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探讨
2022-11-25杜文昌胡铁欣许家宁孙雪松
杜文昌,胡铁欣,许家宁,孙雪松
(1.吉林省双辽市水稻研究所,吉林 双辽 136400;2.吉林省双辽市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吉林 双辽 136400)
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位、资源、环境、技术等优势,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形成的一种规模较大的高效型农业,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点和重要支撑。对于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施“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战略[1],发展“三农”产业集群,有助于县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吉林省双辽市的特色农业产业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以优质大米、花生为主要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吉林省双辽市特色农产品产量呈现增长态势。通过对本地区特色农业当前发展结果与问题进行总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探索有利于吉林省双辽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1 县域特色农业的内涵和特点
县域特色农业是以本地区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为基础,追求最大化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是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农业生产体系。与传统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地域特征明显。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2)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态属性。特色农业除具有自身的自然优势之外,还需要独特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使之不能被其它地方所效仿。(3)具有特定的产品质量。特色农产品以其特有的地域特性和鲜明的产品特性为核心。相关特色农业产品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4)经营特色农产品的风险较大。特色农产品的推广效果不大,发展空间有限,技术的特殊性和农产品的特点,限制了技术资源和投资的再利用,从而给传统的县域特色农业生产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2 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
整体而言,吉林省双辽市的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在市场供需关系、经营管理模式、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1 农业结构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从一件产品到一件商品,从原产地到市场。由于资源、品种、技术等原因,许多生产经营者缺乏对农产品质量、需求等因素的科学认知,盲目跟风,导致市场上很多同质化农产品大量生产,而价格短暂低迷的稀缺农产品却无人问津;农业产业的结构不够合理,在农产品进入市场后,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造成了市场农产品供应短缺、低端产品泛滥的混乱局面,供方不能适应最新的市场需求动态,不能满足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制约了县域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
2.2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过于简单粗放
吉林省双辽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地域间的差异,使得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活动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集中运营;目前,吉林省双辽市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个体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较为分散,组织水平、生产和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低,农民生产活动主观意识较强,生产管理方法过于简单、粗放,这就造成了地区高质量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落实,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出现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却无法实现供给的尴尬局面。
2.3 特色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相对于中国的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经营主体,小型农户在选择特色产品品种、科学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着先天的劣势;在资源整合、融资担保等问题上,自身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制约着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政府与社会必须在生产、金融、信息三个层面上对特色农业给予支持,提供全面的生产、销售及其他服务。然而,当前政府对特色农业生产技术、融资贷款、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较小;特色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生产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2.4 产业融合度不高
当前,中国农业产业融合主要是以订单农业和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农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较差,农村地区出现“强产弱加、重产轻服”的情况。许多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缺少产业集聚的地区,农户经常为农产品市场发愁,农工贸、产加销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脱节问题,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较短,从而极大地压缩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空间。
3 双辽市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农业的整体生产力
要充分利用好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统筹发展,加强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抗灾减灾的能力,应当重视高效、节水农业发展。重点推进农业节水改造项目,鼓励农户参加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并利用奖励制度激发农民对农业设施建设的主动性,为特色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对特色农业生产地区的整治,改善种植环境,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投入、增加特色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利用现代技术与装备,加速特色农业产品生产。通过喷灌、滴灌等设施栽培技术、实现农业水肥一体化管理,促进县域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优势产业作为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资源,聚集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培育龙头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功能,依托现有产业,构建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倡导多元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企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2],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推动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注重生产和资源利用,延伸县域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3.3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吉林省双辽市通过对特色农产品品种的优化,建立了县域特色农业服务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和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从而适应特色农业市场的需要。加强对种子培育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开展特色产业例如花生、水稻生产和产业链延伸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业产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相关企业,使其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4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服务,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加强新技术推广,促进县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认证与自然生态保护,推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吉林省双辽市按照相关标准,建立特色农产品现代化生产试验基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完善特色农产品生产交易预警机制,保证县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加强技术革新,大力打造绿色、健康食品。注重品牌管理,立足于地区产业优势,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品牌,并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吉林省双辽市积极培育县域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形成具有知名度、信誉度高的特色产业,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3.5 推进农村制度创新,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基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吉林省双辽市确立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地区土地的流转,鼓励社会各界参加土地流转,投资县域特色产业,促使土地向企业、合作社和种田能人流转。充分发挥政府引领的作用,积极探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径,要主动培养、支持、吸引一批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企业,鼓励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把农业、产业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尤其是休闲旅游业、餐饮业等,要把这些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农村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现农村资源整合,为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6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吉林省双辽市政府明确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应把了解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作为开展工作的要求。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广泛筹集”的投资机制,重视开展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紧密围绕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实施远程教学,培育一支新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着力强化营销网络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打造县域特色农业运输枢纽,在农业特色商品重要集散区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互联网+”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 结语
目前,吉林省双辽市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坚持产业化道路,重视培育新型农民相关技能,促进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才能确保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