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水”哲学的核心内涵及精神价值*

2022-11-24李晓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老子哲学个体

李晓丽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安徽 亳州 236800)

老子是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生活于春秋时代,其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字,却微言大义,有着深奥的哲学内涵。《道德经》全篇以“道”这个绝对概念作为基石,构建出了完整的哲学框架,里面涉及本体论、伦理学、生命哲学等诸多内容。老子认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整个世界都诞生于“道”,又在“道”的作用下不断运转,为了展现“道”,老子在《道德经》中以“水”这个元素意象进行类比,从而在“道”这个大的哲学体系中又构造出了具备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水”哲学体系。可以说,“水”哲学是对“道”的阐释,通过“水”哲学,老子的“道”有了形而下语境的观感,内涵也变得更为丰富,让“道”更贴近经验世界、社会现实,能够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更多人生价值、社会政治以及精神境界层面的启示。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蒋伟、胡良桂(2014)探讨了“道法自然”的水原型,并探讨了以水为喻的水原型意象表达及道法自然的生成路径,这对于丰富“道法自然”的哲学意蕴具有重要意义[1];温乐平(2013)分析了老子水哲学在老子宇宙观、人生观及政治观中的运用与实践,分别阐释了道与水、水与人、水德与政治的关系,最后强调崇尚水德、无为而治;以水喻民、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2];赵民(2012)探讨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水彩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重点探讨了“道法自然”的深刻内涵、人生境界、艺术境界,以及如何将“道法自然”的哲学精神融入到水彩画创作中去的策略[3]。文章立足前人研究基础,重点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分析了老子“水”哲学的核心内涵及精神价值,将老子“水”这一意象独立作为哲学体系进行讨论,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把握老子“水”哲学的精髓。

二、老子“水”哲学的核心内涵

(一)老子“水”哲学的历史渊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诸子百家中关于“水”哲学的研究十分丰富。中国古代五行中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万物本源,其中“水”是五行之首,由此可见“水”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孔子在其儒家体系中正视了“水”的地位,“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孔子认为“水”具有优良的德行和道义,其滋润万物毫无偏私、其正义执行充满勇气,由此不难发现“水”哲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这也为老子“水”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老子“水”哲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个时期,即华夏原始时期、农耕文明时期。第一,华夏原始时期。在那一时期,人们尚未具备认识自然现象本质以及与自然现象进行对抗的能力,所以人们敬畏自然,在生存中遵循自然规律。老子“水”哲学体系的构筑,其实就与原始时期的这种“水”崇拜有着隐性关联。如果认真梳理老子的哲学脉络就会发现,老子哲学所强调的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律的遵循、对“水”这一元素意象的重视,必然是受到了原始先民们这类“水”崇拜生存意识的影响[4]。第二,农耕文明时期。“水”元素开始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意象。当时的脑力劳动者,不断思考“水”,甚至将其理解为形成这个世界的本源之一,在包括老子在内的古代圣贤们的哲学论著中都能发现到。他们纷纷以此种思维范式作为基石,来架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老子就认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不过在阐述“道”的时候,老子又会以“水”这一元素意象的属性进行类比,以揭示“道”的属性与规律。由此可见,老子的哲学还深受农耕文明早期“五行说”的影响。当然,在这里需强调一下,老子选择“水”来探索“道”,跟“水”自身的特征甚至内涵也息息相关,下文将对此进行细致论述。

