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突围: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2022-11-2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螺旋协同校企

黄 洵

(四川开放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国家和民族腾飞的壮丽史诗,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终身教育发展不断改革、不断破旧立新,为中国教育腾飞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伟大历史进程。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工作重点[1]。我国终身教育经过40多年的推广和实践已硕果累累。当前,终身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其发展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和理论瓶颈,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想与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打破各种壁垒与阻隔。[2]

开放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托。已有学者指出,开放大学面向成人教育,培养提升其与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专业实用技能是学校的重要教学目标[3]。新发展格局构建背景下,在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30年时间,我国电子商务经历了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四个阶段,成为经济增长的热点领域。电子商务不仅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其自身也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以及产业更新迭代等诸多复杂因素作用下并行发生渐进式和突破式创新。电商人才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基层人才缺口,还面临着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其社会化市场需求及知识生产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颠覆性变化。

笔者认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诸多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开放性和创新性不仅是终身教育体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政府—产业—学校”三螺旋理论的嵌入有利于加强“产、学、研、用”精准对接,实现创新要素的聚集与赋能、建立价值共创共享的生态体系,有利于推进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终身育人机制创建,真正实现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三螺旋理论融入开放大学电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政府—产业—学校”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政府—产业—学校”三螺旋理论构建于三元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上,以其独特新颖的理论见解和定量研究方法为创新研究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成为能有效测度和量化研究产学研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理论方法。[4]

“政府—产业—学校”三螺旋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实践界和应用界已开始关注到政府、产业和学校三方在创新中存在着协同和互动关系,学者们开始对这一领域开展专门研究。三螺旋理论是由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荷兰学者LoetLeydesdorff于1995年首次提出,该理论把学校、产业和政府视作三个螺旋,用以分析创新系统中学校、产业、政府之间复杂动态的新型互动关系。“政府—产业—学校”三螺旋理论最大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开放式创新理论以企业为中心的禁锢,强调了多中心主导,即除产业及企业外,学校和政府亦可以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5],产业、学校和政府三者在坚守自身边界的同时,其角色互相渗透,通过整体制度设计形成紧密合作的机制,通过联动耦合形成产学研增强合力,以推动知识和技术边界扩展,实现协同创新,并产生持续创新动力。

国内学者邹波等认为,学校、产业、政府在创新活动中存在差异化的创新优势和创新资源,“政府—产业—学校”三螺旋理论在创新活动中融入了知识、市场和政策等多维要素和包含公共、私人、学术层面在内的多项资源,通过在产学研分工基础上的资源优势的自我增强机制和具备环境适应性的协同创新作用构建集成化的创新组织优势[6]。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还是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都体现了在要素资源、技术能力、立法保障、资金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政府—产业—学校”三螺旋优势资源聚集、组织边界开放、组织结构重组带来的协同创新优势。张艺、陈凯华指出,三螺旋理论创建于传统创新基础理论之上,强调以学校、企业、政府为代表的多维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及其动力机理,并形成一种创新主体非线性互动的螺旋上升结构,这有利于知识创造、转化、运用与科技创新。[7]

(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行“政府—产业—学校”协同创新的意义

电子商务是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承载于移动互联网之上的新经济展示出巨大的创新驱动力,孕育出强大的市场活力。新经济蕴含新业态,新业态催生新职业。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大量线下产业、职业、岗位、工作与生活消费活动呈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趋势,电商直播、带货网红等一大批新职业新工种应运而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2020年7月国家人社部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三批新职业,涵盖了“互联网营销师”等新经济背景下产业升级催生的新职业,譬如“电商带货”“带货网红”就是在“互联网营销师”新职业下增设的“直播销售员”工种。[8]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与产业和行业互融,当前电子商务的产业业态更新迭代呈加速趋势,产业和市场对电子商务实用型人才需求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出快人才、出好人才、出满足实践需求的实用性人才。然而,严峻的现实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距离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要求,依然有较大的衔接差距。终身教育不仅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涵盖了社会教育。这就要求提高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以快速和社会需求对接。

