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蜡染手工艺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2-11-25申凤丽谢艾彤史官清王丹玲
□文/申凤丽 谢艾彤 史官清 王丹玲
(1.贵州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 贵州·贵阳;2.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百色)
[提要]蜡染手工艺是西南苗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手工艺产业化面临生产方式过于传统、产业结构与营销模式过于单一、手工艺人后继无人、文化内涵逐渐流失、品牌宣传力度不足、政府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据此提出适度提升生产效率、手工艺产业集群化、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坚持本体化生产、蜡染品牌建设三路径与政府规划三统筹等对策。
传统技艺富含民众审美观念和思想感情,代表着技艺的精华,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五个振兴,二十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是重点。民族手工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产业。而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由于产业化严重滞后,手工艺者无法通过传承手工艺致富,造成艺人大量流向城市,或形成城乡两栖新生活方式。有鉴于此,贵州民族民间蜡染在新时代面临着产业化困境,面临丧失文化特色的趋向,多举措推进蜡染手工艺产业化对实现工艺富民与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
一、蜡染手工艺概述
(一)蜡染工艺分布。蜡染流行于苗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贵川湘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以贵州最为出名,分布最密集,也是最古老的传统服饰加工美化技艺。贵州蜡染被誉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贵州丹寨县的蜡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二)蜡染工艺过程。蜡染,又称蜡缬,使用蜂蜡作防染剂,从蓝靛中提取汁液作染料,并使用自织的白色土布,“绘花于布,染之,去蜡则见花”。
蜡染手工艺分为四步:(1)织物准备,将纺织好的布料在天然的磨熨台——石板上反复磨平。(2)点蜡,在纺织布料上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后,用铜片当蜡刀,利用蜂蜡疏水性,点上蜂蜡的地方不会染上颜色,即可绘出各种花纹、蝴蝶纹、鸟纹。(3)浸染,将画好的布料投入染缸渍染,其中所使用的染料为天然的植物染料靛蓝;浸泡五六天。(4)脱蜡,染好的布料捞出用清水煮沸,蜡融化后就会显现出蓝白分明的各种图案。
(三)蜡染艺术风格。蜡染沿袭了几千年来的民族图案,每个图案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比如,蝴蝶妈妈的故事,把石榴花喻作多子多福的象征,将图腾文案的蜡染赠送给他人,作为一种对他人的祝福。在蜡染的图腾里有荷花、有佛像作为题材,因为中国对这类壁画和石佛具有浓厚的情怀。用蜡刀蘸熔蜡绘画于白布后以蓝靛在水中浸染一段时间,达到一个去蜡的效果,直到“蜡”完全脱落之后,透过自然光,蓝底白画,至简之色开出至繁之美,尽收眼底。这项古老的手工艺包含纺织、印染、绘画等多种技能,极具当地的民族特色,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多彩,色调朴素淡雅,风格极具特色,用于制作各种服装、配饰和生活实用品,显得文韵质朴、匠心独运。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这项技艺由母亲传给女儿,代代相传。无论在祭祀祖先时,还是在婚丧嫁娶礼仪,当地的居民都穿戴各种蜡染服饰,蜡染手工艺品与当地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蜡染手工艺产业化困境
近年来,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甚至有一些传统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失传,而一些勉强生存下来的手工艺也难以发展。
(一)生产方式过于传统。传统的手工艺一般为小作坊式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手工艺技艺是家族传承,大部分生产商都是个体农户的手工艺作坊,耗时耗力,产品很难进行批量化、集成化生产,不易形成产业规模化,很难进行投资生产。手工艺人使用生态的原始工艺制作,生产效率低,制作耗时过久,成本过高。
蜡染没有系统化的生产技术,制作工作繁琐,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民间手工艺品精致细腻但却十分耗时耗力,在制作过程中消耗的人工价值往往不能和产品价格相匹配,同时也不能保证稳定的市场供给量和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二)市场紊乱,营销模式单一。蜡染手工艺品市场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从生产商使用的原材料到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手工艺的真实性和手工艺匠人的资产权益得不到保护,手工艺产品被随意复刻交易,市场上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对传统手工艺市场造成冲击和挤压。中间的二级经销商赚取的利润过大。传统的手工艺品主要是在实体店铺营销,线上个别网店的经营,下单量和利润寥寥无几。
手工艺品的市场越来越小,手工艺品未形成消费时尚,产品的需求不足,并且从生产商到中间商最后到消费者,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中间商便会从中获取利润,最后到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就相对昂贵。很多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存在两极化问题,真正的手工艺匠人生产的手工艺品因为生产质量好并且有特色而标价相对昂贵,是一般消费者难以承担的消费价格;而价格低廉的手工艺品,消费者有能力消费,但此类手工艺品多为仿制且质量差,这是由于市场上的手工艺品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档次不一,市场秩序混乱。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手工艺品的销售和宣传模式,加上大众审美的喜好影响出现了过度迎合大众和市场的现象,导致传统手工艺地域化特色逐渐模糊。
