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范生教育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培育对策*
2022-11-24庞海云沈丽巍张宏韬徐吉雨
庞海云,沈丽巍,张宏韬,徐吉雨
(1.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要。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发展潜能,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富强,其首要标准即教育。而当今,面对物质的诱惑和名利的冲击,即便是被誉为净土的教育领域也难以幸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面案例令人触目惊心,一些教师的不良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育信仰出现了问题。部分教师不是将教书育人视为执教目的,而是将其作为牟取暴利的手段。教师具备教育信仰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而教育出现了问题,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正能量的一代代新人?其环环相扣的利害关系,耐人深思。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应从启蒙的师范教育抓起,只有发轫于起步阶段,把好师资力量源头关,才能奠定教师教育信仰生成的根基。
一、教育信仰的涵义
2000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石中英博士,首次在发表的《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一文中,提出“教育信仰”的概念,指出:“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1],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相继,国内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信仰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如叶文梓:“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及对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应然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对人自身的信仰和对教育信仰的统一”[2]。张璇:“教育信仰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形成的对于教育本然价值的确信”[3]。石中英的概括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信仰的本质,叶文梓侧重于教育的目标,张璇则强调教育信仰主体的精神价值。笔者更加倾向于石中英博士的观点,教育信仰是教育者们对教育事业的至极敬仰和信奉,并以此作为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行动指南。诚如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所述,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信仰具有凝聚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例如陶行知先生发表《我们的信条》一文时,曾激励了许多乡村教育者,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但教育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体验、认同、反省、凝炼和提升。
二、师范生教育信仰存在的问题
1.师范生对教育信仰缺乏了解和深度认知
思想的混乱,行为的偏差,往往归因于没有形成正确的理性认知,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对于事物的认知,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想象,也不能仅停留于现象表层,而是应通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对于教育信仰的认知也是如此,师范生只有理解教育信仰的本质,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信仰的作用。而目前很多师范生不能科学全面的认识“信仰”问题,对“教育信仰"的理解更是知之甚少。笔者曾对自己执教的100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仅有21名同学表示自己主动了解过教育信仰问题,而其他同学从未关注过,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教育信仰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可见,师范生对教育信仰的认知度偏低,而一旦对教育信仰问题缺乏认知,对教育信仰的美誉度与和谐度便无从谈起。思想上不认识,感情上就不肯定,行动上就不会落实。认知是基础,是感情形成与升华的前提,是实际行动的指南。
2.师范生教育理想渺茫
遵循价值理论,信仰所追求和尊崇的应该为绝对价值。受功利主义影响,部分师范生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与偏差,理想虚无,教育理想渺茫,主要表现在“三化”上,即功利化、世俗化和庸俗化。
(1)功利化
所谓功利化,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实然价值的追求上。教育的价值分为应然价值和实然价值,即教育应该发挥的价值和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挥的价值。目前教育实然价值功利化,许多教育的目的、手段、方式与教育的应然价值相违背,教育的功利性明显增强。在古代,教育价值类型就呈现出两大派系,孔子、董仲舒、朱熹,坚持非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墨子、燕之推、颜元强调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在现代,教育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应试教育观,提出精英人才价值论;素质教育观,提出全能人才价值论;赏识教育观,提出快乐成才价值论;成功教育观,提出成功人生价值论;啔福教育观,提出幸福人生价值论。但无论是古代两大派系的纷争,还是现代多维度的理解,教育的应然价值不能变,教育的实质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今,师范生对教育价值的理解更加趋于功利,甚至怀疑教育的应然价值,认为教育的应然价值过于理想化,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使人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手段和工具。越来越强调教育价值的物质利益性,却忽视了教育所应发挥的人文价值。
(2)世俗化
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很多人越来越倾向于行为的效果和功用,更加关注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却忽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师范生在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追求的向往上,也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很多师范生缺少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职业理想渺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而那些缺少理想信念的师范生,更加关注健康、工资、待遇、权力等社会现实层面,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理想的追求。
