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培训强化培育新型农业产业主体
2022-11-25宁凌云
宁凌云
(中共白银市委党校(白银市行政学院),甘肃 白银 730900)
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治理和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对主体——农民素质的提升。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有关促进“三农”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民职业培训工作,并且出台了相关的制度性安排文件。
1 面临的困难问题分析
1.1 具体落实上存在一定困难
培训职业农民,建档立卡户、精准扶贫户、青壮年劳动力是培训的主要对象,但现在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劳动力,所拥有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除在村上任职的一些外,基本都是“老弱病残”,这无疑为职业培训工作带来“培训谁”的难题,据了解,现有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基本都在50岁以上,甚至是60岁以上,50岁以下的很少。在农村这一人群接受的教育比较少,思想观念老旧,对新事物和新思想接受能力较弱,动员他们参加培训实属不易。打发时光的态度。因此,很多培训初衷是好的,但落实起来有困难。
1.2 就业创业平台建设不相适应
人才只有让其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但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本地企业吸纳劳动力有限,提供岗位不足,另外就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有先进理念支撑,且收益比较高的现代农业产业及产业体系普遍没有形成,多数还是基于传统生产基础之上的产业及产业体系,这让培育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发挥其才智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3 缺乏持续性跟进措施
职业培训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并且对数量和规模都有一定要求。但作为一种技能,要让受训者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学习难度更大。如苹果栽培、种植、修剪技术,当年李保国给太行山人民在进行具体培训过程中,不断到田间地头做现场指导,一些人不一定完全掌握有关技术[1]。但据相关人员掌握和了解的情况,一些培训机构只是承担培训任务,并没有与培训对象建立长期的指导关系,缺乏日常性指导的制度安排。
1.4 管理体制上不适应发展诉求
农村职业培训在多年的发展中没有形成—个系统规范的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农村职业教育谁管、谁实施,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缺位[2]。政出多门,资源分散,有时还存在重复培训现象,结果是投入确实不小,但效果并不理想,始终在低水平运行中。
1.5 组织实施上问题突出
在培训组织上,原则上由乡村两级负责,乡镇一般将宣传动员工作交由村上,而村上对培训的宣传只停留在口头通知层面,对于培训工作缺乏深刻的认识,动员农民参与培训的措施不多,组织的人数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培训机构具体开展组织培训带来非常大的难度。当然作为乡村两级,也有客观原因。目前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面对和各种工作任务又多,没有过多精力对培训工作给予配合。
2 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对策建议
2.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与培育新型产业及产业体系相结合
针对农业产业及产业体系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问题,需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加强新型产业及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在甘肃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要建立起来新型产业及产业体系,需要走一条不寻常路。要深化改革,改变农村目前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先行先试,搞一些现代农业开发区,并进而争取在每个县区都建成一个。一方面作为培育、或吸纳新型职业农民的场所,另一方面又作为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民回乡创业,自觉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加强宣传教育相结合
针对农民对于培训工作认识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逐步将新事物、新思想输送给农民,使其逐步改变根深蒂固的老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宣传教育上,可以采取比较直观的图文展示,也可以通过放映电影或记录片的形式,以及文艺演出的形式,让农民认识或意识到,知识或技术可以改变生存现状,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要发挥好当地媒体的作用,使当地媒体自觉承担起宣传引导的重任,并成为宣传引导的主力。
2.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与培训资源整合和体系构建相结合
针对市场化培训资源实力不强的问题,要明确培训管理主体,优化培训机构。首先要改变多部门都从各自职责出发,从事培养新型农民主体的工作,而把这项工作明确交由有关部门管理,由这个部门负责统筹人财物,集中安排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从而避免重复培训,或资源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要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引导扶持那些真正有实力、有水平、社会责任心强的培训机构,使其有效发挥好培训职责。同时,要积极引导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实力的现代农业企业或现代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其资源优势,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
2.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
注重深化农民土地制度改革,改变目前农民土地撂荒和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的局面,对于那种撂荒超过一定时间的土地,出台相关政策,交由集体统一规划、管理,通过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促进农民的职业化发展;通过深化农村制度改革,让那些爱农业、懂农业,善于经营农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带领农民致富,吸引那些从农村走出去的能人回乡发展,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
2.5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与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相结合
农民群体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落后、自由散漫等问题,针对他们的职业培训,需要考虑到其特殊性,不能按一般的培训工作来对待,要创新思路,创新方式方法。要运用多通道融合体验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身体的个性体验作用[3]。考虑去项目化,或考虑把项目周期拉长,从而让具体落实或承担培训工作的单位和机构从完成任务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切切实实地去把培训工作做实做精。要确定重点培训对象,起码一个村能够培养一个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土专家”,让“土专家”成为今后村上培训工作的带头人,能够在日常服务农村的生产活动。要整合各类资源,特别是注重发挥公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实现优势资源聚集,从而建立起长效培训机制,让想参加培训的农民能够参加有关技术再培训,从而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成长为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