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体育外交研究
2022-03-26颜欣
颜 欣
(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近些年,“一带一路”倡议大大深化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合作水平,中国与沿线各国的民心相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和政策沟通的进程不断朝着纵深和互利合作方向推移,在地区和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一带一路”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条件”的重要论断[1]。2019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体育、旅游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2]这些表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外交布局正朝着全方位的态势演变。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意大利、卢森堡等欧洲国家相继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逐步进入深耕细作的发展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开展,体育外交角色逐渐从模糊转向清晰,正成为实现国家特定外交预期和国家利益的有力之举。既往研究对体育外交认识的深化有着积极意义,不过尚缺乏关于体育外交与“一带一路”关联性的探索。本文尝试在目前文献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体育外交与总体外交的关系、体育外交的困境与出路进行探讨,以期推动体育外交取得更大实效。
一、体育外交: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构成要素
追溯全球外交史,不同阶段的行为主体发生着衍化,国际社会对外交的探索与追问有着深厚的根基。在古希腊时期,城邦是世界政治的主要单元,并在较小范围的体系内运行。雅典的快速崛起引发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斯巴达的担忧和恐惧,由此两个城邦开启了长达30年的战争。在双方博弈下,米加腊先后退出和重回伯罗奔尼撒联盟。此时城邦间已出现外交博弈,只是这一时期的外交更多是在一定区域开展的。伴随着人类社会交往与互动空间的扩大化,外交变得日益立体与复杂化。在此场域下,各城邦围绕自身的政策目标和利益诉求展开着博弈,并在合作与冲突的变化中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前进。这一时期的全球外交具有区域性、片面性的特征,并未覆盖到整个世界,也未形成世界外交体系。1648年,威斯特伐利体系得以构建,终结了持续多年的宗教和王朝战争,从此主权国家成为人类外交活动的主体,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彰显其价值主张和利益诉求,由此形成国家中心范式。与之相伴的是,外交活动范围不断拓展,逐步延伸至全球。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技术、金融和投资的比重迅速增加,国家间的外交互动日益超越了自身领土边界的限制,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从现实层面看,当今的世界风云变幻,外交博弈日益激烈。国家间外交的形式和风格随之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开始出现首脑外交、民间外交、夫人外交等多种样态,毕竟仅靠单一外交模式难以发挥更大效用。在较长一段时期,多种外交形态的显现将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体育外交的形式愈发普遍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可以说,体育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的新抓手和新亮点,并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概念内涵而言,体育外交是“对一国体育部门或体育界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所进行的对外体育交往和交流的一种提法”[3]。可见,体育外交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概念,包括多重表现形式(见表1)。中国政府和民间不同主体扮演着施动者的角色,在其积极推动下,与体育外交相关的体育框架、议题或程序有序运转。总体而言,体育外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多元性。随着全球经济联系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密切,国家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甚至民众在体育外交中的角色增加,体育外交行为主体朝着日益多元化的方向变迁。第二,双重性。一方面,在某些场合,国家元首、政府人员参与到体育外交进程,因而体育外交具有政府性;另一方面,在更多场合,其他群体参与到体育外交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体育外交具有公共性。这从侧面反映出,体育外交是位于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之间的特殊外交形式。第三,灵活性。相较于一般意义的传统外交,体育外交的政治属性相对减弱,各方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展开对话与交流,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传统外交无法达到的效果,这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可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有益补充。
表1 体育外交的表现形式
从历史脉络和进程来看,中国体育外交依托先导效应与成功经验为国家总体外交的开拓寻找突破口。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完成了“以小球转动大球”的伟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外交争取了主动,至今仍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世界体育舞台开始出现中国队面孔,中国体育健儿用自己的拼搏精神和球场道德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崭新面貌。20世纪90年代,依托北京亚运会这一重要平台,针对中国的遏制得到极大缓和,中国周边外交迎来了一个积极的、有利的发展环境。2008年,在中国主场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增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展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和文化魅力。可以说,历经多年的探索,体育外交蕴藏着契机和智慧,逐步成为我国总体外交的名片和催化剂。依托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成功实践,中国体育外交渐趋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探路者和铺路者,无疑能极大地助推国家总体外交行稳致远。
二、体育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
(一)加强协作互信
