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
——以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者为例
2022-11-25□王鹏张雷
□王 鹏 张 雷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 102600;2.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100081)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反馈多以现场体验和直观感受为主,较少从实证数据的角度进行研究。很多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在服务冬奥会、冬残奥会过程中发扬志愿精神,用自己的奉献汇聚成“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本文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针对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探析取得良好成效的深层次原因、体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而抓住契机,主动而为,为持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有效参考。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面向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者,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3份,回收率97.1%,统计有效问卷571份,有效率95.2%。此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调查,侧重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观念和成长需求,解答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的缘由。第二部分是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情况调查,侧重了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和行为方式,分析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检验和补充。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378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体,深入研究分析其思想和行为特点,把握其成长发展规律,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思想观念与时代发展同步,更加关注自我成长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今日之中国已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无形中给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国家间交往日益频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世界广泛认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自立能力和自主状态,以及更加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与实践活动能力,习惯于通过实践过程来了解理论问题,通过争论与碰撞过程来认同理论对自我成长成才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具有内在的耦合性。新时代大学生更加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希望获得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成长发展更加需要被关切。当问及“更接受哪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选)”时,选择“实践活动”占比86%,选择“实地参观走访活动”占比63.8%,选择“文体竞赛活动”占比41.5%,而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比低于以上三项。这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更推崇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呈现出自我选择性更强烈、趋同意识较弱、很少盲目认同的鲜明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不断时代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成长现实性和成才多样性互补,信奉务实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关于人的科学理论为我们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石。马克思认为,真正把握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必须将人看作“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与价值取向进行考量。由调查结果可知,多数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将个体存在的最大化当作自我价值实现,认为提升学历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拓宽人际是为了日后更好的自我发展,坚信个人成才的道路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往往会选择最感兴趣、最为熟悉、最具捷径的成才发展之路。新时代大学生在价值追求方面主要基于“生存—幸福价值”“传统—现代”两个维度,这两方面均表现出“双高”特点。当问及“朋友间最常讨论什么话题内容?(多选)”时,选择“校园学习生活”占比62.3%,选择“人际关系交往”占比58.8%,选择“个人职业发展”占比54.6%,而选择“社会时政热点”“民主政治发展”“世界格局变化”分别占比12.1%、11.8%和10.2%。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关注度较高,更关注于影响自身当前发展的具体事情,而对抽象事物或理论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时常将是否有利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成功”作为对事物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价值目标的定位更具务实性。
3.沉浸式学习和互动式体验共融,重视实践场景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378如今,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新时代大学生拓展了学习生活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进而使教育的主客体从二元对立走向交往主体,使大学生对此产生强烈依赖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中,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成长实际和发展需要。虚拟仿真教学方式以开放、交互、沉浸的VR系统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交流,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的不足,能够确保新时代大学生以鲜活、生动、新颖的方式学习,从而凝心聚力,提高素养,增强感召力与向心力。虚拟仿真学习模式可以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当被问及“以下哪些校园文化体现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您更容易接受?(可多选)”时,选择“虚拟仿真建设”和“校园文化墙建设”分别占比82.5%、70.5%,选择“参与网络互动”占比62.9%,选择“参观校史陈列馆”占比53.2%,而选择“建立校友规章制度”仅占比20.8%。由调查结果可知,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喜欢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景,通过硬件设施进行个性化场景体验与学习交流反馈,实现听觉、视觉、触觉的全身心感官沉浸;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更倾向于通过慕课、网课、微课等媒介载体进行讨论、汇报和辩论,不再被视为单纯的“学习机器”,其个性和情感希望在互动式体验中得到尊重与认可,主体性得到体现,实现了互动的持久性。
二、通过重大活动检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以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者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3]。大学生志愿者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理念,为奥运盛会贡献了青春力量。在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做法。通过调查发现,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者工作对志愿者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皆有较大提升。
1.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面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动力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该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设置志愿服务内容,使志愿服务更加符合不同阶段青年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社会各界曾对“90后”“00后”青年学生有着一定的担心与忧虑,认为他们是迷茫的、娇滴滴的一代。不过,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让世界对中国青年一代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当问及“参与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活动有何收获?(可多选)”时,选择“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占比90.1%,选择“赢得社会尊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占比84.8%,选择“增强对北京冬奥精神理解,成为‘双奥之城’的见证者”占比76.3%。而当问及“参与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活动应具备哪些思想道德素养?(可多选)”时,七成以上的志愿者选择了奉献精神、担当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六成以上的志愿者选择了爱国主义精神、实践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这些内涵与北京冬奥精神密切相关。因此,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覆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了解社会、服务大众、实践人生的过程中,其思想素养、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得到全面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念更加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更加牢固。
2.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4]志愿服务活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只有经过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样的实践的检验,并进行深入总结与思考,才能真正将理论内化于认知结构和思想观念体系,从而优化思维方式,最终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调研可以看到,志愿服务在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思想观念方面,既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种社会实践方式可以充分证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已建立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良好氛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逐渐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协同育人效果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密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效果取得新发展。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始终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为世界人民服务中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实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将其所学知识内化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大学生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提高了自我教育的直接现实性和自觉能动性。由调查结果可知,87.3%的志愿者将“希望能为国家与社会尽一份力量”作为参与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85.2%的志愿者认为“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了对国家责任的认识,极大地释放了爱国热情”,82.8%的志愿者认为“在志愿服务中树立了互帮互助、平等有爱的价值观,对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这些内容与北京冬奥精神的内涵密切相关。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能不断增强思想道德行为能力,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品质,主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既教人以生存手段和技能,使人能很好地把握物质世界,又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能自主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精神世界活动。教育是这两方面活动的协调与统一。”