(二)老子“水”哲学的内涵

1.形态:无形有象、水几于道

“水”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类形态,没有具体唯一的形状。老子的“道”同样也没有具体形状,甚至根本不能被人目视到。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5]。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通过如此描述,以说明“道”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态,与现实世界具象的经验事物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捕捉到,但实质上它是超越经验事物存在的一种存在。正因为它不像有着具体形态的普通物,所以老子在类比它形态的时候会选择无形的“水”。而且老子的“道”它虽无形,却能对自然世界发生作用,“道”还是无处不在的存在,支配、维持着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转,从这点看,也呼应了“水”虽无形态,却能遍布四海,润泽万物,支配万物生长等属性。所以老子说,“譬道之于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特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在老子“水”哲学体系中,以柔克刚是“水”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虽无形但有各种形态,看似柔弱一旦化为雨水,在屋檐下能水滴石穿,汇聚为洪水,则能吞没一切。而后,老子又进一步论述了“水”的这种以柔克刚之性,“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意思是这个世界上最柔弱的水,却可以驾驭世界上最为刚硬的事物。无形的水却可以洞穿没有间隙的事物,因而老子知道了“无为”的真正意义。这里的“无为”指的是“道”的一个特质,即“道”是无为的、静态的,不会直接干预世界、在世界发生作用,而是通过一些规律去维持世界正常运转[6]。由此可见,老子将“水”的柔弱看作是一种类似“道”的无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类似“无为”的柔弱,让“水”拥有了像“道”一样最强大的作用于世界的力量。

3.本质:朴实无华、本质清净

“水”的质地也是老子“水”哲学体系中,“水”的显著特点。从本质上看,“水”是一种透明的存在,这可以说属于一种朴实无华的状态,而老子的“道”同样朴实无华,“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思是,“道”被说出来,是平淡无味的,试图去看它又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如果使用它,就会取之不竭。这里对“道”的阐释与“水”也是呼应的,“水”没有味道,透明近乎看不见,一旦其有源头,也会像“道”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地使用。另外“水”还有清净的特质,即清澈到毫无杂质。虽然老子在《道德经》中没有文字将“水”的该特性和“道”相关联,然而细究《道德经》会发现,老子所向往的“道”同样是清净的,具体而言这种清净更是代表着一种心境,能洗涤内心,从而让个体在心境上寻求和体验到“道”。

综上所述,老子通过从“水”的形态、特性、本质上来类比“道”、把握“道”,实现了“水”和“道”的关联,在“道”的基础思想上赋予了“水”形而上学意义,让“道”与“水”在某一视角上具备了同一性。

三、老子“水”哲学的具体运用

东方的古典哲学都有着伦理学语境,包括老子的“水”哲学,其虽然仅仅围绕着形而上的“道”的思想内核,但是最终还是更贴近于现实主义层面,以有效解决那时候个体的生存伦理价值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一)倡导谦下柔弱、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道”是抽象、形而上的存在,人们在现实世界里无法捕捉和体验到它,但是通过老子的“水”哲学,“道”却可以落地于人们的生活中。这可以从老子所言的“上德若谷”中直接发现,其中的“德”就是“道”在现实伦理社会里的最具体体现,“谷”在《说文》里面的释义是,泉出通川为谷。足见,这句话就是直接将现实社会里,个体合乎“道”的品格(上德)比喻成水谷,从而将“道”落实到了社会现实之中。然后,老子在自己“水”哲学的伦理体系中,用有三个非常显著的、和“水”的属性相关的概念,即谦下、柔弱以及不争,阐述了圣人的“上德”,即像“水”一样的高尚品格:行事谦卑,待人柔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谦下”和“柔弱”等等概念,不是一种消极意识的展现,而是诠释出了一种人生智慧,或可以说是能够像圣人一样生活的准则:在大多数人聒噪、争斗、逐利的生存环境中,坚守内心准则,展现出一种能够与人和谐相处的谦卑、温柔姿态。这就是老子“水”哲学的人生智慧之一,之后又被老子升华成为“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至善的个体彷如水一样,它养育世界万物,却不因此争取名利,而且甘愿身处他人都厌恶的低洼之地,所以它接近道。“上善若水”可以视作老子水“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社会个体应该拥有“水”那样的品格,做到“善利”、“不争”以及“处下”。“善利”是“道”和“水”的特质,它们都能生养万物,有利于世界万物。老子认为生活中的个体也应该要“善利”,应对他人、社会甚至这个世界做出贡献,然后还要做到“不争”,即奉献后不言名利、不求回报。而“处下”作为“上善若水”人生智慧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质上是对“不争”的一种直接体现,即时刻保持一种低调、谦卑的超脱生存姿态,甘居人后、安贫乐道。

