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面积丹毒样皮肤转移癌一例

2022-11-25孙婷婷姜兰香孟繁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浸润性红斑免疫组化

苏 晶 孙婷婷 姜兰香 孟繁明 马 丹 程 薇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长春,130041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胸背部浸润性红斑、偶有疼痛15个月。患者27个月前诊断乳腺浸润性癌ⅢB期(cT4N1M0)、腋窝淋巴结转移,血清CA153为55.8 U/mL,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4个月后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内可见癌栓,组织各切缘及基底未见癌细胞,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见癌细胞。免疫组化检查:ER(-)、PR (-)、Her-2(2+)、Ki-67(约30%+)。术后放疗,病情稳定,血清CA153在正常范围内。

术后8个月,胸部皮肤出现红肿,伴瘙痒,无明显疼痛,按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无好转。皮疹逐渐扩大,伴疼痛,复查CA153为68.79 U/mL (参考值0~25 U/mL)。皮肤科情况: 右侧乳房缺如,胸壁可见长约20 cm手术疤痕;同侧胸背部及左胸可见大片淡红色浸润性红斑,边界尚清,表面光滑(图1)。组织病理(左乳皮肤)示:可见癌细胞浸润,符合乳腺癌来源,脉管内可见多处癌栓,神经受累(图2)。免疫组化:CK(+),ER(+5%),PR(-),HER-2(-),GATA3(+),D2-40(-),Ki-67(+20%),CD34(脉管+)(图3)。胸部CT示:双肺微结节,右侧胸腔积液。诊断:乳腺癌转移。予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2周期后皮肤红肿明显减轻(图1)。

图1 1a、1b:胸背部皮肤浸润性红斑、肿胀,边界清楚;1c、1d:患者全身化疗2周期后皮损红肿减轻

2a:真皮内可见异型细胞排列呈腺管状,部分异型细胞位于血管腔内(HE,×40);2b: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层内可见多个异型细胞团块聚集(HE,×100);2c:真皮胶原纤维束内可见多灶的异型细胞(HE,×200)

讨论皮肤转移癌是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管等途径从原发部位转移至皮肤的继发性癌,其转移率为0.6%~9%,约69%的女性患者皮肤转移癌的原发肿瘤为乳腺癌[1],晚期乳腺癌发生皮肤转移约5%~24%[2]。乳腺癌发生皮肤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与MUC1基因高表达,组织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表达升高有关[3]。CA153是MUC1基因的表达产物,可降低肿瘤细胞与组织基质细胞的黏附,抑制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促成乳腺癌发生转移,故该指标可以提示癌肿转移的可能[4]。

乳腺癌皮肤转移多在躯干和上肢,少数在头面部,同一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表现,一般分四种类型,结节状癌最常见(80%),其次是毛细血管扩张性癌(11.2%),铠甲状癌和炎性癌各占3%[5]。其中,炎性癌临床类似丹毒和蜂窝织炎,故也称丹毒样癌[1]。本例患者胸背部大面积浸润性红斑属于炎性癌,应注意与狼疮性乳腺炎、放射性皮炎、丹毒等鉴别。

3a:广谱CK(+);3b:GATA-3(+);3c:ER(+5%);3d:Ki-67(+20%)

乳腺癌皮肤转移预后不良,发生皮肤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3.00~42.15 个月[6]。仅有皮肤转移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放疗或光动力疗法,肿块内直接注射或表面应用抗肿瘤介质亦有疗效;全身转移的患者多遵循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策略[6]。该病例提醒皮肤科医生,乳腺癌患者术后出现浸润性红斑,应及早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以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浸润性红斑免疫组化
特殊浸润性表面构建及其抑制酸奶黏附的研究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你是否了解新生儿红斑
浸润性乳腺癌能治好吗
大红斑的特写
分层结构多孔氧化铝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