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沂市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2-11-25李立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24期

李立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临沂 276000)

当前,中国农业逐渐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求对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做出有效的调整,通过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应用其中,能够加快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控,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将农民群众从传统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最终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1 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和现实意义

1.1 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从当前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的农业是大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了各个方面,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当前农村农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农业信息化对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而不是对农村农业的重新构建。另外农村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现代通信技术是主要的驱动力和主要的技术基础,包括了各项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农业的全过程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农业信息化能够使信息成为农业经济的新的驱动力,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起着主导作用,但在农村农业信息化背景之下,会转变这一传统,信息和知识将会更好的融入到农村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成为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1]。

1.2 实现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通过实现农村农业的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产业的有效调整,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农村农业信息网络健全以及信息技术的有效普及,必将使知识和技术跨越时空障碍,得到广泛性的传播,使广大农村各个角落都能够便捷地接触各种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一种粗放性的农业生产方式,消耗相对较高,污染较为严重,高消耗低产出,以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生产为主,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能够转变这一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为更加高度集中的优质低耗的绿色生产模式[2]。另外实现农村农业的信息化,能够更好的推进农村民主化的进程。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农民群众和政府部门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强化农村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速率,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强化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农民群众能够对村集体的各项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态度,甚至还能够对政府工作部门的相关工作行为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能够与政府官员进行有效的对话,充分发挥民主参与政治决策当中的作用,使农民民主化得以全面的实现。

2 临沂市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临沂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三大五提升”发展举措,加速发展“大农业”,多举措加快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是落实临沂市乡村振兴“三步走”工作部署的重要抓手,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平台,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临沂市费县、兰陵、莒南、沂水、平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以西红柿、甜瓜、辣椒、茶叶、苹果、桃、金银花为主导产业,通过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营销品牌化,建立完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销标准规范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米袋子”等直供基地,走好对接长三角地区关键“第一步”,探索走出一条沂蒙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2.1 逐步提高农业智能化装备水平

粮食生产从浸种播种到催芽育秧的智能化逐步推广应用、农机社会化服务基本实现了机插机抛机播机割、无人机飞防等各环节作业轨迹信息化监测、主要果品分选分级、经济类作物加工、粮食烘干、农产品库藏保鲜等逐步推广实施装备智能化。同时,还建立了惠农系统,该系统通过GPS技术,可实时监测到农机社会化服务(补贴)作业轨迹。目前临沂市有12000多台收割机、330多台农防无人机及部分大中型拖拉机应用了GPS终端。

2.2 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以“互联网+农技推广”为驱动,积极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云上智农”APP和12136农业信息平台等信息化服务手段,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模式,增加农业知识的摄入渠道,提升学习质量与效果,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参训的学员,实现了100%“云上智农”APP下载与安装,90%以上的学员会使用“云上智农”进行在线学习、提问、评价、发布信息。基层农技员全部安装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并用于日志上传、在线提问和学习。

3 临沂市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机构改革使信息化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从当前行政机构改革情况来看,临沂市的各个机构已经基本改革到位并成立了农业农业局,部门职能和服务领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促使信息化的工作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领域范围更广,任务更多,并且实施标准更高。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要必须树立三个全面的意识,坚持以全领域、全产业、全链条的思维,更好地谋划和推动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工作的高效开展。当然由于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机构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的很多新领域,由于工作得不到拓展,相关工作人员得不到有效配置,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3.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当前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尽管各项工作已经不断向前推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基层地区根本没有成立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对上联系市级部门,对下联系各个区县乡的农业信息管理体系并没有形成,市级农业部门之间,县级农业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这就使得主管部门对农业信息的占有、分析、加工、预测能力不足,从而造成了基层地区的信息化工作难以较好的开展,影响到整个工作效率的提升。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网络设备和网站的维护技术比较落后。当前以4G、5G网络模式为主的通信方式在城市地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主要以有线网络为主[3]。在新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各种网络设备运行以及网站维护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现有的工作队伍专业素质相对较差,各项专业知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这就使得很多设备的运行难度相对较大。

4 临沂市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4.1 扎实做好信息化乡村发展规划编制

抓好国、省信息化乡村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结合临沂市实际,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整合利用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加快临沂市信息化乡村发展规划编制,明确年度实施计划。坚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科研院校人才、技术等,在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策划与落地、人才培训与指导等方面深入合作,科学制定临沂市信息化农村农业发展规划。

4.2 加快推进信息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对临沂市信息化乡村建设发展中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开展专题会议,研究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财政扶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对信息化乡村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市级相关部门加大国、省农业信息化项目的争取力度,抓好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县级人民政府谋划出台用地、用电、金融等方面优惠政策,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信息化乡村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