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研究
——基于高校志愿服务社会化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
2022-11-25樊有镇杨梦婷
樊有镇 杨梦婷
(1.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武汉晴川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4)
2020年6月湖北省团委出台了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社区计划”实施方案,目的在于完善湖北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共青团服务城市社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该方案坚持三原则,进行团队两建,即坚持与共青团工作相融合、坚持与社区工作相融合以及坚持以青年为主体的原则;基层团干部、青年志愿者以及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人员构建,采用社区自建、区域联建和结对共建的组建方式。自该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时长超过141万个小时,组织人数达112556人,活动数量超过6100个,社会反响强烈,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被社会媒体广泛报道。
武汉市高校超过80所,在全国拥有高校城市中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武汉排名位居第九。无论是高校志愿者数量,还是城市社区发展,武汉市都是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基于武汉开展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研究,选择武汉市“晨曦公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一、高校志愿服务社会化以及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1]
社区志愿服务,是以帮扶社区弱势群体,实现社区公众利益为目标,整合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动,对于实现社区治理,提升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设力量不足,特别是社区内部力量显得更加乏力。高校志愿者作为社区外的一支重要力量,活跃在众多社区之中,目前已经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有生力量。高校志愿服务走出校园,开始走向社区进入社会,并进行社会化的探索。高校志愿服务社会化,是在社区志愿力量不足,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阶段形成并发展的。这种社会化,对于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和使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会促进社区的基层治理,增加社区人民的福祉。
关于高校志愿服务社会化,有学者认为包含两个含义,一方面指高校志愿服务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另一方面指全社会应当培养大学生,让其成为合格的建设者[2]。本文认为高校志愿者组织社会化,是指高校志愿者组织经过培育,具有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的能力,并在民政部门注册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化后,高校志愿者组织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社会化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可以弥补社区志愿服务的不足,通过互补来满足居民新的需求。高校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促进了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联动。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参与社区事务及社区治理的过程以及实践路径,以发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治理的新方式和新方法,探寻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治理中的优势,探索高校志愿者组织社会化后介入社区管理的策略。
二、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参与社区事务的意义
社区志愿服务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社区志愿者无论在人数还是在人员构成上的不足,志愿者组织的行政化倾向问题;社区居民的志愿行为不足,导致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3]。高校志愿者组织社会化,是两者联动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满足社区与高校志愿服务之间的供需平衡,满足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促进志愿服务真正扎根社区,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服务导向。
(一)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当高校志愿者组织参与到了社区以及社区公共事务以后,在最大范围上接触社区和居民,每开展一次志愿服务,对社区的熟悉度增加一成,特别是参与社区选举和关系社区利益的志愿服务,会增加学生志愿者组织与社区之间的信任度。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不仅有内部网络,也需要构建外部的支持网络。两者之间的联动,形成彼此连枝并共同发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两者进行资源整合,关注社区弱势群体,通过支持网络的资源实现社区居民的助人与自助。
(二)促进高校公益创业
以往的社区志愿服务以活动导向为主,项目化的志愿服务开展以后,社区需求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就会有维系其生存的支持保障。高校志愿者组织成立的社会组织,规模小、结构简单,需要社区的公益项目,特别是诸如社区创投项目,给予这些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高校公益创业的初期,其组织运营以及发展需要项目,然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承接项目的小型化,社区购买志愿服务,势必促进高校公益创业的产生以及发展。
(三)满足社区个别化需求
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发展,将为社区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两者之间的联动,会产生专职公益人,也会引入社会工作机制,这些因素的作用,会加速高校志愿组织的社会化,促进其社会化的成熟,志愿服务的质量将会实现突变,满足社区对专业志愿服务的需求。链接和优化配置资源,以社区弱势群体需求为基本导向,同时满足社区个别化的需求,进而促进社区专业志愿服务。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的目标是提高专业性,为社区和社区居民服务,从志愿者组织中产生的专业性服务入手,又扎根于社区。
三、武汉市“晨曦公益”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的实践[4]
截至2020年5月26日,湖北省社会组织累积登记31045家,以民办非企业组织和社团居多,其中武汉市有10000家以上社会组织。2020年6月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湖北峰会,探讨不同组织共同应对疫情和不确定性的经验,反思区域公益生态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为构建湖北良性公益生态贡献力量,明确提出了社会组织之间应该更多地交流,探讨合作的可能性与机制建设。[5]
武汉市自2017年尝试开展志愿服务点单后,开启了社区与高校团队相互点单的志愿服务,社区与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相互点单,避免了志愿服务的浪费,提升了大学生对城市服务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此模式基于高校志愿团队进入社区开展服务,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武汉市某校的志愿服务团队,在自身发展中,想要摆脱进入社区服务时遇到的困境,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增加自己开展活动的自主性,同时希望能够开展公益创投,获得更多资源,将服务团队社会化,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法人身份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一)工作室的发展情况
