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2022-11-24吴阗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民族

吴阗甜 ,杨 贺

(1.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民族团结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民族团结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为全国各族人民昂首阔步、共同迈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南。所以,认真研究把握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对现阶段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凝心聚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之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革命实践中都曾经强调过民族团结问题的重要性,虽然没有系统、独立的民族理论著作,但是关于民族团结问题的论述还是非常多的。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掘“资本主义”之墓的角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其中自然包括所有民族的无产者。恩格斯指出,“所有的无产者生来就没有民族的偏见……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1]马克思在海牙代表大会闭幕后召开的海牙群众大会上演说中同样强调“团结”原则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在全世界工人内部牢牢地巩固这个生气勃勃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革命应当是团结的,巴黎公社就是一个富有教益的例子。”[2]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民族团结更多的是建立在无产阶级联合的基础上的,而列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进一步将民族团结的内核扩展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团结,列宁在《告犹太工人书》中指出,“在俄国,各民族的工人,特别是那些不属于俄罗斯民族的工人,遭受着任何国家所没有的经济和政治压迫……这种压迫越厉害,就越需要各民族的无产者尽可能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因为没有这种团结,反对这些压迫的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3]习近平关乎于民族团结问题的重要论述正是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精华,不断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立足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团结理论。

(二)历史之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民族观念。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民族团结、和谐统一一直是历朝历代所追寻的统治状态。先秦时代,虽然没有大一统之实,但是大一统的理念却逐渐形成,从五帝时期的部落战争与融合,大禹划天下为九州,设五服,夏的“家天下”、周代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直到孔子完成对大同及小康社会的理论建构,大一统理念逐渐奠基立业,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自秦开始,大一统从理念变为现实,并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是却建构了大一统国家的最初形态,郡县制的确立、文字的统一、货币的统一等等,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大一统”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了确定。自此之后,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民族观成为了历朝历代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极大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无论是唐代的羁縻制度,宋元时期的土司制度,还是明清之际的改土归流,实际上其内核都是以仁之思想行怀柔政策,而非通过强力镇压等手段管理民族地区。同时,各少数民族也表现出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无论是谁入主中原,都会逐渐被同化,继续充当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传承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4]历史已经证明,中华大家庭的各个民族只有不断深化交流和融合,增强民族团结,才能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也正是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形成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科学的民族团结理论。

(三)实践之源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追寻、所奋斗的就是一个主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复兴之路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的康庄大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工作,认为各民族的团结是中国共产党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5]。在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处理中,一定要克服大汉族主义[6],不论大的民族,还是小的民族,都要团结。[7]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搞好民族团结就要消除民族隔阂,其亲自主持起草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十条政策是他民族政策和思想的代表之作,其核心就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1999年江泽民在新疆考察时提出了“三个离不开”[8],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深化了民族团结思想的内涵。胡锦涛也同样注重民族团结和发展工作,指出“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9]这是关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汲取历届领导集体的实践经验之后,将民族团结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创造性论述,将新时代民族工作继续推向新的高度。

二、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一)为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提供了新内容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那么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工作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好,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给予了我们答案,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应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怎么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想、新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十二个必须”等等,尤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更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0]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各民族融合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民族工作经验、民族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到升华,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二)为新时代民族团结实践提供了新方案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全球动荡加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性的蔓延变异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而反观中国,又恰逢再次辉煌的历史节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内外多重因素叠加,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可以说,中华民族越接近复兴的顶点,我们的阻碍就会越大,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绝不会让中国轻松写意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聚焦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高屋建瓴,励精图治,不断为民族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中国方案,出色应对了各种风险挑战。比如针对个别学者对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质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这种说法“可以休矣”,充分体现了中国事中国办的制度自信。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才能维护好各民族发展稳定大局。