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融合的具体表达。利用校企合作,实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产学研结合创新培养势在必行,立足于电子商务行业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基于“政府—产业—学校”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是开放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发展的应然目标和迫切需求。

三、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开放大学电商专业校企合作现实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由于三螺旋创新主体在目标定位、利益诉求、管理机制、能力属性方面存在天然的差异,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具体协同创新合作环节中“政府—产业—学校”均可能产生分歧,导致合作难以维系甚至失败,因此合作风险始终贯穿于三螺旋协同创新的全过程。[9]6

(一)校企双方利益难以协调

“互利共赢”是校企合作的根基。然而多数开放大学校企合作步履艰难,主要症结在于:

第一,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追求高效率的经济效益和利润是其最重要的行动目标和行动逻辑准则。而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社会性、公益性和社会服务性是其基本的行动逻辑准则[10],加之有些企业仅仅关注名校、名专业,囿于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结构与层次,绝大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中企业能获得多大声誉和短期内获得多大“赢利”仍心存顾虑,对专业规划、教学设计、学科建设、课程开发等企业短期内无法获得收益,反而增加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学校端”事务兴趣不足。[4]

第二,开放大学和企业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放大学经过努力,可能与部分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关系往往难以长期持续,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在参与开放教育合作过程中,首先考虑成本及收益等经济利益情况,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认识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尚未尝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甜头,没有精力也不愿把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把已有的学生培训合作视为额外负担,参与三螺旋协同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开放大学人才培养以远程教育为主,且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技能操作培养环节较多,人才培养技能提升与转换速度难以适应产业、行业、企业和岗位新的需要;三是企业通过之前的短期校企合作已经解决了当前棘手的岗位短缺问题,一旦生源或岗位短缺,出现供求不对等,双方合作即停止,使得校企合作失去了继续维系的客观基础。

(二)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不完善

总体而言,当前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尚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其突出表现在“校热企冷”的独角戏尴尬局面。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未能构建起促进产教融合良性运转的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有利于三螺旋资源整合的内驱动力机制,参与各方没有建立健全的多维管理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德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体系,其主要特点正是在于拥有强大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撑[10]。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着力点在于要打破原有的孤立、单向、线性的创新方式,由单体式创新向多维主体主导的生态系统的群体式创新战略布局。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创新系统内循环与外循环结合的方式,发展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形成共存共生的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

(三)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

开放大学普遍已经认识到校企合作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有的学校在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但从实际反馈的情况来看,当前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多数合作属短期自发行为,以缺乏规范性和制度保障、凭人脉关系和私人感情维系的浅层次松散型合作为主,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

从学校角度出发,在诸如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会积极地征求电子商务产业及企业层面的意见,但受限于多数企业“学校培养人才、企业择优选”的思维定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囿于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导致学校和企业合作发展的共识不足、经验有限,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合作内容有一定局限性,大部分合作仍停留在“在校培养、在企实习”“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粗浅层次,企业没有动力参与到实际的专业规则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设计中,学校也无法辅助企业提供技术与创新支持,最终的结果就是缺乏产业端的深度融入,合作成效参差不齐。

(四)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畅

当前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通常表现为校企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仍是学校,企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校企双方分别归属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缺乏以高屋建瓴的角度对各自需要什么、该做什么、要如何做、如何建立有效的关联等问题的系统性认知,特别是在深度合作过程中缺乏对诸如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反馈评价机制等的研究,加之校企合作中涉及知识产权归属与管理、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尚不够完备,使得校企合作在不少环节上无章可循、无据可依,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四、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开放大学电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路径

实践是理论之源,创新和创造活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新引擎,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对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与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四维链条有机融合,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利益协同

