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研究

2022-11-25□黄

现代交际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心理

□黄 丹 朱 文

(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自我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自我教育。从孔子强调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参主张的“吾日三省吾身”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再到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到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著名论断,无一不强调自我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因此,努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遵循的重要准则。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

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自我教育”,就是指自己教育自己。从教育的主客体相互关系来看,自我教育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不同。从个体自我教育角度分析,大学生既要将自己视作意识和意志的主体,也要将自己视作教育和改造的对象,将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于自身。从集体自我教育来看,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学生团体既是集体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集体自我教育的客体,同时集体成员之间也相互扮演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

通过对大学生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逻辑关系的梳理,自我教育的内涵应基于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这两个层面来展开分析。

首先,从个人发展需求来看,自我教育满足当代大学生心怀梦想、勃然奋励的个体期望。郑永庭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谈道:“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人们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1]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重点在于受教育者主动求教,教育者需要充分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家庭教育观念、学校的校纪校规、教育者所传达的教学内容等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密切相关,包括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个体对教育者所要传达的精神准则和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育者应巧妙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转化为教育者来教育自身,在汲取外界营养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指导自身的社会实践。

其次,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自我教育是满足为社会育人、为国育才需求的方法和途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学会进行自我教育,才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然,用长远的眼光看去,我们造就的就只能是一个不幸的人,而不幸的人是我们社会的大灾祸。”[2]教育者要按照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价值理念引导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迈进。在社会大环境中,想要培养为社会出力量、为国家做贡献的时代新人,着力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价值意蕴

1.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缘与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行业的创新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我国迫切需要一批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愈加复杂,意识形态斗争也进一步加剧,大学生更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因此,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好的着力点,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各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积极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应始终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担当,迎难而上。

此外,随着网络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网络中传播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大众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着各自的看法,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也受到很大影响,这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可见,提升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举措。

2.自我教育是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有力手段

教育是一种发展、培养和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其理想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留出空间。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工厂生产式”教育并不完全有利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实际教学中千篇一律的“一锅煮”“一刀切”教育方式并没有留给学生分析自我和认知自我的空间,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将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熏陶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主体能动性,自觉地参与、认同、接受教育成果,将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自我教育是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有力手段,也是提升大学生自我修养的关键因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灌输式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修养的外在因素,启发学生主动开展自我教育才是提高其自我修养的内因,并且人的自我修养是伴随着自我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将自我修养定义为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觉学习与自我锻炼。任何人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提升得来的。大学生要通过以下两种主要方式提升自我修养:其一,自我省察。大学生要及时回顾、剖析自己在某个阶段的思想和行为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查的方式加强自我教育,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其二,加强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不是主体封闭的、孤立的内心活动。大学生在改造自身主观世界时要切合客观实际,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实践。

大学生自觉开展自我教育是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既克服了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只做“传声筒”的困难,也改变了学生消极应付教育的学习态度,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共同进步,从而呈现“教学相长”的理想态势。

3.自我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措施

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与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紧密关联,现实生活中所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便是强有力的佐证。思想政治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至关重要,但同时也面临重重困难:教学条件问题、师资力量问题、教育方法问题和教育内容问题等。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针对外界种种不可控因素,教育者要先做学生后当先生,在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灵活有效地运用教育方法,结合典型的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开展自我教育,将信念和准则烙印在心灵深处,进而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做新时代文明社会的奠基人、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交出满意的答卷。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实践路径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4]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要时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及时洞察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开展三位一体共同育人,还要兼顾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式发展。

1.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为开展自我教育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不同人的心理表现各不相同,每个人自身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明建设。然而,面对当今社会快节奏、高压力、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人际交往错综复杂,各种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多。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热点话题。大学生往往承载着父母和老师的期待——希望他们发挥潜力、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更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成就。在最具活力、最有朝气、最富想象力的时期,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加上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压力,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接受不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甚至进入死胡同,出现心理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主动适应客观社会的发展,帮助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要想正确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首先就要了解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扮演好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控:第一,教师要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表现、家庭情况、人际交往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矛盾,判断是否存在心理危机等隐患,并及时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教师可以通过走访、调查、观察和谈心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其内心动态及发展趋势,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耐心辅导,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生还存在逃避现实的问题,将繁杂琐碎的事情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创设线上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学生匿名进行心理咨询;以心理危机干预为底线,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注重干预方式、讲究干预策略。要构建心理测试、筛查心理问题、进行心理鉴别、留存心理档案、干预心理危机等全套方法体系,帮助学生扫除心理羁绊、增强心理抗压能力,为其开展自我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状态,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课堂氛围联系起来,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剖析和调控,从而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教学方法死板老套,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创新教学题材、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同学从不感兴趣到基本接受,再到完全接受。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题材典型化,例如“时代楷模”张桂梅、“最美科技工作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张定宇等先进人物都可以融入课程题材,用鲜活的教材激发学生的感悟与思考,生动形象地讲好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英雄事迹、唱响正能量歌曲、观看红色电影等,以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培养其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做乐观开朗、自信自强的时代新人。