“晨曦公益工作室”的全称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晨曦创新公益发展工作室,是在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2018年暑假,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前往蕲春山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此活动激发了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2018年底至2019年初,该组织作为社区志愿服务团队进入学校周边的山水华庭小区,参与物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活动,锻炼了志愿者的团队能力。基于开展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协会指导老师和会长一起开展志愿者协会社会化运作,2019年7月,工作室在高校所属行政区的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室的法人是工商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前任会长,工作室由协会指导老师和青年志愿者共同创办并开展工作。
工作室的核心工作是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将志愿精神在社区发扬光大,通过开展服务社区儿童青少年、关爱社区弱势群体等活动,实现社区和谐。工作室的使命是“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建立校社互动模式;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引领高校志愿者”。工作室的战略方向,由都市服务扩展至农村服务,从关爱都市弱势群体到关爱农村弱势群体,努力建设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参与到更多社会服务中。
(二)“晨曦公益”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联动过程
社区的既定任务需求引起单向互动。随着社区事务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社区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社区和居民自治方面,小区居民想通过业主委员会等自组织来服务社区居民。业主委员会的成立需要社区外的第三方进行组织和选举,因此引发了社区对“晨曦公益”的单向互动。社区因为志愿服务力量的不足,需要高校志愿者的参与,高校志愿者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主要目标是为了完成社区既定目标需求。在此过程中,注重的是达成社区的任务需求,“晨曦公益”作为第三方按照社区要求开展工作,完成既定目标,选举出小区的自我管理组织,晨曦公益工作室单方面达成社区需求。
“晨曦公益”与社区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在任务需求导向下,“晨曦公益”介入了社区公共事务,与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社区组织取得了联系建立了关系,发挥自身能动性,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联动后,打破了之前社区没有任务需求不联系高校志愿者的现状,打破了高校志愿者不能深入社区的局面。“晨曦公益”与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社区组织相结合,共同开展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志愿服务,实现了两者联动的有效性。
(三)“晨曦公益”成效
1.完善社区自我管理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工作室在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涵盖社区业主委员会选举、垃圾分类以及环保宣传等活动,为高校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了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开展业主委员会选举方面,工作室完善了基层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组织。社区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最基础的场地,只有进入这个场域,才能够最贴近居民的需求。“晨曦公益”正是借助构建社区组织的契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2.开展社区社会服务项目化探索
“晨曦公益”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开展社区服务,服务目标明确,提高了效率,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功能。“晨曦公益”作为社会化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关于民生的社区服务上,以社区群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将服务类别设计成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为高校志愿者组织融入社区提供了支持。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以垃圾分类爱护社区环境为开展社区教育的接入点,唤醒社区居民的社区健康意识。
3.引入社会工作进入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晨曦公益”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社会工作的作用,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产生了新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促进了高校志愿组织的升级,学生志愿者组织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组织,发展了社会服务的支持力量。社区作为基层的最末梢,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关键。社会工作在此过程中,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进一步满足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志愿服务的需求。
四、基于“晨曦公益”探析高校和社区志愿联动服务的障碍因素
“晨曦公益”是开展高校和社区志愿联动服务的尝试,在参与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高校志愿服务在社区的不断深入,也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制约两者的联动。
高校志愿者组织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在深入交流下探讨更多的合作机会,是当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和社区发展共同探讨的课题,更是当下应该予以积极关注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只有克服环境障碍,积极利用高校优势,提升组织专业性与稳定性,才能够让社区信赖,建立友好深入合作,“校、社”共同助力社区治理,打造和谐“邻里”关系,共建美好家园。在高校志愿组织与社区志愿组织的合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因素,影响双方联动建设作用机制的发挥。[6]
(一)高校志愿者组织进入社区的支持力不足
高校志愿者进入社区服务,主要依靠社区居委会的力量才能够进入,在开展实际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基于自身考虑,很难让高校志愿者在社区中开发志愿服务项目。高校志愿者组织缺乏民政、团委以及妇联等部门对其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支持,使得组织在社区开展服务的支持力度小。这导致高校志愿者组织主要依靠居委会开展志愿服务,独立开展志愿服务的难度大、困难多,在进入社区时面临诸多挑战。
(二)高校志愿者流动性大造成服务优势难以延续
高校志愿者,本身就是依靠学生意愿进行维系,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非功利化取向。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为高职生,在校时间短,大一适应新环境,大三外出实习,真正用于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非常短暂,加之公益慈善并不会成为大多数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志愿者很容易迭代更新,在服务持续性和积累经验转化上都较难延续。
(三)高校志愿者“配角”身份,服务缺乏积极性
