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猜想与验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学为例
2022-11-25陈明达
陈明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课程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猜想与验证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规律的猜测和假设等推理判断,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在不断验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最后总结归纳出一定规律的过程。[1]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借助猜想和验证,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实践,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
大部分学生都具备将分数转化为除法进行计算的经验,那么是否能将教学的起点设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上,直接呈现学生尝试过程中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呢?为此笔者设计了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其一是“观察—类比—发现”的学习过程。数学家高斯说过:“数学中许多方法与定理是靠归纳法发现的,证明只是补行的手续而已。”首先,笔者向学生呈现了一组冰墩墩分西瓜的故事,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三次分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一次分西瓜,雪融融得到西瓜的,冰墩墩得到。第二次分西瓜,让学生在涂色卡上涂一涂,表示出冰墩墩和雪融融各得到和。第三次分西瓜让学生在数轴上描点找出和,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并尝试进行归纳,学生发现三组分数大小相等,就大胆提出猜想:是不是每个分数都有和它相等的分数呢?和它相等的分数会有几个?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涂画,寻找有没有别的答案。
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法则的概括以及解题应体现出归纳思想,教师要尽量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形的观察,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借助于实物进行实验,在有了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猜想,进而归纳出相应的法则、性质和公式。[2]学生的猜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必定是要经过了观察—类比—发现的过程。而有了这样的猜想以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被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验证。使学生思之有法,思之有据,扩展思维的时空,使思维逐步灵动而深刻。
其二是“猜想—推理—结论—验证”的学习过程。根据零散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判断,属于典型的智慧技能。智慧技能指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分类与评价,进行问题分析与应对决策的技能。[3]智慧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素养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经历从“形成猜想”到“推理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以为例,找出与的相等的分数。这里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若干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以及数轴图、白纸、剪刀、画笔等工具,并提出活动要求:一是找出与相等的分数;二是利用提供的材料说明找到的分数与是相等的;三是4人小组交流并上台汇报。给学生动手实践的工具就是学习的拐杖,明确活动要求就是在给学生学习的支架,这个环节笔者放手让学生大胆操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并上台汇报,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的学生是通过将两张大小相同的圆形纸片对折,折出了和,发现和表示的部分是一样大的;有的学生是直接剪一剪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也发现相同的道理;还有的学生懂得利用数轴图,在数轴上找到的位置是相同的,所以它们都是相等的。这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到关系式:。之后笔者继续请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说理由,有的学生就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
这样循序渐进、层层剥茧式地引导学生直达核心知识的本质,就实现了化“新”为“旧”,让学生全程参与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在操作中又采用了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运用辩证思维进行统筹、分析的能力。
其三是“二次推理—二次结论—二次验证”的学习过程。笔者最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关系式:,并思考每一组等式中,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了吗?是怎样变化的?从这里开始,笔者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推理。有学生会往加的方向去思考,但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商不变的规律加以判断,发现分子与分母加上不同的数,分数的大小并不是有规律的变化,所以加法这个方向是不对的。学生继续观察、对比与分析,在讨论中不断小结,在变与不变中,学生会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是在数学上仅凭个例就得出的结论并不严谨,现在学生只能在这样的猜想后面继续打一个问号,笔者还要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二次推理及验证猜想,让学生不断提出更多的例子,而且举的例子要尽量具有全面性,才更加有说服力。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设计出有助于学生反思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发展思维。在上述由“结论形成”到“探索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不断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然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推导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后测,迁移猜想与验证的方法
当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笔者出示了“练习十四中的第13题”: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这道题能反应学生对猜想验证思想的理解情况。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合情推理,自己尝试并选择合适的数据以便于研究,如选用,根据题意得;把与进行比较,分数的大小扩大到原来的3倍,然后再举例再验证,结果是相同的。全班43名学生有38人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数据进行计算,有2人是计算出错算不出来,另外3人是因为选择了太复杂的数据没算完。
后测反馈表明,大部分学生均能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没能很好地体会猜想验证的方法,于是笔者继续将学生对该题的做法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哪些方法是正确的?选择数据的时候怎么选更合理?再一次经历对比与分析,大部分学生不仅逐步理清了猜想与验证的方法,更明白了在证明的过程中应尽量满足准确性与简便性。课堂上的实时后测,更具有时效性,能更好地检验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
只有猜想而无法得到验证,那猜想只能是空想,只有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才可以让猜想的生命力得到进一步延续和验证,助力学生不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发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