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探析*

2022-11-24朱海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朱海霞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坚持节约优先,坚持在生态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它不仅科学指引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为全球提供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案,让我国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实践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分析,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党和人民积累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都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引。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容,其具体表现为:第一,马克思指出自然是先于人类产生的,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法则。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他的欲望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的。”[1]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马克思早就认为人类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自然的存在物,更应该是属于自己的,并区别于其他的自然存在物。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刻。习总书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表达了人离不开自然而独立生存,也表达了人不同于其他自然附属物,有自己的适应、保护和治理自然的思想与能力。这一论断既说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强调:“任何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意志的烙印。”[2]“我们人类倾尽全力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自身关注的利益点相关。”[3]这里说明的是我们人类努力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生存与发展,所以在处理人与自然这一对关系时,要综合考虑把人的利益放在核心地位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正是基于人民对环境的美好追求,将美好生态建设作为党和国家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这一论断分析,马克思的自然观也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引。

另外,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伴随着人民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累积,不断孕育了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例如《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等大量的可以查找的记录,其中很多代表性思想都强调了我们在认识和分析世界的时候,要辩证统一的看待天地与人的关系、不能割裂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相关性。这种在历史文化中凝聚的生态观,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节约要优先、自然恢复要为主等方针,其实就是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保护自然的观点,强调人类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本身的生态平衡和发展规律,不能肆意妄为的乱砍乱伐,也不能无节制的开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孕育的生态治理文化,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生态观,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遵循。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传统生态治理文化为指导,并不断开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的这些经验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生态环境现状认真思考,把资源和环境建设问题放在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展了刘家峡、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同时,党和政府多次积极组织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从国家的高度和全国范围的广度去研究和分析生态环境这一命题,各级主管部门群策群力,研究和探讨《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的可行性,每一次会议的召开及取得的成果,意味着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一问题上,党和国家各级部门的认识及其重视程度都在大幅提高。[4]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人民越来越多的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逐渐从法理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例如我国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理念写入宪法,自此,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上升到宪法权威的规范范围内。而后,在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管理机构升级后独立设置,更是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到全面建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里,凝结到“五位一体”总体的科学布局中。党的十九大具体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发展坐标中是不可动摇的主要地位,续写了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这一系列现实探索为构建我国生态治理体系,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根基。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其扎实的理论根基,也有具体的实践积淀,内容极为丰富,可概括为以下六点: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依且不可分的关系,也揭示了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要给予自然最大的尊重和最有力的保护。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下,从根上有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这对关系;反之,超过自然所能接受的度,自然的惩罚必然让我们无力抵抗。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问题分析上,引用了《自然辩证法》中的分析,人类不要一味的享受并满足于对自然界取得的胜利,自然界不会任由人类过度的破坏及索取,它们会对我们施以更为严重的报复。所以,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如果超过自然自身能承载的力度,它就会失去应有的调节能力,特别是严重打破生态自身的平衡关系后,生态环境将失去自身的修复能力和还原能力。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人类要给自然生态留下属于它们自己的休养调节空间,让它们自我有效的调整运行并实现自愈。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我们要重视发挥自然的自愈能力,但我们对自然的改变不能突破自然的自愈底线,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监管等各方面体制的综合改革,充分运用好信息科学技术,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体系。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考,直接指出了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统一关系,也间接的指出了正确处理好环境与经济这一对关系的战略定位。基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内生产总值有了明显的提升,综合国力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但我们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储备上也迎来了断崖式的破坏,高生产带来的废水、废气等废物的排放加剧了环境的承载压力,高生产资源需求在极大的透支我国生产资源总量,各种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党和政府坚守住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国各部门、各类人群的共治模式。特别是企业组织的生态文明治理自治和自建以及自改模式,不断强化企业的自我约束和整改,从根本上解决不可再生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视角,让我们对生产农产品、工业品的传统认知进行了升级思考,他提出要建生态产品的思想,指导我们重新审视保护生产与改善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并理清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效击碎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矛盾的错误认知,引导我们寻求到二者统一的突破口,生态产品思想既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又可以节约资源。除此以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指导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第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提出,是从民生的角度科学分析了民生与环境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和向往和追求。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突破口,探寻能够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双重目标,有效构建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诉求的基础上,提升经济增长点。例如,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一不体现我国对环境治理的认识及治理实践都已然提升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将美丽一词纳入其中,也就意味着现代化强国目标中涵盖了生态和谐的主要内容,凸显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主旨。总之,坚持生态为民与为民建生态同频共振的原则,可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好向往。