(三)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一些手工艺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不得不放弃,另谋职业。工业化的普及使共性代替了个性,导致许多传统手工艺丢失,传承了千年的非遗,正在经历着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危险,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手工艺人大多都是妇孺,在自己家中制作手工艺图案,独自一人完成一件手工艺品的全部过程。作为一个民族的手工艺品,手工艺的制作过程繁琐乏味,当地仅有几个国家级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继续坚持着,使得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群体萎缩,造成后继无人的困境。
蜡染在绘画技巧和创作天赋上有较高的要求,年轻人中愿意学的甚少,也使得它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创作出来的传统元素既要与现代物件相结合又要不失古典韵味,进而对于技艺的要求颇高。掌握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技术人员逐渐减少,手工艺人呈老龄化趋势,当代青年对传统手工技艺存在知识盲区和认知偏见。
(四)传统文化内涵逐渐流失。手工艺的技术还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保留了最原始的手工艺制作方式。但设计的手工艺品过于陈旧,并没有随大众的流行趋势变动,满足不了当代人对手工艺品的需求。
大规模的机械化产品代替手工艺品,盲目的资本下乡、大型的生产机器,消磨掉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流失了传统手工艺品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往往局限于理论研究,而实际传统手工艺发展缓慢且艰难,甚至逐渐消亡,传统手工艺地域化特色逐渐模糊。
(五)蜡染传统手工艺品宣传不足。民间手工艺品牌有待加强。当前,民间手工艺产业在宣传力度、产业模式、传播影响以及品牌建设上都有缺陷,无法为其长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市场支撑。由于受众面窄,不为大众获悉,传承人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方面的收益。
人们不仅对蜡染手工艺品的了解不多,而且对大多数面临失传的手工艺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许多人都不知道有这种工艺品。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宣传不足,在一些文化类节目中,很少见到蜡染手工艺品的宣传。并且在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中,传统手工艺产品并没有深入人心。
(六)政府缺乏对产业的统筹规划。蜡染手工艺虽然已被认定为文化遗产,但政策执行并未立竿见影。在产业如何发展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政府应将文化遗产名录的扩大作为一项基本业绩包括文化遗产产业链发展措施,与乡村振兴、现代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既有措施显得滞后而无力,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传统手工艺缺乏统筹兼顾、全面提升的发展路径。
三、蜡染手工艺产业化水平提升对策
(一)适度提升生产效率。蜡染作为传统的纺织技术手工艺,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布料质量虽然优于机械化生产,但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可以在蜡染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某些步骤利用机械化代替,并且目前完全可以通过分层法进行蜡染民族纹样的设计和制作。但手工艺品中带有手工艺人的温度和灵性,这是机械制作所达不到的。所以,在建立专业化队伍之后,分工合作,可大大提升产成品的制作效率。
(二)手工艺产业集群化。建立蜡染特色手工艺产业集群,找准蜡染手工艺产品的定位、未来发展方向,将与传统手工艺有关的人力、物力、技术等各种配套的服务机构吸引过来,兴建蜡染手工艺基地的基础设施。
以蜡染手工艺提高其他产业的价值。在与服装业结合方面,与当地本土特色产业合作,将蜡染传统的纹饰图案引入到服装上,丰富蜡染手工艺产品的种类,在服装的款式设计中迎合当代的流行因素,蜡染产品不仅仅有衣服裙子,还可以提供各种款式的男女式包包、精美的发饰、丝巾、围巾等。在与餐饮业结合方面,餐饮馆的布置引用蜡染的传统图案,装修的风格符合当地传统居民居住的特色,不仅能吸引顾客的光顾,也大大提升了蜡染手工艺品的宣传力度。在与旅游业相结合方面,打造蜡染手工艺的制作体验馆,丰富旅游文化,带动当地旅游业经济的发展。与服装业、餐饮业、旅游业合作,相辅相成,实现大规模经济收益。
(三)建立专业人才队伍。促进青年人才返乡,在本地政府建立的手工艺传承研究所整合手工艺人,让分散的手工艺人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的手工艺产品制作基地,制作流程工业化,增加产品的产成效率,整个专业队伍分工合作,设立各个部门。以传统手工艺蜡染为例,分工为四个部门:处理部门、点蜡部门、染色部门、去蜡部门。建立蜡染特色手工艺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手工艺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要求,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保障到消费者手上的每一件传统手工艺产品优质、精美,让客户体验到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与消费者之间不仅是买卖双方的关系,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手工技艺的分享。
(四)坚持本体化生产,保留文化内涵。蜡染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蜡染手工艺不能由手工制作完全替代为机械生产,否则不仅会改变蜡染传统的纹样,而且蜡染的技艺从形式上、内涵上也就发生了改变,其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将逐渐趋于淡化。传统手工艺是劳动者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历史与地域的跨度都相当的大,传统手工艺技艺已经渗透到贵州少数民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理想信念等方方面面。传统手工艺具有历史传承性,蜡染的传统手工艺是世代相传才得以保留,是苗族人的记忆,一旦这种传承停止,也就意味着这种工艺的消亡。
