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音乐中的国风美学
——以《万疆》为例
2022-11-24张语熙郭炳亮
张语熙 / 郭炳亮
在当代流行乐坛,有一支以传统文学意象为素材,运用传统文学表现手法进行歌词创作的流派,国人冠之以“中国风”或“国风”。从知识考古的角度而言,“国风”一词经历了从言一地风土之诗歌向表示饱含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音乐、文学作品的概念变迁。从媒介视角看,音乐作品经历了从磁带、CD唱片等固定化的传播方式向移动音乐app、短视频平台等的转变。“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速度、传播速度空前提升,更新换代速度也早已今非昔比,高频次的刷新度带来的,是流行音乐的寿命开始急速缩短;但同时又应当看到,经典老歌在短视频时代又以BGM(Background music,意为背景音乐、伴乐)的形式再度活跃于荧屏。如何让作品被人记住、被人传唱,甚至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是当代流行音乐词曲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2021年,一首现象级“神曲”走红网络。“红日生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由著名歌手李玉刚演唱的《万疆》,不仅在各大卫视的晚会上广为传唱,在抖音等短视频app上也成了一时之人气BGM,成为了“家国情怀”的象征符号。《万疆》的走红不是偶然。在国潮、国风文化成为主流审美倾向的今天,探究其创作规律,将对时下的音乐创作者有所启发。
一、歌曲《万疆》概述
歌曲《万疆》,由李姝作词,刘颜嘉作曲,在2021年以单曲形式发布。同年12月,该曲被《人民日报》评选为“2021年度十大BGM”;同月,该曲成为2021抖音音乐年度歌曲;2022年1月1日,李玉刚凭借该曲获得2021年度全球华语音乐颁奖盛典年度最佳国风音乐人。
家国情怀、民族气派是《万疆》带给听众的直观感受。这种感受,除了来自歌词本身的国风要素外,还来自主创团队的共情意识。为了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歌曲的国风魅力,主创团队走出了录音棚,先后到长城、武当山等地录制MV,让观众在李玉刚的动情演唱与祖国的山川名胜之间感受歌曲的情感冲击。为了便于后文的分析,兹将歌词迻录如下: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写苍天只写一角日与月悠长画大地只画一隅山与河无恙观万古上下五千年天地共仰唯炎黄心坦荡一身到四方抚流光一砖一瓦岁月浸红墙叹枯荣一花一木悲喜经沧桑横八荒九州一色心中的故乡唯华夏崭锋芒道路在盛放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抚流光一砖一瓦岁月浸红墙叹枯荣一花一木悲喜经沧桑横八荒九州一色心中的故乡唯华夏崭锋芒道路在盛放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
二、歌曲《万疆》中的国风美学
国风,本是诗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言曰“国风好色而不淫”,点明了其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基于现实的摹写、朴实而多变的语言,是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学遗产。诗、歌本不分离,但随着功能上出现了文学与音乐的区隔,《诗经》也更多地运用于诗教,用来演唱者也即后世的宋词、散曲等。时至今日,“国风”一词再度大放异彩。以方文山、许嵩等为代表的中国风词作者将大量的传统文学意象与表现手法写入了自己的音乐作品,产生了如“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寒江对烟火,夜伴星如昨”等优秀的词句。受这种创作风格的影响,《经典咏流传》等以传统诗词为直接创作素材的综艺节目开始“霸屏”,已经成为当代乐坛的重要表征。
无论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还是音乐词作,审美功能不仅是重要的创作动力,也是音乐作品流传寿命的硬性要求。“诗缘情以绮靡”,国风歌曲之胜于其他类型的流行歌曲,胜在传统文学意象跨越时空的生命力,盛在传统文学表现手法的吸引力,胜在传统文学情感的民族品格与民族气派。传统文学的意象、手法、情感之美,或可用“国风美学”概括。《万疆》之胜于以往的主旋律音乐作品,恰恰是对传统文学魅力的根本肯定,也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一)《万疆》中的国风意象之美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意象都是基本的审美单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曰,“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直言意象在诗歌创作中具有情感起点的重要作用。这种将自身情愫转移到物体上的方式,称之为“移情”。在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手法被广泛地使用,最著名者莫过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传统文学的意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如月常为相思之意象,杜鹃常为寄托哀伤之情思,正是移情效应被频繁应用以至基本固化的结果。
《万疆》的成功,恰是对传统意象的成功运用。在“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一句中,对“红日”这一意象的书写,可以看出词作者对于传统意象的运用十分熟稔。红日在我国传统的诗歌意象中,不乏表示生命力的作品。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在即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诗句。其虽言花红如火,但却侧面写出了初升太阳阳光之灿烂。而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更是将少年中国比喻为“红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也正是《万疆》副歌部分“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直接灵感来源。
《万疆》对于国风意象的成熟运用,还体现在对传统艺术特征的深刻领悟上。“写苍天只写一角日与月悠长画大地只画一隅山与河无恙”两句,所谓“写苍天只写一角”“画大地只画一隅”,体现的恰是国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创作手法——留白。我国传统的艺术作品十分强调“有”“无”两者的辩证统一。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白艺术在视觉上留给了人们无可比拟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传统美术作品的动人之处。《万疆》的成功,恰是成功在这种对传统艺术的深刻领悟。国风意象的集中使用,使得这首作品的民族气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万疆》中的国风手法之美
《万疆》的成功,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具体而言,词句有对仗之美,抒情有渐进之美,境界有旷达之美。