(三)为世界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新借鉴

当今世界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即使是逆全球化之风呼啸而过的当下,依然无法改变国际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作日益加深的大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今天,谁都无法独善其身,不断出现的变异毒株一次次证明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无论是在此次疫情防控,还是在其他国内外事务上,由于中国政府的出色表现,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都不断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从我们身上得到借鉴,更好地处理本国问题,其中也自然包括我们的民族团结问题解决经验。在习近平民族理论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56个民族团结一致,表现出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精神面貌,可以为世界上很多民族问题尖锐、动荡不安,甚至引发局部战争的国家提供处理民族问题、巩固民族团结的新借鉴。

三、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

(一)政治为先

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民族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民族大业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走的远、走的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首先是强化政治统领。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定方向、管大局的关键作用,使全国各族同胞凝心聚力,团结在党的周围,自觉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内化于行。其次,要强化思想引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民族团结工作,不断锤炼各民族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统一思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最后,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各民族能否团结于中华民族大家庭首先靠党的领导和政策,但是再好的领导、再优秀的政策不落到实处也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而这都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族群众直接接触的就是基层党员和支部,他们对党的作风、形象等的认知实际主要都是从这些基层干部身上获取的,所以一定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稳固的政治堡垒,否则必将影响我们党的形象以及与民族地区群众的干群关系。

(二)发展为核

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习近平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11]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发展是重中之重。受地理环境、教育水平、交通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往往存在发展瓶颈,经济相对落后,而只有改变贫困面貌,让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福利,缩小贫富差距,才能真正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友爱。一是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输血”不是简单的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而是要由政策输血、资金输血转化为技术输血、产业输血,培养经济自主性,使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持续增效,而不是治标不治本。“造血”就是要充分发挥民族贫困地区的主动性,基层干部不断学习充电,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切实落实好国家扶贫战略,贫困户要改变等、靠思想,克服消极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寻找致富之路。二是要鼓励社会参与,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事实上,很多西部民族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甚至已经不能用落后来形容,所以应该更多地采用市场的指挥棒来吸引东部剩余资本,过剩产能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助推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要构建惠益共享机制,由单向帮扶向惠益共享转变。民族地区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的惠益共享机制强调各惠益主体之间要共同投入财力、物力、人力等成本,共同承担风险,最后共同享受建设成果。在以前的扶贫工作中,更多的是帮扶方的单方面付出,而受扶方的单方面获得,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倡导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但是实际工作中效果并不好,所以帮扶方和受扶方都容易出现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的现象,而要彻底纠正这种错误行为就要积极构建惠益共享机制,由单向帮扶向会议共享转变。

(三)教育为要

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2]。而加强文化认同,必须要抓好教育这一根本性措施。首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通过电影、网络等大量渗透到中国,其所宣扬的资本主义式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极其具有迷惑性,助长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在这种背景下,深入开展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要使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其次要加强“四史”教育。无论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或是社会主义发展史,都蕴含着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浴血奋斗的伟大历史印记,通过“四史”教育可以使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认识到今天全民族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化各族人民群众对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最后,要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是56个民族齐心协力,共同缔造的,缺少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行,要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之基。

(四)干部为基

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基石,政策落地关键靠干部。而在民族地区,由于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干部的选拔任用又存在比较大的特殊性。事实证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事务中是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干部了解当地民众诉求,文字、习俗等方面没有隔阂,可以迅速接近群众、融入群众,其作用是别的干部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民族团结工作中,要大力选拔、任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首先,要加强思想武装。对于少数民族干部,政治立场是重中之重,一定不能让有错误民族观、宗教观的党员混进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在威逼利诱面前不妥协,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与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做斗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旗手。其次,强化选拔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不拘一格、大力提拔群众拥护、作风优良的少数民族干部。最后,要提高担当意识。做干部不能怕事,不能怕担责,不能有责则忧,无责则喜,党的好政策之所以不能落到民族地区的实处,或者执行到基层就变质、变味,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领导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尤其作为民族地区干部,代表作党的形象,如果前怕狼、后怕虎,不能啃硬骨头,是不行的,一定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党领导一切原则,汇聚时代担当之力,练就民族担当之能。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