协作互信是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预期目标,对彼此合作的议程、目标和程度有着重要影响。纵观“一带一路”建设,不难发现沿线国家众多,政治体制和政治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国家间仍存在领土等方面的分歧与争端,要想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中国与整个沿线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并非易事。不过,随着体育交往的不断加深,体育外交应运而生。体育外交可以产生无形的、轻松的、友好的氛围,扮演并赋予国家间协作互信之“推进器”的角色,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良性互动及可持续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并参加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展现了中国对以和平、友谊和团结为主要特征的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新的高地。2016年3月,习近平主席和捷克总统泽曼共同会见了捷克的足球和冰球少年运动员,之后球队代表向两国元首赠送了球衣。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国家。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总理奥尼尔参加了布图卡学院的启动仪式,该项目由中国援建,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提供了便利。如此情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心灵距离极大拉近。综上可见,作为一种通用的、易懂的“肢体语言”,体育能在对外交往中超越个人信仰、语言文化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障碍,降低或消除核武器、战争等“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协作互信方面发挥特有的魅力和效用。
(二)提升国家形象
体育外交不仅是运动员在国际体育赛事上展现竞争力、施展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也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外交活动积极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2016年6月,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和塞尔维亚总统夫人德拉吉察共同参观了德约科维奇网球培训中心,并对德约科维奇的家人说道:“小德在中国拥有很多粉丝。”[4]这些亲切的画面被塞尔维亚媒体广泛报道并获得一致好评,塞方感受到了中国和中国人的热情、风趣、谦和形象。2018年12月,在第二十二届京港洽谈会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三年行动计划”正式确定。在体育领域,“将围绕举办冬奥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筹办,加强运动训练、赛事组织、场馆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全方位国际合作”[5]。在体育援外工作方面,中国在非洲等地援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非洲援建的体育场馆较大规模的有80多个,总座位数300万个,由中国承建的布拉柴维尔体育中心已是非洲第二大体育场[6]。中国用自己的行动为非洲人民的就业、经济发展和体育竞技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中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深化了中非人民的友谊。概而论之,体育外交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依循这样的逻辑,体育外交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中国的国家声誉和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三)厚实民心土壤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7]根据这一重要表述与逻辑,中国加快了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进程。体育外交无疑优化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选择空间,增强了民心相通的效用。2016年11月,中国和马来西亚签订了马拉松系列赛合作备忘录,指出系列赛陆续在马来西亚、希腊、捷克等国家的重要城市举办。2017年9月,作为“一带一路”国际体育节的重要赛事,“2017世界职业拳击冠军巡回赛”在北京举办,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拳手加入比赛行列。通过“一带一路”国际体育节的持续开展,连接“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城市及国外沿线国家,真正做到“融合高度与全民参与,民心相通”[8]。2017年12月,众多海丝沿线国家的运动员参加了由中国举办的首届“妈祖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高规格的体育赛事实现了体育精神和妈祖文化的融合,为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间的民心相通提供了新的品牌渠道。此外,中国一些高校通过民间体育外交的形式增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外交学院和首都体育学院举办了“‘一带一路’国家大使体育论坛”系列活动,每年邀请几名“一带一路”国家的驻华大使到访中国,就体育文化和体育热点等问题进行交流,深化了彼此间的友谊,使“一带一路”朝着更广、更深和更全的方向渐进发展。民心相通导致彼此的相互依赖空前加深,是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
(四)完善全球治理
随着全球气候、能源、发展等问题的不断凸显,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逐步体现出现实价值。与之相伴的是,智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样化的行为体迎来了参与全球治理的机遇与空间,并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的演进。民族国家不再是全球治理中的唯一行动者,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起点的民族国家范式被全球治理范式超越和取代。作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重要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治理的观念高度契合,并体现了其内在要求,为全球治理的丰富与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和思路。从类型和本质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时代和世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全球治理的一种积极、有效探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体育外交的开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提供了积极因素,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重要探索。体育外交通过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发展战略的耦合和对接,利益汇合点显著扩大。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世界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根据联合国《201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全球经济预计2019和2020年经济增速将保持在约3%,但受贸易争端升级、全球金融环境收紧和气候变化加剧影响,经济下行风险增加”[9]。实践充分证明,世界需要更多积极因素增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9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并相继举办“一带一路”体育教育论坛、“一带一路”驻华大使体育论坛等活动。通过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互动,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为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合理性的价值引领,为重塑全球交往贡献中国体育的智慧[1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体育外交外溢到全球治理高度,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补充,为全球治理的理论升华和治理效能增强铺路搭台。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开展体育外交面临的困境