(3)庸俗化
教师,被誉为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师之道,古时推之为安邦之道,百业之尊,为人师者视为神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发展,对教师的尊崇与仰慕之情有所减淡,师范生也不再感受到自己身份的特殊和荣耀,一些师范生认为教师即是具有教学技能的劳动者而已。
3.师范生教育情感淡漠
(1)缺乏职业幸福感
虽然师范生还未真正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但已是一名“准教师”,所以他们非常关心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目前,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劳动工作量偏大。耳濡目染,很多师范生缺乏职业幸福感,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压力大,责任重。
区块链共识机制研究:典型方案对比…………………………………………………刘懿中,刘建伟,喻辉 24-6-02
(2)缺乏职业使命感
使命,辞海中解释为使者所奉之命令,后来引申为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使命感,是对国家和社会所赋予自身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职业使命感,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感知和认同度。职业使命感是潜藏于一定职业人内心的核心动力,一个从业者的职业使命感越高,那么他的职业热忱就越强烈,职业理想就越远大,他在工作中将自觉自愿,不懈努力,百折不挠。而一些师范生对于教育的使命感有所弱化,能够被一些优秀教师的感人事例所感动,但却理性的表示自己只是敬佩,很难做到,他们不再从内心深度完全认可教师的奉献精神。
(3)缺乏职业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即一个人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积极主动地做好份内份外事情,积极发挥有益作用的精神和态度。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教师职业责任感是对教师职业的担当,并持之以恒的为之努力与奋斗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长久的坚持,就会在教师的内心生成一种坚定不移的职业信仰,即必须如此的内在要求。教育责任感越强,教育信仰亦之越强。而一些师范生不专心于师范专业的学习,不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却只热衷于外语和计算机的等级考试,以便于为今后从事其它职业做准备,并没有把热爱教育,忠诚教育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师范生表示愿意毕业后从教的人数不容乐观。
三、培育师范生教育信仰的途径与措施
1.提高教育认知
为提高对教育的认知,应加强师范生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哲学家贺麟指出:“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识,知识系统,则信仰必集中;知识高尚,则信仰必随之高尚”[4],信仰是建立在对一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上的。当今,师范生教育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待于提高,很多学生认为教育教学知识理论性太强,空洞抽象,学习中具有抵触情绪。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坚之行。除了学习教育教学类课程外,师范生还应该经常阅读各类教育书刊,尤其是教育经典名著。如大一时阅读《爱的教育》(亚米契斯),《爱弥儿》(卢梭),《教育论》(斯宾塞),《论语》;大二时阅读《大教学论》(夸美纽斯),《陶行知教育文集》,《教育过程》(布鲁纳)。大三时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大学》。大四时阅读《教育漫话》(洛克),《教学与发展》(赞科夫),《学记》,《中国教育的改造》(陶行知)。成立阅读学习小组,使教育信仰的培育与学习常规化和制度化。教育家们崇高的教育理想,严肃的教育态度,执着的教育精神是师范生形成教育信仰最好的催化剂与助推器。
2.树立教育理想
3.坚定教育意志
教育意志是师范生忠诚教育事业,立志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勇气。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与中国近代教育史。师范生具有进步性,但由于受复杂多样的入学动机和重功利的职业选择的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意志并不坚强,很多学生疏于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却热衷于勤工俭学或者社团活动,因此应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意志培养,通过加强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学习,尤其是加强学生对近现代中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代表人物的学习,坚定学生的教育意志,如大一时重点进行陈嘉庚的学习,大二时重点进行张骞和陶行知的学习,大三时重点进行杨贤江的学习,大四时重点进行鲁迅、毛泽东、陈独秀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阅读相关资料,而且要撰写励志论文,入眼,入脑,入心。
4.培养教育情感
教育情感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兴趣、责任感和成熟度等。教育情感积极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活动的质量,“爱”是教育情感的核心,只有培养师范生对受教育者,对教育实践,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培养师范生积极的教育情感。通过聆听名师教育讲座,观看影视作品,如最美教师,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人物以及参加教育仪式等,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感。参加教育仪式可以增强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如参加新生入学宣誓仪式,毕业生从教宣誓仪式。公开的宣告,郑重的承诺,会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油然而生。
5.锻炼教育教学能力
能力是坚定信仰的基础,师范生只有具备了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而教育信仰坚定又会促进师范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求学生一年级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重点培养“三笔字”书写技能、口语及文字表达能力;二年级结合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行说课、评课能力的培养;三年级进行课件制作能力及编写教案能力的培养及教育见习;四年级通过教育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