(二)讲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政治策略

老子的“水”哲学体系建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社会个体的人生价值问题,也包括社会政治问题。虽然老子是一个讲求“出世”的圣贤,然而其还是在《道德经》中对当时的执政者进行了规劝,并阐述了自己“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有效治国手段。

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由于比较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的任职经历,必定让其对政治有深入的见解,从而使他在自己的哲学思想里产生了极具独特、个性的政治观。“自然无为”,这一以“道”为核心的老子政治伦理思想是最为被人熟知的,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应以“自然”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以“无为”作为自己的发展运行规律。“自然无为”就是要求执政者在治理社会国家的时候,应让所有的事物遵循自己的法则去发展,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强行干涉它们。在“自然无为”这一大的政治理念下,老子衍生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的治国思维,其是老子“水”哲学的重要特色。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水还柔弱了,然而它们却不能像水那样更能穿透坚硬的事物。所以可见,最柔弱的能够战胜最刚强的,不过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却无人实践。于是圣人说:能够担负、忍受一个国家的所有屈辱,就能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能够担负、忍受一个国家的全部灾难,就能成为天下的君主。在这里,老子所言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治国政治手段就是一种“自然无为”政治理念的最好体现,强调执政者应该像水那样保持一种柔弱的姿态,而不是强势地去干预国家的所有事物,应让事物按照自然规律正常运转,如此执政者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治理好国家。

(三)追求涤除玄览、自知者明的精神理想

老子“水”哲学体系指涉的不单单是生存价值、社会政治问题,从更深的层面看,还包括一种精神追求,即涤除玄览、自知者明的精神思想境界。在老子哲学里,人能够体悟“道”、承载“道”、实践“道”,要做到这一点,人这个个体在精神世界中就要学会向内自身。为此,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瑕乎?”,就是说,洗掉掉内心里杂乱的念头而实行观照,可以做到没有一点的瑕疵不?其实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在纷杂的生活中,其内心都会遭受到种种欲望的蒙蔽,从而渐生瑕疵,导致自性迷失,于是就无法体悟到“道”,无法遵循“道”的规律。因而就要通过“涤除玄览”,在内省中扫去内心的尘埃,以真正体会到“道”。

“涤除玄览”作为个体体悟“道”的最重要方式,其目标是要回归生命初始的那份本真、质朴,为了实现此目标,老子提到了相应的有效方法,“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概意思是说,只有肉体和精神做到合一,那么这个个体才是健全的个体,只有追寻“道”,才能够让汇聚的精气变得温顺、柔和,让个体处于婴儿那般的无欲状态里,如此才能“涤除玄览”,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澄净无暇,从而进入自知者明的至高精神境界。

四、老子“水”哲学的当代启示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作为一个抽象的绝对概念,老子正是基于“道”这个基石,构筑了自己的整个哲学体系。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起源,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但是“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为物,为恍为惚”,老子认为“道”的具体本质和意义是不可能被捕捉到,所以它难以把握,为了能够在大体上能描述出“道”的一些属性,老子便用“水”这个意象从形态、特性和本质上来类比它,从而老子在自己的“道”哲学体系中又构建出了“水”的哲学。老子“水”哲学体系所蕴藏的深刻内涵以及精神价值,是对他所处时代的一种反映,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这并不是说老子的“水”哲学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恰恰相反,其所提倡的政治观点、人生智慧、精神境界等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也能体现出非同凡响的深刻意义。