基于三螺旋视角,推动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而政府正是通过宏观规划与资源布局激发三螺旋创新主体内生动力、统筹好多维创新主体利益协同、资源整合的关键。国内学者张亚文、丁三青指出,基于三螺旋创新模式,要在学校、产业创新要素体量和质量的提升上精准发力,我国政府的适切功能与定位就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督、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五大职能的作用[11]。在三螺旋协同基础上,完善的政策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官产学结合提供了宏观导向,同时也影响“政府—产业—学校”创新主体联结的频率和强度。

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讲,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导向和引领,整体性同步规划经济社会、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协同发展,完善法律法规和精准政策措施,明确支持方式与优惠政策、实现路径和重大项目[12],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鼓励先行先试,通过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调动企业方的积极性,利用资本、知识、设施、设备、技术和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形成政府、社会、产业、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良性循环,推动三螺旋创新。

(二)资源协同

三螺旋理论认为,学校与研究机构拥有高新技术、优势人才资源,企业拥有市场、技术、资金资源,政府依靠法律法规决定着宏观政策环境,“政府—产业—学校”的三重交叠是创新系统的关键,三螺旋上升的根本动力来自构建三螺旋动态整合机制模型以实现各方资源的共享、扩散与整合。[9]80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涉及大量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及时跟踪与响应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开放大学应强化与政府、产业、企业的有机互动,更好发挥政策、教育、人才、科技等资源的集聚效益和协同效益,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对接电子商务产业链、创新链的动态调整的电子商务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同时,要把电子商务产业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素质作为开放大学设置调整电子商务专业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强化产业端与教学端的知识技能供需跨界融合,根据岗位的动态需求融入跨专业知识与技能,聚合优势资源,为企业“一站式”“零距离”输送符合需求和标准的高质量人才,推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

(三)管理协同

从本质上来讲,“政府—产业—学校”三螺旋创新是一种动态的、跨组织边界的双向耦合开放式服务创新活动,科学设计的开放式服务创新组织及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有利于三螺旋创新主体有效获取外部知识和能力,促进知识和内外部创新源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实现优势互补,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13]。从这个意义上讲,三螺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独立实现“政府—产业—学校”多元治理结构的整体性开放式服务创新活动,必须建立新的组织接口和管理机制作为“产”与“教”、“校”与“企”之间资源匹配、协同创新、有效对接、管理规范的桥梁,用以聚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种创新主体优势资源。

张建云、樊玉成提出建立与“大学科技园”定位不同的“产教融合园”,作为校企在技能人才培养层面合作,集教育、经济、社会服务于一身的综合体[14]。从创新实践来看,已有开放大学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联办行业二级学院,合理布局官产学优势资源,实现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依托领先企业先进成熟的技术资源,对接学校职业认证和人才培养课程。这些创新机构和平台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校企合作存在的弊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功能互补、合作紧密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和跨越组织的三螺旋上升创新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教育、社会发展等相关利益群体融合于一体。

五、结语

开放教育的宗旨是为成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服务,开放性与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从系统管理学的视角来看,终身教育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系统外部要素之间需要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随着新经济的发展,打破开放教育系统的封闭性,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资源,走面向社会的开放办学之路是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三螺旋创新主体在目标定位、利益诉求、管理机制、能力属性方面存在天然的差异,三螺旋协同创新效率的提升极大地受制于校企双方利益难以协调、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畅四方面关键风险因素,导致合作难以长期维系甚至失败。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要防范三螺旋协同创新风险,政府、产业、学校应在创新目标、创新过程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跨组织边界的利益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从而产生使创新螺旋上升的内生动力,使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和普通高校相比,开放大学有着无可比拟的系统办学优势,应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终身教育的价值主张和价值考量加强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教育的融通和链接,实现创新要素的聚集与赋能,建立价值共创共享的生态体系,主动贴近经济社会需求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实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提供优势人才支撑,推进产教融合终身育人机制建立。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使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与电子商务产业实际需要结合。

猜你喜欢

螺旋协同校企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