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需要结合社区工作人员的需求开展服务,这导致了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身边。一方面,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就偏离了社区居民自身需求这一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也不能被调动,造成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匹配度不高的现象。
(四)高校志愿者自身储备缺乏导致服务专业性不足
由学生志愿者成立的机构,受参与群体因素的影响,缺乏专业性。首先,机构成员以学生为主体,所学专业与慈善社会工作差别大,而且选修专业也无志愿服务相关课程,造成知识储备方面不能与机构发展相匹配。其次,机构专职人员只有一人,并没有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只有在校期间志愿服务经历,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公益慈善的再教育。此外,机构还没有运作过志愿服务或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只是开展简单的志愿服务,使得机构自身缺乏专业性。
(五)组织培育期面临生存困难
机构处于培育初期,自身发展力量不足。一方面是专业不足的限制,没有专业力量的加入;另一方面是机构在开发项目方面受到发展因素的限制,没有开发出新的项目。同时,机构没有获得慈善公益类项目,未获得个人捐赠及企业捐赠,无法获得外部支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机构本身是公益性质,很难自身造血,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很大。
五、共建高校、社区志愿服务联动机制
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共建联动实践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高校志愿者组织与社区志愿者组织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社区志愿服务的效用性,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发展。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联动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积极的可复制的参考价值。共建高校、社区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克服障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高校志愿者组织主动参与
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是志愿服务联动参与社区治理和发展的机会,应当借此机会参与共治。志愿服务联动的嵌入,是指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在公共目标上一致,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和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发展的建设中去,保障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志愿服务联动的嵌入,将会有利于突发卫生事件的解决,提高政府的效率,增加社会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可。[7]
(二)培养骨干计划
为了提高志愿者组织的专业性,对于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机构,建立社区专项志愿者培训制度,通过培训,增加志愿者的专业志愿服务技能储备,让志愿者有能力应对各种社区群体。可以是政府力量主导,也可以是社会组织免费为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制定相应的培训标准和规范,使志愿者完成相应的培训课程。志愿者应当积极接受相应的培训,用专业性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三)开展社区健康教育[8-10]
社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一直是社区居民关注的问题,以此为契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习惯,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的和谐。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生力军的作用,高校志愿者在动员、组织以及服务持续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与社区健康教育结合以后,高校志愿者的优势能有效促进社区居民的教育,在持续的志愿服务中达成目标。社区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高校与社区联动开展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区活动自下而上进行,增加居民的受众面和参与度,增加社区教育的有效性。
(四)社区开发志愿服务项目
对于一些适宜开展志愿服务达成社区目标的工作,可以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让社会组织承接开展社区项目,提高社区在社区治理和开展社区事务上的效率,增强效果,最大化满足社区需要。项目化运作可以构建一条社区志愿服务公益链,社区购买志愿服务项目,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大学生公益创业反向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延续性,满足社区需求,同时接受第三方的监督和评估,真正实现社区的公益性和社区发展。
(五)社会工作协同志愿服务
社会工作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它是做人的工作,以助人自助为理念,服务开展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能够引领志愿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社会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有其独特价值,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将这些工作手法运用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可以实现两者的融会贯通,丰富社区志愿服务的方法,满足社区多样化的需求。在价值理念和社会追求上一致,两者协同工作有价值基础,社会工作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能够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升级,帮助社区助人自助,实现社区环境的和谐。
(六)尊重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11]
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要在基于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只有将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了解清楚,才能开展下一步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应从居民需求入手,主动服务。制定了解居民需求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需求调研,分析居民需求,根据分析后的需求制定服务方案[12],变被动为主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主动宣传服务,增加居民的参与度,最终实现服务社区的目标。
六、结语
社会化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事务的优势在于,高校志愿者组织实现了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和社区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联动,获得了居民的认可与信任,熟知和了解社区公共事务。高校志愿者能够融入社区,得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依靠高校志愿者组织,引入社会工作因素参与到高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中来,孵化高校志愿者组织,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以社区需求为导向,进而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健康教育中来,在社区构建起有效治理的体系。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合开展行动,优势互补,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创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