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优化策略

2022-11-25曹国涛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24期

曹国涛

(河北省廊坊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北 廊坊 065000)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出的新要求

1.1 高素质农民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引导者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促使农民走向小康的道路,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稳定增长,通过运用现代化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方法,使广大农业地区的产出效益和经济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农户必须具备较高素质才能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利用农村地区的自身资源与优势,发展农村地区的旅游项目,还可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发展乡村电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农产品以及农村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开发提供条件。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够带领全村走向乡村振兴的道路。

1.2 高素质农民是融合现代技术与农耕文化的传承者

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也不断普及,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农村地区逐渐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高素质农民的付出,高素质农民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水平,挖掘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向更多的人展现中国农村文化的魅力[1]。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现状

现阶段,高素质农民在接受培训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首先,培训管理模式单一、粗放,多数职能部门没能够合理分配教育培训任务,缺乏与各个培训机构进行合作的意识,从而无法构建稳定、高效的培训体系,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出培训教育的优势,自然难以提高培训活动的效果与质量。其次,现阶段的农广校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没能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其带头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所涉猎到的省市、县级地区的范围比较窄。再次,多数基层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没有正确认识到与农广校进行合作的意义,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忽略了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以及科学素养水平的作用。如果基层企业始终没有认识到该问题,将无法增强其参加农村教育培训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部分基层企业或中型企业没能很好的履行职能,企业缺乏对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工作的支持,这也是导致高素质农民教育活动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优化高素质农民培养方案

在农民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农广校与基层企业应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不断调整并完善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方案。当地的基层企业通过与农广校积极合作,一起制订和优化企业高素质农民培训方案,以进一步为各地企业输送优秀的农民,帮助地方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农广校培养方案的完善,保证各项教育活动在培养方案的带领下有序开展[2]。农广校应主动地与基层企业开展教育合作,以此来弥补自身在其他领域存在的不足,双方共同制定健全的培养教育方案,以此来加强高素质农民的培养考核、组织管理、调整培训形式、培养教学内容及其培养目标,保证农民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3.2 深入创新高素质农民教育方式

首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全面开展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方式,并配合远程指导、网络答疑等形式,积极开发农民感兴趣方便学习的内容。其次,开展流动课堂、田间课堂、现场教学等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实践式教学模式,依托实训基地、田间学校为实践教学的效果夯实基础。采取送教到田、送教到企业、送教到乡等方式,提高农民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后是要把现实教育内容和理论课程有机融合,充实农村理论知识教育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探索理论知识+实践指导+服务咨询于一体的培训教育模式,并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模式,促使农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

3.3 全面加强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组建一支由专业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院校教师、民间一线专家、农业带头人参与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师资团队,形成以培训管理人员、实训指导教师、教辅人员为主的农民教育教学队伍。不断完善专职、兼职农民教育教师队伍,积极从当地农广校中深入挖掘专业教师资源,打造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农民教学专业教师队伍。此外,还可以聘请实践水平、理论知识较高的田间专业人才、农技专家、农村带头人以及实用型人才等,作为兼职农民教学教师。其次,做好对农村教学师资能力的培养工作,通过积极开展对农村教学师资的培养活动,提高农民教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将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知识传授给农民,保障农民教学教师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