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筝曲《五陵吟》来探究陕西筝派的演奏风格特征
2022-11-24王钰涵
王钰涵
陕西筝,又称“秦筝”,20世纪50年代末由曹正先生提出“秦筝归秦,复兴秦筝流派”这一思想,以周延甲先生为首位开创者,带领一批领军人物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与发展,采用当地的戏曲秦腔、眉户、碗碗腔、西安鼓乐和榆林小曲等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源泉与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移植、和改编,诞生出一大批独具陕西艺术风格的古筝作品,如《绣金匾》《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等,保留了陕西地区原汁原味的“秦风、秦韵、秦声”[1],以其婉转、细腻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听众,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好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陕西筝派。《五陵吟》就是在陕西筝派的发展上升时期创作的作品,以陕西地区独特的音乐语言为基石,曲风时而凄凉悲苦,高亢激越,时而婉转细腻,情深意长,使得音乐张力感极强,具有戏剧冲突性。这首作品兼具了陕西筝派中这些鲜明突出的演奏风格特征,以苦情音乐为基调,极尽地展现了秦筝艺术的魅力,由小见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对陕西筝派的演奏风格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为我们学习陕西筝派的演奏风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
一、《五陵吟》的音乐背景与内涵
《五陵吟》是魏军先生于2004年创作而成,融入现代作曲技术与思维,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写实作品。这首作品个性鲜明,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大量运用了左手的吟揉按颤技巧,充分展现了陕西筝派的风格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内涵的深意是魏军先生对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是作者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与病魔作斗争,把他陷入半边身体瘫痪的人生低谷中那种绝望、无奈、苦闷、哀伤的情感,与战胜病魔后的顽强、奋发、希望、从容的强烈情感对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正如他本人所说“这首筝曲很实在、很真诚,每一句都是旋律都是经过我心里头千遍万遍后唱诵写出来的”,是他对生命历程的深思与赞叹。
五陵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分别为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渭水北岸咸阳附近的渭北高原上。此外,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园唐人也合称五陵,均在长安附近。魏军先生借用“五陵”做标题,主要突出了陕西地区的音乐风格。而“吟”意为“叹息、呻吟”之意,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它表达了作曲家内心颤动、哀叹的悸动与挣扎,将音乐意境得以发展与升华。
二、《五陵吟》的曲式结构与解析
这首筝曲的音乐素材选用了陕西地区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迷胡戏”,以迷胡曲牌中的“软越调”为动机,模仿“迷胡”的腔调来表达细腻委婉、悠长绵延的情感特征。该作品由引子、慢板、华彩和快板四大部分组成。
(一)引子部分
这部分为散板结构,乐曲开头以低音“555”刚劲、浑厚的轮指由慢渐快转为摇指演奏,同时配合钢琴伴奏的柱式和弦,像是穿越古今的对话,接着上行刮奏快速地衔接高音,用大幅度的双托双劈技法强而有力将音乐情绪层层推进,高音与低音的结合铿锵有力,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恰当地诠释了乐曲的内涵,饱含着作者对抗击病魔的顽强意志与信念,最后一句情绪回落,以忧思、回忆的长叹为慢板做铺垫,演奏时气息控制要协调,肢体动作要连贯,整个段落一气呵成。
(二)慢板部分