首先是词句有对仗之美。对仗,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尤其在律诗兴起之后,其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内在需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虽则相当的诗人突破了格律限制进行创作,但仍然可以看到传统文学影响的痕迹。如新月派就主张诗歌应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分别对应诗歌的节奏之美、辞藻之美与形式之美。其内容虽然是新的,但其表现手法,却显然受到了旧诗的影响。《万疆》中,“写苍天只写一角日与月悠长画大地只画一隅山与河无恙观万古上下五千年天地共仰”三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以极强的形式美征服了听众的耳膜。可以说,《万疆》的走红,与传统文学手法的表现手法不无关系。
其次,抒情有渐进之美。主旋律音乐作品最忌空洞地抒情,从而使作品在深度上大打折扣。在这方面,传统文学作品有诸多可以借鉴之处。虽则从表达方式上,仅有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的区别,而具体到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寓物抒情等多种形式。《万疆》的成功,恰是成功在对抒情方式的熟练应用上。主歌部分通过对我国家疆域之辽阔、历史之悠久、人民之团结等间接抒情方式表达对当下幸福生活的讴歌,为副歌部分的直接抒情奠定了基础;副歌部分则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我何其幸/生于你怀”的民族自豪感与“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变的信仰”民族认同感。这种抒情形式,一如我国律诗之起承转合,在听歌的过程中,随着歌曲旋律的变化,听众的情绪也被渐渐带动,渐进的抒情方式,强化了音乐作品与观众的共情,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境界有旷达之美。王国维曾言,诗歌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在《人间词话》中,其言之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有,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前一种境界,是通过主观情感向客观物体的转移而实现的,而后一种境界,则近似于我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混融”之境。《万疆》的叙事手法,应为后者。通过对祖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富强的抒写,形成了“我何其幸”的词曲意境。在国家面前,个人微不足道,而通过这种将个体自身融入祖国阔大境界的写法,使得作品的格调空前提高。
总之,《万疆》在手法上大量借鉴了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通过对这些传统样式的熟稔使用,使得作品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备历史厚重感,是为这首作品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
(三)《万疆》中的国风品格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感召下,创作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音乐作品,成为了广大词曲作者及演艺人员的内在追求。《万疆》走红的背后,恰是主创团队对这种时代精神的内化。思接千载而初心不移,善用传统意象却能推陈出新,正是《万疆》的又一走红“密码”。
首先,在歌词之中蕴含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数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图腾。在《万疆》之中,多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难同当/福同享/挺立了起脊梁”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与自强不息,“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则体现了浓烈的爱国情。《万疆》的成功,恰是因为他表达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唯愿祖国富强、人民安康,唯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在满满的家国情怀的指引下,在民族精神的内化过程中,《万疆》的能量,已非一般的音乐作品可比。
其次,在歌词之中蕴含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突破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嫦娥”飞天、“蛟龙”出海,成功申办奥运会、冬运会……如果说民族精神是接续中华民族的根脉,那时代精神就是攻坚克难的保证。《万疆》的成功,在于把握住了这种时代精神。如“惟华夏/展锋芒/道路在盛放”一句,初次听来,会觉得“道路”“盛放”不甚协调。但细思之后即会释然——所谓“道路在盛放”,这当中的“道路”,其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革命和改革的历史,恰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与理论的提升,才得以形成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这种理论体系的重要动因,就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有人民共享,正是在这种初心与使命感的指引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也越来越强。《万疆》的成功,就成功在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了这种时代精神,唱出了时代心声,唱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强音。
结 语
“中国风”不能只用来抒写男女之情。相较于个体情感的叙写,抒写时代精神,彰显民族气派,传递民族文化,亦是应有之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学遗产,理应得到发扬与继承。《万疆》不应成为个例,它的成功,带给音乐创作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音乐作品想要写出国风之美,要善于运用传统意象。意象作为基本的审美单元,在传统文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拥有了相对固化的情感寄托。这种固化,固然会对创作产生一定的限制,但也会加深作品的厚重感。《万疆》的成功,即是充分把握这种厚重感的结果。
其次,音乐作品想要写出国风之美,要善于运用传统手法。作为歌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不拘于文字形式,亦不讲求格律,不符合国人的审美需求。《万疆》的成功,在于把握住了国风之美中的手法之美——文字上的对仗美,辞藻上的典雅美,以及境界上的旷达美。这种对传统手法的深度借鉴,是其能领一时风骚的关键所在。
最后,音乐作品想要写出国风之美,要善于把握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好的音乐作品,将成功地与时代融为一体,讴歌新时代,融入新时代。《万疆》的成功,在于其成功地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品整体刚健有力,而又不失温柔敦厚。在进行音乐作品创作时,强化现实导向,朝向当下,朝向现实,是作品永葆生命力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