[5]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内容和知识体系反复实践,使得思想政治观念上升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进而成为支配其行为的经常性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力量,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机制,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关切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高校要重视志愿服务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教学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以志愿服务活动为纽带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实践项目和实践基地,将志愿服务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校要避免仅仅把大学生作为被动客体来开展教育,只有尊重、理解、关心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加强其自我教育水平,才能提升其积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志愿服务活动要契合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符合其个人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从而激发其高尚品德,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571名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者中,86.9%的志愿者表示“在冬奥会结束后继续参加其他志愿服务活动”,75.2%的志愿者表示“在冬奥会结束后将着重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68.2%的志愿者表示“会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分享冬奥志愿经历,动员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而言,六成以上的志愿者深切感受到了爱国主义信念,将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由此看出,通过参与冬奥志愿服务工作,切身感悟北京冬奥精神,大学生志愿者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才是自己的最高利益,只有对祖国人民思之切、爱之深,真正关心祖国与人民前途命运的人,才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共产主义作为终身奋斗的理想,从而坚定和巩固社会主义信仰。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6]新时代志愿服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凝聚、引导、检验、协调等功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不同层面都得到了相应发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以志愿服务作为载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可以从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长效性、增强战略性等不同角度进行优化。
1.立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需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育途径与方式需要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而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可以充分运用志愿服务这个渠道,通过志愿服务实践不断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以适应当下“00后”及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05后”大学生群体,更好地提升教育功效。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突出以下四点:一、全面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二、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三、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要求。如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片面强调“灌输”的弊端,其功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耦合,很好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紧密结合,寓教育于文化实践活动中。然而,青年志愿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各不相同的成长需求,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志愿者的各自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育人方案。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它不仅表现为人们完成工作任务时的胜任感,还表现为参加创造性活动时所要达到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在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的交流中逐渐学会了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志愿者自身成长的需求,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一个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的机会,一个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机会。同时,根据志愿者的成长经历、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条件进行自由组队,有针对性开展技能拓展、交流分享、素质培养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志愿者个体的主体作用,使其身临其境地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聚焦发起组织和服务对象两群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在一系列工作中,首先要对志愿服务发起主体和服务对象的主要职责加以明确,在实践路径上进行创新,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新的更大发展,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志愿者,使更多大学生志愿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实践者,最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效用得以提升。“发起组织”是“汇聚社会资源,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是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7],是志愿服务活动中承担着影响志愿者满意度的保障因素,而“服务对象”则是影响志愿者服务热情的激励因素。如果发起组织的政策、机制、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工作的不满。提升发起组织的管理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学生志愿者的不满情绪,但不会使大学生志愿者感受到激励,往往只会达到维持现状的作用,真正起到激励因素的是服务对象。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接受到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赞扬与认可,才能激发其饱满的热情,产生满意情绪,进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标。相反,如果服务对象无故指责或批评大学生志愿者,则会打击其工作热情,进而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聚焦发起组织和服务对象两群体,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内容。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中,一方面突出了保障因素,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联动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如北京市为2022冬奥会“量身定制”了修订版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对于进一步促进首都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培养志愿者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保障冬奥会志愿服务质量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突出了激励因素,在全社会树立起认同志愿服务理念,推行志愿服务光荣、志愿者可敬的新风尚,掀起“后冬奥时代”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新热潮。
3.坚持项目化、专业化、常态化原则,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高校应大力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样有利于“活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这也是拓展高校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性效果,就要坚持项目化、专业化、科学化原则,将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具体化。首先,项目化是指导、调节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发展的组织形式、调控手段和政策制度的总称,更是关系协调、控制有序、自主动力的运行动能,使广大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正确、规范地服务他人和社会,还能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实现志愿服务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的目标。其次,专业化是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增强志愿者组织的服务能力,有效衔接“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事业化发展、制度化保障”的内在要求,更是直接影响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性要素。志愿者通过专业化的组织培育,实现“从无到有”,高效孵化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再实现“由有到全”,增强本土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在使志愿服务更为精准、精细的同时,推动实现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最后,常态化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战略需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不应是趋利从众的“跟风”,而应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培育志愿精神,普及志愿理念;加强志愿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志愿服务立法,规范志愿服务行为;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志愿资源;加强政策支持,提供机制保障,共同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进而增强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实效,逐步走出一条满足大学生成长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回应时代要求的实践育人之路。
4.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性
倡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需要,而志愿服务活动又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联系的有效纽带。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建设,能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效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搭建活动平台,完善保障机制。新时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要体现时代要求,要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帮助大学生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精神,深刻认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性。应当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和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将志愿服务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顶层设计、部门协调等多方面明确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形成思想明确、协调合作的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能力。应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守正创新发展,提升志愿文化引领功能,打造志愿文化品牌效应,把志愿服务工作融入主题宣传,深入拓展志愿服务相关实践,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选树新时代优秀志愿者,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志愿服务氛围。应建立大型活动优质大学生志愿者储备库,打造大学生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及先锋队伍:立足实际需要和首都人才优势,建立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扩大志愿服务范围,服务领域涵盖文明实践、服务民生、文化科技、生态文明、卫生健康、安全应急等;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首都志愿服务增加“助推器”。首都大学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续写好“后冬奥”故事,让世界共同见证北京蓬勃发展的青春风貌,擦亮“双奥之城”的志愿服务金名片,进一步掀起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