慢板是这首作品的主题音乐部分,采用“软越调”音乐素材,将这两小节动机不断扩充、发展、衍变,组成一个完整的乐段。该部分速度缓慢,节奏规整,贯穿使用了左手的吟揉按滑技巧,将音乐带入一种伤感、无奈又想要挣扎、奋进的情感之中。此乐段共有三个小段,第一乐段为17小节,前四小节在中音区上诉说式地回忆着那段让人低沉、悲伤的岁月,紧接着是第二句将旋律再次缓缓拉开,用鲜明的强弱对比渲染出无奈、失望的情绪,最后9小节递进式地将旋律推向低音区,极致地表达着悲苦、低沉的音乐情绪。第二乐段为16小节,整段在高音处演奏,好似作者从悲苦中挣扎着要振作起来的心境,速度比第一段略快,力度由弱渐强的变化展现了作者不愿低头认命地倔强与执拗,而4、7特性音的加入将情绪变得多样复杂,有抽泣,有伤感,整段发展扩充了第一乐段的旋律素材。第三乐段整体变得激昂慷慨起来,与前两段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区别,作者下定决心要战胜病魔,将悲伤的情感彻底宣泄,同时钢琴声部的衬托对古筝前后呼应起到了很好的补充效果,为后面的华彩乐段做了铺垫。
作曲家在这段慢板旋律中运用了陕西筝派中常有的上行大跳,下行级进的旋法特征[2],使音乐对比鲜明、情感丰富,上行跳进时激情高亢,下行级进时悲伤婉转,这种环绕式的写法将作者内心痛彻心扉的哀怨却又挣扎不服输的坚毅性格完美地呈现出来,钢琴织体的加入也使得音乐流动性更强,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华彩部分
该段落作曲家使用了散板的节拍形式,表达着诉与思的情怀。“诉”体现在高音乐句与低音乐句的一问一答中,模拟了陕西人说话的语调感,“思”体现在右手由慢渐快的轮指,左手类似泛音的游动中出现的哑音,像是思考中的沉默安静,意境深远。随后有力地刮奏引出一句高音摇指旋律,意在表达坚定信念的强烈心情。正如作曲家所说“把窗子打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有很多的用武之地”。紧随而至的是由钢琴逐渐上行音阶带动进入一大段摇指,此刻是作曲家激情澎湃的准备迎接新的生活。这部分旋律起伏较大,运用同宫转调的创作手法,转调后高音的光明与低音的灰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摇指技巧将旋律线条有效地连接起来,增加了乐曲的演奏难度,极大地考验了演奏者摇指技巧的成熟度,并且更加充分地将作者的真情实意流露出来,是陕西筝曲中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特征。
(四)快板部分
快板以高亢激昂的旋律、明快整齐的节奏带来了听觉上极大的冲击与震撼,完全把之前痛苦、感伤、失望的情感抛诸脑后,运用大量的托劈演奏技巧和饱满明亮的快速指序将乐曲逐步推向高潮,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力量与精神。段落最后用右手大撮配合左手下行刮奏,由低到高,由弱渐强,将全曲在热烈中结束,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同时也是作曲家战胜病魔后站起来的胜利喜悦之情。整首作品气势恢宏,个性鲜明,情感的强烈反差极大地弘扬了作曲家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和对健康生命的赞叹敬畏之心,是陕西筝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我们学习陕西流派曲目中典型的作品之一。
《五陵吟》这首作品以作曲家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创作而成,全曲真挚淳朴、生动感人,道出了作曲家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与思考,整体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磅礴大气,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雕琢,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走向,从而加深我们对陕西筝曲演奏风格的理解与熟悉。
三、从筝曲《五陵吟》研究陕西筝派的演奏特点
《五陵吟》这首作品运用了陕西筝派中独有的旋法规律与演奏技巧,而左右手演奏技法更是复杂多样,技巧是为音乐服务的,没有全面娴熟的技术水平,很难演绎出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因此,深入挖掘并整理《五陵吟》的演奏技法对我们学习陕西筝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与意义。
(一)右手主要技法
1、托劈:分为单弦托劈和多弦托劈。单弦托劈主要依靠大指指根关节在同一根琴弦上来回作托、劈两个音演奏,弹奏时托劈音色要饱满扎实,颗粒清晰,节奏均匀,长音时可以用无名指和小指做扎桩,短促急速的音可以不用扎桩。多弦托劈也叫双托双劈,用食指捏住大指,利用手腕带动小臂来回拨动两至三根琴弦,这种技巧音响效果激烈,情感表现突出,《五陵吟》的引子和快板乐段都使用了大量的双托双劈技巧,极大地渲染出悲愤、热烈、百感交集的心理状态,是陕西筝派常见的技巧之一。演奏托劈技巧时通常伴有左手的颤音技巧。