(五)扩大宣传力度,提升蜡染品牌影响力。传统的手工艺走不出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宣传力度的不够,不能正确地引流推广,只在本地宣传,局限于服务小众,受众面太窄。除坚持文化遗产的品质化输出外,还需要借助互联网、学校教育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1、“互联网+合作社”手工艺品牌路径。当地手工艺人协调合作、当地的手工艺匠人和劳动群众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结合线上客户下订单、线下供应商接收订单的“互联网+”模式,将订单分发给手工艺人制作,做成产成品。当下短视频正值热潮,可以利用抖音、快手以拍小视频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或者与当地有名的人气艺人或网络主播对手工艺技艺进行推广,以此获得关注。此外,手工艺人可以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进行分享,视频内容做得特色化将体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吸引大量的浏览量,拓宽销售渠道;积累一定的粉丝量以后,进行在线直播,制作一个在线课程,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学习兴趣。现在传统文化复兴,利用短视频或线上直播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展现在大众消费者面前,增加平台售卖商品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增加工匠艺人的曝光度,从而实现品牌效应的建立,树立一个原生态,纯手艺的营销理念,使得传统手工艺品得到宣传。
2、与旅游融合的品牌路径。在旅游景点设立专门的蜡染手工艺品体验店,让顾客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向游客宣传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服饰、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建立一个本土特色手工艺名片,推广一个蜡染传统手工艺的商标,利用产业集群效应,提高蜡染品牌的影响力。设立一个人气网红的手工艺作坊,定时定量地更新视频,向大众推广宣传蜡染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网友就会慕名而来,到手工艺作坊店里进行消费体验。
3、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品牌路径。将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需要政府、院校、企业共同参与,把传统手工艺与课程内容融合,向各个院校传播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流程。丰富传统手工艺的产业结构,横向发展,走进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成为小朋友的手工课,培养大家学习非遗手工艺技艺的乐趣,不仅丰富了课堂,也拓宽了非遗手工艺发展渠道。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贯彻、落实“以幼儿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重要途径,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区域活动内容的丰富以及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政府统筹规划
1、推动产品充分对接市场。让非遗文化与市场对接,带动贫困群众学习传统技艺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技艺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实现工艺富民。加大产业政策的扶持,提升对民族手工艺人的支持力度,提升对少数民族手工艺的推介力度,营造良好的蜡染手工艺市场环境。
2、鼓励手工艺从业者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应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形式组建地区的大型企业。从企业的角度,应建立新的生产模式和销路,对产品进行定位,合理地计算成本,使得利润最大化,并在此过程中树立品牌形象,建构合理的市场营销方式,传承好技艺的独特性,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流程和方案灌入原来不成熟的工艺手段中。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手工艺产业,鼓励手工艺从业者注册发展苗族蜡染,指导各企业建设蜡染手工艺文创工作室,指导成立村集体企业。
3、做好蜡染“手工艺+文创+旅游”结合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民族文化和民族创新融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推动“手工艺+文创+旅游”模式的开发。以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涵为灵魂打造旅游景区,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创新品质。以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店为特色项目,开发一系列的蜡染手工艺产品店铺,将民族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加大遗产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提升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具有蜡染手工艺代表和氛围的风情小镇,小镇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民间手艺人,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手工艺人请进景区,举办文艺表演,集中展示蜡染、竹编、刺绣等民间手工艺,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的求知求乐愿望,与旅游者近距离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建立一个有特色、有情怀的乡村小镇。
综上,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对手工艺人的增收、民族村寨的乡村振兴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将蜡染手工艺产业化,增加艺人的收入,使流散的手工艺人能够返乡以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问题,通过保护与开发并重,使特色手工艺更好地传承,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传承悠久的少数民族村寨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是当地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标志,对当地少数民族意义深远。蜡染手工艺面临的产业化困境比较复杂,包括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人才基础、文化内涵、品牌建设、政府引导诸多方面,需要依据产业化困境分别提出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