首先,从政治观上说,由于老子生活在一个政治较复杂,战乱频频的时代,所以老子“水”哲学提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自然无为”政治观,以让国家变得安定,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具体而言,在当时的战乱时代,老百姓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生存环境中,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生产,所以老子的“水”哲学强调通过无为的政治手段,来不过分干预民众生活或者生产环境,以让他们在稳定的环境中自得其所,实现稳定的社会产出。其实这是一种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的政治思想。放在今天,也有着一定意义,纵观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历代国家领导者都关注民情,制定的所有社会政策都从社会实际出发,以民为本,而不会盲目干预老百姓生活秩序,会重视发挥老百姓的主体能动性,重视为老百姓创造出一个和谐、安定的健康生存环境。可见,从某个层面说,这也是对老子无为政治观的一种体现,也是其在当下的意义。当然需要警惕的是,无为不是让政府对社会治理处于一种放任不管的状态,它的前提必须是贴近现实、以民为本,政府必须要对社会发挥正确的引导和干预作用[7]。

其次,从人生观和精神境界上看,老子所言的“上善若水”强调的是人在社会中应该拥有如“水”一样的高尚品格。纵观今天的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虽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同时物质的丰富也让人的欲望值越来越高,很多人变得过分关注物质生活,追求虚荣,而疏忽了自己的心灵追求,从而造成了自我的迷失。而在发达的经济社会中,人际关系也愈发变得功利化,人们注重彼此之间的利益得失,交际甚至成为了实现现实目的的一种工具。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提倡老子“水”哲学的人生观就显得很有意义。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可以像“水”那样做到“善利”、“不争”以及“处下”[8]。即在社会中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益社会、利益他人,而不过重去追求名利上的回报,为人处世的时候也要懂得保持一种谦卑的姿态。当然这不是让社会个体变得消极,而是强调个体要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有高层次的心灵追求,在一定程度和境况中要懂得奉献自我和学会取舍,而不能让自身功利化,变得冷漠、虚荣,完全深陷充斥肤浅欲望的名利圈。

另外,还应当“涤除玄览”,懂得内省,以清除自己内心中太多的陈杂念头和肤浅的欲望,以及自身的不足,以保证内心的宁静,实现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寻觅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幸福。只有这样内心才能充实、健康,人生也才有意义和精神上的高级方向感,否则内心将变得愈发贫瘠,在物质欲望中沉沦。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其正是用了“水”清澈、能够洗涤事物的特征,来论述人的内心需要得到洗涤,以体悟“道”,让自己能够通达事理,认识到内心近乎“道”的那份本真、本性。从本质上说,“水”本身所隐喻的清澈特征,是对世界外界空无一物、澄澈空灵的写照,在变幻莫测的宇宙世界里,万法虚无、唯道存真。“水”是对世界真理的映射,也启发人们摒除外界纷扰,寻找自己宝贵的心性。总而言之,在“涤除玄览”的观照全过程中,个体的意识状态和精神活动,仿佛清澈、端正的镜面和外界事物间的一种互相映射,个体只有不断洗涤内心,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澄净、空明如镜面,从而便可以扫除所有关于是非、差异等世俗的观念,真正做到物我合一。这也就意味着个体回归到“道”,完成了心灵层次的巨大蜕变,在本真中抵达了自知者明、万物玄同之境。

五、结语

老子的思想内核是“道”,而“道”因具有形而上的特质,所以不可捉摸,于是老子以“道”为基,发展出了强大的“水”哲学体系。当中,老子以“水”类“道”、阐释“道”、比喻“道”,从水的形态、特性、本质构造出了“水”哲学的核心内涵,并以此铺垫,老子“水”哲学又实现了在人生观、政治观、精神观层面的内容构造,这让其贴近现实,能够具体运用于现实社会问题之中。今天,老子的“水”哲学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以民为本政治思想、“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以及“涤除玄览”、“自知者明”的精神追求,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体来说能够抵御物欲横流、充实心灵世界等。上述皆是这篇文章的基本脉络,由于老子哲学微言大义和笔者的学识浅薄,对其很多表述之处以及观点可能较稚嫩、偏颇。其真正的奥妙之处仍需要我辈去不断努力发掘。

猜你喜欢

老子哲学个体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菱的哲学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小包哲学
智者老子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