2、摇指:是以大指摇为主要演奏技巧,可以用扎桩摇或悬腕摇。大指小关节伸直,食指小关节弯曲,用食指的指尖左侧顶住大指胶布的位置,其他手指自然放松向掌心收回,手腕下压,然后以手腕为轴做45度角左右摆动,用指甲正面触弦,来回做劈托运动,手腕带动小臂和大臂,循环用力,循环放松,以此快速地运动起来。摇指是通过强弱变化、音色明暗对比将旋律线条、情感特点流畅持续地表达出来。陕西筝派中的常见的摇指有勾摇、长摇和扫摇。《五陵吟》中的华彩乐段就是采用的大段长摇技巧,加以左手的吟揉按滑技巧,以韵补声来凸显陕西音乐的曲调特征。
3、撮:分为大撮、小撮、和弦撮三种。大撮是大指和中指结合,小撮是大指和食指结合,和弦撮是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结合。撮的运用在陕西筝派中随处可见,是非常重要的指法之一,其特点是爆发力强、织体多样、声音洪厚。《五陵吟》中每个乐段中都引用了大撮合和弦,在不同的情绪表达中使用的力度不同。
4、轮指:以三指或四指依次弹奏同一琴弦,手指接近琴弦,但不接触琴弦,减少摩擦导致的杂音,触弦速度越快,轮指越干净,需要每个指尖力量节奏均匀,音色圆润透亮,手型保持稳定,《五陵吟》的引子和慢板都使用了轮指技巧,颗颗流动的音符就像散落的泪珠,思绪缓缓涌上心头。
(二)左手主要技法
1、特性音4、7:《五陵吟》主要体现的是悲情音调,4、7的按音别具一格。4音按弦要略微高于4,简称微升4,7音为微降7,略微低于降7,这是陕西筝派中独有的苦音4、7按音特点,微升4和微降7要始终保持在微升4和4之间、微降7与降7之间的颤音,再由正常的4和正常的降7滑音过渡到倾向于“3”、“6”的正音上,而这样游离不稳定的音高,造就了忧怨凄切、悲凉酸楚的情感特征,是陕西筝派中苦音调式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2、颤音:主要作为装饰旋律效果,使得音符变得悠长绵延,充分发挥了以韵补声的音乐特点,而陕西筝曲中微升4和微降7必须辅助颤音的运用,才能将如泣如诉、衷肠百转的愁绪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
3、滑音:主要有上滑音、下滑音和回滑音。通过不同种类的滑音演奏,细腻地刻画出哀怨、忧愁、缠绵的音乐情感,并且经常使用大指按弦,将双音同步按滑出来,是陕西筝派中常用的左手滑音技巧,而且在陕西乐曲中习惯性地加入“点按”,加以润色旋律中的音符。这样的滑音特点听觉上给人一种紧张压迫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后面的音乐产生了期待与向往。
4、刮奏:分为上行刮奏和下行刮奏两种,上行时激扬热情,下行时深沉悲愤。运用刮奏不仅能够对乐句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而且采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刮奏效果也不尽相同,对于增强音乐情绪,加深音乐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也是陕西筝派中常用的技巧手段。
陕西作为古筝的发源地,历史上从秦朝就有记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历经千年却逐渐失传,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慢慢被人们发现并收集。陕西筝派从复兴发展到鼎革创新,几经沉淀与洗礼,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风格的陕西流派,既保留继承了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奏风格,同时开拓融入了现代音乐理念的创作手法,为古筝艺术的多元化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作曲家每每读到岑参的《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那些催人泪目的诗句,总能引起共鸣,因而将它赋予了新的音乐生命。《五陵吟》是21世纪初的筝坛新作,其旋法、技法都富有新意,左手对4、7苦音的按颤吟揉,把听众带入无限伤感、哀愁的情愫之中,更是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同时配以钢琴伴奏的和声织体使得音乐表现力更加强烈,极大程度上对现当代的古筝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陕西筝派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添砖增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