(一)本体理论缺失
体育外交理论的丰富是体育外交取得更大成效的重要前提。首先,目前中国外交仍然深受西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的影响,学理支撑还不充实。尽管近些年中国外交理论本土化倾向开始增加,出现了“关系”理论、共生理论以及道义现实主义等理论,打破了西方外交理论的“霸权”,为世界外交理论的中国路径提供了有益启发。不过这些理论与中国现阶段在世界舞台中的角色还不相匹配,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况且,“关系”理论等中国学派和中国路径运用的区域有限,还不具有普适性,没有广泛应用到体育外交等领域,体育外交也缺乏与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等理论的对接。实际上,中国的体育外交理论应该立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具体现实体育问题,而不完全是追随西方的理论体系。其次,实践与理论的勾连有限。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毛泽东看来,为了最大化地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应该将实践与理论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前,我国体育外交更侧重实践层面的操作和运行,体育外交还未建立一套较为成熟、完备和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体育外交功效的进一步提升构成一定制约。与其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类似,体育外交理论可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增强其对中国体育外交观念的认同。
(二)长效机制缺乏
由于体育场馆的优良、观众基数大以及优质的体育服务,中国在主场举办了奥运会、北网、中网多场重要的体育赛事,世界上诸多球迷来到中国观看精彩的体育比赛,增强了对中国的理解和感知,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及比赛弘扬的体育精神正得到广泛认可。可以说,体育外交作为重要的载体,极大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并拉近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主体间共识”。不过,深入分析和窥探中国体育外交现状后发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体育外交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尽管当前体育外交已建立一些机制,但这些机制较为分散,并未较好地聚焦体育外交的长久发展问题,缺乏宏观的、系统的、长效的制度规划和设计,通常随着体育赛事的结束而暂时告一段落。多数运动员参加国际体育比赛更多的是完成比赛任务,没有进一步通过公共活动、体育会议、体育宣传等方式提升中国体育外交的形象。尽管运动员自身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目前的体育外交现状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现实身份仍不相符。这些都阻碍了体育外交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体育外交依托其方式的多样性、情感的融通性等优势,能扮演有效支点和抓手的作用。体育外交作用的发挥无疑将助益“一带一路”建设,并为国家总体外交框架添砖加瓦。
(三)主体相对单一
任何行动的有效运行均与主体有着密切关联性。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领域关系的持续深化,目前碎片化、分散性的体育互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体育外交需要。目前,中国体育外交的主体仍然主要为政府主导,其他形式的体育外交比例仍然相对偏低,在多数场合都是政府主导或政府参与。由于政府治理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政府的精力是有限度的,因而政府参与的体育外交难免会遇到一些困境,政府参与体育外交的形式和领域也有待扩展。如政府行政管理与国际体育社团管理不一致,不利于体育国际化,并制约职业体育发展,影响市场化改革[11]。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召开。借助国家体育场这一重要场所,体育和文明得到较好融通,体育外交和文化外交相互交织。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这些年来,中国同各国一道,在体育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中国愿同各国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12]故此,尽管政府在体育外交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民间、地方和媒体等方面仍有极大的体育外交提升空间。只有不同主体协同参与到体育外交进程中,体育外交才能真正形成网络化结构,才能顺时应势、不断创新、开创体育外交新局面。
(四)国家间关系变动
长期以来,国家间关系发生变动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近代,欧洲国家围绕均势、联盟等问题的博弈和关系演绎不断。在追求国家权力、维护国家利益的进程中,由于条件与形式的变动,国家政策措施和行为表象相应容易发生变化,意味着国际政治中国家间关系分离与聚合、冲突与合作、竞争与共生的现象成为常态。1815年11月,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与英国构建四国军事同盟,目的在于限制法国拿破仑政府的对外扩张行为。不过,由于利益内容和关系的变化,法国在1818年成为四国同盟的成员国,使法国与这些国家间的关系发生显著变化。阿罗约在就任菲律宾总统期间,频繁到访中国,中菲关系阔步前进,达到历史新高度。然而,阿基诺三世于2010年上台后,中菲关系发生巨大转折。由于自身个性、国内政治及美国第三方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阿基诺三世频频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施压,给中菲关系带来了消极影响。可以想见,国家间关系的变动对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甚至体育等领域的发展均会形成掣肘。特别是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有序推进的情况下,国家间关系的脆弱或变动必然会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有效性、合作的深度和合作的广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推进体育外交,需要以国家间政治关系的融洽为根基,至少在核心利益议题上没有根本的分歧和冲突。换言之,体育外交必须在国家间总体外交关系积极、稳健的情境下才能发挥出效用,否则容易出现举步维艰的现象。
四、未来“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国体育外交的路径之探索
(一)完善相关部门机构职能
