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最大化吸引对外产业资本,引进对外资本项目,利用项目带动战略有效落实;再次,应加大对项目的指导服务,按照投资计划严密跟踪项目推进情况,时刻排查、预测与分析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确保大项目按原计划推进落实;最后,着力发展当地服务产业,发挥服务产业投资小、见效快、附加值高等特点和优势,推进县域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完善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并通过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业,如养老、健身、娱乐等当前备受社会群众支持和喜爱的新兴服务产业,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服务业项目建设,满足县域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除此之外,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平台,完善产业园区与开发区配套工程建设,引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打造科技园区、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多种类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为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大力培育现代化高新科技服务产业,以重点突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大力培育现代化高新科技服务产业,不仅有利于切实解决当地经济发展受阻、发展局面较窄等问题,还可以推动高成长服务业发展,提升传统服务业经济效益。第一,支持符合相应规模标准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机构,打造以竞争力提升为目标、以整合行业创新资源为目的的“产学研资”紧密合作创新生态,探索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二,结合产业集聚区成果转化需要,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器,带动当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以智能制造工程为支撑,积极推动智能车间建设、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园区公共区域与办公楼智能全面覆盖等战略部署的有效实施。通过建设智能车间,搭建原料采购、运输、配送与售后服务的互联互通,实现传统企业设备网络化、数据可视化、过程透明化、现场无人化,实现县域企业智能化改造发展。通过进一步扩大园区公共区域与办公楼的热点覆盖面与千兆覆盖面,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园区智慧化改造,实现高效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第三,以电子商务进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等政策为引领,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创业园与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园,打通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贸易通道,切实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第四,围绕吃、住、行、购、娱、游等需求,新增一些独特性、智慧化、小众化的旅游服务产业,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加快县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孵化高新科技旅游服务业,增强当地旅游业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四)积极利用“互联网+”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积极利用“互联网+”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不仅有利于降低县域经济交易成本,促进当地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还可以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在具体实践中,应带动工业互联网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实现工业生产方式转变。运用互联网从农业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向生产领域渗透,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降低农业产业发展成本的同时,改变传统农业销售格局,提升当地农业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中的数据收集、整合、分析、追踪、处理等功能,实时收集消费者反馈信息以及评价信息,及时提交给制造商,以便于其根据消费者反馈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真正发挥消费者评价奖优罚劣的评级作用,将消费者需求转化为生产企业转型创新的原动力。可通过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县域当地农业产业,重点打造“云农场”消费购物平台,研发网上农资商城,为农民购物提供便利,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购物的选择余地,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多种增值服务与信息反馈服务,如小额贷、农技通、售后客服、评价反馈等,为农民提供致富平台的同时,更保护了农民消费者权益。除此之外,还应大力支持淘宝、微商、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进县区,开发建设创业产业园区,遵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为县域群众创业提供绝佳平台,以此来不断拓宽新的经营领域,提升当地经济效益。
(五)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与监管机制,推动县域经济规范化发展。在新常态下,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与监督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规范县域经济管理工作,推动县域经济规范化发展,还可为经济发展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积极建立健全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完善经济管理相应标准。比如,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原则,加强经济管理系统规范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具体实践。通过积极引进信息技术,开发相应经济管理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县域经济管理有效结合,不断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服务网络覆盖面,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应促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经济行业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经济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与分析,规范农业、工业信息化经济管理工作。并根据信息数据分析成果,为县域农业、工业创新发展定制针对性经济管理方案,以最大化满足工业、农业发展需求,提升县域经济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当地农业、工业保障体系的执行、落实情况等的调查和审核,增强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完善监管机制与监督审查体系,确保农业与工业在监管机制下得以规范化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缓,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不断提升。县域经济作为新常态下国家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需要认识和领悟新常态的变化,并看到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通过引入新技术、建立新制度、发展新产业、做好基础建设等,促进县域经济内部转型,实现创新的变革,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实现县域民生质量的改善,为我国县域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动能,推动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协调运行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