2.强化典型模范的教育示范作用,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唐太宗在吊唁大臣魏征时感慨:“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在古代,典型模范的作用相当于“镜子”和“尺子”,劝诫人们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检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典型模范富有强劲的感染力、原动力和感召力,是受教育者开展自我教育的标杆和榜样,具有强烈的教育示范作用。典型模范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思想、言行等方面的标准,他们的思想行为、崇高品质和身上所彰显的伟大精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大学生在学习典型模范的先进事迹时必然会对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将其视为参照物,按照理想模范的标准去矫正自身的不良习惯,从而在未来前进道路中越来越重视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学习强国、党建APP和党建电视节目等看到将遗嘱写在药盒上的廉福章书记、化作海天“飞鲨”的张超、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李保国、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等。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职业。奉献可以是轰轰烈烈,也可以是默默无闻,他们都拥有着赤诚的、滚烫的爱国爱党之心,是新时代的先进典型和楷模。英雄是照亮时代的星光,他们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及所体现的道德品质,是广大学生学习的鲜活教材。

当然,大学生的身边也存在着许多先进的典型模范,例如学习模范、文明模范、工作模范、运动模范等。这些模范发挥引领作用,激励大学生进行对照和寻找差距,勇于改变自我、革新自我。现实生活中不乏德才兼备的教师,也不乏聪明正直的同学,甚至是一些热心助人的陌生人,近在眼前的人物便是影响大学生有效开展自我教育的强有力典范。通过可敬、可亲、可学、可信的典型模范能够激发大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在前进道路上掌好“方向盘”,结合参照物的优点,恰到好处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由“他教”转化为“自教”,积极朝向设定的目标躬身前行。

3.营造科学的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好习惯

自我教育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而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营造。家庭是培养孩子学会爱的基础,学校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社会是磨炼人实现自我的保证。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实的保障。”[5]

家庭不仅是孕育生命的地方,还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人们常说:快乐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家长应注重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第一,家庭成员互相体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和谐氛围是培养孩子学会爱的基础。第二,家长的言行举止也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孩子的性格、品德和行为等都会受到影响。在教育中,家长应采取严慈相济、爱而不溺的方式,避免出现太过骄纵孩子或使孩子太过自卑敏感的现象,为孩子铺设科学的教育道路;在生活中,家长应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关爱,培养孩子学会“爱人”与“爱己”;在政治上,家长应以身作则、明辨是非,当好孩子的“正容镜”,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也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出现错误时及时引导,为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适当的空间。

不仅要注重营造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要营造好的学校教育环境。校园是传递真、善、美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首先,良好的校园环境一定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在教学活动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的。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用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也是校园环境的最美风情线。教师对于学生应该基于平等和信任的立场,尊重而不迁就,容许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表现出独立性,但要宽容而不放任,针对学生性格的多样性及个体不同的表现程度,心平气和地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认识自身问题并及时改正,使其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习惯。

相比家庭和学校为学生营造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还要重视社会教育带来的影响力,其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影响面更广泛。学生不是襁褓中的婴儿,是要面向社会、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个体。尤其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若能及早得到培养,就能形成特长。老师和家长应根据学生的爱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在其喜好的活动中发挥特长、施展才华,进而培养其在日后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4.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觉悟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7]传统高校教育理念重理论而轻实践,将社会实践活动视为教学之外的辅助性活动,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发挥也因此受到限制,不利于自我教育的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8]劳动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成果的过程,会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也使其明白劳动的意义。因此,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家务劳动、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切实体会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成果的难能可贵,养成以踏实肯干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的导向观念,磨砺其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志品质。

此外,我们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包括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共建和谐社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学校应积极动员大学生参加志愿类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百姓生活、深入实际,切实体会偏远山区和落后农村的现状,深刻感悟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文明建设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现状,使学生自愿投身社会实践,为社会做贡献、为群众办实事,让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寻求快乐和价值,在为他人服务中增强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优化自我。

5.开展网络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性

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属性,海量信息和良莠不齐的舆情深深地影响着智能时代的人。网络的隐蔽性为个体营造了网络主体性身份,但并不意味着网络活动就是个人毫无节制的自由活动。因此,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前提是大学生要自觉加强网络自我教育。首先,大学生需要确定自身的网络主体地位,在选择信息、传播信息、创造信息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适应和发展的需要,自主地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次,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活动中应增强自律性。网络活动的自由性、选择网络信息的支配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身,因此要实施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性。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自我教育需要通过教育、引导来实现。一是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面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冲突时,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增强学生的选择能力和筛别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抵制诱惑能力。青年学生还不成熟,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无法准确预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理智开展网络活动,加大对团结友爱、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网络正能量内容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只有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自律性,才能将网络自我教育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心理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品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心理小测试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心理感受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