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体育外交,强化政策统筹必不可少。目前的体育外交成效彰显,但仍缺乏一种整体的、科学的规划,进而导致体育外交容易出现随机性和偶然性。实际上,体育外交内容极其复杂,涉及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为规避常设机构模糊、“各自为政”和行动碎片化的状况,有必要按照国家总体外交部署,做好体育外交规划和统筹工作,明确体育外交实施的主体和重点,制定更加清晰、明确的机构权责与分工,推动体育外交更加高效有序展开。可专门依托体育总局的外联司负责体育外交工作事务和合作,减少外交部等部门在体育外交领域的压力。外联司的主要职责是设置体育外交规划、发布体育外交文件和相关信息、做好体育外交管理工作及监督体育外交的执行,确保体育外交规范及有序推进。在操作和程序上,外联司一是配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组织做好体育外事活动规划的制定工作,强化与这些机构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二是强化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管理,对体育外交各类具体项目和活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评估,积极、分步、有序地推进体育外交工作;三是加强体育外交平台建设,体育外交人才培养和体育外交交流方面加大宏观设计。深化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重要体育院校间在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与之共同建立体育外交研究机构,通过合作“共同体”培养更多的外语精进、体育知识和规则熟知的体育外交人才,促进体育外交长远发展。就此,通过连贯透明、弹性灵活和行动迅速的职能优化,构建一个运行高效、事权清晰、职能科学的机构职能体系,体育外交议程设置能力、协调和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挖掘并构建本土体育外交理念
伴随着体育外交供给客体的扩展、供给形式的丰富和供给主体的增加,加强体育外交的理念建设成为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体育外交的应然路径。随着不断由国际体系边缘走向体系中心,中国有能力且有实力向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过随着“一带一路”的有序推进,大国竞争等崛起困境[13]不时浮现。大国竞争长久以来都是对话议程搁置、安全决议落空或安全局势升级的重要助推器[14]。挖掘并构建本土体育外交理念将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互鉴与联通,降低和消弭“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霸权稳定轮”等论调、杂音或困境。实际上,体育外交包括丰富的内涵、情感和思想,聚焦共赢、合作、道德的核心概念,并将其提升到体育外交理论。与零和博弈的“丛林”理念不同,中国外交以体育外交作为重要手段[15],体育外交贡献着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热情和友好。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折射出中国本土的共赢理念,引发了世界共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望相契合。鉴于此,应该继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合作思维和资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体育外交理念中,从道义现实主义、共生共治理论、“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和理念中找寻和凝练中国体育外交智慧,进而构建以包容开放、和平友好、共生共赢为核心的体育外交理念,增加中国体育外交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本土体育外交理念将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体育外交情感和价值的认同,提高体育外交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整体提升体育外交的效用。
(三)建立体育外交长效机制
机制具备韧性的特征,能将国家“锁进”特定的轨道[16]。体育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再加上面临的各类不利因素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因而难以一蹴而就。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体育外交长效机制可谓当务之急。一是统筹政府和民间的体育合作。政界、学界、民间组织可举办或参与体育合作论坛、体育学术研讨会,构建多元互动的体育交流格局,发挥不同主体的交往能动性。通过多梯层的平台搭建协商和对话方式,有益于共识凝聚的形成,厚实彼此价值和利益取向。二是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部门的沟通力度,举办多种类型“一带一路”体育品牌赛事、体育培训,让非政府组织、高校、民众等群体共同参与,调动和激发其积极性、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加相互了解与认知。三是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合作委员会、“一带一路”体育对话大会等机制,通过一系列的会议成果及具体措施加强沿线国家在体育领域的实践交流,最终实现各方共同进步。四是在亚信会议、中国与东盟的“10+1”、中非合作论坛等合作机制中适当增加体育合作的比重,让“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体育外交产生更大影响力。五是对体育外交所需的资金精准计算,拓宽融资渠道。如在丝路基金经费中划拨部分经费,建立“一带一路”体育外交基金会。随着体育外交频率、范围和质量的提升,多元主体活力得到激活,体育外交持续性运行得到保障。
(四)拓展体育外交传播模式
长期以来,传播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延续的根基。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和传播力在实践话语和认知话语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舆论方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可将传播作为重要抓手深度推进体育外交进程。由于制度、思维和文化等方面的异质性,部分西方媒体在认知层面对中国的报道带有选择性、主观性或偏见性,缺乏新闻人应有的公正、客观与良知。基于此,可依托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契机,为体育外交的表达与传播增添动能。首先,创建“一带一路”体育外交网站、制作体育外交纪录片、设立“一带一路”体育外交专题节目,展现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交流的良好风貌,把中国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友好体育外交的故事和体育外交对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益处推介至沿线各国。在具体传播过程中,尽量关照沿线国家的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用其更熟悉的叙事方式传播中国体育外交故事,通过“共性”的提升增加传播效果。其次,发挥体育名人的“名人效应”功能,通过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塑造积极的、正面的体育外交认知。中国不乏体育名人,如姚明、李娜、丁俊晖等,这些体育名人可成为中国体育外交的“代言人”。2018年10月,中国举办了一场“七彩云南·一带一路”昆明国际网球邀请赛,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球运动员参赛。比赛中,中国网球选手郑洁作为形象大使和青少年选手密切交流网球知识和问题。尽管这种体育外交源于民间,但增加了沿线国家民间对体育外交的印象、记忆和好感。随着更多体育名人的广泛参与,体育外交有望辐射到东南亚、南亚等更广泛的“一带一路”区域,进一步增加各国民间的友谊和好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