第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提出,反应了山、水等自然体是一个系统的有机部分,而每一部分的局部变化又会引发总体环境的变化。所以,这一部分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认真细化各种自然要素,系统解读各自然元素间的紧密联系,探索从每个分支的良性改变,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流动和影响,从而进行整体保护。在这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的是,一定在细节入手,从系统上抓紧,要分账与总账一起算,这也为我们怎样系统性对待自然?怎样综合性修复自然等问题提供了答案。所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和保障体系,有效调整并解决我国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例如,他提出的自然资源负债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强化,都是基于自然元素间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进行的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还有,我国目前正推行的责任监管到人的“河长制”,也是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治理问题、实现责任到人,人人负责的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整体和局部环境的关系分析,对提高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和速度都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第五,“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内容,是从法治角度有利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分析和总结了我国的生态建设经验,提出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实现的,需要各方联动,加强区域间合作,建立系统而严密的地方监督体系,和区域治理机制。同时,还要出台相应配套的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有效调整个人、企业的行为规范,做到谁污染谁治理的根本解决策略,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得到落地生根的贯彻和执行,而要想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就必须从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行上下功夫。所以,在建设实践中,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给生态治理的实践赋予法律的规范约束,让卓有成效的经验以及做法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稳定固化,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相应的惩处,让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得到延续。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在2018年,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这不仅是为环境法规提供了根本的法律遵循,也是调节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指南。

第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内容,系统解读了生态建设的全球性的课题,是从全球视野分析,也是从各个国家的发展需求分析,更是从构建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所需去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5]。我们能够也只能携手同行,生态环境区域间相互影响,人类命运患难与共。每一个国家与区域的生态安全都紧密相连,所以要想构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就需要各国加强沟通联系和合作,共商共建全球一体化环境保护体系,各个国家范围内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流动。各个国家只有与世界各国积极寻求合作中,才能形成最大合力,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共性问题。虽然中国生态文明治理还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但一些探索中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做法,可以为其他国家在生态建设探索方面,提供一些科学索引。尤其近些年来,在我国与各国经济合作的推动下,也拓展了我们与其他国家的生态建设合作,延申共建生态文明的广度和宽度,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走深、走实。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建设内容,既是关于全球环境保护治理的参考方案,也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扬了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的思想精髓,这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都有着极其重要指引作用。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从国家的角度,对生态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实践,这不是国内普通的生态保护活动,也不同国外的绿色思潮运动,是从中国的发展需要和时代背景出发,研究探索出的解决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它科学回答了为什么以及怎么做这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延续和继承,也是一定程度的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的内涵和价值底蕴。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是共同体”的自然规律的总结,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观的认识与升华。另一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分析,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生态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一些实践教训的反思,更是我们后人对传统文化的补充和发展。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的“生态兴则文明兴”这种理念,既是弘扬光大尊重并热爱自然的文化传承,也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经验总结,是对优秀生态文化的补充,也赋予了传统生态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考虑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方向,又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不可调整。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坚持以保护和恢复治理为抓手,以最大限度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空间格局为索引,充分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打造有机生态环境。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的理念,大大提高了我国生态环境新阶段的治理能力。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环境友好,坚定不移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生态治理方略等,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实践成果,正在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正在有效拓展全球可持续治理之路。从这个角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全球人类需要共同应对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各国需要持久推动的长期工程。需要树立根深蒂固的生态文明治理理念,需要自上而下的科学战略布局,需要构建全国乃至全球的协同机制,需要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推动,同样需要我们学习好并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开创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思想与“剑”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